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差异 | “橄榄球”与“金字塔”——浅析社会结构(文摘)

 TomJerrysDad 2010-09-04

“橄榄球”与“金字塔”——浅析社会结构(文摘)



                ·楼 兰·

  观看超级杯足球决赛,随着赛况的激烈而坐立不安,同时也纳闷,全世界都风靡那种真正使脚踢的足球,为何就偏偏美国人为这种用手抢的“足球”而疯狂?这种在美国名正言顺被叫作“足球”的运动,在外国为了区分却得被称作“美式足球”或者“橄榄球”。这形状如橄榄的球,在所有球类里确实特别。以前我总琢磨不透这种怪形状有何特异功用,但在观看比赛之中却忽然有所醒悟,不禁想起去年与几位国内来访的社会历史学教授们闲聊中美社会人口结构时的比喻。

  美国的社会经济结构若按人口划分就如同一颗橄榄球,庞大的中产阶级队伍作为社会人口主体,就像橄榄球的中间大肚子;而两个尖头代表贫富两个极端,越尖端人数越少。这样的橄榄球形结构形成一种既处于运动变化又相对稳定的状态。你瞧,把橄榄球扔在地上,无论怎么踢怎么转,都是那大肚子着地起支撑作用,无所谓“倒塌”,也就在运动中求得相对稳定。你或许要问,那么浑圆的球体不是更不会倒塌么?如果社会贫富大均了,就像圆球,那有多好?圆满的愿望当然好,可君不见若把圆球放在地上,稍受外力它就会滚动,而且方向不确定,可能滚向四面八方,很难控制,也就具有另一种不稳定性。而橄榄型的球虽然也会滚动,但只能沿着二维方向,其方向性、预见性、操控性就强得多。

  看超级杯比赛时,见那橄榄状的球儿划过空中被扔出老远,也悟出了这种形状的妙处。这橄榄球大概是使用同样的力气能够被扔得最远的球,因为它比圆球的阻力小。要想掷得远,还得让球体旋转,那中间大肚子的转动惯量影响着球的自转速度乃至掷程远近,两端的尖头则起着先导与后舵的作用。橄榄球型的社会结构也正如此,作为社会中坚的庞大中产阶级人口是经济基础、生产力和购买力主体,他们的能量决定了整个社会的走向和发展速度,支撑着国家的稳定与政治经济命脉。富人集团虽是少数,但对国家策略的影响显然不可忽视;而贫民阶层人口在富裕发达的美国也不算很多,却起到均衡制约作用,制定政策需考虑他们的利益。若按这种比喻,当今世界上的国家中,大概只有美国的社会结构最接近橄榄球型,怪不得只有美国人对橄榄球赛如醉如痴!即便是其他民主发达国家(如西欧、日本),也多是由封建君主制转型而来,因历史的原因造成中产阶级的壮大和成熟程度及社会影响力与美国的情况有异。美国却因为其历史短暂,没有形成封建社会结构就开始孕育中产阶级队伍,才形成了如今的社会景观。

  传统的社会人口结构应该如同“金字塔”型,广大的贫苦人民大众形成巨大的基底,支撑着越来越富越来越少的上层阶级,就像埃及那些屹立数千年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这种社会架构相当坚固,久经沧桑也不易撼动变形,但却是以大多数人民不能脱离贫困为基础的。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到资本主义,一些国家的社会结构也在变化,但却受历史遗留的金字塔雏形制约,较难造就真正的“橄榄球”结构。

  古老的埃及金字塔蕴藏着很多神秘之谜,也有很多令后人费解的科学原理。我曾感兴趣金字塔的一个特点,就是所有的金字塔无论大小高矮,其斜坡角度都不超过五十一度五十一分。难道是巧合吗?非也。金字塔是古埃及长老们的墓穴,其高度标志着主人的身份,对这工程浩大的建筑,如果能使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将其修建得尽可能的高,工匠们何乐而不为?据说古埃及的能工巧匠们并非没尝试过,但如果为了节省底基材料而将这金字塔建造得过于陡峭,没多久塔身就会发生滑坡崩塌,直到坡度达到某一角度时,才会自动停止塌方。古埃及人通过很多教训,才找出了这个不会崩塌的神秘角度——五十一度五十一分。也就是说,斜坡最大角度是一定的,高度与底座面积之比也是定数而不可任意改变。

  这金字塔建筑原则同样适合于金字塔型的社会人口结构,作为底层的贫民阶层必须足够广大,才能负担得起越来越发达高耸的上层。中国的社会结构至今还是很典型的“金字塔”,人口大国具有庞大贫苦大众阶层不足为奇。如今在中国,又很时兴谈论“打造中产阶级”的话题,好像只有像美国那样拥有强大的中产队伍,才是富国强国的标志。听说最近中国有媒体公布了所谓的“官方首次数字化界定的大陆中产阶级标准——年收入六万至五十万元人民币”,引起举国哗然,民众与专家的反响各不相同。

  据说有大陆来美游客回国后这样描写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住在郊区,有一栋房子、俩仨孩子、一条狗、两辆车(一辆日造、一辆美造),门前是修剪整齐的草坪。丈夫每天辛勤工作,妻子在家带孩子做家务,领了薪水马上开出十五张以上支票支付账单。平时看电视脱口秀,周末借两套录像带,边看边喝可口可乐、吃爆米花,每年圣诞节立圣诞树,两口子都在发胖……”这种走马看花者的浅薄认识表面描述,就让很多正奔小康的大陆人士悠然向往了。

