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必读的外国教育名著导读》

 自己吧 2010-08-10

《教师必读的外国教育名著导读》摘要1
柏拉图《理想国》

书中不仅提出了以培养哲学王为目的,以灵魂转向说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而且制定了一整套实施这种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论述教育的书,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之一。

柏拉图(公元前427—324),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一、教育的功能

良好的教育可使一国中的人性得到改造。正确的教育可以使人们成为有理性的人。

二、教育的根本目的——灵魂转向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灵魂转向。

只有当整个身体和灵魂转变方向,转离黑暗,转向光明时,才能见到事物本身而不是事物的影像。

著名的“洞穴”比喻:其直接目的是要揭示“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的不同及相关问题,人们一般称之为“洞穴喻”。在这个比喻中,柏拉图作了如下设想: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

教育的任务,就是使人们挣脱束缚,转离黑暗和影像,转离转瞬即逝的感性世界,转向光明和实物,转向永恒的理念和世界,眼睛向上,认识最高的理念----善。

四、守卫者的教育学科设置

柏拉图指出,计算和数学是把灵魂拖着离开变化世界而进入实在世界的学问。辩证法是最高的学问,再没有什么别的学科在它的上面。

柏拉图列入课程的四门学科(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后来称为“四艺”,和早期智者建立的“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合起来并称“七艺”。

六、教育方法

1、寓教于乐。被迫进行的学习不能在心灵上生根,因而不能强迫孩子学习,而要用做游戏的方法。这样,教育者可以在游戏中更好地了解到他们每个人的天性。

2、实际的锻炼。

3、考试。柏拉图式西方第一个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方法之一的教育家。

七、人性:柏拉图指出:国家有三类人,三类人各安其分、各尽其责,就是正义,在人的灵魂中也有相应的3个组成部分,即理性、激情和欲望。这三个部分各安其分,和谐共存,不致彼此发生冲突,就是正义。

八、美德:四中重要美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政治学》中所提出的教育思想代表了古希腊教育发展史上的最高成就,对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古代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在西方文化史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是古希腊哲学与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

一、教育与政治

亚里士多德承袭其老师柏拉图的思想,肯定了教育与政治间的紧密关系,提出教育应由国家负责,受国家控制。

二、城邦与教育

1、教育方针应引向善德。政治学术的终极目的是善德,也就是人间的至善。

2、只有教育才能达到城邦的统一。

3、唯有教育才能节制人欲。

4、用公立教育取代私家教育。

5、倡导教育要立法。理由:一是邦国如果忽视教育,其政制必将损毁。二是人要运用每一种技能或者每一种技术,必须先行训练并经过相当的复习,使各个为之适应。

五、教育的宗旨

1、达德成善。出生时所禀的天赋、日后远程的习惯以及其内在的理性。

2、批评斯巴达教育的片面性。

六、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人以理性节制情欲。

人的道德“存乎人心”、“成于习惯”、“见于行动”。

七、教育方法

1、效法自然

2、正确处理兴趣与努力的关系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创立了教育学的基本体系,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产生。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

一、总论

夸美纽斯指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这一标题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它驱散了原罪论的阴影,歌颂生命的意义。这是夸美纽斯的全部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石之一。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或住所都有三重。即母亲的子宫、世上和天堂。从第一重到第二重,他经由的是诞生,从第二重到第三重,他经由的是死亡与复活,到第三重,他便不再动了,永远歇在那儿。

夸美纽斯终身奋斗目标是“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宁静。”

教育的基本任务----博学、德行或恰当的道德、宗教或虔信(某种程度上我们可将其概述为智育、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

人的教育应当尽早开始,因为在人身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

学校是人接受教育的最合适的地方。

学校应成为早就人的工厂,能够实现人生的真正目的。

夸美纽斯描绘了理想学校的蓝图:教育对象:一切青年;教育内容:一起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教育目的:生活的预备;④教育方法:温和、轻快、自然的方法;教育结果:真实彻底、发展智力;⑥教学组织形式:分班教学。

夸美纽斯提出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导原则就是模仿自然,以自然为向导。

三、教学理论

知识的开端永远来自感官,提出感官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否定体现神的意志的经院教条的权威。

教学中的一条金科玉律就是: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放在视觉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在听觉器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件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种感官去接触。假如事物本身得不到,便可利用它们的模型图像或制造范本或模型。他强调在接触实际事物时,应分辨事物之间的区别。

 

