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生常见心理

 图书 馆员 2010-08-20
【16个技巧,化解子女教育理念分歧】近日,一对夫妻因在子女教育理念上产生分歧而离婚,12年感情败给育儿理念。婚姻里不只有爱情,不少夫妻为如何管教孩子而争论不休,既伤感情,也让孩子无所适从。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遇到矛盾,该怎么办?16个技巧,化解育儿分歧,让孩子健康成长。推荐阅读↓↓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逃学与厌学问题

    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有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老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人际交往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惟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期间,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淡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3、过度依赖问题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系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过度依赖心理。

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在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常常把孩子视为“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当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最先想到是父母,在这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依赖感。但随着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小学生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有的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也要家长给他们穿衣、吃饭等。

4、表现为自我倾向

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报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的对策

1、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

(1)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个案教育

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也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2、应该正确引导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1) 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1)学会放松

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

2)与人谈心。

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收益。

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

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教师应培养小学生善于求助,寻找支持的意识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等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完全可以改变和提高。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1)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

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2)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

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理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给予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3)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宽或过严。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陷于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现状,小学生的父母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长,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儿童心理健康的10项注意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中美小学生的答题差别》
中美小学生的答题差别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位教育专家,用同一道题目,分别在中国和美国的一所小学做了同一个实验,结果没想到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教育专家先来到中国一所小学,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一棵树上有十只鸟,有人举枪朝树上开了一枪,打中了一只,请问树上还有几只鸟?
   
那些中国小学生想都没想,一个个举起小手,答案不外乎两类:一类是打中的那只鸟掉在地上死了,树上还有九只;一类是打中的这只鸟掉在地上死了,其它鸟听到枪声全飞走了,树上一只鸟也没有。

    教育专家来到美国一所小学,问了同样一个问题。结果是,那些美国小学生先是陷入了短暂的静思,然后一个个反问起专家来。
   
第一个学生问:“请问那位打鸟的人是用一般的枪,还是无声的枪?”
   
第二个学生问:“请问被打中的这只鸟是掉在地上,还是挂在树上?”
   
第三个学生问:“请问其它九只鸟的耳朵是不是全是聋的?或者其它九只鸟的眼睛是不是全是瞎的?”
   
第四个学生问:“请问被打中的这只鸟是打中了要害处,还是只伤到了一点羽毛而已?”………

这帮美国小学生向专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把专家忙得不可开交,当专家给他们一一作出了回答后,他们再分别说出各自认为树上还有几只鸟。
    我的故事讲完了。面对这样令人惊诧的实验结果,我不知道大家会有什么感想?我在惊讶之余,把这个故事讲给了我周围的家长和学生听,希望能听到孩子们有美国式的不同的解读。可是我很失望,因为家长们和孩子们的回答还是典型的“中国特色”——树上一只鸟都没有,或者是地上只有一只死了的鸟。

我的心情很沉重!孩子们是无知的,我们无法问责,难道家长们也那么糊涂吗?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勇敢、好学、向上的品性才对啊?家长们一脸茫然,问责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追问起来人人都有过错,落实起来人人都有回避的理由。看来这个《中美小学生的答题差别》的故事,也是难以走出推诿扯皮的怪圈了,我自言自语着…………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国应试教育不相信分数意外的东西。

问题说到底,孩子问题的答案都在父母身上

有很多的父母,非常焦急地说自己的孩子有问题。

成长路上,哪个孩子会没有问题呢?

