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莱阳文化

 梨花盛开 2010-08-26
莱阳十大文化

莱阳文化的发展,在明清两代进入繁荣期。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可以归纳出十大特色文化:①梨文化、②龙文化、③大理石文化、④参文化、⑤灯文化、⑥道教文化、⑦武术文化、⑧山川名胜文化、⑨诗歌文化、⑩书画文化。这十大特色文化,凝结了广大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经过了久远历史的积淀和磨砺,价值深厚,具有稳定性,是莱阳宝贵的文化资源,必将在树立城市形象,开发旅游产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1. 梨文化
    
     茌梨是莱阳的特产,又叫莱阳梨,古代曾称莱梨。莱阳因梨而成为闻名全国的梨乡,莱阳城也被称为梨城。莱阳梨颜色金黄,造型独特,甘甜爽口,远销海内外,曾被列为清代的皇家贡品,是公认的山东省“水果四杰”之一。茌梨有近400年的栽培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而独特的栽培方法,尤其是幼梨掐花的技术独一无二,效果奇特,受到了许多果树专家的称赏。
    
     春天赏花,秋天尝梨,是莱阳人民的传统习俗。饱经沧桑姿态蜷曲的梨树王,和“千树梨花千树雪”的梨园花海,是莱阳最著名的景观,名闻遐迩。1991年莱阳市政府确定每年的4月20日为梨花节。节日的梨园人山人海,也吸引来许多外地和外国的游客。如今梨园旅游开发正逐渐升温,前景广阔。如今莱阳梨的低温储存技术已研究成功,茌梨种植已成为莱阳重要的农业支柱之一,栽培面积达了23000亩。以梨为原料的产品层出不穷,如梨糖膏、梨罐头、梨酒、梨汁、梨木烤鸡等都远销大江南北。
    
     莱阳梨创造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养育了五龙河岸边的人民,这里村庄密布,居民富裕,名人辈出。围绕着“梨、梨花和梨园”也形成了富有特有的梨文化,这里流传的梨童子和煮梨救命的故事,特别神奇;莱阳的文学书画摄影雕塑艺术家,创作了很多与梨相关的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照旺庄镇为中心,成立的“梨花书画社”是莱阳最大的民间书画社,有会员近300名,每年梨花节,都在芦儿港“梨树王”旁的展厅里开办书画展,成为节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2. 龙文化
    
     莱阳是恐龙之乡。在渺远的上古时代,高大威猛的恐龙曾在这片土地上四处游荡。如今在金岗口、将军顶、北泊子等地都发现过恐龙和恐龙蛋化石。1952年,在金岗口出土的“青岛棘鼻龙”骨架,是我国出土的第一具完整的大型恐龙化石,号称是中华第一龙。刚刚又发现了两处,正在挖掘呢!周六我还去看了。
    
     在莱阳,龙的身影无处不在。贯穿莱阳全境的五龙河水系,每一条大支流都以龙命名,在古代这里曾有巨泽——豨养泽,传说泽里就有猪龙,由此形成了气势恢弘的长篇民间神话故事《五龙传奇》。五龙河是胶东地区最大的水系,是莱阳人民的母亲河,莱阳民间故事家李克宁,沿河寻访数十年,搜集完成了100多万字的民间故事集《五龙河的传说》,其中《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在莱阳广为流传,较周围地区的传说更加丰富、生动和完整。
    
     南海的香岛风景秀丽,因为处在五龙河的入海口,被称为“龙口衔珠”是莱阳南部的一大胜景。修建于1958年的沐浴水库是莱阳的一处新风景区,因为山清水绿,被人们称为“青山玉带”,水库的航拍照片酷似一条飞舞的玉龙,煞是神奇。龙文化可以说是莱阳生长在骨头里的文化。
    
     莱阳的许多地名都与龙有关联:五龙县、五龙村、五龙河、五龙庙、龙旺庄、龙湾庄、龙门寺……不枚胜举。新兴起的龙大集团、吉龙集团、崇龙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都是以龙命名,扬名全国;城市里与龙有关的建筑、道路和雕塑,随处可见;

 