洛克《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被誉为标志西方哲学、社会和教育思想的主要转折点和17世纪学校教育的大宪章。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系统地提出了“绅士教育论”。他主张教育应当培养绅士,即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德行,广博的实用知识和技能,精明能干、有创业精神的资产阶级事业家。

约翰·洛克,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思想家。

《教育漫话》是洛克的教育代表作。

 

二、绅士教育

绅士教育包括4种品质的培养,即“德行智慧、教养和学问”

(一)德行的培养

1、重视早期教育,反对溺爱

2、宽严结合,慎用体罚和训斥

3、实践中养成习惯

4、适当运用奖励。儿童做了好事,可爱的事物应“伴随来到”,这不是物质刺激,而是良好行为的必然后果。

5、强调说理教育。一不要长篇大论地说教,,这样反会招致儿童的逆反心理;二是教育者态度要镇定,举止要温和,要使儿童感到你的话是合理的事有益的及必须的。

6、以身作则。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

(二)礼仪教育。

一个绅士的第二种美德是良好的礼仪。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发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

三、知识教育

(二)教学方法

1、洛克认为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激发儿童的求学欲望,注意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

2、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求知欲

①对儿童提出的任何问题,教师都不可制止或讥笑,而应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耐心解释,力求使之清楚明白。

②教师除了认真答复,还应称誉,以鼓励儿童求知的积极性。

③教师回答问题不可虚妄,不可以假话搪塞,回答必须是真实的、全部应是不可侵犯的真理。

④故意使他们看到新奇事物,发现问题,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3、洛克要求导师教孩子时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4、洛克主张教师教学时,要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这是“教员的巨大技巧”。

四、绅士教育原则论

1、早期教育与及时引导

2、加强实践锻炼与养成习惯

3、顺应自然与理性约束

4、因材施教

《教师必读的外国教育名著导读》摘要2

(2010-04-02 18:07:38)

            《教师必读的外国教育名著导读》摘要2

卢梭《爱弥尔》

《爱弥尔》是卢梭最为重要的教育学专著,而且也是文学名著,是可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齐名的作品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系统提出了新的儿童教育观,从而完成了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雅克.卢梭,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一、自然教育与幼儿期教育

(一)自然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1、卢梭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是“文明”的社会使之堕落。卢梭在《爱弥尔》开篇就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2、要使人的自然本性得以自然的发展,必须进行自然的教育。

3、卢梭极力主张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对幼儿进行自然教育,应当送孩子到乡村接受教育。

4、卢梭指出,在幼儿期,主要对儿童进行身体锻炼。

二、儿童期的教育

(三)对儿童进行“依赖于物”的教育

1、卢梭认为,人有两种隶属:物的隶属和人的隶属,前者属于自然的,后者属于社会的。

(六)使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1、让孩子有学习的欲望

2、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学习

3、培养儿童成为学习主人的技巧与方法

三、少年时期的教育

(二)知识学习

卢梭在知识学习的内容上认为:①应当学习有用的而且能够增进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才值得我们去追求。②赞成儿童应学习能够让他们理解的知识。③在学习

在学习各种技巧的问题上,卢梭提出了一种技术比较价值的观点,应对各种技术进行次序排列,把最能独立操作的技术列在前面,而那些需要许多其他行业的帮助才能操作的技术,列在后面。

在知识学习方法上强调,把培养儿童爱好学问的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哦首位。

四、青春时期的教育

(二)道德教育

1、自爱和他爱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人的种种欲念来自于自爱。

2、在培养儿童具有良好个人行为的基础上要培养儿童具有善良的情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意志。

(三)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密切联系的,没有宗教教育就没有真正的道德。

反对传统的宗教教育,认为向儿童灌输宗教教条是无益的,因为儿童还不理解上帝。只有在青春期后,在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基础上进行。

(四)性教育

进行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被誉为“科学教育的奠基人”。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一、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基础

(一)伦理学与教育目的论

教育理论体系有两个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

(二)五道念与教育目的论

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1、“内心自由”的观念

2、“完善”的观念

3、“仁慈”的观念

4、“正义”的观念

5、“公平”的观念

三、教育理论

(一)教育性教学

赫尔巴特指出,应该把实现教育目的与传授文化知识看作同意过程,把学校的全部工作都归结为“教育性教学”。

(二)课程论

只有教学才能够满足平衡地培养广泛的多方面性的要求,

(三)多方面兴趣与四段教学法

教学论的前提和基础是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教学除了以培养“德性”为最高、最后的目的外,还有“较近的目的”,即根据“完善”的概念发展“多方面的兴趣”。

