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思想中错了2500年的一句话

 fanchen1963 2010-08-21
  儒家思想中错了2500年的一句话

 

                                                       凡尘

    有一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几千年来,大家用这句话来教育别人或者勉励自己,弃恶从善,抑恶扬善。但是,很少有人考虑,儒家思想的这句话里存在着很大的错误。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认识下列问题:

    1、这句话是谁说的?原话是什么?出自什么语言环境?

    2、对待错误的几种态度和做法。

    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错误是最好的?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究竟是谁说的?

 

     经过考证,这句话,原来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左丘明的《左转》。

     一、关于左丘明其人。 

 

    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左丘为复姓。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阇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阇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与《
公羊传》、《谷梁传》同为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从内容看,该书应成于战国中期,可能是作者假托左丘明而作。相传《国语》亦出于左氏之手,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传说《左传》的作者是和孔子同时的左丘明。它是战国初年的人根据春秋时代各国史料所编写出来的。作者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家,同时也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
    作者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作者在叙述历史事实时,对于那些历史事件是鲜明地表现了他的肯定或批判的态度的。他所肯定的是那些符合于他的儒家的观点的东西。他肯定“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左传》隐公三年)一类的论理道德,他也从那些论理道德的观点出发肯定了“利民”②和“卫社稷”③一类对人民有利的东西。他批判了那些破坏论理道德的所谓“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左傅》隐公三年)之类的所谓“逆德”,他也批判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佚的败行。这部书在思想上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从这些方面表现出来。
    从孔子对左丘明的评价看:“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的确是一位连孔子都非常尊重的儒家思想家。
    二、关于这句话的语言背景。
    《左传·宣公二年》

    “经”,二年春王二月壬子,宋华元帅师及郑公子归生帅师,战于大棘。宋师败绩,获宋华元。秦师伐晋。夏,晋人、宋人、卫人、陈人侵郑。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冬十月乙亥,天王崩。

   “传”,二年春,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宋华元、乐吕御之。二月壬子,战于大棘,宋师败绩,囚华元,获乐吕,及甲车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狂狡辂郑人,郑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获狂狡。君子曰:“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易之,戮也。”

    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与人郑师,故败。郡了谓:“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于是刑孰大焉。《诗》所谓‘人之无良’者,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逞。”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半入,华元逃归,立于门外,告而入。见叔佯,曰:“子之马然也。”对曰:“非马也,其人也。”既合而来奔。

    宋城,华元为植,巡功。城者讴曰:“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使其骖乘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人曰:“従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曰:“去之,夫其口众我寡。”

    秦师伐晋,以报崇也,遂围焦。夏,晋赵盾救焦,遂自阴地,及诸侯之师侵郑,以报大棘之役。楚斗椒救郑,曰:“能欲诸侯而恶其难乎?”遂次于郑以待晋师。赵盾曰:“彼宗竞于楚,殆将毙矣。姑益其疾。”乃去之。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従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肠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兖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

    初,丽姬之乱,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无公族。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余子亦为余子,其庶子为公行。晋于是有公族、余子、公行。赵盾请以括为公族,曰:“君姬氏之爱子也。微君姬氏,则臣狄人也。”公许之。

    冬,赵盾为旄车之族。使屏季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

 

    从“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的语言环境看,意思就是,人都有过错,知道过错,并且能够改,就是最大的好啊。

    果真如此吗?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平常对待错误的五种态度和做法。

 

                        我们平常对待错误的五种态度和做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都是有过错的,“人无完人”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具体到我们生活里的某一件事情 ,人对待过错的态度和做法就有很大的差异了。

    1、不知错。

    2、知错不改。

    3、知错改而不尽。

    4、知错而改尽。

    5、知错而改至大正,变不利为有利。

    “不知错”。在做事情方面虽然是危险的。但是,不是个品德问题。所以,我们有“不知者,不怪罪”的说法。这种人只是对事物的认识还没有到位,有很强的可塑性。

    “知错不改”。和“明知故犯”有异曲同工之处。是非常危险的、非常顽固的、非常可怕的。造成这样的原因很多,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外在压力和胁迫,也有内在的心理障碍和人格扭曲;有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也有自身毅力低下的因素。这是对待错误最不好的一种态度和做法。比如,抽烟。大多数人知道抽烟的危害,但是,随波逐流,我行我素,听天由命。

    “知错改而不尽”与“知错而改尽”。“知错改而不尽”,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里是最普遍的。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我们人自身毅力的重要性,还反映出,有些过错在我们人身上是非常顽固的,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对待改过认识的不足。还比如抽烟,有人知错了,戒了一段时间,又因为种种原因复吸了;或者,比原来抽烟少了就满意了,就是这样“知错改而不尽”的表现。

