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日凌晨,新西兰南岛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中位于克赖斯特彻奇以西30公里处,震源深度20公里。截止目前,地震已造成2人重伤,另有数人受轻伤。 中新社悉尼9月4日电 4日凌晨,新西兰发生里氏7.2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克赖斯特彻奇市(基督城)以西40公里处的达菲尔德,所幸的是人员伤亡情况并不严重,只有两人重伤,数人轻伤。 近期南太平洋地区地震不断。9月3日,美国阿拉斯加州的阿留申群岛附近发生里氏6.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50公里。没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8月23日,墨西哥西部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6.4级地震,震中位于哈利斯科州海滨城市锡瓦特兰市西南330公里处,震源深度为20公里。 8月21日,巴布亚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地区发生里氏6.4级地震。震中位于布干维尔省阿拉瓦西南165公里处,震源深度为50.9公里。 而9月4日发生地震的是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市,一些房屋倒塌,道路损毁严重,水源、电力中断,飞机、火车运输停顿,市中心区域对公众关闭。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积极救援,并努力使基础设施尽快恢复。 发生这么强烈的地震,但人员伤亡情况并不严重,其原因在于当地人口密度低,震情严重地区属商业区,地震发生在夜间损失相对小;地震类型不属于直下型地震;还有一个原因是新西兰对房屋建筑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使房屋比较牢固,有利于抗震。 新西兰处在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接处,是地震多发区域,当地近年来多次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这次地震发生之初定为里氏7.4级,后逐步降至里氏7.2级或7.1级。 低伤亡源于完善的防震体系 新西兰民防事务部长约翰·卡特当天在首都惠灵顿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会面后对媒体说,没有人员死亡“实在是太幸运了”!但在记者看来,这种“幸运”其实并非出于偶然。 1.不属于直下型地震 此次地震尽管属于浅源地震,但是震中距克赖斯特彻奇市有50公里,不像直下型地震容易造成重大伤亡。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就属于直下型地震,造成24万余人死亡。 2.人口密度低 新西兰人口仅有437万,居住分散,震中地带人口密度不大。克赖斯特彻奇市虽然是新西兰第二大城市,约有40万人口,但是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居民住的都是一二层楼房屋,因此房屋倒塌对于人员的伤害较小。 3.毁坏严重地区地属商业区 此次建筑物毁坏最严重的是市中心的商业区,由于地震发生时间是星期六凌晨,商业区人员稀少,从而使得人员伤亡减少。 4.隔震技术世界领先 新西兰隔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科研人员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已将特制的橡胶垫用于基础隔震。目前,新西兰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及桥梁上均采用了结构隔震减震装置。比如:议会内阁办公楼和卫生部大楼均采用含铅的橡胶垫将建筑体和地基梁隔开。地震发生时,隔震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害。 5.房屋抗震性能高 新西兰建筑研究协会是专门研究抗震建筑的机构,其设计的木框架大玻璃轻型建筑造价不高,较能被居民广泛接受,目前新西兰低层和多层住宅主要采用这种建筑方式。实践证明,轻型木结构因其自身质量轻、强度高等特性,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地震发生时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6.加强立法严把建筑质量 新西兰政府在房屋建筑方面加强立法,严把质量关。新西兰在《建筑法》和建筑规范中对投资者、设计师以及设计图都做了具体规定,建筑师和设计师都可以监督施工。对于建筑工程的审查,《建筑法》规定投资者委托设计师进行图纸设计后,要送交有关专业部门审核,建筑物出现问题要追究建筑商、设计师、政府审查人员的责任,以促使相关人员确保安全。 7.成功的灾害保险制度 新西兰地震保险制度被誉为全球运作最成功的灾害保险制度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国家以法律形式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多渠道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以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来尽可能分散巨灾风险。 这一地震风险应对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地震委员会、保险公司和保险协会,分属政府机构、商业机构和社会机构。一旦灾害发生,地震委员会负责法定保险的损失赔偿;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负责超出法定保险责任部分的损失赔偿;而保险协会则负责启动应急计划。 8.重视防灾、减灾教育 政府重视对公民的防灾、减灾教育。多年来,新西兰国家民防部都会印制防御各种具体灾害的宣传品,其内容包括灾害的识别、预防,以及如何自救、互救等,所有公民人手一套。经过长期的宣传普及,新西兰普通民众大都清楚地震发生后如何应对。 9.政府灾害防御机制好 新西兰政府重视灾害防御工作,灾害防御机制行之有效。政府对各种自然灾害实行综合管理,专门设立了政府民防部,从中央政府到地区、地方三级政府均设有防灾减灾机构。一旦发生全国性重大自然灾害,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国家民防总指挥部就会立即启动,地区和地方的民防指挥中心也立即投入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