2楼


3. 大理石文化
    
     莱阳的大理石,在清朝以前主要出产于莱阳城西南的江旺庄村一带。因为大理石深藏地下,起初人们很少采到,所以比较珍贵,明朝以前莱阳的牌坊和墓碑还很少使用大理石。清朝以后,人们采出了大量大块头的大理石,于是大理石制品在民间普遍使用了,如农具、阶石、门枕、墓碑、牌坊、石臼和石雕龙狮等。莱阳的大理石储量巨大、质地优良、色彩丰富。至清末,莱阳的大理石已开始逐渐被外界认识,多次被朝廷征用,解放后,北京的多处著名建筑也都调用过莱阳的大理石。
    
     明清时代,莱阳城里有七十二座牌坊,在整个北方是非常出名的,应该是莱阳城的标志性建筑群。这一方面因为明清时期莱阳人文簇集,一方面也是由于莱阳出产大理石,就地取材十分便利。一座座精雕细作、美轮美奂的石牌坊遍布城市,使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大理石雕刻的博物馆。因为大理石的普遍使用,莱阳便产生了一个《石大哥的传说》,讲初彭龄为一个屈死的状元寻碑石,巨石托梦现身的故事。现在莱阳的大理石开采、加工、销售规模还是很大的,吕格庄一带的农民多以此谋生。
    
     4. 参文化
    
     莱阳的参文化有着极其丰厚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古代,人烟稀少山林茂密,流传于城乡百姓口头的人参故事非常多,传说旌旗山上有一对成精的参娃娃,每年药王庙赶庙会的时候,就下山来赶集看热闹。在莱阳西北部,是旌旗山的余脉,是潴河的发源地,传说这里的河水能治病,就是因为旌旗山上有人参的缘故;传说龙门山上有一棵大人参,常常变成大姑娘的模样到山下来显形;在红土崖一带,传说有一个人参娃娃,穿着红肚兜,常常出来和村里的小孩子玩耍。
    
     清朝中期以来,胶东人闯关东,不是伐大木,就是挖人参。莱阳釜山村人孙良,在东北当挖参人的把头,一年冬天天寒地冻,孙良在长白山上与众人失去了联系,又累又饿,最后死在了森林里。临死时,他手蘸鲜血,在一块大石头上写了一首打油诗,表示自己要死后做鬼,给挖参人带路。后来人们就奉他为参神,尊称他为“老把头”,入山必拜,几百年来成了一个风俗。这风俗记载在东北多个县市的史志里。关于莱阳人在东北挖参的故事,更是不少,有扁参、驴头参、米参、哭参的故事,都十分精彩。尤其是城西官庄村徐尔茂在长白山上挖参的传说,特别传奇,其中徐尔茂卖人参的时候不会要价一躺四十八万两的情节,为人们津津乐道。
    
     第三,莱阳是著名的沙参—莱胡参的主产地。在五龙河下游的胡城村,出产的沙参品质全国称第一,是莱阳的标志性特产之一。莱胡参的种植历史悠久,技术独特,收益丰厚,对五龙河流域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 灯文化
    
     灯文化,是莱阳重要的特色文化之一。流传于清朝中叶的戏曲《赵美蓉观灯》,是茂腔的代表剧目,讲的是发生在莱阳的一个精彩故事。一、二百年以来,这出精彩的戏剧在山东家喻户晓,内容诙谐活泼,生动感人,莱阳也因此声名远播。在《赵美蓉观灯》的《观灯》一折里,女扮男装的赵美蓉,一路走来,对元宵之夜莱阳城里琳琅满目的万盏花灯赞叹不已,数百句的唱段,环环相扣,酣美流畅,写尽了古代城市里元宵佳节的盛况。
    
     数百年来,莱阳城里一直兴办元宵灯会,华灯初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解放后,政府也经常组织灯会庆元宵,灯展之外谜语和游艺活动都丰富多彩,只是在近些年灯会才停办了。在莱阳的风俗里《赵美蓉观灯》不准进莱阳城演出,路人皆知,南门里赵家也因此而远近闻名。

 

 


    

     《赵美蓉观灯》的剧本和演出,《赵美蓉观灯》的流行和流传,都是莱阳重要的文化研究课题。灯文化作为莱阳的城市名片,有这样雄厚的历史基础,是其他任何城市都难以企及的,谁说这不会成为莱阳发展旅游的一个契机呢?
    
