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中亲民与新民之辨

 昵称1852323 2010-08-11
大学》中亲民与新民之辨
南越王    发表于2010年07月27日 13:54 阅读(8)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举报

《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把亲民解释成“作新民”,即亲新通假。

理论根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下文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二个是古书中确实有亲新通假现象,例如《尚书·金滕》中之“惟朕小子其新逆”,陆德明《经典释文》就指出“新逆,马本作‘亲迎’”,是“新”和“亲”本可通用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也明确指出,“新,假借为亲”。

由于朱熹的成就足以影响整个中国读书人的思想,因此自南宋以来,正统儒学思想便把亲民做新民解,即使人弃旧图新。“新”是革新、创新之意。

然而也有不买账的,其中反对者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王阳明,他主张亲仍做亲解,他在《大学问》中提到:“‘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下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夫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谓 ‘家齐’‘国治’而‘天下平’,是之谓尽性。”

那么,究竟应当是“亲民”还是“新民”呢?

支持新民的说法,主要基于这样的考虑

新民 止于至善,在意思上衔接更为紧密和自然。新民不断刷新过去,不断进步,然后止于至善,点出了新的方向和目标。而程朱则认为君子当推以及人,使人不断的改进、进步以至于止于至善,是从思想的层面来解释,辅以下文中的“作新民”和“其命维新”作为论据。

然而我们细考之,还是能发现很多问题的。

其一、程朱引用下文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来解释应当作新民,是有问题的。首先是“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朱熹为其做注时“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汤自新不假,而自新的目的却是用来戒告自己,要天天检查改正自己的过失,坚定不移地推行尧舜亲民的仁政。其次是《康诰》曰:‘作新民’。“作新民”出自《尚书 康诰》原文是完整的句子是:“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此文系周公辅佐成王时管叔、蔡叔(周武王同母幼弟)与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同谋作乱,周公平息了叛乱,立康叔为卫君管理殷民集中的封地,给康叔写的一篇文诰。《康诰》说对殷民要“如保赤子”同时戒告康叔说:“汝为小子,乃服为弘王,应保殷民。亦为助王宅天命,作新民。”意思是要康叔正确对待“灭国”旧民,要用亲民的德政去感化殷民,使之成为周朝的新民。 文诰的中心意思是亲民,无论对周室的人民,或是“灭国”的旧民,都要采取“亲民”政策,而不应有任何歧视或虐待。朱熹则断章取义只释“作新民”。再次则是:《诗》云:‘周虽旧帮,其命维新’这句话源出于《诗》《大雅·文王》原句为: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帮,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民不时。” 朱注解释成:“文王更新法度,使人民个个更新。”文王改革完善井田制。给“八家皆私百亩”,分田到户。又给未成年人(余夫)授田五十亩。给老人“五亩之宅,墙下树之以桑。”规定老人一家要养“五母鸡,二母彘(母猪)”,七十以上的老人有肉吃、有衣穿。这完全是国家关心人民、亲爱人民之举。而不是使人民个个更新,说的还是仁爱之举。

其二、朱熹关于亲新通假的问题,论据还略显单薄。虽然有《尚书·金滕》中之“惟朕小子其新逆”作为旁证,加上近年新发现的郭店楚简中有“教民有新”、“戚则新,新则爱”诸语,其中诸“新”字皆释为“亲”。但是我们通篇遍考《四书》,只有亲写作新,而没有新写作亲。我们再看《大学》注中的新字,基本都是补语,基本为主++补语(其命唯新,日新)或谓++宾(作新民),没见有动宾结构,而在《孟子》里新也是这样,相反,亲常用于动宾结构。因此,亲解释成新证据不足。

其三、下文中有“克明德”之语,而全文是《尚书》中的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很明显明德、亲民是一体的。下文也有“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都是讲的亲亲的问题。

其四、在《大学》同时期或早期的学说中,亲民是个常见的思想,如子墨子曰:“姑亡,姑亡。古有亓术者,内不亲民,外不约治,以少间众,以弱轻强,身死国亡,为天下笑。”《孟子》有言:“仁者亲亲,义者尊尊。”“亲亲仁民”皆有亲民之说。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是明明德,安百姓是亲民。

其五、宋之前对《大学》的注解,皆为亲民,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注疏曰:“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于亲爱于民。”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亲民非新民。

那么亲民作何解释呢?我想就应该是孟子所说的“亲亲仁民”的意思,《大学》中有言:“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说的其实就是亲仁的思想。

《大学》中所谓三纲八目,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大学全文在叙述上并没有讲三纲的问题,只重点讲了八目。并非作者遗漏,而是本身所谓的三纲八目的说法就不见得正确。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讲的学习的方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讲的学习的目的。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大学》开篇所谓的大学之道,修身就是明明德,齐家就是亲亲,治国就是仁民,平天下就是止于至善,条理非常清晰。

然而,作为一代大儒程颐、朱熹并非不知道《大学》的原意,为何还要另立新说,甚至不惜打乱文章顺序来佐证自己呢。我想这应该是起自他们在宣传和推广理学的理想和主张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