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州民俗风水大籍---民俗择日---中国建筑风水文化网 | 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

 ys悠悠 2010-09-01
【徽州风水】旧时地域性信仰风尚的统称。明清时期的徽州,崇尚宗法,讲究礼仪,迷信宅基和坟茔周围的风向水流,能招致住者或墓主一家的祸福,于是引起风水说和堪舆学的盛行。名门富户竞相寻觅"龙脉真穴",一块寻常之土,一旦被定为吉地,立刻便价达白银千两,并且仅限于卖给本宗子孙。清初户科给事中歙人赵吉士为求真穴落葬父母,广求郡内外堪舆家20余人勘测,终于觅得一块宝地,其穴"风水合局不必言,合抱大木罗列于前,""用秤土法,择土之重者用事,尽开金井,土如紫粉,光润异常,登山者咸贺得地"。又歙县潭渡黄允中请地师四处搜剔,方遇真穴,鸠工启土,则色若五云,光如脂玉。在堪舆家看来,土的颜色和光润度是否真穴的重要标准之一。"吉地本自天成",但还要辅以人力的保护,如果"龙穴沙木一处受伤,则体破气散,焉能发福?"所以坟茔禁步(大体上是穿心4丈)内要添土拔草,并在四周种树护坟。

    【百子会】齐云山道教活动习俗。旧时祁门县城百姓赴齐云山进香和游山,自发组织"百子会"。会名有"祁城"、"长生"、"风玄"等,俗称"祁城百子"、"长生百子"、"风玄百子"。百子会由一二百人组成,设若干个"香头"(进香的头领),每个香头管辖十一二个人,香头的任务是收缴会费、经管帐目和联系进得游客的吃住事宜。农历九月十六日为进香日,香客手持灯笼和纸扎的香亭,绕县城一圈,然后步行上齐云山。在山上先观看各道院道士打醮、进香,后逛华街及领略齐云风光,夜宿长生楼,次日下山返城,会事结束。

   【打棍求雨】求雨习俗。流行于旌德县隐龙村。相传某年大旱,两个牧童在村南梅王尖放牛,因草木枯死,牛无草吃,两人便各砍了一根柏树棍,敲打地面以消愁。随首棍打地面的劈啪声,梅王尖山顶飘起了乌云,牧童见状,敲打得更加起劲。乌云越聚越多,不一会下起了大雨,解除了旱灾。以后凡遇天旱,隐龙村便打柏棍求雨,渐渐演变成一套有动作、有节奏、有造型的打法,并伴以锣鼓伴奏,气氛热烈。全套打法分八拍,第一拍原在左转半个圈,与对打人面对面,将棍子往地面一跺,同时高喝"嘿!"第二拍至第八拍是每拍两脚同时跳一次,一人跳进,一人跳退,棍子互打一下。每拍一个姿势,八拍完毕,又从头开始,如此反复。排列长队相互跳打,称"长龙戏水";围成一个圈互打,称"单珠引龙",图案变化多样。求雨成功,隐龙村民就把求雨棍留着做耖梃,以示风调雨顺。

   【地户】风水术语。村落河流出口为地户。《周礼·大司徒疏》引《河图括地象》:"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天门无上,地户无下。"中国地势,水由西而东,于是后世风水以河流流出村落的出口为地户。地户要求封闭,水主财,户闭则财用不竭。为了封闭地户,徽州村落往往在下水口建筑桥、台、楼、塔等建筑,大量种植树木,增加锁钥气势,扼住关口,形成水口园林。

   【古徽属号】用动物象征古徽州属县的一种称呼。古徽州六县的象征性动物为:休宁蛇、歙县狗、黟县蛤蟆、绩溪牛、祁门猴子、婺源龙。古代徽人信风水,属号多以县治地形、山形或县域形状而得名。休宁县治形如长蛇,故以蛇称之;歙县县治附近有山如犬,黟县县治附近有山如蛤蟆,故以狗、蛤蟆称之;绩溪县域形状如牛,祁门县域形态如猴,婺源县域形状如龙,故以牛、猴、龙称之。后人又以休宁外出经商人多,谚称"蛇出洞",喻休宁人经营四方,精明能干;犬尽忠尽义,喻歙人重乡谊,讲团结;牛能吃苦耐劳,喻绩溪人有实干精神;猴子灵活,喻祁门人善于随机应变,适应性强;蛤蟆性静,喻黟人长于勤俭守业;龙为灵兽,指婺源多出大儒。一说古徽属号原为山越图腾,后演化成名县属号。

   【鬼门】风水术语。《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是古经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西南为人门,东北为鬼门。"后世风水遂以东北为鬼门,认为邪气、煞气多由东北来,故古府、县城墙往往在东北方以一完整墙面抵挡邪气。古徽州民宅东北向也不设门开窗。 【号魂】迷信习俗。徽州各县旧时家中大小偶有寒热感冒,发冷发烧等病症,多认为是遇邪失魂,需要号魂。家人领病人至灶前,焚香祷告,并端清水一碗,将三根竹筷竖碗中,筷子倒向哪方,便向哪方焚烧锡箔,招唤魂魄归位。病情若重,二三个人用秤钩挂着患者的衣服,按其病前走过的路径前行,一路"号魂"。如果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则认为是鬼魅作崇,须请道士作法事禳解。严重的还要由五人扮成五猖神,持械吆喊,驱赶邪魔。

   【喝形】风水术语。指凭直觉观测将山比作某种动物,如狮、象、龟、蛇、凤等,并将动物所隐喻的吉凶与人的吉凶衰旺相联系,借助动物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比拟关系,由此确人在自然界居住位置。古徽州的村落选址,大多以喝形为依据。清代黟县《弯里裴氏宗谱·鹤山图记》载:"鹤山之阳黟北之胜地也,面亭子而朝印山,美景胜致,目不给赏,前有溪清波环其室,后有树葱茏荫其居,悠然而虚,渊然而静------惟裴氏相其宜、度其原卜筑于是,以为发祥之基。"绩溪县冯村设"天门"、"地户",并衬以四周的龟、蛇、狮、象几座山,极为强烈地烘托出村落的安全感。 【结鬼亲】迷信习俗。替稚幼夭折未曾结过婚的男女死鬼,阴魂谋合,鬼鬼成亲。古徽州的做法是:扎顶纸轿,剪起纸人为轿夫,烧香放爆,在女坟前烧了轿,然后至男坟上焚香化冥,献馔斟爵,祷告亡人,算作匹配。此后"学生"便可升为"朝奉","结娘"升为"孺人",可以招魂进祠堂挂名字,俨然成为一对名正言顺的祖宗来受礼,双方生人也如同亲眷送往迎来。此俗今已不存。