     6. 道教文化
    
     莱阳的道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宋金元三代,道教在莱阳的活动特别活跃。宋代的刘操、金代的马丹阳和元代的邱处机,都是中国道教的大宗师,他们在莱阳都留下了行踪,与他们有关的遗迹,也成了莱阳的名胜。特别是马丹阳长期定居莱阳,直到去世的二三十年里,金代的莱阳成了北方道教的中心。
    
     跟刘操有关的遗迹有:嵯峨山西北的千年古寺刘海寺,和嵯峨山南坡上的刘操修仙洞。在民国《莱阳县志》里记载着一篇《刘海蟾入道歌》,是在莱西望城观里的邱处机手书名碑的碑文。
    
     金代贞元大定年间(1153~1189),道教的北七真人马丹阳、刘处玄、谭处瑞、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在莱阳进行了长期的道教活动。跟北七真人有关的遗迹有游仙宫(丹阳殿)、迎仙观、八角庙(会葬阁)、四真庄、留衣庄、迎仙门等。在民国《莱阳县志》里的《丹阳真人归葬记》碑文,详细地记录了马丹阳羽化于莱阳的游仙宫后,先移葬于宁海故茔,而后又隆重归葬莱阳的情况,碑文中称誉马丹阳为道教中的“颜回、曾参”。数百年来,马丹阳及其他真人在莱阳的传说很多,亦真亦幻,神奇瑰丽,脍炙人口,生动地反映了七真人在莱阳频繁活动的盛况。
    
     跟邱处机有关的遗迹主要是望石庙,传说邱祖到江南传道时,用袍袖带回来一个弟子褚遂良,经过莱阳,将他扔在了莱阳,于是褚遂良在此建庙。另有传说邱处机的龙门派是在莱阳龙门山创立的,龙们山的确有不少道教的传说和遗迹。
    
     吕洞宾是神仙榜中的人物,虽然行迹和时代无可稽考,但是也被尊为道教祖师。传说他在渡海之前,曾在莱阳的凤凰山上修炼过,吕仙洞上的吕仙石像赫然在目,也应算是道教在莱阳的重要遗迹。
    
     明清以后,莱阳的寺庙院观遍布城乡,达50多座,其中半数为道观。莱阳著名的道观还有:柏林庄的古柏院、红土崖的仙观寺、凤凰山的广福院、西至泊的孙元君庵、西关的药王庙、马山的关帝庙、大明村的三教堂、磊山后的磊山庙等,直到1931年民国政府废除佛道时。
    
     7. 武术文化
    
     解放前,莱阳是胶东地区有名的武术之乡,莱阳的螳螂拳闻名全国。从清朝初年,螳螂拳传入莱阳,一直在代代相传。经过400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拥有四大门派(太极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的大拳种,影响遍及烟台,甚至全国各地,是我国的十大拳种之一。螳螂拳兴盛于清末民初,特别是鸦丄片战争以后,中国外侮内乱民不聊生,人民群众求自强保家国的需要高涨,因此螳螂拳应运而生。特别是第七代传人李坤山、王玉山、崔寿山,世称“三山”,1933年,其二人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全国武术擂台赛,冠绝一时,载誉而归,螳螂拳由此名震全国。
    
     除螳螂拳之外,清朝中后期莱阳还流行地趟拳。俗语说:“水口的工夫躺下使劲”,讲的就是地趟拳。地趟拳代表人物是宋允通,民国《莱阳县志》里详细地记载了他的事迹。在莱阳练习地趟拳的还有北高格庄村的梁国选,也很有名,当时共有十位著名拳师,有“十虎之目”。地趟拳在莱阳传播很广,螳螂拳名师李丹伯、姜化龙都是先学的地趟拳,再将地趟拳的精华融进了螳螂拳,才使螳螂拳日臻完善。  

 

 

 

     与地趟拳同时的还有一个长拳派,最先的代表人物是乾隆年间的一位道士许青云,“颇尚气功,周身坚硬如铁,长于跳荡”,保驾山人孙可扬,得其真传。孙游历辽东时,曾遇见老虎,拳击其肋而毙之。孙可扬与宋允通齐名,当时有谚语说:“打得精,宋云通,打得强,孙可扬。”
    
     莱阳的武术文化传统深厚,成就巨大。莱阳的螳螂拳已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出了申请。武术文化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8. 八景文化
    
     宋朝沈括《梦溪笔谈·书画》云:“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后来名胜地也多称其景物为八景,如:燕京八景、西湖八景等。八景之说由此滥觞。
    
     莱阳八大景,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最早的八景诗是金代进士赵植所做的是八首七律,包含有“嵯峨暮雨”“石桥酒帘”二景;明清两代,莱阳名士咸怀良、张瑞征、张重润、县令万邦维等又作八景诗,以“游仙避暑”“望石游春”“五龙汇涨”“七子联峰”“旌旗晓霁”“挺城牧笛”“马山夕照”“招虎晴岚”为八景,莱阳八景便固定下来。八景诗的出现,充分表达了莱阳人民对家乡山川风物的热爱,寄托着一种美好的情感。
    
