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武侯祠

 昵称45109175 2023-04-27 发布于浙江

品三国,让我知道了诸葛亮与日月争辉的丰功伟绩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肝义胆,内心早已无限仰慕与神往;赏唐诗,我又背熟了“诗圣”杜甫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且每次吟诵我均泪眼模糊。武侯祠、杜甫诗,不知让我多少次追古思今、凭吊寄怀。那一年,当我们终于站在四川成都,想到多年的夙愿就要实现了,顿时激情澎湃。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兴致,中午在成都匆匆吃了碗拉面,就开始了武侯祠的诗意之旅。


成都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这座始建于唐朝的祠堂占地36亩,是用来纪念曾被封为武乡侯的诸葛亮,却又不仅仅纪念诸葛亮,而是与祭祀刘备及蜀汉文臣武将的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重建时还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让其成为我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当我站在了武侯祠前,猛然一抬头,但见大门上方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不禁一愣:“汉”是刘备政权的称号,史称“蜀汉”,“昭烈”是刘备的溢号,因而“汉昭烈庙”匾额说明,这里分明是祭祀蜀汉皇帝刘备的庙宇啊,可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最终,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为我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黎民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

因而在那一天,我是怀着无限的敬仰和虔诚,参观了这座至少经历了1200年风雨沧桑,依旧巍然耸立的祠堂。整个武侯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包括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等五重建筑,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而以刘备殿最为高大雄伟,武侯祠后还有三义庙、结义楼等建筑。当我们穿过了刘备殿,又观赏了诸葛亮殿,我方才惊讶发现,前边昭烈庙和后面武侯祠既属—个整体,又彼此独立,同时,昭烈庙华贵威严,不失王者风范,而武侯伺则淡泊肃穆,尽显智者的高妙和幽深,此种“前君后臣”的匠心设计,既不违反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彼此分立又不压抑诸葛亮的地位,怎不让我惊叹不已。


诸葛亮殿又称“静远堂”,得名于其《诫子书》的名句“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殿中央,大名垂宇宙的一代贤相诸葛亮羽扇纶巾、身披金袍,端坐其上、凝目沉思,那凝神沉思、虚怀若谷的气度,顿时让我肃然起敬、浮想联翩,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三国演义》等名著中,已经把他作为智慧的化身来描绘,如草船借箭的神机妙算、舌战群儒的能言善辩、空城退敌的镇定自若等,许多人早已耳熟能详,因而不必我重复。在此,我想侧重写一下诸葛亮的“忠”。

认为,以智慧、勤勉、廉洁而名垂青史的诸葛亮,同时又是“忠”的典范,而且自始至终都忠贞不二。大家知道,诸葛亮处于一个乱世,这为绝顶聪明的诸葛亮提供了很多选择,比如:他可以投奔在北方基业已稳、思贤若渴的曹阿瞒,他可以辅助在江东已历三世、树大根深的孙仲谋……况且,在群雄逐鹿的纷乱年代,“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早已成为明智志士的处世准则,可是,诸葛亮却选择了兵不过三千、地仅有新野小县,与汉天子在血缘上已远隔15代,而且遇事经常哭鼻子的“刘皇叔”,并付出了一生的智慧和心血,即使碰上个“烂泥扶不上墙”的阿斗仍不离不弃、竭力辅佐,显然不是为了高官厚禄与封妻荫子,这里诚然有报答刘备“三顾之诚”、“托孤之情”的知遇之恩,但决非片面忠于刘备父子,更有一展兴复汉室、拯救黎庶之宏图大志的成份。我同时认为,诸葛亮之“忠”,最令后人敬仰的是,他的才能、威望、根基、功勋足以主宰蜀汉全国、统帅整个蜀军,又始终处于蜀汉权力的核心地带,帝位可谓唾手可得,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又曾有言在先,刘禅如果昏庸无为,可废之,然而,诸葛亮却没有像曹丕、司马炎那样谋君篡位。而且竭力维护刘禅的中心地位,如有一次,诸葛亮率军正在前线与魏军开战,眼见大功告成,刘禅却听信流言,下诏让诸葛亮班师回朝,在奉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信条的当时,诸葛亮还是奉诏返回了,让我不禁想到了这样两个汉字:一个中心是忠心耿耿的“忠”,两个中心是人满为患的“患”。

让我油然而生敬意的,远不只诸葛亮本人的“忠”,还包括其一门三代忠烈,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蜀汉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毅然率部与魏军浴血奋战,并在绵竹抗击魏将邓艾的激战中寡不敌众,壮烈殉国。诸葛亮一家三代为蜀汉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却对国家一无所求,由于诸葛亮过度辛劳,于54岁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的军中,死后葬在陕西勉县的定军山下,他在遗嘱中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即可,入殓时穿平常的衣服,不得有任何随葬器物。


然而,近些年来,有人一谈到诸葛亮的“忠”,便会贬斥为“愚忠”,这是我无论如何不能苟同的。可是,诸葛亮是如何处理与刘备、刘禅父子的关系呢?凡是阅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清楚:诸葛亮的确忠于刘蜀集团,但,这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愚忠”,而是以帝王之师的身份,忠于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其实在刘蜀集团中,诸葛亮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统帅,刘备不仅以师礼待之,而且将指挥权完全交给诸葛亮,有时连刘备都要接受他的安排,如赤壁大战期间,诸葛亮出使东吴长达数月,返回时刘备在夏口专候,须臾船到,诸葛亮说:“且无暇告诉别事。前者所约军马战船,皆已办否?”刘备恭敬回答:“收拾久矣,只候军师调用。”诸葛亮便与刘备升帐坐定。与此同时,在刘备面前,诸葛亮总是直抒己见,如果刘备言行不当,或正色批评,或直言劝戒,刘备则总是虚心听从,甚至道歉认错,只有拒谏伐吴是一例外,但失败之后刘备承认:“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而在过江招亲这类大事上,诸葛亮甚至是代刘备作主,刘备尽管心存疑虑,仍一一照办,如此举止,哪有一点“愚忠”的猥琐与卑微?待刘备临终,慨然托孤于诸葛亮,并遗诏训诫太子刘禅:“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即位后,谨遵父亲遗命,对诸葛亮极为敬重、充分信任,放手让诸葛亮行使职权,并且基本上不疑心、不捣乱、不干涉。而当诸葛亮死后灵柩运往成都,刘禅竟引文武百官尽皆挂孝,出城20里迎接,并放声大哭,证明刘禅是真心诚意地崇敬诸葛亮,比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统治者,这是何其难得。一方是托付至重,另一方是回报至诚,此等“君臣遇合,谊兼师友”的君臣关系,与“愚忠”二字根本沾不上边。

参观武侯祠,我们仿佛在历史之中遨游,那阶前萋萋芳草、树上呖呖黄鹂,倾注了黎民对“忠”字当头之人的无限敬仰,让我们从真实的层面领略了蜀汉王朝浓缩的历史;回望武侯祠,雾霭中愈发古朴凝重,让我们愈加坚信,这寄托着黎民由衷意愿和真挚情感的祠堂,必将久存世间。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