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杉枝文选之泰宁民间故事

 杉枝 2010-08-10

 

八仙开岩

传说原来的甘露岩是一整片的长方形大石壁山。喜好周游四方的八仙一次偶然经过这里,见这一带山清水秀,风景迷人,就在山顶休息观赏起来。铁拐李往四面一看:“我看这个地方龙气甚足,一边有石鼓,一边有石钟,好记好找,若在这里修个庵庙多好,将来再到此地也好有个落脚休息的地方。”大家都说好主意,于是便分头准备。

离这儿不远的大田金坑有个李财主,有着大片的山林,且都坐落在甘露岩一山之隔的石塘溪一带,连片杉木又高又大。吕洞宾负责备料,他化妆成一个老和尚,到金坑化缘,找财主捐树起庵。李财主说:“我山上的杉木多的是,你们起庵用得了几多?看看山上没尾巴的杉木全给你,足够了吧。吕洞宾想,好一个小气的财主,没尾巴杉木不是枯的就是烂的,坏木头给我起庵,好木头留着卖钱。于是,到了晚上吕洞宾用扇子一煽,一阵风雨过,把满山的杉木尾巴全吹光了。

李铁拐的任务是筹备瓦片,他拄着拐杖拖着瘸腿走了好多的路,也没找到一个砖瓦窑,找不到瓦片正焦急上火,偏又遇到吕洞宾招来的那阵风雨,幸好路边有的一个小岩洞藏身,才没被淋成一只落汤鸡。躲雨时,他见洞外大雨如注,洞里一点雨也没有,忽然受到启发。一想,干吗非要瓦片,捣一个岩洞不更快吗?雨一停,就返回到岩前,举起铁拐就往岩壁上乱戳一气,几下工夫就戳了一个大大的岩洞。

第二天,李财主听家人报告说,石塘满山的杉木一夜之间树尾巴全掉光了。气得财主呼呼叫,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正在这时候,汉钟离等人化妆木材商人,找李财主买木头,李财主大喜道:“你们来得正好,我有一山的木头正准备出卖。”双方正讨价还价之时,“和尚”吕洞宾也来到了,听后说:“你这位施主也真是的,那些断尾巴杉木答应捐给我盖庵庙的,怎么又要卖给这些客官?”李财主狡猾地说:“不错,是答应了,不过有个条件。”“条件?”“是,这满山没尾巴的杉木你能在三天之内砍倒、搬走,这些木头就算我奉送,若做不到就请你让开点,别耽搁了老爷我的生意。”“此话当真?”“绝无戏言。”“好,几位客官在场作证,那我就代菩萨谢谢施主了。”吕洞宾随即走了,李财主得意地说:“真的是疯和尚,来,还是谈我们的生意吧。”客官们说:“这----要不,就三天后再谈吧。”“行,也好。”李财主心想,过三天,我也加你一成价,看谁合算。

哪知,第三天上午家人又来报告李财主说:“石塘全山木头一个晚上全被砍光、运走了,只剩下满山的树枝树皮在那里,一根木头也没了。”李财主一听,立刻气昏过去了。这事大家也觉得奇怪,这漫山遍野的木头少说也有上万株,你人手再多,工效再快,也得半年几月的,哪能一个晚上就全部砍光运完呢?真是莫名其妙得很。

原来,那都是八仙使的仙法。韩湘子、蓝采和最年轻,砍树、运木的力气活儿就归他们俩了。韩湘子使了个仙法,满山树木纷纷倒地,蓝采和用手一挥,木料一筒筒自己溜进石塘溪,李铁拐用拐棍在凳子岩这边地上戳一个洞,那石塘溪的木头都从石塘的水底拖进去,而从甘露岩这边凳子岩脚下的洞里流出来。甘露岩建庵的木料,便从泉水洞取,用一根,抽一根,这根刚抽出来,另一根又冒出来。到最后有人问木头够不够,回答说够了,泉水洞口的这根大木头就怎么也拔不出来了,至今还留在那儿,摇得动,却拔不出来。

再说这里的土地公公,对八仙撬掉藏龙卧凤的宝地已经老大不高兴了,现在又要盖房子,这些仙家盖房子可是法力无边,又快又好。如若任由他们去盖,连我土地公都得搬家了。于是,土地公天还没亮便装鸡叫,八仙听到鸡叫,以为快天亮了,才赶紧收场。

八仙临走时,何仙姑指着庵前荒草坪说,我们何不在这儿种点什么?篮采和说种竹子,又有人说竹子到处都有,有什么奇怪。何仙姑说,那我就种一片方竹。铁拐李说,哎,不行,不行,方竹太稀罕了,凡人好奇,你一根,我一根,两三下拔光了。何仙姑又说,我有办法,我让方竹根深节密长得快,竹节周围长上刺,这样凡人就不容易拔了。从此,方竹就在甘露岩前安家了。

深山峡谷出现如此漂亮的新庵,四方众僧云集,香客盈门,香烟缭绕,热闹非常。可是,好景不长,新庵建起不久,由于缺水,庵上的僧人越来越少,上门的香客也少了。八仙知道后也很着急,何仙姑化妆成一个年轻妇女来到庵上,和尚见了说道:“女菩萨,庵上缺水,来这里的人都要从山下挑担水上来,才有水喝。”妇人说:“好吧,让我来看看。”说着,她从发髻上拔下一支银簪在岩洞右上方的石壁上比划了一下,即见清水从划过的小沟流下来。“师傅,用竹片把水接到厨房去吧。”和尚愣住了,等人回过头,“妇人”已不知去向了。用碗接水一喝,甘甜可口,沁人心脾,真是甘露啊,从此,人们就把这里叫做“甘露岩”。                         

今人为甘露岩作了一幅长联,曰:

一柱定乾坤,古今绝艺,秃岩擎起四座重楼叠阁。千年宝刹,暮鼓晨钟,看凡间袅袅香火朝朝鼎盛;

两山夹玉宇,内外闻名,穹顶生出一双凤舞龙腾。四时灵丹,流甘滴露,保天下芸芸众生世世昌隆。

(杉 枝、张胜森)

 

镜屏峰传奇

 

世上的和尚、尼姑,都习惯劝别人别妻离子、弃家修行。但也有不同凡响的高僧,却劝人奉亲养幼、入世行善。

相传在唐朝时,外地有个名叫了空的老和尚,怕凡人干扰,来到金溪大赤壁上方的蜂窝岩外露天处静坐参禅。他面对高达数十丈的镜屏峰,背靠交椅般的修仙台,闭目静坐,比吃不睡,一坐就是十天、半个月。他口念真经,不惧风雨、不怕蚊虫,因而引起人们的注意。