   【解煞】风水习俗。徽州民间建房迷信风水,选基必请堪舆先生用罗盘查勘。通常认为门对石壁、两门相对、门对烟囱、右屋高左屋低最为不利。旧说"门对石煞,非关即押","白压青龙人亡财尽"(左青龙右白虎)。如因地基限,又不能另择吉地,房子造成后犯了上述禁忌,便在门楣间或窗户上方悬挂一面镜子或剪刀以破制,谓之"解煞"。

   【龙脉】风水术语。指村落所倚龙状之山,山势蜿蜒起伏宛如行龙,预付该村必能兴旺发达。龙脉作为一村生命之源和民族心理深层的图腾象征,受到整个村落的保护,不能伐木掘矿,否则不利。古徽州各村宗祠都有保护龙脉的祠规条文,如婺源县《羽中麓齐氏族谱·祠规》载:"来龙为一村之命脉,不能伐木。"

   【庐墓】村落起源形式。在祖先墓地旁建宅,逐渐发展而成村落,是风水与封建宗法制度的混合产物。徽州重风水,葬必择地。同时徽州的宗法观念又极其浓厚,庐墓是伦理孝道观念的结果。由庐墓而逐渐发展成村落,在徽州较多见。歙县昌溪即由吴氏庐墓而成村,至今村中仍有一块占地很大的"大柏园",为昌溪吴氏始祖及后代名世祖的坟地,大柏园也就是昌溪村的发源地。歙县潭渡黄氏庐墓成村的过程与昌溪村相的,村落的结构亦体现了聚落包坟茔的特点。

   【破血湖】道教祈禳仪式。为超度产妇亡魂而做。该仪式融入"目莲救母"戏文,由道士分别扮作目莲和刘金蟾母子,粉墨登场,刘氏蹲在纸糊的血湖池畔,号啕哭唱"十月怀胎苦"地方俗曲,目莲肩挑经担,手持锡杖,口诵超度解罪经卷,围绕血湖池转悠。五位灵官掌剑随后,锣鼓伴奏,经声唱合。最后灵官挥剑毁血湖池,解救目莲母刘氏,破地狱门,释放孤魂野鬼。

   【卜居】风水术语。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风水择地基于物质环境和精神象征两个方面,并更注重后者。徽州地处山区,山和水是村落环境的主要构成因素。山即风水所称"龙脉",带有精神象征,对水的选择则更多出于生活的实际需要。风水对山形吉凶评判是:"山厚人肥,山瘦人饥,山清人秀,山浊人迷,山驻人宁,山走人离,山勇人勇,山缩人痴,山顺人孝,山逆人亏。"(《青囊海角经》)环抱水,则被认为大吉。背山面水是村落的基本格局,村落在山与水的环抱下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徽州无村不卜,每一部宗谱上都记载了其始祖卜居于某吉地而后家族繁衍的过程。徽州区西溪南的吴代始祖在定居西溪南之前,有三个村址供选择:"一曰莘墟,地刚而隘,山峭而偏,居之者,主贵而不利于始迁。一曰横渠,地广而衍,水抱,居之者,主富而或来藩于后乱。一曰丰溪之南(即西溪南),土宽而 ,地沃而肥,水揖而回,后世大昌,遂家焉。"(《歙西溪南吴氏世谱》)。

   【齐云山道场】道教祈禳仪式,又称法事、斋醮,俗称"做事业"。共有25种名目,其中:"诸天科"祝愿亡夫在曹平安无灾,"解结科"为儿女体弱多病祈求解除结(劫)难,"禳火科"求神保佑免遭火灾,"血湖科"为超度产妇亡魂而做,"超七科"为亡父母灵魂祈求升天,"过关科"为儿女祈求易长易成度过难关,"炼度科"为求避免水火两灾难愿为善积德,"百子科"祈求神灵多生贵子,"度人经"报答父母祖先的恩德,"十王科"为新丧阴魂祈求十殿阎君舍罪解脱地狱之苦。"水陆科"广度水陆各路一切幽灵,"罗天大醮"秉承帝王敕命为沙场捐躯和天灾大难中众多牺牲者超度而举行。做道场的法师称为"都讲"、"高功",熟炼经咒的念唱、吟表、禹步等动作及锣、鼓、小锣、板鼓、钹、笙、笛等乐器的演奏。法师分着五色法衣,按东绿、南红、西白、北黑、中黄五行方位,捧笏持幡,或参或拜,诵经宣咒,焚符洒水,气氛喧闹而严肃。一般道场须道士七八人,多的13-15人,其中主坛法师一人,陪坛法师1-4人,吹打锣鼓乐器数人。

   【齐云香火】齐云山道教活动名。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日开始,十月初一日结束。七月初一日,由道长为首,率领各院房道众大斋三日,并在玄天太素宫做大型禳火道场,祈求玄天上帝保佑香火平安,道业兴旺。十五日,各院房道士汇聚太素宫,做水陆道场。此后,浙江省淳安、开化县,徽州及相邻各县香客和香会团体组织,陆续起程至齐云山进香。休宁县流口地区曾元会、三多会进香日为农历七月十九日,屯溪永敬会进香日为九月初一日,休宁蓝渡诚敬会、祁门百子会的进香日为九月十六日。九月初九日玄天上帝登极日,是齐云香火的最高潮,在山香客往往达5000余人。朝山者,三天前就虔诚沐浴斋戒,家院洗刷一新,不容半点荤腥血秽。启程之日,穿着整洁朴素,肩背黄布香袋,上写"齐云进香",下写某香会字样,由会首领头,肩荷进香大旗,鸣锣开道。各式旗幡、各色凉伞相随,丝竹之声和鸣,爆竹震耳。行进中逢观遇庙,均需焚香叩拜。至齐云山,道房派有专人为各香客的香袋加盖"齐云进香"印鉴,香袋上印鉴越多,显示进香次数越多。香客视自身经济状况捐输香火费。挑选采购本山土特产品带回赠送亲邻,俗称"结缘"。第三天偃旗息鼓离山返回,至登封桥回香亭(今圯),将剩余的香烛纸箔全部烧化。

    【晒大圣】求雨习俗。旧时天旱不雨,休宁,屯溪一带农村,农民便将专司风雨、保护丰收的"大圣"石像,背出庙,放在村口或田畈曝晒,直到天雨为止。黄山区则称晒"西瓜癞痢"(菩萨名)。一但晒了"大圣",地主必须减免租谷。【石敢当】风水镇符。为长方形石碑。或嵌入墙中或独立而置,上刻"石敢当"三字,有的刻成"泰山-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相传黄帝时代,蚩尤残暴,头角坚实,无人能敌。一次登泰山,自称天下谁敢当,女娲遂投炼石制其墨,上镌"泰山石敢当",蚩尤惧。从此"泰山石敢当"成为民间辟邪神石。又据《姓源珠玑》,石敢当为五代时的力士,生平逢凶化吉,能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处,必须石书其姓名,以捍卫居民。石敢当通常被置于村落入口处、河川池塘岸边、门前巷口、三叉路口直冲处等。歙县渔梁某宅因门正对紫阳山上一怪石,故将门偏斜朝向紫阳峰,同时在门前安"泰山石敢当"一尊。黟县城内很多宅民将门远离冲巷这处,而直冲巷的墙角处立"泰山石敢当"。凿石敢当必须选择在冬至日后的甲辰、丙辰、戊寅、庚寅、壬寅这10天。除夕要用三片肉祭祀。【火火连度】道教祈禳仪式。在宽敞的殿堂举行,堂前设置大火盆、水盆,点烛,焚香,鸣锣,击鼓,念经。道士三五人着法衣,手执红绿纸幡出场,领头法师宣唱《炼度经》,众声附和,主法官边诵经喧将纸幡投盆着火,须叟取出,原幡依然无损。这种带有化学反应性质的现象足使观者惊异。主法官又执"驱邪剑",一会儿插入火盆,挑起火投入水盆;一会儿又从水盆中挑起星火,放入火盆,反复搬弄,星火不息,手法娴熟。

