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新课程下学校核心价值文化建设

 光均 2010-09-05

李光均(重庆400030

[摘要]  新课程改革,学校核心价值文化的引领至关重要。学校核心文化的形成,要立足校情,吸纳中国教育哲学元气,吸取教育大家精髓,继承学校优良传统,汇集各方智慧,使其成为学校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全面概括。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要抓好理念与引导关键,突出目标与希望重点,搞好制度与氛围营造,充分发挥激励与评价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  新课程   核心价值观  价值建构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发展是新课程的根本目的,其要义包括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和谐发展。按照郑杰的同心圆理论,发展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其次是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但三个层次的发展是有机的统一。没有教师的发展和教师为学生发展所付出的劳动和智慧,学生发展就成为空话;没有学校的发展和学校为师生发展所提供的环境、条件和平台,师生的发展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和状态。但是,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都是在学校文化特别是核心价值文化的熏陶下来实现的。所以,我们从形而上的层面来研究学校核心文化建设,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和新课程的改革。以文化引领和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一、什么是学校核心价值观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文化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内有关学校文化的专家学者从当初的表层文化(如行为文化)、策略文化(如发展策略)、制度文化向学校核心价值文化模式推进。文化管理正成为构建和谐校园,激发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新的管理模式。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热点。

关于什么是价值观,目前国内哲学界比较权威的理解是: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的总观点、总看法,是人们的价值信念、信仰、理想、标准和具体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系,是人们关于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具有什么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区分好坏、利弊、得失、善恶、美丑、正义与非正义、神圣与市俗等的观念判断,也是人们特有的关于应该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的约束性规范。

何为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核心价值和基本价值的一整套看法或观念,不同的学者对核心价值观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如有的认为学校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映。有的学者认为学校核心价值观就是学校追求的某些核心价值,如提倡师生之间的尊重,关心、感恩。有的认为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管理理念,学校使命、学校愿景以及理想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以上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诠释。但是学校作为培养人的社会组织,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是指这种培养人的社会组织所应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它要激励、维系、约束学校的所有成员,是对学校所有成员的期待、要求和规范。从这个角度上讲,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学校目标和愿景或学校目标的一部分,而是学校实现诸多目标必须遵循的若干价值原则,它也不同于学生应该树立的核心价值观,而是学校在实现学生预期发展目标中应该反复应用和始终坚守的价值原则。不过学校核心价值观的选择与践行反过来也确实会影响到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我认为,学校价值观是从多种具体的价值理念中抽取的带有基础性的或能够为不同价值主体共同选择的价值目标。核心价值观是教师普遍认同的、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它集中反映学校管理者为有效促进学校发展而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主要思想理念。

核心价值观要经过一段时间积淀而形成的,并影响教师行为的意识产物,它是每位教师教育工作的最高价值取向,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赏什么、批判什么,主张什么,体现着不同的办学理念,建构着不同的价值观。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是一盘散沙,人心无法凝聚,合力无法形成,教育活动必然是低效的。核心价值观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的核心,它是学校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精神、办学特色、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高度概括与凝练,是整合学校综合实力,形成学校社会影响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是学校也是全校师生员工自强不息、携手共勉的精神价值追求。

二、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我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概括为“大事文化”,其语言表述为“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学校核心文化的形成,立足学校校情,吸纳于儒家教育哲学元气,吸取了教育大家精髓,传承了百年老校历史文化,集中了区域内及学校同仁的智慧,是学校领导班子和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

1、吸纳于儒家教育哲学元气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集中国古文化之大成。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派—儒家。形成了世界三大文化传统即中国、印度和西方。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子学儒学、经学儒学、理学儒学、心学儒学、气学儒学和新学儒学六种历史形态。一千多年前,继汉学兴盛,大唐与印度文化和合之后,清朝末年,国门大开,西学东进,儒生留洋,东、西在次实现文化聚头。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缔造新学,发展儒学,共倡大学之道。创立了新“仁学”,揭示了“仁”是孔子学说的精髓,是中国儒家的最高范畴。现代新儒学继承理学 “万物皆有理,理物皆有道”和心学的“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缘总在心。”之传统,援佛以入儒,兼纳西学人本主义,倡导社会应以道德作为核心价值,认为,天下大事,和久必分,分久必合。新儒学在和合中分化,亦在分化中和合。今天社会也进入一个大分化大综合的时代。作为具有百年文化的实验外语学校,其发端于康梁缔造的新儒学时代,发展于文化大和合、大协调的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哲学思想理应吸纳于儒家教育哲学之元气。