那时,城里有个姓何名干的穷书生,只因屡试不中,招来旁人讥笑。这样一来,他万念俱灰,。闻知和尚的惊人道行,就弃家来到蜂窝岩前,意欲拜了空和尚为师,修行后世开达。谁知他毕恭毕敬地在老和尚面前跪了整整一天一夜,老和尚仍然无动于衷,最后,老和尚吟诵四句:“都说出家好,我言出家难,有心要脱俗,先坐三天禅。”

何干得到老僧应允,非常感激。于是就学着师傅的样子开始坐禅了。第一天,虽觉腰酸背痛,全身麻木,总算坚持下来了。第二天,天气很怪,先是炎热的太阳煎豆腐一样的晒得他大汗淋漓,喘不过气,接着天气一变,立刻乌云翻滚,电闪雷鸣,瓢泼大雨把他浇成个落汤鸡,全身冻得起鸡皮疙瘩。老和尚劝他:“算了,回家去吧,细皮嫩肉的经不起磨。你看-----”说着,老和尚指着对面的镜屏峰,奇怪,镜屏峰变成一面大镜子,里面显现的正是家乡的图景,只见家中老母亲和妻子带着孩子在大门口等待……“家人在等你呢,何苦跟家人、跟自己过不去呢?”和干开始还在犹豫,马上他就惊醒了。“不,我决不回去。”这样,便又坚持下来了。第三天,确实难熬,除了日晒雨淋,饥肠辘辘,整个人都快要倒下去了。这时候,上方蜂窝岩的大马蜂出动了,在他们周围乱飞,脸上手上被蛰得变了形。这时,老和尚又开导他:“孩子,回去吧,你看----”镜屏峰又重现家中老小苦等之景象。老和尚深情地说:“做人并非只有考功名一条路啊,你看,那么多人男耕女织,上慈下孝,不都过得好好的么?‘荣华富贵莫强求,甘为人子尽孝心’才是正理啊。你看,你的家人接你来了,去吧!”何干终于起身,拜别了空师傅回家了。

                                                              

 

 

金钟长鸣

 

漂游上清溪时,出发不久就可以看见西岸有一口倒扣着的锅一样的石头山,本地人叫“鐤底石”。其实啊,  它不叫“锅底石”,  而叫“金钟长呜”。  因为这里有一个故事:传说上清为道家“三天”之一,太真经曰:“三清之间,各有正位,圣登玉清,真登上清,仙登太清”。上清溪是寻访上清仙境的必由之路,所以常年有道家、真人、和神仙过往。为了试探众仙的善心如何,  观音菩萨在山前设置了一口“虾鮕潭”,  山上支着一口“大铜锅”,  不远处的岚坑放着一壶酒(酒壶石),又用大块石头堵住上游的流水,这潭里满潭小鱼、虾米正处在生命垂危,等人救护的境地。有好心的见了就设法到上游放一点水下来拯救这千千万万的小生命。可有一个和尚一见满潭的小鱼小虾,就想起出家修道前所嗜好的“虾叻炒藠叻,吃得吞舌叻”的美味,(藠叻,秦宁一种似葱的香料;虾叻,指虾米,舌叻指人的舌头.意思是味道十分好吃的下酒菜,形容连舌头都会和小菜一起吞下去)这时候头皮一紧,立感不对头,念了一声“阿弥佗佛”便想离开,偏偏这时又飘过一阵酒香,一看远处正好有壶酒,不断地飘出浓浓的香气,山头还支着一口铜锅。这一下和尚抵挡不住酒菜的诱惑了,看看潭里虾米都快干死了,心想,反正虾米快死了,我也救不了它们,还是让我来带它们“升天”吧。于是卷起袖子,把小鱼小虾捞进‘锅’里,正准备点火炒菜,好咪上几口,忽听空中一声“阿弥佗佛”,和尚抬头一看,正是观音菩萨立于空中,和尚吓得跪倒在地,连忙磕头认罪,“弟子该死,弟子该死!”观音菩萨说:“看你凡心未改、六根未尽,杀心不灭,何以成仙?你还是再去修行吧。”说完一挥手中神帚,第一下,把整锅虾米倒入潭中,铜锅倒扣过来,一下予变成一口声音宏亮的金钟,如有赴会神仙经过,此钟自呜,钟声久久回蔼山间,不知各位漂游上清溪时耳音可好?听到没有? 第二拂帚,把酒壶妁壶嘴劈了下来, 满壶的仙酒流入溪中, 所以至今岚坑后山‘酒壶石’的壶嘴已跌落远处,  溪中的河水也变得醇美甘甜; 第三拂帚一挥把和尚扇回原来的寺庙,日日暮鼓晨钟,悔过自新。

                                                      

五松岩(五老看仙)

 

在众仙赴会上清仙境的日予里,当地有五个年老樵夫上山砍柴,见一帮帮、一队队的神仙过往,奇怪得很,便站在岩石高处目不转睛,看得发呆。这一呆不要紧,“山中方一日,世上几千年”,还不知道这五位老人要呆到什么时候呢。所以人们称这“五松岩”为“五老看仙”。如果你在漂游上清溪地时候,别忘了看看老樵夫们那痴迷的神态哟!

 

界分将泰建

 

据历史记载,在五代的时候,泰宁就单独立了县,那时叫归化。在跟将乐、建宁(那时叫黄莲)划县界时,还有一段故事。三县的县官事先约好划界的日子,到了划界的那天,县官相对往边界走,走到哪里碰头,就把县界定在哪里。

按约好的日子,跟将乐划界在前,跟建宁划界在后。这一天,将乐的县官骑着快马,半夜就动身了,一直跑到一个小村子才天亮。这时,县官骑的马大声嘶鸣。县官一看,不好,都快到泰宁城关了,赶快下马换乘小轿,放慢速度向泰宁走来。那个马叫的小村,现在地名还叫“马嘶”。

泰宁的县官,早晨慢腾腾的坐着轿子,拖着界碑向将乐行去,可是还没走出二十里地,连余坊路口都还没到,就在当溪跟将乐的县官碰头了。没说的,县界就定这里了。

后来,泰宁的县令得知将乐的县官骑马,很不服气,想反悔便告到巡抚那里,说骑马不算,马比人多两条腿。将乐县官说,你八抬大轿十六条腿,应该比我还快啊!泰宁县官没话说。

吃一堑,长一智,泰宁县官也学乖了。在与建宁划分县界时,便大清早就骑着快马向建宁赶去,一直赶到梅口过了渡,再换小轿,又急急的翻过挽舟岭,到了茅店才跟姗姗来迟的建宁县官碰头,也按约定下界线。这里离建宁县城也不过二十来里地,而距泰宁城关却有八十多里地。

 泰宁县官在将乐那边吃了亏,在建宁这边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可建宁的县官对丢掉弯弯曲曲,累死人的挽舟岭却满不在乎,有的还说:他们是怕爬挽舟岭,有意放弃茅店以东大山的。不管怎么说,就那么轻率一划,便传袭了这一千多年,也真够有意思的。

 

崇仁三井与恩公亭

  

 泰宁城关东门一带有三口水井,均为元末至正年间由邑人何恩所凿。在大井头井的井圈上仍清晰的留着“崇仁三井,何恩公立”字样。

传说何恩夫妇婚后久未生育,甚为苦脑。一日,何恩梦见一老者对他说:“汝本该有儿,且是大富大贵之命,国家栋梁之材。但为其父母者,须当多行善事,向贫民施舍米粮万担方能如愿。”何恩梦醒虽喜悦难禁,但家道清贫;怎能施粮万担呢?