   【水口】风水术语。《缪希雍葬经翼》称:"水口乃地之门户",当"一万众水所总出处也"。徽州处万山间,各个村落四面皆山,形成较封闭的完整空间,水口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村落的咽喉,被看成关系到村落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风水认为水即是财富,为了留住财气,除选中好的水口位置外,还必须建筑桥台楼塔等物,增加锁钥的气势,扼住关口。绩溪县冯村在上水口架安仁桥,并在侨上方围墙设"天门";在下水口筑理仁桥关锁水流,并建台榭于桥下方,象应"地户"。再衬以四周狮、象、龟、蛇几座山,天门开,地户闭。借助风水,表达了吉凶观。水口往往有很多树木及文昌阁、奎星楼、庙宇等建筑,这些布局也是基于风水"障空补缺"理论之上的。风水在水口上的处理,改善了村落的环境及景观,形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村总体环境特征,使水口成为村落庭园。

   【水陆道场】道教祈禳仪式。筑高坛,树判官竹,上罩箬笠,悬红灯,广招远近孤魂。仪式须道士10余人,外加杂工10余人。道场开始,道士着法衣,袍笏登场。坛上供道教诸天神,坛下正对面设36谏(屈死鬼)孤幽塑像或灵位,灵前各点长明灯。杂工沿路泼粥,化纸钱、锡箔,行至二三里外。河上放水灯。道士诵念经咒,锣鼓磬笛校伴奏。为期一昼夜或三五七夜不等,视事主的要求而定。

    【天门】风水术语。村落河流入口为天门。《周礼·大司徒疏》引《河图括地象》:"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天门无上,地户无下。"中国地势,水多由西而东流,于是后世风水中的河流流入村落的入口为天门。天门要求开敞,水主财,门开则财来。绩溪县冯村在河流入口处架安仁桥,并在桥上砌围墙,象征天门。

    【文峰】风水术语。旧时凡是省、府、州、县和乡村,如果科甲不发,文运不兴,便在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选择一块吉地,立一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此峰即称文峰。如在平地建高塔,称文峰塔。徽州一般村落均有文峰或文峰塔。

    【相宅】风水术语。对住宅环境进行选择。在具体方法上,风水有形法与理法两种。形法主要涉及宅外视线所及的山川地形的配属以及宅内的布局,即宅外与宅内形,理法是以罗经定方位,将宅的坐向分为24向来配合宅主的出生年月。最贵的宅地是:"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宅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元武。"(《阳宅十书》)对不太理想的宅地,采取避让、改造、符镇进行处理。歙县渔梁某宅,坐北朝南,面对紫阳山,门前为河流,环境相当理想。由于用地限制,宅门正对紫阳山的一块孤立巨石,不吉。于是将门向偏斜,朝向紫阳山峰这一吉向,同时在门前立一"泰山石敢当"镇邪。西递某宅东为流水,为取得宅门迎水这一效果,将辅助用房突出,并专设一门迎水。

   【引水补基】风水术语。使不理想的地形符合风水理论的一种补救措施。有引沟开圳、挖塘蓄水、开湖、筑堤坝、造桥等各种方法。相传婺源县羽中麓齐氏族祖齐渊精堪舆之学,在村头引沟开圳,遂使该村科举日盛,至今该圳尚存。黟县宏村明永乐时听从休宁风水师何可达的指导,将村中一处泉扩挖成月塘,以储"内阳之水"而镇丙丁之火。万历年间,又因来水躁急,在村南开挖南湖,缓冲水势,储"中阳之水"以避邪,成为引水补基的典型。

   【择吉】风水术语。人死后,埋葬时"既择年、月、日、时,又择山水形势,以为子孙贫富、贵贱、贤愚、寿夭,尽系于此",所谓葬地要使该地它日不为道路,不为城郭,不为沟池,不为贵势所夺,不为耕犁所及,"使其形体全而神灵得安",如果"择之不精,地之不吉",则"子孙亦有死亡灭绝之忧,甚可畏也。"参见[徽州风水]。

   【照妖镜】风水习俗。旧时宅居因朝向不吉、两屋大门相对、门对烟囱或其它不利因素,便在门楣间或窗户上方悬挂一面镜子避邪,凡妖魔鬼怪见此镜都要躲避,住户便逢凶化吉。俗称此镜为"照妖镜"。