2、吸取了近代中国教育大家之精髓。

20069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南京教育局举办的全国校长发展学校。在第一次集中学习中,有幸聆听到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被誉为当代大教育家——中国人民大附中校长刘彭芝的精彩报告。作为刚走入学校管理岗位的我,对刘彭芝校长非常的敬重,休息间隙,我提出与刘校长留影,刘校长欣然同意。并送我两本书即〈〈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和〈〈〈人生为一大事而来〉书评〉〉。返校后,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书进行了研读,受益颇多。2007年秋,我到成都学习,其间听了教育家李镇西校长的报告,并参观了他的学校,在他的启发下,对陶行知对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 先生教育思想进行了一些研究。其中,他在《自勉并勉同志》诗中写到的“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陶行知文集》)的思想,加深了我对人生与教育价值的感悟。产生了将“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念头,为此,我还多次请教了北京大学的教授。

3、继承了百年老校的光荣传统

学校发端于1890年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华西议会委任下属“女布道会”美籍人士费女士主办的收容弃儿的孤儿院,校址先后在渝中区戴家巷---成都(1906年)---重庆曾家岩(1910年)—壁山县(1939年)—山洞,学校先后更名为重庆私立淑德女子中学、重庆私立蜀德中学(抗战时,张治中创建了圣光中学)、重庆蜀德中学、四川省重庆市第十五中学、重庆市第十五中学、现加挂重庆市沙坪坝区实验外语学校。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我们走过了不平凡的历史。办学初,传承中西文明、解放女性,实现知识报国;四十年代,率先实行外文教学、小班化教育,培养“灵性美好、学识渊博、培育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英才”。解放战争前夕,在反饥饿、反压迫的斗争中,爱国学生彭秀清等30余人在校内集会反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白色恐怖政策。解放后,学校教师师生立足三尺讲坛,辛勤耕耘,涌现出了重庆市优秀教师及教育工作者佟亦非、栾文莆、钟兴维等市、区先进教师。学校培养了如全国妇联原副主席张素我,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任瑞士国卡尔莫斯大学教授的曹淑美、人民银行重庆分行原副行长的张家林、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一中党委书记兼校长鲁善昆、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廖庆轩等数以万计的优秀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爱。 爱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奉献,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爱更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他力求通过教育“救国,造过,建国”的理想与我校创办时的“解放妇女,知识报国”、圣光中学追求的“普照中华,文化发扬,首沾教泽远且长;有教无类,天恩浩荡,欣看桃李满门墙。”(《圣光中学校歌》)、十五中“尊师重教,好学求精”校训及沙外“一切为师生和谐发展”的愿景一脉相承,细细品味,其传统文化内涵和韵味都极为丰富。

4、立足于学校特点和发展定位

学校地处中梁山脉的歌乐山,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沧桑岁月,有过中国第一个独立自办教会的历史,有过圣光中学的辉煌,有过五、六十年代的十五中沙区一流的办学业绩,成为百面红旗之首。文革期间,遭到摧残,伤痕累累,八十年代教育教学质量处于历史低谷。九十年代中期实行委托办学、末期探索外语特殊办学,初中教育在沙区名列前茅。历经百年,学校几起几落,就其原因,有学校区位、上级领导重视、硬件投入、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管理、发展定位、队伍建设等内部原因。学校发展最关键在内部。当前,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学校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鼓足“精、气、神”,凝聚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价值观为师生所知晓、所认同、所信仰、所实践,最终使其成为学校组织成员的信念和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会坚守的组织行为原则。科学搞好科学定位,实施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文化发展的策略,推进特色优质精品学校建设步伐。