 此时,春雨不停,河水混浊,靠担河水饮用的人家,吃水是个大困难,何恩与夫人商议后,决定在城东凿井,以水代粮,供人饮用。于是请人勘察井位,准备打井,井位看好了,其中,有两眼井位都在亲戚的宅院内,为了不连累亲戚,便在其他地方打了很多眼井,都没打出一滴水,连作道场,烧香许愿都无济于事,何恩为此很苦恼。

一天晚上,月色西沉,他夜不成寐,独自在昏暗的街巷中踱采踱去,听到家家户户都在为打井之事着急和叹息。“打井若认亲,此事难得成”,忽闻一老寡妇的话语,使何恩立即惊醒。心想,人有私心,难怪皇天不佑。于是赶紧找来亲戚商议,亲戚们都是读书人,通情达理,一说便通。后来,很快地在澄清街头、大巷里街头、打出三口水井,为城东一片千余户人家做了一件大好事。

若干年后,何道出世了。自幼聪慧过人,十岁能诗,何恩爱若掌上明珠。后来道读书上进,得中进士,官至二品检察院右检都御史,人称“何察院”。他居官清廉正直,兴利除弊,政绩显著,遐迩闻名,故有“南包公”之誉。

    何察院居官四十年,节衣缩食,时将俸禄寄给乡里,做了无数造福乡民的大好事。当他告老还乡时,带回的只是两三个随从,和一担铺盖两担书。泰宁的百姓深为他的廉洁风范所感佩。

   何道还乡后,生活据拮,难于晚年养家,地方官为此上奏朝廷,皇上很快地拨下三百两银子给他安享晚年。道拿到这笔钱暗自思忖,家父所凿的崇仁三井已多年失修,井水越来越供不应求,河水又混又脏怎能食用,今手中有钱不修,更待何时?就吩咐准备修井。老管家听说,赶忙提醒和劝阻:“老爷,这笔钱可是皇上拨给你养老的养廉金呀,何况府上夫人有病,房子漏雨,百般待举呀。”然而,何道主意已定,便无法挽回。经重修的崇仁三井,水质清甜,终年不断,城中百姓,尽受恩泽。

吃水不忘挖井人,人们在井圈上刻上“崇仁三井,何恩公立”,又自愿募捐在井旁边为其父子建起“恩公亭”以铭记何家的恩德。该亭又叫“绣衣坊”,这牌楼建筑上高悬“何清海晏”、“海内文宗”、“江南兵宪”三块金字匾牌,以存永久纪念。时隔六百多年了,人们仍在吃着甜甜的井水,怀念着何家恩人。          

(戴长柏、杉枝)

 

金锣银锣不如米“锣”

 

    金湖西岸的奇峰异景深处,有一条曲曲折折的山谷叫金龙谷,有一条层层叠瀑的小溪叫石塘溪,小溪上游有一口深不可测的水塘。因四周是刀切似的百丈悬崖,连出口也被一块“飞来石”给切断了,于是他成了来水不明,.去水不清的死水塘。怪也怪,这口塘枯水季节寸水不减,洪水季节寸水无增,故名石塘。别看这里悬崖峭壁,林遮树障、潭深无底、幽森可怖,可古往今来撑竹排的渔翁樵夫常至,登山攀岩的采药人不断,还有那些暑天纳凉游玩的,探险揽胜的,作诗画画的,多被这里奇丽优雅的风景和神奇的传说所吸引。

    传说很早以前,石塘深可沉二两衣线,塘底有一面金锣,一面银锣,常在月明星稀,更深夜静的时候,发出浑厚动听的锣声。如准家有十个亲兄弟,就可用十石糯米糍钓起那面金锣,谁家有十个亲姐妹,就可用十石粳米果钓起那面银锣。有一个老婆婆,她生了九女一男,多么想再生个女儿,好去钓银锣啊!可是她老了,不能再生了,老婆婆天天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她邀集了九个女儿和一个身边的儿媳妇,砻了十担粳米,又将雪白的粳米做成粿,将粿搓成绳,命女儿们(媳妇充女儿)排着队,将“绳”从塘边伸入塘底,老婆婆一边唱道:银锣银锣,莫逃莫躲,十个姐妹,邀你进厝”,“绳子”越放越长,眼看十石粳米做的粿绳就要放完了,忽听塘底“当”的一声锣响,握“绳”的手震得发麻,女儿们连忙往上拔粳米“绳子”,她们越拔越高兴,越拔银锣离水面月近,渐渐地可以看到银锣在水下闪闪发光,银锣快要钓出水面了,老婆婆忘形地拍着身边的媳妇大叫:“银锣钓上未了,快!媳妇,用力呀!”老婆婆话音末落,只听“哗啦”一声,银锣又沉入塘底,溅起漫天水花,老婆婆懊悔成疾至死,女儿们就用雪白的粳米做一个跟银锣一模一样的米粿,来敬祭老婆婆。

    不知过了多少年,邻村有个老公公,家里生养了九男一女,若再生一男儿。就可以用糯米糍去钓金锣了,可偏偏他老伴不再生了,老公公想,没儿子有女婿,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嘛,只要不张扬,说不定能行。”于是他将儿子女婿邀拢来,用十石糯米做成糍杷,把糯米糍搓成绳,领他们去钓金锣,十个儿子排着队把糯米绳向石塘里伸去,老公公一边指挥一边唱着;“金锣金锣,莫藏莫躲,十个兄弟,邀你作伙。”“绳”快至塘底,忽听“咣’’的一声锣响,地皮都给震动了,老公公叫大家快拉绳,“绳’’越拉越高,锣越钓越近,水下渐渐可见金锣放出金灿灿的光彩,眼看金锣就要被拉出水面,小儿子一高兴忘了父亲的吩咐大叫:“上来啦,姐夫用力呀!”话音未落,金锣“哗啦”沉入塘底,溅起的水花把四周石壁打成一个个窟窿。老公公一急一气,病倒了。小儿子心里难受,用黄灿灿的糯米糍做一个金锣一模千样的大糍粑去安慰老公公,老公公抚着小儿子的头说:“孩子别难过,金锣本不该是我们的。”又摸着大糍把说:“好好务农吧,你看,还是我们作田人用血汗换来的‘金锣’实在呀”,老公公抱着糯米糍把,欣慰地闭上了眼睛。