   【安苗节】传统节令。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安苗节。旧时,农家以当日阴晴占卜秋收旱涝,上田边焚香、烧纸,在田里插小红旗,祭祀"谷神",祈求丰收,谓之"安苗"。是日,晾晒书画、衣服,部分地方盛行迎神赛会。此俗今已不存。
   【八月十三磨豆腐】节令习俗。又称"靖阳节"。屯溪黎阳旧俗。时间为农历八月初一日至十三日。初一日晚,黎阳乡所属十一个菩萨会各组织"打仗鼓"。十一日下午,各菩萨会抬着神像,由游锣、蜈蚣旗、三角旗、三眼铳、亮伞、仗鼓前呼后拥,轮番出游。十二日晚,所有菩萨按先锋、任元帅、程元帅、赵元帅、钱将军、二相公、八大帝、九相公、新关帝、老关帝、汪公秩序列队,至小龙山祭坛集中,行祭拜礼,烧纸马等。礼毕,游坛一圈,各自返回。八月十三日上午,所有神像绕乡游一圈。下午集中至汪公庙前戏台下,将汪公和新、老关帝置当中,其余各神骑马,由先锋带头,绕场跑三圈。九相公跑九圈,每跑一圈,换袍甲一件,俗称"跑马磨豆腐"。跑马时燃炮鸣鼓。
   【重阳节】传统节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称重九节。旧时,文人学士于是日结伴登高,饮茱萸酒,持蟹赏菊,吟歌赋诗,以赏秋景。民间吃"重阳踝(米粑或糯米圆子)"。建国后,学校师生和城市居民多选定这一日成群结队到郊外登高秋游,进行野餐。
   【重阳庙会】传统庙会。休宁县临溪镇传统庙会。前后举办三天,农历九月初九日为正日。相传临溪本无庙会,邻近榆村年年在九月里替周宣灵王(简称周王菩萨)做庙会,非常热闹。榆村有女嫁与临溪某富户,因嫌临溪九月无庙会,回娘家后不愿归返夫门。父母无奈,只好答应女儿九月重阳日将周王菩萨借给临溪人供奉一天。临溪从此才有了庙会。九月初八日,临溪组成200人的仪仗队到榆村黄坑寺周王菩萨,四面金锣开道,16面仗鼓助威,绣着二十八宿和龙凤呈祥图案的三角旗随风招展;三孔三管的礼铳队不时朝天鸣放,响声震天动地;周王菩萨坐在八人抬八人轿里,头顶华盖高悬,左右力士护卫;轿后又是数不尽的红旗阵、鼓乐队。九日,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群结队赶来朝拜周王菩萨,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进行交易。庙会期间,搭台唱戏,从日落唱到日出,通宵达旦,煞是热闹。建国后,庙会改变了性质,成为地地道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流会。
    【春节】传统节日。俗称"过年"。一般从"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开始,家家户户扫除,吃"腊八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小年",是夜,各家烧香点烛,拜送"灶神"上天呈善事。同日,张挂祖宗画像,迎祖过年。除夕,各家张贴春联,接"灶神"下界保平安。全家团聚吃年饭,然后守岁至夜12时,鸣放爆竹迎接新年。正月初一为春节,清, 家老小依长幼次序先向祖宗画像"拜年",接着吃"利市茶"、"长寿面",男子出行拜谒宗祠。当天,人们见面互祝吉利,恭贺新年。初二,开始互相上门拜年,走亲访友。十五为元宵节,家家吃汤圆(元宵),晚间举行灯会,开展民间游艺活动。到正月十八日,"过年"基本结束。1949以后,拜祖敬神和拜谒宗等习俗逐步消失,兴趣开展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慰问烈军属和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活动。
    【打老虎】节令习俗。农历二月初二日,黟县每家用米粉做一只猪脚,又做些铜钱大小的馃,俗称"老虎馃",蒸熟,用一个红漆茶盘装着。中午或晚上,点起蜡烛,焚烧香纸,祭拜神明,焚烧一张"勇士打虎"的纸画,再用一个生鸡蛋对着墙上一砸,口中念道:"上不打天,下不打地,单打白虎连历历"("连历历"为黟县方言,指白虎被打痛时脚摔抖状)。打后放一串鞭炮,表示把"白虎星"赶跑了,然后全家人吃"老虎馃"避邪。
    【灯彩】民间游艺。徽州灯彩分为花灯、布龙灯、板龙灯、马灯、狮子灯数种。花灯用篾扎成,糊以彩纸。主灯有桃花灯、花船灯、鹬蚌灯,伴之走马灯、宝莲灯、宫灯及扎成花篮、动物、蔬菜、瓜果等各种式样的提灯。桃花灯由男子青年扮演丑旦两个角色,旦扶桃花灯,丑持折扇,对唱民间小调,边唱边演。花船灯又叫荡花船,由男女扮夫妻两人,妻坐船,夫掌舵,表演划船、摇翁,女扮蚌精,表演渔翁捕蚌动作。各种花灯,均有乐队伴奏。布龙灯用篾扎成龙头、龙尾和龙身圆筒,龙身由七或十二节连成,罩之红布,布面画或剪贴鳞片成龙形。游灯时燃烛其中,随龙珠引导起舞。板龙灯以竹骨彩纸制成龙头龙尾,龙头长达2.3米,高2.66米左右,前额高耸,眼似铜铃,嘴巴突出,口含龙珠;龙尾约2米长0.3米宽,按各地习俗制成鱼尾、虎尾和龙尾三种。龙身由几十节或百余节1.6米长0.3米宽的长方形木架子活楔相连,每节木架上装一对花篮灯或灯笼,每节由一人扛着走舞动。龙灯前有牌灯、挂灯引路,后有鼓伴奏。游灯时鞭炮齐放,烟火缤纷,锣鼓震天,一片欢腾。马灯用篾扎成马形的前、后身两段,再糊以色纸。游灯时以一人操作,前段缚于人身前,后段缚于人身后,在音乐伴奏下边舞边唱。狮子灯为用篾扎成狮头狮尾,以布罩之成狮形,藏两人于其中舞动,另一人持彩球引导,逗其做抢球、扑球、含球、抓痒、打滚、跳跃等动作。舞狮时配有锣鼓助兴和音乐伴奏。
    【地方会】传统庙会。农历九月初一至十月初一日在黟县城中举行。九月初一日,黟县城南门周、侯等姓的"罗汉扫街"上街游行,继之南门头的"地方王"夜间出巡。逢三、四、八、十日的白天,四乡"地方"全部集中城区出会,旧称"出地方"。整个会期,举行踩高跷、抬阁、演地戏,扮"总甲"、"解差"、罗汉等文艺表演,四乡的健壮青年还进行"掷叉"等武术表演。 【东源港庙会】传统庙会。农历正月初六在淳安县东北东源举行。传由纪念东汉方储诞辰而成。会期10天。日夜演戏,商贩云集。
    【冬至节】传统节日。系阴节,旧时多于这天备酒祭奠祖先,上坟挂标压土。徽俗重宗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届时各名门望族备鼓乐开门祭祖,族长主祭,有名望者郎读祭文,祭祀秩序肃然。午时,在祠堂设宴,凡族中有功名者均赴宴,族长作陪,俗称"冬至酒"。有祠产的氏族,备有大量猪肉等食物,按户丁分发,每丁一份。
