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 ·里仁第四》讲要选录-02

 虚己下问 2010-08-14

《论语 ·里仁第四》讲要选录

( 二 )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人之过的「人」,本作「民」。过是过失。党,一作党类讲,一作朋党讲。

孔安国注:「党,党类。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注之意,依《疏》解说,人的过失,各有其类,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农夫不能耕田,是其过失,若不能文书,则非其过。观人之过,能随类而责,不求备于一人,则知此观过之人是有仁心之人。若不依类而责,例如责农夫不能文书,则知此观过者是不仁之人。故云观过斯知仁矣。

《疏》又引殷仲堪之说:「言人之过失,各由于性类之不同。直者以改邪为义,失在于寡恕。仁者以恻隐为诚,过在于容非。是以与仁同过,其仁可知。观过之义,将在于斯者。」此解与注少异。

各于其党的党字,先儒亦作朋党讲。《述而篇》陈司败说:「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孔安国注:「相助匿非曰党。」氏《集释》引刘开《论语补注》:「有所亲比谓之党。」以此义解释,人的过失,由于偏护其亲友。故云,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偏护出于私情,以私害公,故为过失。但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舜为天子,假使瞽瞍杀人,孟子认为,应该从监狱中窃负瞽瞍而逃。此种私情,顺乎人伦常道,合乎仁心,为圣贤所许。观其过,即知其仁。故云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即是仁道。闻道,非说孔子自闻,是为一般人而言。人在世间,须知为仁之道,方能立己立人。苟无仁道,则必害人害己。仁道学之难,闻之亦难,纵然朝闻夕死,亦不虚此一生,否则纵寿八百年,亦枉为人。又,《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闻之更难。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读书人既言学道,而又以恶衣恶食为耻,可见其心仍在名利,志实未立,故不足与之谈道。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君子对于天下人,无专主之亲,无特定之疏,惟以道义是从。即不问亲疏,但以道义是亲,亦即以义为处世准绳。

无适的适字,无莫的莫字,古注有多种解释。俞曲园,在他的《春在堂随笔》里,引日本物茂卿所著《论语征》,考证「适莫」二字即是「亲疏」的意义。意为君子对于天下人,无亲无疏,惟义之所在,与相亲比而已。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尔雅释诂》:「怀,思也。」《说文》:「怀,念思也。」注:「念思者,不忘之思也。」

君子小人,不必指在位与不在位者,皆就普通人而言之。四句经文,上二句是说居处,下二句是说行动。怀字作思念讲。

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如升官发财等,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此为上二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

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例如《书经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迪,传为道。顺道而行则吉。逆,是相反。反其道而行则凶。君子有所行动,就想到是否合乎此类典刑。小人怀惠,《中庸》:「小人行险以徼幸。」小人之行,冒险以求其幸,不思虑后果,只贪图眼前的小惠。此为下二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树德《集释》:「按此章言人人殊,窃谓当指趋向而言之。君子终日所思者,是如何进德修业。小人则求田问舍而已。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则唯利是图,虽蹈刑辟而不顾也。」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放者放纵,任意发展,但其目的纯在私利,如此行为必致多人之怨。

孔安国注:「放,依也。每事依利而行,取怨之道。」今从氏《正义》引《汉书》颜师古注,放作纵字讲,是纵心于利的意思。愈纵心图取私利,则愈损人,故召人之怨愈多。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能以礼让治国,则于国事何难之有。不能以礼让治国,奈此礼文何。道德仁义,递下为礼,礼不能再下矣,故须普及教化,以为治国之要。《曲礼》云:毋不敬。何以为敬,让之是也,尧舜皆以天下让,何况其余。古人无事而不让,让则不争,故易为治。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讲述 ,徐醒民教授 敬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