多少年,多少代,再没人去钓金锣、银锣,而把老公公的话和小儿子做的糯米糍粑一直流传到今天,每逢年关,家家都用糯米糍粑做一个金灿灿的“金锣”(俗称“糍姆”)来庆贺丰收和祈福新年。   

称土立城

 

泰宁立城地址的选择,曾有这样的一个神话故事。说是开善南洋岗的土地公和泰宁的土地公相互竞争,都希望县城能立在自己的土地上。泰宁的土地公说,我这里土地平整、面积宽阔,南洋岗的土地公便准备用金牛犁它七七四十九天,要开出比泰宁更大的一片土地来建城。没办法只好再比谁的泥土重就在哪里立城。俩土地用同样多的泥土一称,结果泰宁的土更重得多,就决定了在泰宁立城。后来,南洋岗土地公,听说泰宁土地公称的泥土是河边湿土,而自己是用岗上的干土而吃亏了,气得把金牛、金犁等都扔到山顶的天池里去了。传说南洋岗山顶那一马平川是土地公当时给犁出来的,山顶那天池还常传出金牛的叫声哩。

                                                        

 

 

叶祖洽的故事

叶阁老是个跛子

传说叶阁老是个跛子,叶阁老为什么会拐脚呢?叶阁老的祖母杜十三娘死后,地理先生替她在城南郊的老鸦栋找了一块名叫“金锁临头”的风水宝地。这块地四周尽是石头,只有中间一块比棺材稍大一点的地方是泥土。开墓人从这个地方挖下去,才挖了一半,就挖出了个乌鸦窝,从里面飞出两只乌鸦来。挖墓人连忙扔下锄头去抓乌鸦,结果只抓住了一只,另一只让它飞走了。而且抓到的这只也因用力过猛,而把乌鸦的一条腿给搞断了。挖墓人本想弄个鸟回家去养,见是个跛脚鸟,料想也养不活,于是,在埋棺材时也将这只鸟一起埋了进去。

几年以后叶祖洽出世了,他一生下来就是个跛子。人们说,叶阁老就是这只跛脚乌鸦投胎的,他是乌鸦精,所以聪明过人,能中状元,做大官。又说,如果另一只乌鸦不飞走,叶家还会出一个武状元。

叶祖洽当了大官以后,在老鸦栋的祖坟上为他祖母竖了块很大的石碑。这块石碑保存得很好,直到现在还立在那儿呢。

关于叶阁老是跛子的传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叶祖洽的母亲是一个极其贤惠善良的女人,自从嫁到叶家后,深得家人和邻居的喜欢,但也有一点遗憾,那就是结婚几年了一直没怀上孩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当叶祖洽的母亲到灶房煮饭时,灶前矮凳上总有一个人弓在那儿烤火,三餐如此,天天一样。开始两人都没说话,后来那人问道:“我天天来烤火,会妨碍你煮饭么?”叶母说:“不会的,你只管来吧。”又过了很久那人又问;“你一直对我这样好;知道我是什么人吗?”叶母说:“总是有困难的人吧。”那人说:“我说出来会吓着你的。”叶母说:“没关系,你说吧。”那人说:“我是前年涨大水时落水浸死的水鬼。”叶母哦了一声问:“那要什么时候才能再投胎出世呢?”那人说:“可能快了吧!”后来水鬼好几天都没来烤火了。

一天早晨生火做饭时水鬼又来了,高兴地告诉叶母说:“多谢你天天照顾我,过两天我就要投胎出世了。”叶母说:“哦,那该祝贺你了!”水鬼说:五图街某家有个小媳妇。婆母对她不好,她心中很苦,两天后她将失手打破一只碗,婆母将狠狠地骂她,她就会气得往浮桥下跳,换我去投胎。”叶母心想,这么说一个好好的家庭又要破裂了? 第二天她赶到五图街去劝说那个待媳妇不好的婆母,那婆母真的回心转意了。傍晚吃饭时,儿媳端菜上桌,手一滑,连碗带菜掉到地下,打得粉碎。这下可闯祸了,一向怕婆母的儿媳吓得半死。但这回婆婆不但没发火,还跑过来对她说没关系,这个碗用很久了,也裂缝了,打了好,明天买一个新的。事情平息了,婆媳关系也变好了。从这天以后,水鬼又天天来烤火了。叶母不好意思地对水鬼说:“别着急,你心好,以后去做菩萨,省得下辈子还做人受苦。”过了几个月,水鬼告诉叶母,过两天二图街的某某人,上菜地回来到河边洗尿桶时,有只尿桶会被水漂到河心去,他因捡尿桶而失足掉下河里淹死,换我去出世。叶母心好,不忍心眼看着一个人去送死,又给那人透了个信。果然,在一天早晨,水鬼到河中只看到一只空尿桶漂下来,那人却不去捡它,也就没掉下河去,水鬼投胎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

 第二天,水鬼再来烤火时,叶母说:“你不要怪我,我实在是不忍心看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去死。你耐着性子等吧,多积一点德,将来会有好报的。”水鬼点点头,继续天天来烤火。又过了好几个月。一天,水鬼高兴地对叶母说.:“这回我可是真的要走了”。叶母问;“又有谁来替你死呢?”水鬼说:“不,这回是阴司通知我去邵武当城隍,以后你到邵武可以来找我。你只要到城隍庙敲三下神台,我就会出来与你见面。”叶母听了也没当回事,一直到了第二年,叶父有事到邵武去,叶母便将此事告诉了他,让他顺便去看看城隍。叶父办完事后到了邵武城隍庙,庙里除了城隍塑像外并没什么其他的人。他按叶母吩咐在神台上敲了三下,台后真的走出一个城隍老爷来对叶父深深作揖。简短交谈后,城隍取出一盒东西交给叶父说,“多蒙叶母照顾,无以为报,一点小意思,吃了有好处。”并交待路上千万别打开盒盖。叶父一路上一直猜想,这盒子里究意是什么宝贝呢?走到泰宁城关的南桥时,心想现在已经到了泰宁,总可以打开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了吧。于是他把盒子放在石桥栏杆上,慢慢打开盖子,猛地一下几只青蛙从盒子里跳了出来,有两只一跳就跳到河里去了。剩下一只跳到桥上,叶父赶快去扑,一下用力过猛把青蛙的左腿扭伤了,只好带着断脚的这只青蛙回家炖了给叶母吃。奇怪,叶母吃下不久就怀孕了,生出了叶祖洽,出生时他的左腿就有点拐。但祖洽从小聪明伶俐过人,后来考中了状元,做了大官。可一辈子都是个拐脚。人们说这事都怪他父亲不好,不该打开盒盖,要不然叶家将出三个状元呢。 