    【端午节】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天中节"。从初一日起家家门前、屋檐悬挂菖蒲、艾蒿、大蒜、绿豆糕、炒蚕豆,午时烧苍术、白芷,饮雄黄酒,并将雄黄酒洒在室内,以驱五毒。孩子们挂起银链锁,带上银项圈,佩带"端午锦"(小老虎、小布猴等形状的彩色香囊),着老虎鞋、红布肚兜等物。并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画"王"字,以驱瘟、解毒、防病。各县举行跳钟馗以驱恶,沿河城镇均举行划龙舟比赛,还有以竹或木制神船旱游以禳灾的习俗。农村有吃裹粽的习惯。
    【段莘十八】节令盛会。是婺源县段莘村汪姓新春祈求先祖保人丁、贺太平的祭祖大典。庆典活动从农历正月十三夜开始,请来戏班演戏,持续到二十三日结束,共10天。每天演戏二十出,节目文武戏搭配,且规定两天演保寿保痘的"人丁戏";保老人多福多寿日,不演杀人戏;保佑婴孩出痘出麻顺利日,不演花脸戏。期间的元宵节要举行灯会,并将社公菩萨抬出庙堂"观灯"。十八日起,连续三天在汪氏宗祠崇义堂隆重举行祭祖仪式。场面威严肃穆,上堂正中安放先祖汪华座像,座像下覆盖虎皮毯的太师椅上摆汪华位牌,厅堂悬挂各式玛瑙宫灯,两廊道边矗立锡制銮驾,有百叶凉伞、刀矛锤钺12件兵器和回避肃静高脚牌等,厅堂内摆满各户奉献的祭品,祭品着色陈列。祭品中最突出的是四头重约500斤的祭猪,最重的头插金花脚戴金镯,次重的插银花戴银镯,较轻的戴翡翠花镯。祭猪饲养在上年中秋由抓阄确定的四户家中,从祠产拨出租谷专养,出栏前要煮鸡蛋、包粽子、做糕饼撑饱肚子,以增加重量。每年段莘村做十八,四乡亲朋云集,隆重热闹。
    【二月二】传统节令。农历二月初二日是土地爷生日,古徽州称"龙抬头日"。在农村,这天农民忌下地,妇女忌拿针线。清闲过了这一天,意味着春即将开始,进入繁忙的劳作。城镇大小商店这天正式开始营业。绩溪县风俗,要在这天包扎一升糯米一只的粽子煮熟,供奉土地。并用冻米、黄豆、稻草心(切成小段)炒熟后混和,祭祀土地神。并将豆料撒在神座上,口念"坛里虫,罐里虫,田里虫,屋里虫都炒杀,留下一位马面菩萨(蚕)"的词句,祈祷丰年。【方储忌辰庙会】传统庙会。三月三日为东汉著名学者方储忌辰。每年此时,淳安县茶园镇、东源进贤渡举行纪念活动,有列队出巡、高跷、十番锣鼓、昆曲演唱等表演活动。届时,乡民会集,热闹非凡。
    【放水灯】节令习俗。每年阴历"七月半"举行,以驱除落水鬼和祭祀祠牵头,水灯用纸篾扎成,形似喇叭。是夜,从村子河流上游放灯于水面,喇叭朝上,内插一点燃的蜡烛。水灯满河,缓缓漂移,烛光点点,若水天星斗。
    【放焰口】节令习俗。焰口原是古印度传说中的饿鬼,其身形焦枯,口内燃火,咽细如针,故称焰口。为给饿鬼施食而施行的经咒和念诵仪式,称放焰口。旧时中元节,徽州城乡均流行放焰口,以休宁五城的放焰口较有特色。旧时五城横街街面狭窄,一面临河,常有人被挤下河淹死。人以为这段河龌龊,落水鬼多,于是在横街下桥头上下立了三根高约2米的阿弥陀佛石柱以消灾。并于每年阴历"七月半"在上桥头放焰口,族祠按户头安排人员夜间在街头巷尾河边,特别是上、下桥两岸烧纸化钱,泼粥施食,施舍落水鬼,祈祷人间平安。每12年大放焰口一次,凡鬼皆祭。届时,在上桥头搭台设坛,用色纸、竹篾等扎糊成72样鬼形供于祭坛,延请法师做法事两天两夜,然后吹吹打打送到五猖殿焚烧超度。此俗今废。
    【关帝会】传统庙会。休宁县城小北门城楼原有关帝庙,每年立夏日和冬至日前后,举行两次庙会。立夏日出会时,由两名彪形大汉扛着关帝使用的200余斤重的青龙偃月刀在前开路,关帝全身新装坐在雕镂彩饰八人大轿上,关平、周仓各由四人扛抬,一男孩身背关帝印信。一路上旌旗凉伞飘扬,鼓乐喧天,爆竹礼铳齐鸣,游遍全城,回至关帝庙前神台落座。关帝回驾,庙前表演"得胜鼓"迎接。会期演戏娱神,剧目多为《三国演义》故事。冬至时,只演戏,不出游。
    【观音会】传统庙会。绩溪县湖村每逢闰年清明节前后举行观音会,会期七天。会前,由"斋官"带领迎神队伍至歙县小南海或潜口佛寺接观音。届时,全村男丁鼓乐鸣爆,放三门铳,旗幡蔽日,扛抬阁,转秋千,迎神于五里长亭。观音会场设在章氏宗祠内,正厅是观音神座,祠门内以及大厅两侧回廊上下,全是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的纸扎造像,并张挂写有"座上莲花,占断西湖三月景;瓶中杨柳,分来南海一枝春"和"紫竹林中观自在;白莲座上见如来"等联语的观音幡。每天许多还愿妇女前来替观音娘娘穿上亲手刺绣的花鞋,另一些妇女又偷偷地从娘娘足上偷走绣鞋。湖村乡风,久不生育的妇女,只要从观音的脚上悄悄地脱下一只绣花鞋,回家置于枕下,不久就会怀孕。一旦"应验"之后,就得在来年观音会前精制一双绣花鞋来谢观音。故每届观音会,送鞋偷鞋循环往复。会期,还要邀请徽班演戏,开展抬阁、转秋千等民间文娱活动。会众每天都要把观音菩萨从会场抬到戏场,请观音看戏。
    【滚车】节令习俗。流行于黄山区仙源、甘棠等地。农历七月十九日、二十一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四天为当地的滚车节。车由坚硬的木材制成,形如马车轮子,高1丈5尺左右,外圈厚5寸,辐固定在处圈与腰鼓形中轴之间。外圈内侧两根辐之间,钉上两片盘形铁片或铜片,滚车人手推腰鼓形中轴,使其滚动,铁片在滚动时上下移动,碰击作响。几辆车同时滚动,响声很大,很远都能听到。另有车公庙,塑有车公菩萨,滚车平时单放在庙内。七月十九日称落地车,车从车公庙中滚出,只在大街上滚一趟即返回庙中。正式滚车是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日三天,二十四日是高潮,必须滚遍全村大小道路和大注广场。滚的花样也很多,如使其左右摇摆,谓之绕车,在广场上,使车大幅度两面摆动,谓之漂反车。俗传车轮滚动,大地作响,可驱散邪怪恶鬼,达到避邪保安的作用。此俗今已不存。
    【火把会】传统庙会。绩溪县上庄村胡族每隔10年举行一次"火把会",会期在农历六月中旬,又称"六月会"。会前三个月,每户上山选择一株碗口粗的杉、柏树料制作火把;另选三根长杉树木料搭成鸣放爆竹的三脚架。选择火把树料不分公私山场,只要合用,均可砍伐,山主不阻拦。树料晒干,用松明制成楔子嵌入,以便易燃、火旺,寓意"兴旺"。会期分净街、食素、拜佛、演戏、做斋、收信、送信、跑旗、祭旗、祭神、赛王、送神、追僧、送舟、开荤等过程,历时十天十夜。夜里,数百支火把同时点燃,绕村游行,鸣锣燃爆。最后一次火把会于1939年农历六月十一日至二十日举行。