三、学校核心价值观——人生为一大事而来”的解读

1人生为一大事而来”的解读

1)“人生”含义。

“人生”含义有多种解读,《汉语词典》曰:“人生是人的生存和生活。”《佛学大词典》指“人生是人中之化生。也指人之降生于世,人之生命”。 从社会学角度讲,每个人都要经历自己的一生。人生是一本书,在这个复杂的自然界与社会中,写好、读好人生这本深沉厚重的生命之书,需要奉献自己的全部甚至宝贵的生命。

2)“人生大事”的价值判断 

“大事”是中国历朝历代的领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与精神世界诸多领域之真谛的探索和追求。何为“人生大事”?有人认为能够登上权力、财富、声望的高峰是大事;能够做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是大事;能够学贯古今、智达天下是大事。然而“大事”并非仅仅如此。我们认为,所谓“人生大事”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历程、生活意义和价值的基本认识和根本看法。是要解决人生价值和人生奋斗的根本目标的问题,它贯穿于人生的整个生命历程。没有价值目标的人生,是庸碌的人生,盲目的人生,错误的人生目标则把人生导向错误的方向。只有选择了正确的价值目标,人生才有“灵魂”,才能真正使人的生活有意义,生命有价值。

2“人生为一大事而来”解析。

“人生为一大事而来”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构成了四层逻辑递进关系。第一,出自中华教育名家之典不仅具有“大气、通俗、立意高、品质优”的特点,而且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激励人心之功效。第二作为学校核心价值观,既彰显出学校历届领导的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又昭示着“沙外”师生在追求真理大道上的宏大志向和矢志不移的抱负。激励“沙外人”自加压力,追求卓越,努力完成“办人民满意的优质特色精品学校” ,让百年老校焕发时代的青春。第三“经师易找,人师难求。”陶行之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出自平民的巨人,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教育理论巨著,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育家;他积极投身民主政治活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社会活动家;他胸怀博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实践着他的人生梦想;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地追寻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宗旨。在这位巨人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将激励学校教师无私无畏,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教师的价值在于奉献,教师的人生大事是做一名优秀教师,得天下英才(即使是普通孩子)而教育之是教师的人生快事,是教师的至乐。他将激励教师“视教育若生命,视学校若家庭,视学生若子弟。”追求人类社会普世价值、追求人类社会的科学真理!第四 对沙外的每个学生而言,应该在“重庆沙外”这个精英荟萃,人才济的大家庭里,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在生命的历程中,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做一个志向高远、学识渊博、人格健全的中国人。让人生存在于为了理想和信仰义无返顾的前行中,存在于为了一份事业的不懈奋斗中;存在于为了家庭幸福的努力工作中,更存在于对美好幸福的价值追求之中。

“人生为一大事而来”的多层意思共同构成了“沙外”核心价值的丰富内涵,也是“沙外”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全面概括。成为学校“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它克服了把核心价值仅仅作为师生的准则或训诫等流弊,也为一代又一代沙外人预留出了广阔的诠释、演绎和想象的空间。这句诗对学校、师生最贴切。人生百味,把整个身心全部投入到了“大事”之中,更能体验到其中的喜怒哀乐。

3、“人生为一大事”外延解析

人生为一大事包涵了“心存大志、感悟大道、修养大德、开启大慧、成就大业不可分割的五个方面.

一、要心存大志。

古人曰“人得天地之灵而生,需先立其志”。要成就人生大事,必放眼未来,胸怀大志。被誉为“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的人物”的巴斯德说:“立志是一件大事,因为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将为我们打开通向光辉幸福的成功门户。

大志,能产生“巨大动力效应”,志气就是动力的源泉。大志能产生“持续发展效应”。只有树立大志,才能够实现个人的持续发展。 大志能产生“总聚焦效应”。只有树立大志,才能够把人的全部能量聚焦于一点,人的能量也只有通过树立大志在总聚焦效应下才能形成大突破,产生大巨变!