    在这个方面,佛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佛家以心为标准,把我们人类的过错分为“恶”和“错”。知道错误而去做,叫做“恶”;不知道错误而做了,就叫做“错”。儒家把前者称做“愚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佛家提倡“修行”,并告诫大家,“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其实就是一个改正错误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改正自己的错误是最困难的,所以说世界上最大的,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但是儒家和道家,还有辩证唯物主义都没有告诉我们怎样改正我们自己的错误。佛家提出了改正错误四个必须的条件:

    1、)具备耻心。人必须首先知道是非荣辱,并且要具备知耻之心。人不知道荣辱,与动物无异。

    2、)具备敢心。知道荣辱,改正自己的错误有时候是很痛苦的。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快乐,就必须要有一个痛苦的修行过程。要具备忍受这些痛苦的勇敢之心。

    3、)具备恒心。改正自己错误的痛苦,有时候不是经受一两次就能够完成的,要有长期忍受痛苦的思想准备,也就是具备恒心。

    4、)具备耐心。当我们的错误改正了一段时间以后,如果重新接触到原来的环境影响,我们的错误就可能又旧病复发。因此需要我们还要具备一定的耐力,冲破新的诱惑。

    只有具备这样四种心,才能够真正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做到“知错而改尽”。否则,只能是“知错改而不尽”。

    “知错而改至大正,变不利为有利”。“改正”就是“改”而使之“正”。达到无错就叫改正。但是,这不是处理错误的最好的境界。我们在改正错误以后,吸取教训,变不利为有利,提高我们的素质和能力,这才是最好的境界。比如,君王知错改错,不杀某人,这不是最好的境界,如果君王再启用这个人,因才适宜,扬长避短,发挥他的特长,为我所用。这才是改正错误的最高境界!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错误是最好的?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句话也有问题,因为圣贤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左丘明在记叙晋灵公改错这个问题时,虽然借用了赵盾、士季之口,说了“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样的话。但是,在历史上这两个人究竟是不是真的说了,我们已经无从考察。但是,这篇文章是左丘明写的,作者借助作品中人物来阐述自己的思想,是叙事体文章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因此,这句话的思想就是儒家的思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这句话,应该是“ 知错而改至大正,善莫大焉”。如果我们能够改错就是最好的。那么,现在在监狱里的服刑人员不也是正在改错吗?难道他们是最好的吗?,难道他们比我们现在还没有犯罪的人还要好吗?

    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古代汉语中,“善”就是“好”的意思,是一个实词无定指代词,有人也理解成形容词。如:1、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2、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里都有一个“善”,我们可以理解成,好方法,好策略,好品德,好德行,等等。也就是说,古代汉语中,这个“善”可以随语言环境的不同,指代不同的东西。另外,从“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的语言环境看,这里的“善”,可以理解为“好”、“好人”、“好态度”、“好君王”、“好品德”。

    其实,这个“善”无论理解成什么,不是我们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我们所要讨论的就是一个“莫大”——“最大”的问题。古人在这里,如果说“知错能改”,就是最大的好,至于改到什么程度没有说明,那么说“知错改至大正,变不利为有利”是什么程度的好呢?

    所以,儒家几千年的这句话说错了!

    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分析古人的这句话。

    人是可以活得自由释放的,只要学懂坦然面对自己,学懂接受错误面对错误,学懂努力向标竿直奔,学懂接受上帝愿意无限赐予人的恩情!
    知错能改,是否就真的善莫大焉了呢?
    俗话说:千金难买浪子回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可是人知错就真的能改了吗?放下屠刀就真的是立地成佛了吗?不尽然也!
    首先从人的本质来看,人很多时候都是固执的,说好听了是坚韧不拔,说难听的就是顽固不化.有时候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还是一意孤行,不为别的,就为争那一口气;有时候一条路明明走不到终点了,却还是不愿放弃,为的就是心中仍存的一丝希望.这种固执不愿放手的心情,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所以说,知错真的就能改吗?即使改了,又能甘心吗?
    其次从”改”的价值来看,知错能改并非价值千金.原本就走错了的路,那又何来价值可言?姑且不算花在错路上的时间精力,改错也只是将错了的方向引回对的方向,就这一举动来说是没有任何附加价值的.即使说你走对了方向后所产生的所有正面影响及价值都归功于”改”,那扣除你走错的代价,你还剩多少价值呢?所以说”改”,只是一个认识转变的过程,它本身而言没有任何价值.
    最后从公平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如果在一种竞争的状态下,其中一个竞争者因为走错路后幡然醒悟然后被认为是善莫大焉而取得了竞争的胜利,这样公平吗?这样的胜利难道不荒谬吗?!就拿佛家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来说好了,一个杀人如麻的坏蛋,在做尽坏事后决定放下屠刀,然后他成佛了...试问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修生养性了一辈子的信徒情何以堪啊?!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知错能改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是将原来错的改正,行为本身没有任何价值,不应该予以特别的对待.
    其实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改正了,而是你改正了以后是怎么做怎么走的,这个过程才是创造价值的过程,才是最终你可以引以为傲的行为.改,不是终点,更不是成就,它只是一个起点,一个需要你更加倍努力的起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