    【喊年】拜年习俗。祁门县溶口李家村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二日两天,由村中年事最大者为领班,组织青年及男童,排成长蛇阵,挨家喊拜年,俗称"喊年"。每至一户,由领班者高喊被拜年的当事人名字并加上称谓,或者说"向宝厅拜年",或者以称谓喊拜。受拜者旋即应声说:"多谢大家来了!"喊年者复齐声:"应该来的!"假如某家刚过丧事不久,即在大门口贴上蓝纸"制"字,表示大家不要喊年。
    【花朝会】迎神赛会。绩溪县登源乡是唐初越国公汪华的故里,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日是汪华的生日,登源乡仁里、梧村、南观等11个村轮流举办花朝会纪念。届时搭花台,演对台戏。清光绪末年,仁里、梧村所搭花台,用几百匹布扎成,正台上中下三层,彩壁画屏,字花栏;两侧凉亭台阁,彩绘油漆。请来"彩庆"、"长春"两个徽班唱对台戏,剧目有《万花开台》、《黄鹤楼》、《八达岭》、《白蛇传》等,从花朝之日,一直演到月底。1926年,南观村轮会,聘请"新阳春"、"舞徊"两徽班唱对台戏。此后,花朝会停办。
   【花朝节】传统节令。农历二月初二日为百花生日,故称"花朝节"。文人陈设百花,举行文昌会,比赛诗文。院内栽花种树的,则用红纸做成小三角旗遍插其上,以示喜庆。
   【还枷锁】节令风俗。小孩患重病,向城隍菩萨许下愿,要在中元节发还,有还一年或三年的不等。农历七月十四日,把"还枷锁"的小孩,穿上黑领白衫,假扮成犯人模样(后演变成台上的"小生"、"花衫"样的装饰),由大人陪着到城隆庙,奉献上三碗或六碗供礼,虔诚地祀拜。然后把小孩颈上的枷锁好,回家在灶司爷前解开。十五日复在灶司爷前锁好,去城隍庙向城隍菩萨报到。经过祀拜,再尾随跳无常的城隍菩萨上街,等城隍菩萨回庙,在它面前解开,算是罪行已得恕免。
   【祭灶】节令习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年这天,家家户户祭灶,俗称拜灶师菩萨。菩萨座安在灶门上方,新的灶神像(纸印,又称灶马),帖上新的灶神座对联:"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傍晚在灶台上供上12个寿桃馃,代表一年12个月。祭完灶,到室外烧化旧的灶神像,表示送灶神上天。
   【立夏节】传统节令。立夏日,城乡均有吃苧叶馃、鸡蛋、蚕豆、豌豆及"秤人"的风俗。苧叶馃用野苧叶捣汁和糯米粉加糖蒸制而成,俗称苧叶有清凉解毒的作用,吃了可以防止生疖长痱。苧叶馃又称"立夏苧",有"吃了立夏馃,农事急如火"之谚。吃鸡蛋时,要将鸡蛋从门槛上滚下,让孩子拾起来吃,意思是孩子象蛋一样经得起摔打,易长易胖,不"赖夏"。用嫩蚕豆或豌豆和鲜笋、肉煮糯米饭吃,谓之"尝新",以盼好年岁。秤人是看一个夏季后,体重增加或减少了多少,是否"赖夏"。秤人忌讳100斤,一百太满,满遭损,掌秤人遇到体重恰好100斤的,要多报或少报。
   【年忌】节令习俗。徽俗过年有各种忌讳,一忌说坏话;二忌打碎杯碗器皿;三忌损坏衣物;四忌扫地;五忌向门外泼水;六忌打骂儿童;七忌服药;八忌用白、蓝、绿、青、黄等色。犯忌为不吉,本年就会有破财、生病及其它灾祸。
   【揩屁股】年俗。吃过年夜饭,孩子们各自悄悄地拿一张小草纸,趁小伙伴不注意,猛然揩其嘴唇,谓之"揩屁股"。意思是把各自在一年中说过的不吉利的话,统统抹掉。
   【亮船会】传统庙会。农历闰年九月或十月,在歙县渔梁坝练江上举行,时间稍迟于献彩会。亮船以两只木船并联成一对,卸去船篷。用竹木制架,外包纱布,扎成各种亭、塔、楼、阁、牌坊等,内燃蜡烛,置于船上。亮船共六对十二只,排成队邀游。亮船后面是乐船,锣鼓笙歌伴奏。岸上同时举行亮灯游行,各种菩萨或坐亮轿,或骑亮狮、亮象、数量达几百只。
   【摸秋】节令习俗。中秋之夜,任何人都可无偿地去地里采摘一些瓜果、玉米之类,通村不禁,也不认作是偷。所"摸"之物只能用手拿回,不得以篮、袋去装,意思是讨个预兆,看看运气。对于成熟的青豆、冬瓜之类长毛的蔬果,无人去摸,"摸"着了即意味着倒霉。有的摸个冬瓜,画成孩子脸,穿上衣衫,塞到新婚夫妇被窝里,而后向主人道喜,恭贺"添丁",博主人家欢心,取偿月饼、果点。
    【清明节】传统节日。农历"冬至百六是清明"(指冬至后106天),按公历为每年4月5日左右。这天,家家都要带上祭品去祖先坟上扫墓,除草培土,用竹系上纸钱,插于坟头,俗称"挂钱"。扫墓是, 坟前置祭品,焚香叩拜,祭祀亲人。如寻坟不得或路远,可以在山边道旁烧纸挂钱,以示纪念,叫"寄钱"。清明前后,歙俗农户都要采摘嫩艾叶拌肉、笋、豆腐、菠菜等为馅,做粘粉艾叶饺。俗称:"吃了清明饺,种子田里地里插;吃了艾叶饺,一年四季百病消。"其它是俗则吃清明馃。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是日一般不扫墓。民间还有"老坟用白纸,新坟是红纸"和"新坟不过社"的习俗。
    【赛龙舟】民间游艺活动。每年端午节,凡沿河城镇均举行赛龙舟,尤以屯溪赛龙舟为盛。屯溪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日,便有龙船出水,逐日增加,端午日多达六艘。龙船是利用民船在其前后装上龙头龙尾,中间安上跳水架而成。赛龙舟前先举行跳水比赛,俗称"打漂",凡有一定跳水技巧者都可参加。龙船先在长干塝、渔埠头一带江面游弋。过了中午,都集中在屯溪桥下跳水,随后进行赛龙舟。届时彩旗招展,金鼓齐鸣,沿江两岸,观众云集,气氛热烈。
   【赛琼碗】节令习俗。绩溪县胡家、西坑村等一带,农历正月十五至十八纪念汪华,举行祭神烹饪比赛,俗称"赛琼碗"("琼碗"意即盛佳肴的碗)。十五日,神庙张灯结彩,夜晚闹花灯;十六日,送汪公(汪华)、太子(天王太子)两神入庙,击鼓鸣炮,摆设琼碗;十七日,两神出巡赛会,上供祭祀,赛琼碗;十八日,撤琼碗,两神回宫。琼碗摆在神庙正殿案桌上,共24行,每行12只。两端排列24对白锡镂花烛台,插大红烛,昼夜通明。案桌上摆清茶、美酒、果品、糕点、三牲(猪头、全鸡、全鱼)。每碗一律选用景德镇产大号插花饰金高级细瓷碗,佳肴以山珍海味和土产为原料,讲究形、色、味。每碗佳肴都有名称,如"凤凰展翅"、"鱼跃龙门"、"蟠桃献寿"等,菜名一般用蜂蜜作粘剂写成,或有黑、白、黄三色芝麻拼成。  
