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午两三点脸红心跳病在心,从小肠经来治

 玉面书生湘逸 2010-08-13
.4 下午两三点脸红心跳病在心,从小肠经来治
[日期:2010-04-23] 来源:  作者: [字体: ]

  症状表现于脸,病因发源于心,调治时“下手”于小肠经,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病求本。

  有一次,一家单位请我去做健康讲座。讲座完毕之后,一位40多岁的女士向我咨询,说自己经常在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感觉胸闷心慌、脸红心跳、脸部发烧,但去好几家大医院都查不出原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告诉她,这可能是心脏的功能有些异常,医院的仪器之所以检查不出来,是因为你现在只有症,还没有发展成病。仪器只能抓“证据”,只认识最终的“结果”和指标,但你现在只是一些很早期的症状,只能感觉到,它抓不住“证据”,也找不到脏器上有什么实际的“结果”或指标,所以就检查不出来。这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许多人身上可能都曾出现过,自己稍微调理一下就好了。

  于是我教给她一个调治的方法,那就是刺激小肠经上的两个要穴——后溪和前谷。

  后溪和前谷是小肠经上前后相邻的两个穴位。后溪穴在两手感情线的末端,手掌的白色皮肤和手背的黄色皮肤的交界处;顺着小肠经的这条线再往前(小指方向)一点,在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小窝里就是前谷穴了,找的时候可以把手微握拳,在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外侧端就是,与后溪穴平行。这两个穴位的位置比较特殊,都在手掌的“侧棱”上,可以采用我们上文中介绍的“切菜式”来刺激它,也可以用筷子头或是笔帽点按,每次每个穴位50下,两手上的穴位都要刺激,每天1~2次,其中1次必须在症状发作时的下午两三点钟。因为这个时间正是小肠经气血最旺、功能最好的时候,所以治疗的效果也最好。一般连续治疗一周以上情况就会得到明显的缓解。

  为什么要用小肠经上的这两个穴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说说这一到下午两三点钟就胸闷心慌、脸红心跳的原因。上面我说这是心脏功能的问题,那具体是什么问题呢?其实也是心火过旺的一类表现。

  心在五行中属火,位居上焦,为“阳中之阳”,中医称它为“火脏”。心主血脉,血脉上荣于面,所以《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心之华在面”。我们平时只要看一个人脸上的气色好不好,就知道他的身体好不好,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一个人脸上的气色反映的是他身体的气血情况(心主血),他心气的盛衰情况。如果气血充盈,心气充沛,脸上就会红润而富有光泽;相反,要是气血亏虚,心气不足,面色就会苍白黯淡。像上面这位女士,脸上偶然性地发红、发烧,那就是心火烧得太过了。心属火,没有火不行,但过犹不及,心火烧太大也不行,心火太大脸上就会异常地发红,下午两三点脸色发红就是心火亢盛,以致上行外散的一个表现。而且她还伴有胸闷心慌、心跳加快的症状,这当然也是心的问题。

  但“心乃五脏之君主”,皇帝犯错误你不能直说,你得想办法来纠正,同样,心有病不能治心,而要从心包经和小肠经论治。另一方面,小肠经与心经相表里,里就是阴,表就是阳,阴出了问题,阳也会出问题,反之亦然。因此,心脏的病最初往往会通过小肠经表现出来,而从小肠经表现出来的心病也可以从小肠经把它治回去。下午两三点是未时,小肠经当班,这时候出现的心病,我们就让小肠经来解决。

  而小肠经上的“后溪”和“前谷”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五输穴(所谓五输穴,就是指十二正经在四肢上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点穴位)。《黄帝内经·灵枢》上说:“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腧。”意思是说,疾病出现面色的变化,治疗时就选取五输穴中的荥穴;疾病时轻时重,治疗时就选取五输穴中的腧穴。而前谷正是小肠经的荥穴,后溪正是小肠经的腧穴。同时,“荥主身热”,心火过旺,脸上发烧发红当属热病,是其职责所在;而腧穴的特长在于疏经活血,且善治五脏六腑之病。这样,我们在降火、调理心脏功能的同时疏经通络以引火下行,把多余的心火转移到小肠,然后通过小便排出体外,可谓是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的绝佳妙法。

  《黄帝内经》上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对于机会来说,充足的准备是最重要的;对于问题来说,积极地预防是最英明的。因为这其实是在用最小的成本,争取最大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