  想起曾经与国内来的教授们谈论社会结构和中产阶级,听了我借用“橄榄球”与“金字塔”比喻人口分布及对于美国中产阶级状况的介绍后,他们归纳出:“中产阶级不仅仅是指经济状态,还是种思想意识状态,需要有中产阶级觉悟,例如参与民主选举、助人为乐、慈善捐献、义务服务等。因此,任何国家的‘中产阶级’都不可能人为地‘打造’出来,而只能随着社会环境结构的变化而慢慢生长壮大,包括在经济能力、素质觉悟等各方面的成长。”这倒有点像以前讲阶级斗争分敌我阵线,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都各有各的阶级感情和觉悟。这中产阶级听着就属于中间分子,当年在社会主义中国准不被待见,如今却成了被国人向往的时髦精英阶层。人家不愧为国内名校权威教授,就是比走马观花的大陆游客有水平有深度,才能总结出“中产阶级不仅代表经济地位,还代表一种思想状态和觉悟”,尤其是认识到了“中产阶级不是打造出来的”,也不是仅靠收入标准就能界定的。

  美国衡量中产阶级也要先有个经济标准,根据人口调查数据,美国2003年的家庭中等收入是四万三千三百美元;贫困线以下人口约占百分之十二;户收入二万二千五百美元以下的占全美总户头的百分之二十六,户收入十万以上的占百分之十五,而占了人口大多数的那将近百分之六十收入二万二千五至十万的家户就是中产阶级了。这种按收入界定中产阶级是无论种族年龄、职业身份、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如何,更不管你居住何处,是否有房有车有狗有老婆孩子。可以是白领,也可以是蓝领;可以是高教育程度的学者教授,也可以是没多少文化的工人农民;可以是发号施令的政府官员,也可以是普通打工族;但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这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调整。根据按照不同方法评估的的不同资料来源,中产阶级收入的上下界限也有各异的规定。

  例如,纽约市是高中收入的中产阶级精英聚居地区,但没私房私车的单身中产者大有人在;收入两万多的在纽约这样昂贵的都市里只能算低收入而不能入中产的流;但同样收入两万多的美国农民和蓝领阶层在乡村小镇地区可以生活得自在甚至豪华,尤其是人家那主人翁意识,属于中产阶级无疑;但有些收入可观拥有豪宅名车的新移民在思想意识上却进入不了主流中产行列。如果只把住在城郊的富裕职业人士算作中产阶级,数量怎够得上形成那橄榄球的大肚子呢?从2004年美国大选就可看出,居住广大乡镇地区的中产阶级对美国社会政治起了多大的作用。但政客们更不会忘记较高收入者的支持贡献,侯选人是把收入二十万以上者才当作富裕阶层对待,那么就是把收入二十万以下的都归入“中产阶级”行列。而很多较高收入的明智者也乐意置身于中产阶级的庞大阵营中,以更具亲和力影响力和群众基础。可以说,“中产阶级”不仅是个经济概念,也是个政治概念。在需要争取大多数选票支持的民主国家,如何界定这个最有影响的群体,使其在经济实力和人口比例上都占优势从而发挥最大作用,也是政治的需要。

  总而言之,所谓“中产阶级”,不是像中国有些人以为的是一群“富裕的上流或精英阶层”,中产阶级只是劳动人民本身,是最普通却具有一定素质的老百姓。所以,中产阶级队伍庞大而成为中坚力量的橄榄球型社会才更有发展生机。据说目前中国大陆新兴的中产者们表现出鲜明的“经热政冷”倾向:关注经济,冷漠政治。或者说是:消费前卫而政治后卫。还以美国十九世纪时中产阶级的政治后卫为托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若还要以美国中产阶级在二百年前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价值取向为榜样,中国的中产阶级可能会成长为一群怪胎。怎么不学学美国如今的中产阶级的“政治觉悟”?国内专家们更应该评估一下当代中产阶级在影响美国国家政治方面所起的作用。一个政治后卫的群体,哪怕其经济上再强大,仍不能成气候,也不可能成为社会中坚。

  曾经对资本主义深恶痛绝的中国,如今能够肯定中产阶级在发达社会起的作用,说明对社会组成的认识正在与国际接轨。但国家社会结构的本质变化和实际接轨却不是一朝一夕说打造就能实现的。想要从“金字塔”蜕变成“橄榄球”,首先必须逐步缩小金字塔底层的贫困阶层人口,同时增大中间阶层数量。但不要忘记,如果社会凝聚力不够,当金字塔底座缩小得超越了斜度临界角的允许值时,就可能支撑不住上层重负而面临崩塌,这将是一个痛苦和动乱的社会变革过程。一个历史悠久基础深厚结构稳定的金字塔庞然大物,是否能安然蜕变成一个匀称的“橄榄球”呢?即便能够改变形状,如果没有外力的支撑,它又如何能在变革过程中保持稳定而不突然倒塌倾斜翻滚呢?就算能够平衡稳定地站立到变成了橄榄球,在完成转型时,还需要从已经成为尖头少数族的底层贫民支撑更换到靠雄厚的中产阶级大肚子支撑,那么就要发生天翻地覆的一滚,依惯性运作了数千年的泱泱人口大国,是否能经得住这历史性翻滚的震撼呢?

  我并非社会历史经济学专家,只是看橄榄球赛引发闲来遐想,借形象思维的比喻粗浅地聊侃一下中美两国的社会人口结构。比喻是否恰当,分析是否合理,还有待专家们评说,更有待于实践的验证。此外,本文并未涉及社会财富分布,因其与人口分布结构截然不同,需要更复杂的分析与数据支持,那将是另一个更深入而有趣的议题。
点击(1671) - 评分(201) - 发表评论 - Trackback (0) - Pingback (0) - 全文链接 - 推荐此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