   【上九会】传统庙会。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以表纪念,俗称"上九会"。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初八日夜,大王菩萨上阁(又叫歇饭店),高举纸扎张巡、许远像,敲锣打鼓放爆竹,将菩萨送至岩寺下街大夫祠过夜。第二天开始游神,两位菩萨手持秋叶刀立于龙舟之上,由道士牵引龙头,向前缓缓而行。前有金鼓银锣、大小钹和龙凤飞虎旗开道, 后有五彩刀旗和杏黄帅座伞帐压阵。沿途鸣放助威火铳,撒"利市"纸。三遍游神结束,大王菩萨设座广惠祠,众善男信女打着堂名灯笼,前往顶礼膜拜,祈求福祉。庙会期间,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摊设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和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现上九会已失去原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义,取消了游神活动,成为每年一度的物资贸易交流会,届时万商云集,百货充斥。
   【神船游街】民间游艺活动。祁门县城盛行端午节神船游街,相传始于1109年,祁门县尉史东提倡,以祈神防疫。神船用竹子扎成,长约12米,宽1米。船头为龙首形,高2米,直径1.5米;船尾高1.5米,直径1米。船头船尾均用篾作骨,外糊厚纸,漆桐油,呈赭红色。船上坐着12个由人扮成的太阳神、土地神、判官、小鬼等,各着彩衣,戴纸帽,人称"儿郎"。船由30多位壮夫抬着,船后有10余人,手执鞭子,吆喝驱赶神船前进。端午节早上8时,神船由双忠庙出发,经平政桥,进入城内,周游全城。神船在街市经过时,店铺均燃放爆竹,焚香膜拜。船上配有锣鼓,船稍停,儿郎们便奏《唝罗曲》(相传为方岳所撰)。神船游行时,赵、马、温、关四大将军纸扎神像为其前导,神像各高3米,威武庄严;张巡、许远、史东和痘娘娘等塑像殿后,每座塑像均用四人大轿抬着,前有伞盖。后有香盘,前呼后拥,煞是热闹。整个游街仪式人上午8时起,一直闹到中午12时,始将神船推入三元门外的阊河里,任其漂流而去。
   【蓑衣箬帽会】迎神赛会。旌德县城南梓山,有座东岳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城镇居民在此举行迎神赛会。凡城区及附近各门望族均出菩萨参加赛会,届时各族抬着各种菩萨,香花灯烛,鸣铳放爆,旗锣开道,云集会场。赛会期间,表演各种戏剧。四乡村民及邻县农民纷至沓来观看赛会,并带来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手工制品、瓜秧果苗等进行交易,各自换取所需物质。时值春耕季节,春雨霏霏,蓑衣箬帽成了畅销品,每年蓑衣、箬帽的交易额都很大,遂习称"蓑衣箬帽会"。1949年以后,迎神赛会被物资交流会所取代,会期三天(农历二十七至二十九日)。慕名赴会者除皖南各市县外,沪、苏、浙、赣等省的商贾也前来摆摊设点。耕牛市场和文化娱乐市场也热闹非凡。
   【太子会】屯溪传统庙会。相传古有太子,生性仁慈,世德之,后因狩猎,马失前蹄身亡。世人塑像造庙,供为太子菩萨,每年举行庙会纪念。屯溪太子庙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举行。太子庙位于河街(今滨江西路),太子菩萨出游时,先是一个直径两米许的木轮,车辐上辍以铜铃和彩色纸条,选两位大力者,轮番向前滚动开路。三眼铳、旗、锣、伞、鼓,另地戏跟着前进,金鼓齐振,鞭炮争鸣。接羊是仪仗,金瓜、月斧、掌扇等均为锡铸,每件双副,每人肩荷一件,并列而行。继之为四人抬香亭,亭后为四个少年手执锡制提炉,缓步从行,炉中焚檀香,烟云氤氲,香气袭人。太子菩萨为童子模样,头戴紫金冠,身穿杏黄袍,足登粉底靴,骑王白绒假马。假马固定在一座方台中央,四人抬着跟在少年之后徐行。殿后是笛、笙、箫、唢呐,一齐鸣奏,伴以小锣小鼓,音调和谐,悠扬悦耳。出游路线从河街转上正街(今老街),上自镇海桥东端,下到江西会馆(今老街牌坊处)为止。游罢回到太子庙,把太子菩萨神像请下马来,奉入神龛。庙无陪神,将假马置于右侧作为陪衬。
   【桃溪梅花灯】民间游艺。婺源县桃溪村旧时秀才中举或登进士第后及春节期间,均要舞梅花灯庆贺。梅花灯的龙头与龙尾以竹骨扎成,裱糊彩纸,龙身由13节木板活楔相连,木板上穿插梅花枝和柳枝,将枝头编成花篮、灯笼、宝塔、动物等各种造型,内燃点蜡烛,构成灯火映翠柏、梅花朵朵开的精彩画面,高雅之至。游舞时,鞭炮齐放,锣鼓震天,前有挂灯引路,后有乐队伴奏。
   【桃源庙会】传统庙会。农历十月十五日在淳安县樟树乡札源村举行。源于祀奉唐越国公汪华九子。是日,村民将各家平时轮流供奉的九相公像捧至庙中,受人瞻拜。庙外商贩云集,交流物资,十分热闹。
   【玩堕镖】节令习俗。端午游乐活动。盛行休宁县五城镇。五城有一支专替店家、客商承运货物的竹排队,龙排队都行一次玩镖活动。届时,在五城一面临河的横街,龙排队将两节竹排并列连接,排首放置一条木雕龙头,中部搭起架子,挂起彩旗,敲锣打鼓。沿河挤满了人群,龙排队办事员拿着堕镖叫卖。在竹筷的方端系一段红线,红线一头连着一个方孔钱为堕镖,买者不必先付钱,只需记个帐就可先拿一扎或几扎,一扎20支,每扎一块银元。然后将镖投入水中,由排上青年从架上腾空跃入水中寻捞堕镖。抬镖者凭镖数向买镖人取银两。整个活动气氛热烈,锣鼓声、喊叫声、水击声交织成一片。
   【乌龙王庙会】传统庙会。流行于淳安县茶园镇。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日祭乌龙王。每年一小祭,十五年一大祭。庙会日,观者数以千计。
