回陽子著
白霞道人錄 【回陽子自序】 夫道者,人之所當自行也。 誠之以心,本也;和之以理,中也;混之以俗,行也;合之以言,末也。 古之君子,不忘其本,不措其中,不缺其末,是以能致知格物,而會默其中。發現於外者,即睟面盎背之形也。 余述先代之意,以為之鑑,深望後人細貼其意。 智者固發其旨,昧者多究其理。 聊以作人間之寶筏,度人之銘箴。 今蒙諸佛讚成序次以編之,亦是格外慈眾之悲,而發其蘊奧焉。 若有人見此書而不動心者,非正人也;見此書而不參悟者,非義士也;見此書而不尋訪至人者,非勇士也。但願人人覺路,個個通津,凡塵盡淨,極樂同登,方是我之心願也。勉之!以弁諸首。 【白鬢老人序】 天下無難處之事,即難處之於心;世間無難處之人,即難反之於己。 夫難處者,心也。心為一身之主,職司思慮,號令出焉。氣者,卒徒也。 心內一有不平,則氣為之助威,愈思愈憤,氣發冲冠,將有不能自主者矣。 無他,未能反之於己而已。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此之謂三必自反也。」 誠能反之於心,責之於己,則人自然敬服,所謂以德服人也。故處心之法,但用三必自反,兩如之何,則心平氣和,近于道矣! 再能率其本性,通其源流。 譬加桀紂之國,反於堯舜之世,聖帝在位,則齊家洽國而天下平矣! 夫心有主,則能不動,不動則定,定則靜,靜則安,安則慮,慮則得其所止矣! 然後能誠實無妄,口與心同,以是而行,何患致知格物之難耶。 信乎大刼濟人,一善可當百善,坦而應世,一心可孚萬心。須知人心似鏡,前言往行,磨鏡藥也。識前言往行而不務修德,是績藥而不知磨也。 積藥不磨,適足以蔽鏡多言不修,反所以蔽心。 既讀有字的書,却要識無字的理,理豈在語言文字為哉,只就此日此時此道,求個此心過得去的,方為知理者也。 君子之處世也,當思現在幹些甚麼正事,到頭成個甚麼等人,多少恨心,多少愧汗,如何放得自心過。故行一件善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常存赤子的心,寡慾養精,忍耐養氣,定心養神。涵容以處人,安祥以處事,謙退以處身,置富貴貧賤生死於度外以處心。 遇美色於密室而不迷; 見遺金於曠野而不貪; 臨大敵于猝然而無懼; 聞仇人於垂斃而不喜。 當大節則達理委身,循大義當芥視千金。 和可消人怨忿,足退災星。 積德必要於人不及知之地,此乃聖賢之存心,大人之言,行好學之至也。 如此行之,德不修而自修,道難聞而自遇。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而從心所欲,不期而自至者矣! 回陽子剖析玄機,以度世人,非可輕視,實係難逢。 願世之知命者,毋立於巖墻之下。 上帝臨汝,毋貳爾心。 實老人之深望焉! 大清同治七年太蔟之月望後二日 白鬢老人序於秘修壇中 《玄機直指》 回陽子著 白霞道人錄 [01] 謀利圖名何用求, 心機費盡結冤讎。 榮華怎得千年享, 富貴難逃一刻愁。 得失窮通天所命, 超昇墮落自堪修。 若然不脫輪迴路, 萬劫千魔永不休。 Δ 回陽子曰: 世人自古迄今,流浪生死,沉淪苦海,不得修省超拔,實可悲焉! 今者有幸得遇斯期,真是希罕之候。 故世人當察目下是甚麼之時,又要悟此日是甚麼會中。 悟真篇云: 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 百歲光陰如火爍,一生身世水飄俘。 只貪利祿圖榮顯,不覺形骸暗悴枯。 試問堆金成岱嶽,無常買得不來無。 回陽子曰: 孟子云:「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 求,在我者也;在我者,謂仁、義、禮、智。 凡性之所有者,此乃謂,人不可向外妄想虛空之名利,要向內細求諸心,方可悟得本性。 踏得正道,為聖人之功行,如是,方不愧身為世上之男兒也。 若然名利之途,不過百年之享而已,毫無所帶,惟留得一身罪孽而已。 至終輪迴幾轉,變為六道之物,豈不痛哉! 如能修出苦海,則步步上進登于極樂, 故曰:「超昇墮落,在於自己所作。」 孟子曰:「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若然終身迷昧,不加修省,不察期候,錯過此時,則千刼萬魔,世世不絕,而本性終化為塵灰已矣! 願世人思之。# [02] 儒明一理性歸中, 釋道知源萬法通。 三教域中何有異, 千般門內盡勞空。 三光聚處真明見, 一點靈時奪化工。 從此不離腔內守, 回風混合破迷濛。 [03] 玄關一竅信通神, 仔細拈來自有真。 不合三心非勇士, 能全一性是完人。 昭然古鏡南天掛, 朗耀明珠西洞新。 從此不離勤看守, 罡星出土去浮塵。 [04] 迅速光陰不耐期, 無如趁早立根基。 眼前大路開蒙蔽, 心內機關動變奇。 水火顛倒常恍惚, 陰陽會合莫參差。 潛通正位神居闕, 遍地魔軍向外馳。 [05] 黃宮律奏九天曹, 王母頒傳會眾豪。 八洞三山齊到位, 十洲五嶽盡登漕。 同心共吸虎龍髓, 合意并飧烏兔膏。 臨到斯時神意暢, 方知不悔辟塵囂。 [06] 根生土內動虛空, 二炁交合地氣通。 雨露滋潤萌明透, 陰陽融貫蘖生中。 重陽花發真容見, 八九丹成本性融。 功行雙全兩足備, 飛昇直達上天宮。 [07] 虛意迎來入洞天, 陰陽和合對關前。 巽風鼓動綿綿息, 爐火燃成淡淡煙。 圓朗爍時普世界, 光明照徹滿天邊。 移爐換鼎坎離媾, 性命於斯別後先。 [08] 玄工種種說陰陽, 參透五行萬事昌。 運得虛無天地炁, 煉成靈潑虎龍漿。 沉陰氣發分清濁, 活水源流辨煖涼。 精氣相盤還足後, 自然玉液透馨香。 [09] 浩氣流行沖太空, 旋機默運味無窮。 頓然五氣歸黃道, 霎刻三心入淨穹。 橐籥終由升降粹, 剛柔全仗配調融。 魚筌用過毋忘却, 借假成真一意中。 [10] 遍地黃芽處處同, 水流花發妙無窮。 香飄霄外纏玄谷, 炁化天中達妙宮。 八卦從茲歸本體, 三元就此復玄工。 斯時純火交加後, 頃刻昇騰九闕中。 [11] 三光合露降丹田, 心意凝情自暢然。 明映千層澄海底, 霞昇萬道透霄邊。 精隨神化旋成氣, 風帶鉛行激似泉。 性命合併陰濁盡, 從今安享萬千年。 [12] 築基堅固幻心融, 水火頻交火侯通。 古昔不傳真秘訣, 今朝提破了始終。 滿爐造化純純煉, 萬斛神光朗朗沖。 覆照丹田天地貫, 陰符防備要持中。 [13] 火候原來不易傳, 知時達候悟真禪。 河車轉運三尸懼, 玄鼎勤烹六賊顛。 氣滿三田開大路, 陽升九竅映西川。 定持真意五龍見, 神炁相依胎息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