有六中兴趣与学科是想联系的:

1、  经验的兴趣。经验的兴趣是知识之源。

2、  思辨的兴趣   3、审美的兴趣   4、同情的兴趣 5、社会的兴趣 6、宗教的兴趣

“四段教学法”:1、明了:指教师讲授新教材,将新观念分析出来深入研究,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的感知新教材。

3、  联想:这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

4、  系统:系统指通过联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心的场合。

(四)关于教学类型 

1、单纯提示的教学实际上就是直观教学,是一切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2、分析教学是在单纯提示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

3、综合教学就是将分析教学的结果加以重新组合,以形成新的观念。

三、性格观与训育论

训育就是依照特定的道德标准,对学生的精神或性格进行教诲的教育形式。

 

斯宾塞《教育论》

《教育论》是除洛克《教育漫话》之外读者最多的英国教育学著作,本书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教育的发展。

赫伯特·斯宾塞: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思想家。

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一)对英国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的批评

(二)教育预备说。教育就是教导一个人如何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为他今后的完满作好预备。

(三)科学知识是最有价值的

首先一套解决知识的比较价值问题。由于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就更加需要对知识价值进行比较,从而把有限的学习时间花在最最有价值的学习上面。

(四)制定课程体系以科学知识为核心

5种主要活动:1、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2、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3、准备做父母的教育,4、准备做公民的教育,5、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的教育。

二、智育

在探讨教学原则与方法问题时,斯宾塞主要论及了两个方面:

(一)   教学必须适合儿童心智演化的自然过程

(二)   适合儿童心智演化的自然过程的教学法原理

七条教学法原理:

1、  从简单到复杂  2、从不正确到正确  3、从具体到抽象

5、  儿童的教育方式和安排上必须同历史上人类的教育相一致。  5、从实验到推理

7、教学过程要贯彻兴趣性原则,愉快地接受知识。

没有兴趣的教学,必然不是好的教学。

三、德育

(一)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原则

道德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

(二)德育的方法

1、要耐心地对待儿童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缺点

2、不要给儿童提出一个善良行为的高标准

3、尽量让儿童从经验中去受教育

4、尽量少给儿童发命令

5、要知道正确地进行道德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艰巨的任务。

四、健康教育

对儿童实施体育的总的原则和要求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应该使体育符合生理学的科学原理。另一方面,应该使体育能够遵循自然的指导。

第一、   注意儿童的饮食营养与衣着

第二、   加强体育锻炼。

第三、   避免学习负担过重。

《教师必读的外国教育名著导读》摘要3

(2010-04-02 18:11:18)

          《教师必读的外国教育名著导读》摘要3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书杜威教育著述的代表作,全面阐述了他在芝加哥学校实验,以及当时教育改革研讨中基本形成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它既可以视为对传统教育发起的全面进攻,也可以被作为现代教育原则的一次全面申明,其意义是历史性的。本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共称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杜威:美国哲学和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的最主要额创始人。

一、教育的智能和作用

(一)   教育与生活

从广泛意义上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的。没有教育,人类就要停止。

(二)   教育与环境

教育必须利用环境的作用,离开环境也就没有教育。所谓“环境”,不仅仅指个人周围的环境,更主要的是指能促进或阻碍人的某种活动的情景。

环境分两种,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环境,即人类的环境。

(三)教育即生长

1、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教育即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2、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3、生长的能力,一有赖于自己的可塑性,二依靠别人的帮助。

(四)对某些教育观念和理论的批判

杜威从对教育性质的看法出发,对当时在教育学上仍占有势力的一些教育观念和理论进行了批判。

1、对以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为代表的“预备说”的批评。杜威指出,预备说认为教育只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而与现在的生活无关。

2、对以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为代表的“开展说”的批判。开展说认为教育只是内在的潜力或理性向着一个确定不变的目标开展,而不是继续不断的生长。

3、对以英国教育家洛克为代表的“形式训练说”的批判

4、对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形成说”的批评

5、对以赫尔巴特门徒为代表的“复演与回顾说”的批判。

二、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一)教育与民主主义的关系

是彼此相联系的

民主主义的教育理想应当越来越支配公共教育制度。

1、  对古代柏拉图主义的批判

2、  18世纪个人主义的批判

3、  19世纪的国家主义的批判

(二)教育的目的论

1、  民主社会与教育

     教育目的必须考虑受教育者个人的能力和需要

       教育的目的必须能转化为方法,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加以实现,并提供一种解放和组织他们的能力所需要的环境。

