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场空天化对作战的影响

 3gzylon 2010-08-18


  21世纪,随着无人机技术、临近空间飞行技术、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使用,空天技术与军事力量的日益融合,传统意义上的空中作战、防空作战和陆地作战的面貌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陆海空天力量一体和一体化战场空间成为发展趋势。

  一、战场空天化的“立体多维”性,使陆军作战的范围大大扩展,陆军必须具备全领域全时空的战略投送能力

  战场空间“立体多维”,是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突出特点。由于空天战场不断上升为国防安全的主要威胁,所以各国都不惜重金加强空天战场建设,使其成为国家安全的制高点。战场空间的广阔性,首先,表现为战场的平面空间大大扩展,战场的平面维常已不再是以几公里、几十公里、几百公里来计算,而需要几千公里、几万公里、几十万公里来计算。其次,表现为战场的纵深空间立体多维,并沿着天空向“高”拓展。高空、太空仍至电磁空间,逐步被交战双方所占用,并日益成为制约战争胜负的战略高地。

  战场空天化的“立体多维”性,改变了陆军局限于狭隘空间作战的历史,陆战空间平面上沿地面、海面向外拓展,纵向上向空天拓展,成为必然趋势。陆军作战范围成千上万倍的扩展,无疑要求其具备与此相匹配的战略机动能力,确保大空间遂行作战任务的需要。应对战场空天化的发展趋势,急需优先把战略机动能力建设作为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内容、实际步骤,摆上战略位置,通过采取超常措施,有效解决制约战略投送能力发展的瓶颈问题,使陆军战略投送能力实现大发展。

  二、战场空天化的“高度透明”性,使陆军作战的隐蔽防护更加困难,小型化、隐形化成为未来作战对陆军建设发展的基本要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侦察监视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先进的侦察卫星、侦察飞机、无人机以及场面、水面(下)的各种传感器,构成了全天时、全天候、全方位、多谱段的侦察与监视体系,使得战场更加高度透明、清澈见底。一是侦察监视手段更多。包括航天侦察、航空侦察、地面侦察、水面水下侦察以及网络侦察等,形成了全方位的侦察监视体系。二是战场监视探测精度更高。现代科技的发展,已使侦察器材的分辨率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如美军KH-12成像系统侦察卫星上的可光数字相机,在160千米高空拍摄目标地面分辨率可达0.1米,可以分辨地面的装甲车辆、火炮等一般战术目标。三是侦察监视时效性更强。侦察监视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天时、全天候侦察监视已成为可能。例如,在太空战场100-300千米的地球轨道部署48颗卫星,就可以每隔5分钟对整个地球进行一次全天候侦察。

  战场空天化的“高度透明”性,使陆军作战的隐蔽防护更加困难。信息化战争条件下,陆军要赢得战场主动权,并有效地履行使命任务,陆军必须强化小型化、隐形化、多能化建设。

  三、战场空天化的“远攻制胜”性,使陆军作战中的“还手能力”严重不足,重视提高陆军部队的空天作战能力刻不容缓

  依托空天作战平台,实施远距离精确打击,是战场空天化的基本特征。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空袭技术的发展明显快于防空技术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攻防失衡的局面。天上可攻击陆地目标,地上够不着天上目标的情况日趋明显。另外,空天袭击的迅猛性、精确性和隐身性,也使得地面部队很难防范和抵御。例如,美军的空基AGM—86B型为核心攻击型巡航导弹,射程可达500千米,而且具有非常高的命中率,并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在海湾战争中,美军首次研制并使用了GBU—28激光制导炸弹,该炸弹使用BLU—113钻地弹头,能侵彻混凝土6米,钻土30米。

  空天与陆地作战的不对称性,必然使陆军作战处于被动挨打的在态势。改变这种局面,陆军必须通过发展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射频(微波)武器、动能拦截弹和电磁炮等对空天打击武器,解决攻击“够不着”的问题;必须加强空中大型飞行平台、单兵飞行器等空中机动平台的建设,通过改变攻击阵位,达到延长火力打击“手臂”、提升精度和威力的目的,以适应战场重心向空天的“飘移”。

  四、战场空天化的“中枢首斩”性,使陆军作战中的安全指挥面临严重挑战,陆军建设发展必须优先重视指挥安全问题

  英国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一书中强调:可以采用瘫痪敌人某些重要指挥机关的办法来夺取对于正面敌军的胜利,而不必再在艰难会战中给予敌军以重创。采用使敌瘫痪的方式来消灭敌人的抵抗力,可以大大节省兵力。这句话充分反映了指挥机关是信息时代战时敌方的首选打击目标。伊拉克战争以“斩首行动”拉开序幕,美军先后空袭了萨达姆及伊拉克国家指挥中心、伊军的4个战区指挥中心等各级指挥机构。随着战场空天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的战争中,战略战役指挥机构将更加成为敌方首选的打击目标。

  战场空天化的“中枢首斩”性,使战场上的前后方界线模糊,更改变了两军交战从正面、前沿发起,胶着近战的传统模式。各级指挥机构成为敌方首要的打击目标,加强指挥系统安全建设无疑需要摆在突出的位置,尤其陆军各级指挥平台的主体地面性,更易遭攻击的特点,更应高度重视指挥系统的安全建设,并通过指挥体制变革、提高指挥机构生存能力和加快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等对策,确保指挥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责任编辑:常雪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