不要这么着急,先看看自己。

父母这个角色对很多人来说,太过困难,难以胜任,但是又无法挣脱。

有人看得太淡,觉得做父母无非是喂饱孩子,挣足钱给他,养其成人。

于是觉得孩子给谁带都可以,比如1岁多就放托儿所,或者全部托付给保姆、老人。

也有人看得过重,以致于吃穿住行都一板一眼,生怕出错。

孩子被控制得像个实验品,而自己也累趴了。

孩子教育的本质,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很多问题的根本是父母本身。

如果你觉得孩子有问题,先看看自己。

往往答案就在那里。 

我们都要知道,世间没有绝对正确地育儿观念。

每个人在经历着自己的经历,分享自己的故事,这是学习的意义。

但是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实践往往比理论重要。

张三家孩子的天性和李四家孩子肯定不同,如同世间没有同样的两片叶子。

所以,父母得先看见自己的孩子,懂得越多,教养就越容易。

这几天孩子的外公外婆来了,还有儿子最喜欢的小表妹也来了。

小家伙一定要跟妹妹睡,觉得好玩。

两个老人带着两个娃在房间里闹腾了一个多小时还没睡。

看到这情形,发火的父母居多。

我知道他那小小的心思。

因为新鲜好玩,怎么会有睡的想法。

但我还是让他去好好玩玩,毕竟也不是天天有机会让俩娃这样玩。

看着时间越来越晚,还是没有睡,打骂威胁那不是破坏了孩子的心情。

我知道这样子下去,非得半夜发困才会睡着。

于是跟他说还是回我们房间,因为他自己也觉得闹腾太久,所以答应了。

我知道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内心想跟我睡的。

回来后一个人翻来覆去睡不着,我停下手中的活,给他唱了几遍催眠曲就入睡了。

我见过很多的父母,看到孩子闹腾就责骂,非得让孩子哭一场不可。

其实,懂得他好玩的心,让他玩会。

懂得他真正的想法,顺其自然就搞定了。

很多时候,你的愤怒让亲子关系变得不够亲密。

说到底,你为孩子的问题焦虑,你发的那些火,往往是懂孩子不够。


很多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常常让父母头疼。

比如虚荣心,是非常可怕的。

争强没有错,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努力拼搏,自立自强。

但是“好胜”过度就会变得虚荣。

有一个朋友最近讲了一件很无语的事。

自己跟多年没有见的老同学聚会,几个同学在一起觉得挺好的,好几个人都带着孩子去。

聚会过后,大家都会发发朋友圈。

朋友是一个比较好静的人,没有这个爱好,有一天跟另外一同学聊天,同学问她,“你看到那个小云发的朋友圈吗?她说上次请你们大伙吃了一顿大餐,她做东。”

朋友一听就懵了,没有的事啊,自己就聚过一次餐,还是大家AA的。

结果在朋友圈一翻,还真是的,只是自己看不到那条信息,当时自己被屏蔽拉黑了。

可想其他聚餐的同学也是看不到的。

唉,虚荣心真的如此让人不堪。

而那个同学又说了小云家孩子,也跟妈妈一样,有点爱虚荣。

每次都要把自己买的新东西在同学们面前展示,一个普通文具盒也会被吹嘘成从香港买来的,说自己穿的鞋子比班上谁的鞋子都要贵。

小家伙知道的不少,都是妈妈给影响的。

其实真正的高贵是含而不露,但能让人自然感受到的气质。

给孩子的东西,当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给孩子最好的是父母的心愿。

在这个污染随处可见的环境下,谁不给孩子挑吃挑穿呢?

只是没必要告诉孩子,这衣服是多么昂贵,你们学校没几个人穿得起。

也没必要跟孩子说,这鞋子是限量版的,老贵了,不要让你同学给踩了。

给孩子的东西就自然而然地给他,不要打上大人世界的价值标签。

而父母平时的举止和价值观更能影响孩子。

一个爱慕虚荣的父母,往往会养出一个被虚荣心控制的孩子。

说到底,孩子问题的答案都在父母身上!


做了父母后,你不是你自己,而是孩子眼里的榜样,是他们的天。

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

有一次在早餐店吃饭时听到一对父子的对话,实在让人深思。

爸爸说:“儿子,你老师说你最近上课总是睡觉,是不是玩游戏机玩的太多了,就不能控制一下自己,把精力用到学习上啊?”

儿子回答:“你还说我呢,我爷爷不是天天跟你说不要在外边玩麻将,你怎么还总是每天晚上玩到天亮才回来呢?”

一下子弄得这位父亲语塞舌结,周边的人都笑了。

情急之下父亲举起手想打孩子:“你这熊娃,不揍你是不知道啊!”

“你打啊!你就是这样打我妈的,我不怕,我长大后就这样打你。”

这句话真把这父亲给吓住了。

原来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竟然是这样的形象。

最可怕的是儿子竟然在学着自己的样子。

如今很多的父母,因为小有成就马上就忘乎所以。

特别是因为拆迁成就的某些土豪。在安置区有好几栋房子,于是就天天吃着租金,开着好车,下着麻将馆子,有些甚至几年就把家产败光。

至于孩子的教育,就交给学校。

这样的家庭,能兴旺几代?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五世而斩”,历史上太多牛哄哄的家族都衰败了。

当然也有不少优秀家族生生不息,比如曾氏家族、梁氏家族、钱氏家族等,我们读梁启超的家书、曾国藩的家训,能从中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家族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生生不息,人才辈出,一定具有绵延不绝的优秀的家族文化传统。

只是很多人还没有想这事。

当你自己都像扶不上墙的烂泥,就不要指望孩子能一飞冲天。

有句话说“自己当猪,却望子成龙”,振聋发聩。


很多的孩子进入学校之后,问题不断,怪老师和控诉教育都是无益的。

因为真正的教育始于家庭,孩子从家庭这所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毕业”后才进入传统意义上的学校。

家庭教育是一个基础,它的成败决定一个孩子在学校是否优秀,也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影响着他三观的形成,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法。

为人父母,在关注面包和牛奶的时候,也要多关注自己的成长。

因为只有生生不息的成长,才能不辜负孩子降临于你我的托付。

当你优秀的时候,孩子和家庭都会受益。

今后鱼爸会在周末的时候,计划用图片的形式给大家推荐一些我读过的,大家在读的,好的父母读物,大家也可以留言推荐让自己受益的好书,让我们一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