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融入外面的世界已经很难 寒风凛冽的村庄偏于城市的一隅,尽管是冬天,但今天却能看见久违的阳光。路边的野草苍翠绿得逼眼,几只瘦小的山鸡蹲在草丛中咕咕打颤。为了迎接我们,李伯坐着轮椅早早在门口张望。 清远市慢性病防治医院里面还住着23名麻风病病友,平均年龄约70岁。“我们这里有个老寿星,活到80多岁,可惜去年走了……”广东省汉达康福协会国际理想协会常务理事欧镜钊惋惜地摇摇头。 知道我们要来,李伯专门打扮了一番———戴上了一顶圣诞帽,“这是圣诞节的时候,基督教的朋友送过来的,好看吧?”正当李伯不停炫耀他的帽子时,一只瘦小的猫跳到了他的腿上。其实,医院不建议麻风病人养动物,但奇怪的是,几年前院子里来了几只野猫,刚开始,李伯以为喂点食物就能“打发”它们,谁知道这几只野猫居然“定居”下来,还“认人”———总喜欢往李伯屋子转。于是,他们成了好朋友。 “无聊的时候,我们就逗小猫玩,很少出外面,”当过55年兵的潘伯自从患了麻风病后就住在这里,已经和家人失去联系,“只是过节时有义工和学生来看望一下,但很快就走了。”潘伯说每次都想请“外面的朋友”留下来吃饭,但他们大多数都婉拒了。 这里唯一能够与外界接触的工具是一台非常残旧的黑白电视机,但几个月前坏了,也没人过来修理,画面上只能看到一个“囍”字,“不过挺吉利的,哈哈……”“病友”们自言自语地笑了。 这里的病友每人每月能领25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但由于年老多病,这些保障金有时未免显得捉襟见肘。更大的压力则来自精神。在这里居住的23名“病友”的麻风病早已治愈,只是当初因病而截肢给他们的身心和精神上都带来伤害,很难融入外面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