 

   

传说故事

说起状元鸡还与泰宁的叶状元有点关系。状元鸡是指泰宁的乌肉鸡,一千多年前的泰宁乌肉鸡就是现在提纯繁育金湖乌凤鸡的老祖宗。

传说叶祖洽(1046——1117)出生后一家人高兴非常,因为这是他父母结婚好多年后才生下的头一胎,虽然家里养好一群坐月子吃的小母鸡,父亲听说乌肉鸡有补,就想方设法从乡下买来几头乌肉鸡,给祖洽的母亲补身子。也真奇了,这种乌骨乌肉的鸡味道特别好,吃了几头乌肉鸡后,奶水不足的母亲居然奶水多得吃不完,身体也很快恢复了,小祖洽长得白白胖胖,十分讨人喜爱。

于是,叶父又托人从乡下买了几头,其中还有两只小公鸡。母亲见这种乌肉鸡长得挺好玩,正如小孩子们唱的“乌肉鸡,小个子,乌冠乌嘴乌爪子,头上带‘帽子’,脚上穿‘靴子’,乌骨乌肉乌肠子,吃了养个小胖子。”很是可爱,舍不得杀了吃,就和在家中的鸡群里饲养了下来。 

俗话说鸡生蛋,蛋生鸡,经过叶祖洽母亲几年的精心繁育,鸡群中乌肉鸡的数量多了。叶祖洽的母亲很高兴,除了时不时的宰一两只养大的乌肉鸡给家人和小祖洽吃,还经常把这些心爱的小乌肉鸡送给亲戚和邻居喂养。老百姓都知道乌肉鸡有补、价钱贵,也喜欢找叶母讨养或者换种蛋孵小鸡。没几年工夫,城里乡下到处都能看到黑的、花的、麻色的各式各样的乌肉鸡了。

有一年,城里发生鸡瘟,城里的鸡几乎绝种了。市面上的鸡价钱贵得很,乌肉鸡更是难寻。后来,叶母好不容易从乡下亲戚那里讨来几头小鸡,重头开始。其中还有两头乌肉鸡,叶母又是高兴,又是感谢。亲戚说:“别说谢了,要谢还得谢你自己,是你前几年给了我小鸡种,我们村里才有了乌肉鸡呢。等到祖洽进京赶考,我还要送一头大公鸡给他吃,让他中个状元回来。”叶母说:“谢你的金口!”

小祖洽天资聪慧,自幼鬼聪明,就是贪玩。有位姓俞的老人见了,就对他说:“囝仔牯,你是要考状元的人呐,还敢这么贪玩。”果然,这个谁都劝不听的孩子从此一改从前,认真读书了。祖洽长大了真的很有出息,经过几场考试中了举人,就要进京考进士了,那位乡下的亲戚真的挑了一头乌肉大公鸡送来给叶祖洽吃。还风趣的对祖洽说:“囝仔牯,你看,这只鸡头戴乌纱脚穿靴,吃了考个状元回来。” 真的,这一次叶祖洽真中状元了。这下子,那位乡下的亲戚太高兴了,逢人就说:“我那只鸡是状元鸡,祖洽就是吃了我送的那只乌肉鸡中的状元呐!”其实大家知道,这是叶祖洽认真刻苦、博学多才的结果。可老百姓不管那么多,就认定是“状元鸡”的神力。

买东西,答南北,是泰宁自古传下来的习俗。谁家有个喜事什么的,或者病痛灾难,总是要买点儿东西送人家,祝贺祝贺,或者安慰安慰,这就是“答南北”。特别是喜事,如做寿、生孩子、高中、亲友都会送一只鸡来祝贺,表示吉利。但你千万别送黑毛或白毛的鸡,民间忌讳,也不送鸭子(“哑”口无言,谐音“送押”),如果有乌肉鸡更好。

在泰宁,吃鸡补身可谓是源远流长,乌肉鸡的吃法更是五花八门。有吃肉的、有喝汤的、有用内脏的;有放中草药、有煮鸡粥的、有加红糖红酒的;有放当归黄芪的、有放徐长青的、有放乌菜的····看你作甚么用,是产妇吃,还是老人吃,还是农忙进补,还是治病。元代医药学家、乡人邹铉就是结合泰宁流传的乌鸡入药经验,应用到他诊断治病和著书立说中去。他的《寿亲养老新书》中就有泰宁常用的乌鸡入药之配方。

                                  09.04.27.草稿)

 

                                                                                                                                                                                                                       

   

 

“金口玉言”、“金口玉律”指的均为皇帝圣旨或旨意,所以,皇帝一般不随便开口,说了就要算数的。泰宁常比喻不爱讲话的人为“难开金口”。这里讲的是泰宁状元邹应龙的故事。邹应龙在未进京考试之前,也随大家上建宁龙归山道观去求梦。别人讨得的梦五花八门,有故事、有情节,可做预测。可他梦见的是一个白胡子长者,什么也不说,只告诉他“回去问嫂嫂”。若是别人,这多简单,回家问问嫂子就得了。可邹应龙不同,他平时一惯少言寡语,见了女人都脸红。嫂子进门几年了,还从没听他直言呼叫过一声嫂嫂呢。这个梦让他在回家路上一直犯难,哎,怎么问?怎么开口?

邹应龙回到家,双脚刚跨进大门,就见嫂子在坪上晒衣服,真是“冤家路窄”,他涨红了脸,低着头,硬着头皮小声叫了声“嫂嫂!”这嫂子虽是个乡下人,可她性格开朗,爱闹爱笑,看到小叔子回来,想先打招呼,可当听到邹应龙第一次叫她嫂嫂,她好高兴、好兴奋,本想回答,可她故意要他再叫一声,便装做没看见、没听见。不得已邹应龙只好大声地再叫一声“嫂嫂,我回来了。”“哟,今天日子好,你开金口啦。”嫂子高兴地迎上去,帮他接过行李,一边抱怨地说:“你这个人啊,除了皇帝就是你大,架子不小。”联系梦境和嫂子的唠叨,邹应龙心领神会,立即做揖接口唱道:“谢嫂嫂金口!”抢过行李,兴高采烈地奔进屋里。这下子,他嫂子可纳闷了,今天小叔是怎么啦。

由于邹应龙平日里读书刻苦努力,准备充分,成竹在胸,再加上嫂子的吉言鼓励,在临安考试一举成名,高中状元。一生历任二十四职,最后官居端明殿大学士,知枢密院参知政事,当上了副宰相,果真被嫂子言中了,你说怪也是不怪?所以,泰宁人常在别人祝福或预祝之类的话后,用“谢您的金口”来答谢人家。

 

 

 

李春烨的故事

 

放 牛 偷 读

 