       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因为这种目的是从外面强加的,并不直接和手教育者现在的活动发生联系。

2、  教育的三重性

杜威对3种教育目的论进行了批判

第一,   教育目的的自然方面

第二,   教育目的的社会方面

第三,   教育目的的文化方面

(三)兴趣与训练的关系

兴趣有三种意义:一是表示对某种职务或事业的爱好;二是指使活动向前发展达到所预见的与所欲得的结果;三是表示个人的感情倾向。

(四)思维与教学法

教学过程要分成5个步骤:

第一,       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

第二,   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第三,   他要占有知识材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

第四,   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开展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       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们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在教育史上,这种教学过程被称为“教学五步”。

(五)课程与教材

在课程与教材的设置上,应当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需要和能力,二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三是与儿童经验发展的历程相应。

三、教育的价值

(一)教育的价值观

就是教育所要获得的利益和所要培养的兴趣。也就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衡量学科价值有2个标准:一是内在的价值,也称“直接的价值”。二是工具价值,也称“间接的价值”。它指每一种学科都能用来达到其他目的,使其也具有内在价值。

(二)德育理论

杜威通过批判传统的二元论道德观念,阐述了自己的道德理论。

第一、“自然”与“人”的对立也是教育上的一种牵强划分。这种划分自古以来就存在。

第二,“个人”(心)与“世界”(物)的对立也是教育上的一种对立现象。

第三,由于对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的牵强划分,在教育上造成了许多对立的现象。

产生两种教育:一是为有用的领劳动者预备的教育;一是为享受闲暇生活预备的教育。

第四,“知”(理论)与“行”(实际)的对立也是教育对立的一种现象。

第五,教育上的各种对立现象最终归结为“职业”与“文化”的对立。

四、教育哲学

(一)哲学与教育的关系

(二)知识与道德

              《教师必读的外国教育名著导读》摘要3

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

《教育与美好生活》中浓缩了罗素教育研究的心得体会、以及教育子女的实践经验,是20世纪教育经典著作之一。

罗素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教育原理与方法

(一)教育与民主的关系

理想的教育制度必定是民主的,应该使每个人或至少使每个有能力的人都受到教育。“我们所应追求的未来教育制度乃是一种能使每个儿童都获得最优机会的制度。”

(二)装饰与实用的关系

与其重视教育的装饰功能,不如重视其实用功能,这是现代教育的另一发展趋势。

(三)   心理学、伦理学与教育的关系

心理学现已发展到极具实际重要性,应用于教育,将使教育获益匪浅。

二、教育的目的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当真心地爱学生;但教育者光爱儿童还不够,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培养理想的品性。理想的品性表现为以下四种特征:

1、活力2、勇敢3、敏感4、理智

三、儿童的品性教育诚实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应该体现在思想上。

《教师必读的外国教育名著导读》摘要4

(2010-04-02 18:19:05)

                《教师必读的外国教育名著导读》摘要4

阿兰《教育漫谈》

《教育漫谈》所体现的思想,对反对进步教育,推动永恒主义教育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阿兰,法国哲学家、教育家散文家。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天然的儿童社会,教师是父母民族和儿童民族之间的大使和中介人。无论怎样杰出的父母都不善于教自己的子女。

一、教育的最终目标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开发人的头脑,使人们具有理智的判断力和自由的思考力。

人的发展是个体自我发展的实践过程。

四、教育的内容

几何学是自然的钥匙,谁不了解几何,不是几何学者,谁就永不明了他所生活和依存的这个世界。

五、教学方法

一是教师要少讲,二是提倡阅读。

        《教师必读的外国教育名著导读》摘要4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童年的秘密》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教师必读的外国教育名著导读》摘要4

马卡连柯《教育诗》

马卡连柯是苏联早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理论家。《教育诗》中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书中表达出的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本书影响深远。

    一、阐明的教育方法

(一)流浪儿是可以被教育的

(二)重视学生集体建设,让学生在集体中学会自我教育

(三)运用前景教育方法

在改造的过程中,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的错误上,而应引导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并强调说“一个人向前瞻望的时候,如果看不到一点快乐的远景,他在世界上就活不下去,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是未来的快乐。”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榜样