      雍正十三年,海阳县从莱阳析出,“招虎晴岚”一景划归海阳县,莱阳老八景不再,遂又有“石桥断霜”“三山不显”“四水不流”等莱阳城八景的说法,但是民间传言,语焉不详。解放后,事物大变,“游仙避暑”“望石游春”“挺城牧笛”“马山夕照”俱风光不再。八十年代后,白鉴、宋文治等先生皆作新八景诗,将“嵯峨珠樱”“龙门避暑”“丹崖春雪”“芦港梨王”“洞仙宝泉” “龙珠宝岛”等景物列入,也吸收了沐浴水库、立交桥、梨香园、宋琬故居等新生景物入八景,虽然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难成定论,但是人们对八景文化的热情未减。
    
     9. 诗歌文化
    
     古代,莱阳就是一个诗歌大县。明清时期,莱阳经济发展,文化发达,文人辈出。“南翁北宋”“山左大社”“南施北宋”在全国赫赫有名,尤其是宋琬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有名的大诗人,其诗词已经入选《清诗三百首》《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等经典选本里。在宋琬前后,张梦鲤、高出、宋玫、左懋第、姜埰、姜垓、董樵、宋继澄、张允抡、赵原、赵仑等人都是作诗能手,全国知名,各自都留下了精美的诗歌著作。清初大诗人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里,对莱阳的诗人群体有过很高的评价。
    
     当代,莱阳这片土地也和诗歌有着不解之缘。民国时期,莱阳兴办过“山东省第二乡师范学校”,著名的北大才子诗人何其芳就来此执教,逗留了两年多,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解放后,原籍沐浴村的严阵成长为一位享誉全国的大诗人,以吟咏江南风光的歌行体诗和长篇叙事诗见长而跻身诗坛,成为《诗刊》理事,担任了安徽省作协主席,九十年代,他又主持创刊了《诗歌报》,成为九十年代现代诗歌的一面旗帜,贡献巨大。原籍穴坊镇西南岩村的忆明珠也是诗歌大家,其新诗古体诗兼能,经常与黄永玉、黄苗子等名家唱和,风格清新,旨趣高雅,作品多次发表在《诗刊》上,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其他老诗人如宋协周、刑书第等都在全国享有盛誉。
    
     现在,莱阳的文学创作仍然以诗歌见长,宋文华、吴亮汝等诗人创作颇丰,每年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上百首,并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诗人创作团体。
    
     10. 书画文化
    
     莱阳的书画艺术成就,是莱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在绘画方面,明末的崔子忠是莱阳古代画家群体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与会稽画家陈洪绶俱以擅长人物画著称于明朝晚期的画坛,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画家,并称为“南陈北崔”,其作品在清代中期已经价值连城,被称为神品,现在的传世之作皆为国宝。清初画家姜实节,祖籍莱阳,是姜埰次子,他的山水画驰誉江南,风格清旷萧疏,画史有名。至于其他画家如姜闻、五道人、赵擢彤等都风标一时,驰名东海。
    
     在书法方面,莱阳更是名家辈出,宋兆祥、周兆龙、张汝嵘、赵曾、宋德嘉、李树煌、王景崧都各领一代风骚,号称一时翘楚。清朝末年,王兰升、王塾和王垿其父子三人,俱擅长于书法,王垿为集大成者,其书法结体谨严,雍容而飘逸,在京师有“有匾皆书垿,无腔不学谭。”的美誉。民国时期,孙孟起、赵璞玉、张铣熙等都号称名家,参加了辛亥革命的革命老人孙墨佛,终生临池不辍,以临写《书谱》见长,终成当代书法大家,与江南书法家苏局仙并称为“南仙北佛”,且都以长寿著称,享誉全国。
    
     解放以后,莱阳的书画事业更加蓬勃发展,2006年12月最新出版的《莱阳市古今书画艺术家宝典》登载的当代莱阳书画家近千名,其中当代书画名家数不胜数。如今莱阳的书画创作活跃,书画市场也非常繁荣,城区里画店林立,民间的书画收藏规模鉴别水平在胶东一代,几乎和青岛、烟台相媲美,这也分反映了莱阳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