传说李春烨的父亲是做生意的,当春烨年纪尚幼时,父亲就浪迹天涯,始终未归。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靠母亲替人家砻谷、打草鞋维持生活。李春烨长到七八岁,就开始帮人放牛挣饭吃了。那时候,城里有个老秀才,名叫江中山,因屡试不中,便隐居丰岩设馆教书。他学识渊博、教学认真,远道慕名而来求学的人很多,学堂非常红火。李春烨从小喜欢读书,经常牵牛到学堂附近去放牧,把牛赶上山后,便到学堂旁听。牛常常吃掉田里的禾苗,李春烨也免不了常常因此挨骂受气。江老先生看见李春烨小小年纪便如此好学,十分喜欢,劝李母让春烨上学,不但免收学费,还时时接济李家母子。从此以后,小春烨便与江老先生之子江日彩相伴读书,后来,双双中了秀才。

 

地 毯 贺 寿

李春烨出仕为官的时候,正是朝廷奸党魏忠贤专权的年代,魏忠贤权势很大,朝野没有一个人敢得罪他。有一年,魏忠贤做寿,大小官员都忙着置办寿礼,准备前往贺寿。寿礼无非是金银珠宝之类,这些东西都十分昂贵,李春烨当官不久,别说是送不起,就是送得起,也不过跟别人一般般,显示不出自己的特别。怎么办呢?于是他便找了个借口,私自一人到魏府拜访了一回,见魏府上上下下什么都不缺,唯独地上缺块地毯,便暗暗地量下了大厅的长宽尺寸,又记下了庭柱和门坎的位置。离府后,立即吩咐匠人挑选上好羊毛,按尺寸加工定做一幅地毯。到了寿诞那天,别人挑着一担担的厚礼上门,而李春烨的礼品仅仅是喜毯一幅,但拿到大厅一铺,不但大小长短合式,连柱墩的位置都准确无误地预留好了。魏忠贤见了高兴得不得了,不但当着满厅的客人赞扬李春烨有心计,办事想得周到,而且还破格地请他到宴席的上位就座。

魏忠贤的寿宴散了以后,李春烨又偷偷地拜会了魏府的账房先生,他说:“卑职礼轻,不堪留记。”私下将自己的礼单撤了回来。所以,当后来阉党事情败露,清查朝官与魏忠贤的关系时,竟查不出魏李之间的任何牵连。                                          

 

   

李春烨当了朝廷的大官,亲友们都感到十分荣耀,其中有些人就想依靠他的关系弄个小官来当当,混碗清闲、优裕的官饭吃。

有一年,他的一个堂兄弟叫儿子上京找到李春烨的门上。谁知说明来意后,李春烨不但不给他官当,反而给他套上一副枷锁,差人解送回家。

他那堂兄弟的儿子由解差押送着,栉风沐雨,晓行夜宿,颈项上的木枷越背越重,几次请求差官松枷,但木枷贴有官印封条,谁敢私自开启呢,堂兄弟的儿子气得一路上大骂李春烨翻脸无情,不是东西。好不容易回到泰宁,差官这才给他启封退枷。不料木枷一开,里面竟滚出好几锭白灿灿的银元宝来。原来木枷的中间是镂空的,里面塞满银锭,还附了一封李春烨的亲笔信,信上说“求官没有,给你几锭银子,权当做生意的本钱”。

是呀,那时候官场互相倾轧,十分险恶,连李春烨本人都多次以家母年迈为借口,请求返乡奉母,只因皇帝不肯应允才没有回成。这些内幕,乡间百姓又怎能知道呢,即使跟他解释,也怕不能领会。想出这个办法,既免了一番口舌,路上也十分安全,没有遭遇强人拦劫之虞,李春烨的用心真可谓良苦呀!

                   

尚书墓的传说

风水先生在水际长滩的人形栋为李春烨选了块墓地,胡吹说那是一块金交椅宝地,葬下去能百做百发,会出大官,不过下葬时周围村庄最好不要起烟火。李春烨下葬时,遵照风水先生的旨意,墓前搭起了三个大凉亭,凉亭中摆满宴席,把周围村庄的百姓都请过来喝酒,以免他们生火煮饭冒青烟。当时,山下长滩村一条街三百多人家全部都被请去喝酒,只有三四个老人因行动不便才没有去。没过多久一场瘟疫把长滩村的人全部瘟死,真的绝了烟火,只零零散散地剩下几个当时没去赴宴的老人。 

传说入葬的时候,把一个从福州买来的姓林的男孩和一个讨饭的江西陈姓小女孩带进了坟墓,吩咐他俩侍候香火,然后突然封死墓门,墓穴中没有了空气,灯烛熄灭,两个孩子也活生生地被闷死在里面。民谣唱道:“灯也乌,烛也乌,馒头果子尽生枯。”讲的就是这件事。由于棺木下葬时没着地,而是用铁链吊在两边的墓壁上,风水福气全让闷死倒地的两个小孩沾了。所以后来福州的林家十分兴旺,还出了个当大官的林森。江西南昌的陈家也发了,出了个“陈百万”,而李家自身却慢慢衰败下去了。

 

江老先生改门楼

星移斗转,逝水流年,当年富丽堂皇的尚书第,到了清末民初已不完全归李家所有了。除了第一、二幢属李姓居住外,三、四、五幢部分或全部已经易主于别姓了。

江老先生在清末已经买下了尚书第的第三幢房子。不知何故,江氏主公入住尚书第之后,时不时地“闹鬼”,常到半夜时分,梦见一身官服的长者横刀于床前,一次次被吓得一身冷汗。有一次,江公斗胆问来者是谁,答曰:“房主李春烨是也。”“深夜来此何事?”李斥之道:“汝好大胆,怎敢占住我李家房产?”江公言道:“李公身为兵部尚书,明朝江山尚未保住,倒来管一座旧屋?此屋乃尔子孙不肖,出卖于我,而今当谁为房主?”李无言作答,消失隐去,不复再出。

李春烨虽不再出现,但江公总觉心有余悸,遂择良辰吉日,拆去李府原建门楼,重新改建,并把整个面墙推前一米有余,且把甬道的左右两道拱门也打上石墩,做起门扇,以求心安理得。直到1983年收归政府保护时,才把破烂旧房按原样修葺、恢复成目前模样。

                                                  

詹九苞的故事

眠床抢被

詹九苞是泰宁下渠人,在泰宁人的心目中他是个阿凡提似的人物。他的父亲叫詹乘龙,在浙江庆元当县官。九苞从小随父亲在外读书,考取了贡生,明崇祯时赴京考官,被分配到云南当县官,他不去赴任而取道回乡。由于九苞性格狂放,只服人敬,不服人欺,在回家路上和在泰宁时留下很多叫人哭笑不得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也就俗成常用语了。