(五)惩罚时要对每个少年犯罪者作具体分析,并对症下药

“在集体和集体机构还没有成立之前,在传统没有形成,最起码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没有养成之前,教师可以有权采用强迫的方法。

二、阐明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尊重、信任儿童,用正面教育的方法情真意切地去感染儿童

“应该忘记过去,应该不断前进。”

“人是可以教育好的,对人应该采取既严格要求,又充满乐观的态度,要发掘人身上的力量和美,使他认清前途和远景。”

(二)对学员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倾注自己的心血去塑造儿童的灵魂

“我们认为单单‘改造’一个人还不够,我们应该用新的方法教育他,就是说,应该把他教育成不仅是社会上没有危险的或是无害的一员,而且应该把他教育成新时代的积极分子。”

(四)注重提高学员的科学文化水平

          《教师必读的外国教育名著导读》摘要4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当代美国教育家、课程理论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视为“现代课程研究的范式”以及20世纪以来对学校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围绕着: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布鲁纳《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中布鲁纳阐明了美国六十年代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被誉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里程碑。”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哈佛大学教授、哈佛“认知研究中心”创立者。

知识总是有结构的,知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构造的一种主观模式。

 

苏霍姆林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采用“建议”的形式,恳切地与教师促膝谈心。读此一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的著作。

    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一、智育

重视教育在促进科技进步方面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双重使命,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智育体系。

(一)教学过程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智力

传授知识仅是智育的一个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科学知识的的过程中进行的,但又不能仅仅归结为一定知识量的积累,因为智育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和发展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论思想体系贯穿着一条主线:知识与技能是相互促进的;知识能保证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智力的最佳发展水平则能促进掌握新知识的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

课堂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

如何让学生过上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

1、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并学会自由活动时间。

引导学生发展3项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创造项目。

2、提倡每个学生都要为集体的智力生活作出贡献。

(三)激发兴趣、观察、阅读、思维的积极性

1、兴趣。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2、观察。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是智能的极重要的源泉。

3、阅读。阅读能力是整个智力的主要条件,学生的智力发展主要取决于是否会更好的阅读。

4、思维。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来促进智力的发展。

二、六种教育影响力的合力

家庭、教师、集体、学生本人、书籍、小伙伴,等等。

(一)教师的直接影响

教师应具有的品质: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热爱、相信、关心和了解孩子;热爱科学,有渊博的知识;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掌握把热忱与智慧结合起来的艺术;有高度的语言修养;擅长某项劳动技能或有某些特殊爱好;保持一颗童心。

(二)家庭教育

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就不可能完成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

 

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法国当代著名的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的理论家、实践家。《终身教育引论》引发了国际性的终身教育思潮。被认为是“可以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

    一、终身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新的挑战主要有八个方面:1、变化速度加快  2、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  3、人口增长  4、政治挑战  5、信息  6、闲暇  7、思想意识形态的危机  8、生活模式和相互关系的危机     9、身体

二、终身教育的现实意义

教育的主要责任在于:一是组织适当的结构和方法,帮助人在一生中保持他学习和训练的连续性;二是培养每个人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在真正的意义上和充分的程度上成为自己发展的对象和手段。

第一,打破那种认为某个年龄阶段是专门用于教育的传统认识。

终身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学校教育不是整个教育的全部,而只是一部分,教育的过程不能是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

第二,终身教育赋予成人教育以新的意义。

成人教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立足于成人的特点和成人的需要,是非强制的、自由的、完善自我的教育。

第三,在终身教育的条件下,人们要用“学会学习”来武装自己。

第四,终身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教育过程具统一性和连贯性。

三、终身教育的内容

终身教育在一个人整个一生中“处于帮助人们生存的地位”,是“生存的工具

六、终身教育的目标

实现更美好的生活,从中吸取一切有益的东西,使人过一种更和谐、更充实、符合生命真谛的生活。

 

小原国芳《全人教育论》

日本教育家,全人教育论专家。《全人教育论》中小原认为:真正的教育即“全人教育”应是人在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及生活这六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全人教育就是完全人格、和谐人格的教育。它的教育内容应该包括人类文化的全部,而缺乏人类文化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

全人教育应该包括六个方面: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

二、全人教育的理想

1、学问教育在于“真”,即真本领、真学问

2、艺术教育在于“美”

3、道德教育在于“善”

4、宗教教育在于“圣”

5、身体教育在于“健”

6、生活教育在于“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