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武侯祠:君臣合祀祠

 超凡子 2010-08-28
成都武侯祠:君臣合祀祠
 
发布日期:2009-7-27
编辑:zhouxy
国家文物局 滕磊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作为一代名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自古便为世人所称颂。流传千年的武侯祠就是人们纪念他的场所,各地多有分布,如陕西勉县武侯祠、南阳武侯祠、襄樊武侯祠、重庆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甘肃礼县武侯祠、浙江兰溪武侯祠、四川成都武侯祠等。这些祠堂各有特点,有的在他的耕读故地,有的在他曾途经之所,有的在他的后代繁衍之地。成都武侯祠则因与刘备陵庙合为一体而独具特色。

    众所周知,“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推崇的伦理规范,“君为臣纲”首屈一指,也就是说,作为君王的刘备和作为臣下的诸葛亮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绝对不能乱了规矩。而初建时期的武侯祠确实与刘备的陵庙是分开的,它与刘备(汉昭烈帝)的昭烈庙相邻,但各自独立。整体环境庄严肃穆,杜甫描写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确如此。

    那么,诸葛亮的祠堂是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混”到刘备的陵庙里面去的呢?根据学者考证,由于历史上战乱频繁,刘备陵庙和武侯祠历经多次损毁。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了现在武侯祠君臣合庙的格局。这其中的缘由已无从可考,但足以说明诸葛亮在后人心中无与伦比的魅力,占据着崇高的地位。

    今天我们看到的武侯祠建筑多为清康熙时期(1672年)重建。从南面步入正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三义庙等。这些建筑以刘备殿最为高大,诸葛亮殿略低于刘备殿,暗示着君臣关系。西侧柏树掩映的是刘备“惠陵”,陵墓建筑由照壁、神道、寝殿等组成。

    武侯祠中的石碑、匾额、楹联同样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如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刻字,因文章、书法、雕刻都出自名家,被誉为“三绝碑”。还有诸葛亮殿门左右颇负盛名的“攻心”联,为清人赵藩撰书,“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要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