说的是詹九苞在一次去江西途中,天黑了需要住下来,可周围又没有客店,只好到村中农民家里借住一宿。一户好心的张大哥很同情出外人的辛苦,就盛情接待了他。晚上二人同床闲聊时,张大哥问及他是何方人氏,詹说:“泰宁人,小号二苞。”张又问:“久闻泰宁有个詹九苞,听说他非常的奸诈刻薄,你能否讲讲他的故事?”詹九苞听到有人讲他坏话,心中大为不快,便故意说:“九苞是我的堂兄弟,这个人是有点那个,我们也常劝他,哎,秉性难改啊。”二人谈到半夜才睡。

张大哥呼呼大睡,詹九苞听了坏话,心中有气,久久没有入睡。心想,我要作弄一下这个爱听闲话之人。他便装做睡相不好的样子,把被子都卷到自己身上,并在棉被的四个被角上用笔写上“二苞”的字样,然后入睡。次日起床吃饭后,九苞把被子打成包,扛起被子就走。张大哥连忙拦住说:“兄弟,你怎么把我的被子带走?”詹说:“这被子是我带来的。”张大哥觉得这个人蛮不讲理,有好心没好报,难道招待错了他,越想越气就拉了詹九苞去见官。击鼓升堂,县官问道:“何人击鼓,所为何事,禀报上来。”张大哥说:“启禀县太爷,这人忘恩负义,昨日天黑时分,他来求宿,我好心招待他住了一宿,今天他倒把被子都给带走……”县太爷问:“被告,你是何方人氏?原告所述之事是否属实?”詹说:“启禀老爷,我叫詹二苞,福建泰宁人氏,我经常外出,习惯自带被子,比较干净,走到哪里都很方便。又怕在外客店中搞错,就在棉被的四个角上写上了小的名字,请老爷明鉴。”县太爷令小的们当堂验证,果然不错,随即宣判:“没错,这被子是詹二苞的。”张大哥大叫冤枉、不公,县太爷怒道:“好你个刁民,无理取闹,打你四十大板,看你公不公。”张大哥挨了四十大板,被轰出了公堂。

到了衙门外,詹九苞嘻皮笑脸地说:“对不起,受委屈了,我只不过跟你开个玩笑,被子是你的,拿去吧。”张大哥哭笑不得地接过被子,理也不理地走了。走了几十步远,詹九苞又回到县衙,击鼓惊堂,说张某不服老爷判决,在路上把被子给抢回去了,县太爷大怒,命捕快追拿张某归案。张大哥正莫名其妙,县老爷吼道:“大胆刁民,敢不服本官判决,半途强抢被子,再给我重责二十大板,追回被子,赶出公堂……”

事后,詹九苞特地买了补品礼物,带着被子到张大哥家谢罪,他诙谐地说:“实在对不起,我真的是与你开开玩笑而已,告诉你吧,我就是被你们乱传乱骂的詹九苞,只不过用这被子詹(占)了你二苞,管管你的嘴,如果詹你九苞,那就要命,哈——”弄得张大哥哭也哭不得,笑也笑不得。

此后,泰宁民间比喻那些蛮不讲理的人,就说他“让了床给你睡,连被子都抢走”。

 

过了南桥放臭屁

有一个墟天,詹九苞没事也到墟场散步。他一边走,一边看,遛遛哒哒来到猪衙上(原南门外城脚下,现河滨公园处,以前这里是专门出售猪苗的地方),偶然听到有人在议论詹九苞,他便停下脚步,凑上去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原来有个不认识詹九苞的猪贩子,正在大谈詹九苞的传闻,说他如何坑人、骗人,提醒别人注意。九苞心中气愤,却脸上笑容可掬地凑上前去搭话:“可不是吗,有一次我还看见他骗了人家一担猪崽哩。”“是吗?笨蛋,怎么会被骗的,真是死人,笨猪。”“哎呀,你不知道,我来学给你看看。”接着,詹九苞就把那猪贩子猪笼里的小猪一头头抓出来,叫猪贩子左手提一头,右手提一头,又叫他胯下两腿夹一头,接着,九苞拿起扁担挑起剩下的一担小猪,接着说:“他就这样挑起小猪,走了——”詹九苞挑着担子很快离开了猪衙上。那个猪贩子急叫:“哎,哎,我的猪崽,我的猪笼啊!”远去的九苞回答:“借一下。”“你是谁啊,叫什么名字?”“他们都知道。”站在边上的人只好暗自发笑。可是詹九苞挑着小猪已经挤过人群,过了南桥,猪贩子还冲桥上喊:“我的猪,我的猪崽啊!”。过了半天,人家才说,刚才那人就是詹九苞,那猪贩子恍然大悟,大骂道:“你们啊,过了南桥放臭屁。”

泰宁人对过了时的马后炮,往往骂你“过了南桥放臭屁”。

 

力 斗 官 差

清朝年间,新桥大兴有个单身汉,叫德贵,生得牛高马大,身强力壮。由于家穷,交不起钱粮,一见收粮的人就躲。一次在家里正好给收钱粮的两个差官碰到,实在无法躲藏。差官说:“每次都让你躲掉,今天你一定得交,交不上钱粮,跟我们到县衙门走一趟。”德贵说;“好,我把这两层谷砻拿上楼去再说。”于是他当着官差的面把四百斤的谷砻,一手提一层,毫不费力地提到楼上。又说不好放再提下来放回原处。其用意是让官差看看他的手劲,让他们识相一点,可是两个笨差官不明其意,硬催德贵上路。德贵无奈就跟差官走了。走到半路的一座桥上,德贵回身顺手一手一个地把官差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提拧了起来,悬在桥外,桥下面十多米高是湍急的河流,两个官差被这突如其来的行动和桥下的急流,吓得连连求饶。德贵问他们要命还是要钱粮,官差忙喊“救命!救命!有话好说,有话好说,我们把钱粮票撕给你就是了,快放我们下来。”德贵骂道:“你们这些走狗,专门欺侮老百姓,今年还没过,就要收三年后的钱粮,是哪家王法?今天先饶你狗命,以后别再到我们村里来。”官差连连称是,把三年的钱粮都撕给了德贵,狼狈地逃跑了。事后,再也没人敢向他收钱粮了。

 

石伯公的故事

石伯公、土地伯公、山精等这些个无形的东西,在人们的认识中似乎还是个迷,有很多难以解释的怪现象又始终困惑着人们,人们也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对山神土地的敬畏心理。如在山野不能大声直呼别人的名字,生怕山神学了去;到竹山里不敢敲击毛竹,怕引来磕竹鬼;带午饭到山上或田间,存放田头地角时要交待山神土地看管一下,不然就会爬满蚂蚁;吃午饭时,要扔一点儿饭菜出去请山神土地一起吃等等禁忌和风俗习惯。尤其是民间流传的相关故事那就多了,现选几则,以飨读者。

 

北门石伯公

现立在泰宁一中毓秀园中的一块奇形怪状棕红色大石头就是当年被传得神乎其神的石伯公。他原居在哪?怎么一块顽石就成了以前让人“谈石色变”的石伯公呢?

