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科技名词|腧穴

 gudian386 2019-12-02

【延伸阅读】

“腧穴”一词最早见于宋《针灸腧穴铜人图经》。在此之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俞”与“砭灸处”的说法;《黄帝内经》中称为“节”“空”“会”“气穴”“骨空”等;《针灸甲乙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千金要方》等著作中称为“孔穴”;《太平圣惠方》中称为“穴道”;晚清的《神灸经纶》中首次使用“穴位”这个名称。

现代针灸学教材中,虽然多以腧穴为规范名,但文中论述时仍多以穴位称之,穴位的使用比腧穴更为普遍。

穴位一词强调的是腧穴其在体表的定位,体现的是其二维属性。《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腧穴,从现代解剖学上说,正是位于皮、肉、筋、脉、骨上的缝隙,总结为沟、郤、谷、陷等的三维结构。腧穴的四维概念主要是指在不同的整体状态下,腧穴的一些基本属性也会随之变化。即在人的不同的生理态和病理态下,腧穴所表现的状态不同,如承受压力(痛敏,《黄帝内经》中称以痛为输)或者感受热度(热敏)的能力就有所变化。因此,临床上腧穴具有诊断与治疗的双重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任医师 黄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