   【嬉灯】民间游艺活动。徽州区岩寺镇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日至十王日嬉灯。岩寺灯火扎工精细,花样繁多,色彩绚丽。永兴村的梅朵灯,用树桩做成形态各异的灯座,然后按其枝杆疏密,点缀朵朵红梅,入夜点上蜡烛,游嬉街头,呈现梅花争妍,春色满园的景色。广惠村的蟠桃灯,采用新鲜的冬青树枝,配上数量不等的蟠桃,夜晚远视,如同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龙井村的刀板灯,在尺余见方的灯面上描绘戏剧人物、飞禽走兽、花卉山水,有的则写上灯谜。游嬉时伴以江南丝竹,令人心旷神怡。沿街店铺的花样灯,更是形形色色,名目繁多,有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丹凤朝阳、八仙过海、骏马轻骑等。尤为注目是大型龙凤呈祥、水漫金山、武松打虎、大闹天宫等折子戏灯,场面宏大,结构复杂,用料考究。岩寺嬉灯接一户一灯或按丁(男)出灯,扎灯和嬉灯开支自理,各街村有正副灯头负责筹备嬉灯。岩寺镇灯虽是春节一年一度,如遇特大喜庆也破例举行。如清光绪皇帝登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东岳庙开光、日本投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
   【下元节】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是祭拜祖先亡灵的节日。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
   【献彩会】传统庙会。农历闰年九月或十月在歙县城举行,会期六七天。届时抬10个菩萨嬉游,沿街主要商店摆出各种造型的戏剧人物塑像和从事碾米、舂米、筛米的各种劳动群众塑像,各店堂张灯结彩,异彩竞献,故曰献彩会。
   【压岁钱】节令习俗。农历除夕,年饭后,孩子们向长辈"辞岁",长辈都要用红纸包钱给孩子们,俗称"压岁钱"。
   【岩前香灯】民间游艺。婺源县岩前村盛行中秋之夜游舞人物香灯。香灯以木架、芭蕉、南瓜、莲梗等构成人物框架,然后根据人物造型需要在芭蕉、南瓜等处,分单、双、撮插上特制的长香,每个人插香数少则几百支,多;达上千支,多塑造《三国演义》、《水浒》、《杨家将》、《白蛇传》等历史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如:诸葛亮手摇羽扇,神态自如;鲁肃玉带缠腰,帽翘颤抖;青蛇手持龙泉怒对法海;许仙与白娘子情意绵绵;关公送皇嫂等,造型副真,发惟妙惟肖。晚饭过后,锣鸣三响,村民出动点燃香灯。游舞时,前有"普天同庆"虎头牌开路,一座座人物香灯衔尾跟随,后有十番锣鼓个伴,沿着村道缓步游行舞动,后有十番锣鼓相伴,沿着村道缓步游行舞动,令观者目不暇接、拍手称好。
   【飏灯会】民间游艺活动。盛行于绩溪县东乡。元霄节时燃放。飏灯据说由诸葛亮发明,又称孔明灯。由一只大灯和若干小灯组成,大灯上糊扎着用铁丝、篾片制成蜘蛛网状的灯络,用来盛放燃料,小灯即简易小灯笼,里面插上蜡烛,等距离系在细绳子上,挂在大灯之下。放时灯络上置放松明片、废橡胶和猪油夹棉纱捣成的团子,将燃料点火,使浓烟熏入灯肚,大灯依靠浓烟熏腾,牵引小灯升空。1984年元霄节,绩溪县荆州乡沙坝、庄子村,用160张纸糊成两盏大,高6米,各牵引80只小灯,同时燃放。一保飘落浙江境内35公里的新溪坑,另一只不知去向。飏灯易发火灾,放飏灯有"遍地积雪始放"的不成文规约,并非年年元霄节都能放。【浴佛节】传统节日。农历四月初八日为浴佛节。是日,各寺院举行法事,诵经燃香。这天各家要吃乌米饭,并用乌饭供佛。有新嫁女的人家,要给出嫁女儿送乌米饭,顺带捎送两只鸡雏,以借助佛力的保佑,让新嫁女早生贵子。
   【元霄节】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霄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日,家家户户吃元霄,元霄是用芝麻糖、豆沙或猪肉为馅,外用糯米粉包成圆团形,入锅煮熟而食,又名"汤圆"。晚上"送祖宗",在祖容前摆上酒菜,焚香祭拜,完毕将祖容取下,卷收入匣。是日,各县乡镇均有闹花灯活动,并有采莲船、蚌壳精、抬阁、舞龙、凤舞、地戏等游艺。旌德县庙首等地,元霄之夜新婚夫妇有骑"麒麟"进房就寝之俗。
   【中秋节】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是日,早上吃月饼、鸡蛋,晚上全家聚宴,谓之团圆。家人有外地工作未能回乡过节的,也要为他安排虚席,置怀筷,青示合家团圆。宴毕祭月,在庭院或堂前天井设一供桌,摆上月饼、石榴、红柿、桂花糖包等食品,点上红烛,焚香叩拜,而后品茗赏月。长辈常边赏月,边向孩子们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人们可以至庄嫁地里自由采摘瓜果,俗称"摸秋"。有些地方扎稻草龙,周身插香,舞毕掷入河中,以祈丰年。至今仍保持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的习俗。
   【中元节】传统节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又称"鬼节"。旧时,家家准备酒食,烧香点烛焚化纸钱,祭奠祖先。酒食须有面点,如"油耙"、"面脆"、"砸棚"、"风车"等。"砸棚"表示砸开地狱之门,让亡人迅速离开受苦之处。城乡均做盂兰会,超度冤魂孤鬼。届时,煮一大锅稀粥,用桶担着,另一个敲锣引导,将粥泼在三岔路口,施舍给孤魂野鬼,名"泼出巡"、"放水灯"、"放焰口"、"还枷锁"、演目戏等各种活动,歙县三阳坑一带还有祭拜明太祖母亲的习俗。以上旧俗今均不存,仅有少数人家至时在家门口燃香烧纸。
   【周灵王香会】传统庙会。农历九月十二日在淳安县百庙畈毛家村举行。传为纪念周灵王而设。是日,四方香客会集,演戏三天。烧香瞻拜者,多为求子许愿、得子还愿。
   【坐庙】节令习俗。徽州盛行中秋前一夜"坐庙",此庙专指越国公汪华庙,绩溪县登源村为汪华故里,故又以绩溪县为盛,以登源村为最。中秋节前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携香、烛、果品至越国公庙,在越国公塑像前烧香、点烛、供果品,向汪王祈求保佑丰收,祈祷人丁兴旺,年轻的姑娘则默默地要求汪王能赐一个如意郎君。如果谁的心愿得以实现,来年坐庙,要供奉更丰盛的祭品。跪拜毕,坐在庙前赏月,也可在庙四周散步,年轻的恋人则可借此时说些悄悄话。但有一条规矩:不至天明不能散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