原来这块石头深埋在城北旧城墙内的一片菜地里(即现在公安局、电力公司一带),仅露出一半。其实是挺平常的一块石头,没什么可怕的,只是它边上乱堆放了一些碎石杂草,周边老远都无人居住,大片菜地到处是篱笆、茅寮、稻草人什么的,加上一些牵强附会的石伯公的传说强加在它的身上,到天黑时看那怪石狰狞的样子,个把人独处时确实感到有点恐怖。

邻居的老人们常说起这个石伯公藏人的故事。解放前的时候,四图街一个老实巴交的后生子,有一次傍晚挑了一点菜苗去石伯公旁边的菜地里栽,到了半夜都还没回家,家里着急,喊了一伙人打着松明去找,菜地里只有土箕和菜苗,而不见了人影。“坏了,一定是被石伯公藏了”。于是,立刻叫人去拿锣鼓来,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喊失踪人的名字,整个菜地寻了个遍,毫无踪影,大家更紧张,使劲敲锣继续找,直到快天亮时才在石伯公旁的草堆里找到他。只见他斜躺在那儿,满身满脸都是泥,嘴巴里也尽是泥巴,还有蚯蚓往外爬。待大家喊醒他时,他如梦初醒,还叨叨着“好吃,好吃!”人家问他吃什么?他说老公公请他吃粉干、吃鸡腿。原来是石伯公请他吃蚯蚓和青蛙等东西……此类故事,到处都有,“土地伯公”,“石伯公”, 大同小异。

星移斗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推进,石伯公附近的大片土地被开发,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石伯公也被当成风景石而派了它真正的用场。

 

土地公公赔金锅

在很早以前,弋口锅炉下,有户姓陈的外乡人到那里住下来以铸锅为生,开始生活也很贫困,过了不几年就富裕起来了,人们很怀疑,他们怎么这么快就发财了呢?原来,他家每天晚上半夜里都有土地公捉来鳅鱼到他家煮点心吃,吃完走的时候,总会留下一小碗,并丢下几块银子,长年累月都是如此,所以这家人发财了。这家人有了银子,又盖房子又建水车水碓,还为儿子娶了媳妇,很快的成了弋口一带有名的富翁。可是这家人慢慢地骄傲起来,譬如有时故意显露一下,将银子用谷席去太阳底下晒晒,有时在地上丢银元玩,听那铿、铿的美妙声音,对土地公公也不尊敬了。有次晚上婆媳俩商议说,天天晚上什么人到我家锅台上煮鳅鱼吃,弄得厨房腥臭难闻,我们天天早上还要洗碗刷锅,讨厌得很,今晚我们来整他们一下。于是就把灶上的铁锅拿掉,灶内贴上一个乌金纸糊的假锅,盖好锅盖,等他们火一烧,锅烧了,叫他们点心吃不成,下次就不会再来捣乱了。当天晚上半夜里,真的来了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两人举着火把,两人提着鱼篓,四人进厨房后就忙开了,洗鱼的洗鱼,劈柴的劈柴,一人烧火,谁知那烧火的人,往灶里一点火,呼的一下子,锅烧掉了,打开锅盖一看,真的把锅烧掉了。四个人吓得傻了眼,异口同声地说:“糟糕,怎么办呢?”一个人说:“我们烧掉人家的锅,该要赔给人家。”又一人说:“那--我们赔给人家银锅还是金锅呢?”最后另一长者说:“我们既然烧掉人家的,干脆赔口金锅算了。”正当四个人决定赔金锅的时候,这婆媳俩的恶作剧还以为好笑,躲在房间里嘻嘻哈哈大笑起来,把四个老人吓得慌慌张张地把鱼都丢下跑了。婆媳俩见他们跑了,到厨房一看,鳅鱼捞到一大盆,就欢天喜地的回房睡去了。从那以后,村子里还传出一首儿歌:“土地公,煎黄鳅,烧掉了灶神公”。也再没有人到他厨房煮鱼吃了,银子也断了。没几年,这家人也就败下来了,铸锅铸不成功,水车被大水冲掉,家庭也就穷下来了。人们都说,他家小气,土地公公又把他的金银财宝运走了。

(张胜森、杉枝)

 

有胆能叫鬼挑担

 

很久以前,在新桥通往江西黎川的路上,每隔—二十里都有个供上路人休息的凉亭。有一回,一个挑夫从黎川挑了一担货物回来,到天快黑时在一个亭子里歇脚。这时看到一个男人也从背后跟来坐下休息,那人问挑夫;“你挑这么重的担子,不累么?”挑夫说;“哪里不累呀,肩也痛,腰也酸,脚都起泡了,赚几个钱很是辛苦哟。”男人又说:“那么累还做人干什么?跟我扎颈吧!”挑夫一听,心里“格登”了一下,今天被扎颈鬼跟住了,你想害我?就斗胆回话:“嗨,我也想寻死呀,可是这挑货物怎么办,总要交店主去啊!这样吧,你来帮我挑一段路,我也更快,等我交了货,再来上吊扎颈,你也好早点投生呀。”那扎颈鬼真的帮挑夫把货担一直挑到快到新桥的亭子,就不见了。挑夫高兴地把货物交了店主,第二天又继续挑担送货。当第二次傍晚又在那亭子休息时,那个扎颈鬼又来了。一见挑夫就说:“等你几天都没来,今天来扎颈么?”挑夫说:“今天不行,你看还有这担货没送呢?你帮我再送一次吧,下次一定来扎颈上吊。”“真的?”那扎颈鬼又帮挑夫把货担挑得更近才放下走掉。

第三次去黎川挑货,挑夫在街上买了一大圈鞭炮放在货担里,在那个亭子休息时,那个扎颈鬼又跟来了,听说挑夫答应今天扎颈就很高兴,说变一个把戏给挑夫看,接着就显出伸舌瞪眼踢脚的扎颈鬼原形来。挑夫说:“你这个把戏不好看,我变个更好看的给你看。”说着就从担子里拿出圈子鞭炮:“你看,这个红花圈多漂亮,你来戴戴看。”说着就把鞭炮圈在扎颈鬼脖子上、身上…“哇,你真好看,转过身我看看。”鬼转过身去,挑夫从背后擦亮火柴,点燃了鞭炮,鞭炮立刻噼呖叭啦地在鬼的身上炸响开来,那鬼就吓得疯了一样满山遍野乱跑,到处都是爆竹声音,一下子,那鬼就跑得无影无踪了。从此,这路上再也没有鬼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