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中真境 淡中本然

 昵称177104 2010-08-30
 
 

图片

 

“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

       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

 

  

图片

 

       

        风恬浪静:比喻生活的平静无波。

  味淡声希:味指食物,声是声色。比喻自甘淡泊不沉迷于美食声色中。

    心体:指心的深处,也就是人性的本质。

 

  一个人在宁静平淡的安定环境中,才能发现人生的真正境界;

       一个人在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中,才能体会到人性的真实面目。

 

图片

 

       诸葛亮在人们的心目中几乎是智慧的象征,兼备宰相之器与将略之才。

       关羽、张飞这些赳赳武夫,在他的鹅毛扇挥动下东征西讨,决胜于千里之外。

       我们一读《隆中对》,即知诸葛亮对当时全国局势的认识多么深刻,对未来历史走向的预见多么准确深远。

       几句话就勾画了三国鼎立的蓝图,尤其令人叹服。他的智慧为什么这样超群,眼界为什么这样高远呢?

 

  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一封信好像是专谈这个问题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诸葛亮认为:大丈夫立身处世,应以静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以朴素来培养自己的道德,生活简朴、恬淡、寡欲,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

       心境安定冷静,精神专一不杂,才能见识深远。

       要想学习有成就,心境就必须保持绝对的宁静。

       要想增长才干,就必须刻苦学习。

       不学习怎能增长才干,不静又怎么能进行学习呢?

       轻浮懈怠就不能思虑深远,心境险恶烦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图片

 

  《庄子·缮性》中首先提出“以恬养知”的主张。

       认为只有自养而又敛藏,方才不“失其性”。

       书中说:“在世俗的流习范围内修治性情,靠仁义礼智的儒俗学说来期求复归原始的真性;

       内心欲念早已被习俗所扰乱,还一心希望能达到明彻与通达;这就叫做蔽塞愚昧的人。”

 

  古时候研究道术的人,总是以恬静来调养心智;

       心智生成却不用智巧行事,可称它为以心智调养恬静。

       心智和恬静交相调治,因而和谐顺应之情从本性中表露而出。

       德,就是和谐;道,就是顺应。

       德无所不容,就叫做仁;道无所不顺,就叫做义。

       义理彰明因而物类相亲,就叫做忠;

       心中纯厚朴实而且返归本真,就叫做乐;

       诚信显著、仪容得体而且合于一定礼仪的节度和表征,就叫做礼。

       礼乐偏执一方而又多方有失,那么天下定然大乱了。

       各人自我端正而且敛藏自己的德行,德行也就不会冒犯他人,德行冒犯他人那么万物必将失却自己的本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