二、要感悟大道

(一)感悟大道

 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律。除此以外,老子“道”的哲学内涵是宇宙本原。宇宙本原含有两方面内容:一、道体(有),即“道之为物”,是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二、道性(无),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的最一般规律。道体、道性不可分离,二者相互对立统一,构成了宇宙的本原。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感悟大道就是要通过学习实践,了解事物内在的联系,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发展规律,从自然王国走向必然王国。三、要修炼大德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道德问题是做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因此,做大事必先做人,做人必须先立德;德乃为人之本,为人须先修德。教育的真谛在于培植真心、培育爱心、培养美感、牵引灵魂,其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其次才是知识技能。常保善心、常存善念、常做善行,进而培育诚意、正心、这是修身的大根大本,是真正教育化人的目的。修炼大德,就是培育、长养学生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其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举止。

 四、开启大慧

人类文明之所以一日千里,不是金钱造就的,而是众人智慧的结晶。

大慧”就是一个能和谐地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智慧是寻求理性和情感的平衡点的能力。有智慧的人,懂得寻找生命的根源;懂得提起“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疑情。有智慧的人,凡事往大处着眼,并能识大体,不会为了私事而和人计较,自然能够受人尊敬。有智慧的人,愈是紧急的时候,愈能镇静沉着;唯有在镇静中才能想出应付事变的方法。开启大智慧就是让学生悟大道,想大事,抓大节,要用大智慧看社会,看发展,看自己的成长,要特别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后要成就大业

我们现在要在“心存大志、感悟大道、修养大德、开启大慧基础”之上,时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保持良好心态,敢于做出重大决断,善于选择、善于创造,埋头苦干,每天都靠行动来落实自己的人生计划。自觉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前途、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树立为中华振兴、为祖国经济和科技腾飞做贡献的远大理想和历史责任感;把集体、把团队精神、把国家意识放在第一位,要把它作为终身学习和思考的基准。

只有通过修身、培育人文情怀、学习科学知识、体会博大精深的伟人智慧、修炼广阔的胸襟,方可成就伟业。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成就命运。“人生为一大事而来”是一本哲理智慧大传,一本人物励志大传,一本指引生命的智慧书,一部历练品格的羊皮卷。

 

  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学校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学校的管理观、教育观和质量观

1、管理观。学校是一个群体,有了良好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才能让教师个人的价值观统一到学校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上来,让教师价值观与学校核心价值观相融与互补,让广大教师凝成坚强的战斗堡垒。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统筹兼顾、绩效优先是学校的管理原则。规范缘于制度,动力缘于激励,关爱凝聚人心,细节决定成败,是我校所倡导的科学管理观。

2、教育观。

教师的工作态度、师德师风将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情趣高雅”是我校教师修养的标准,“敬业、爱生、善教、求精”是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良好的教育观体现的是教师捧着一颗爱心来、尽职尽责去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

3、质量观。以怎样的质量评价标准和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准则。着眼于素质教育,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并让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均衡并进,培养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是良好质量观的应有表现。

五、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1、理念与引导。理念是教师共同体所达成的共识,是学校教师整体价值观的体现;也是管理者的意向与目标。学校整合提炼了“以人为本、中西兼容、凸显特色、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关注内需、提升人格、知行合一、引领发展”的德育理念。“因材施教、注重绩效、文理兼修、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并在学校教师中引领与倡导,即通过正面的友情提示,引导教师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体现的是对教师生命体的充分信任与尊重。在文化管理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理念是基础,引导是手段;理念是核心要素,引导是执行过程;两者相互相乘,没有理念做基础的引导是盲然的,没有引导的理念是空想的。只有在正确理念引导下,才能使广大教师达成核心价值观。

2、目标与希望。目标是理念的具体化,制定正确可行的办学目标,才能让全体教师明确方向,增强向心力,最终达成目标。学校让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并对目标给与分析,多数教师所认可。形成了打造重庆市特色优质精品学校学校发展目标: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特色鲜明的教师目标:文明守纪,勤学善思,志存高远, 开拓创新学生目标。学校的每个教师学生都认可学校目标,每一位教师心中产生希望;教师心中有希望,有奔头,工作有干劲,再苦再累也无怨。

3、制度与氛围。制度是学校规范化管理地有力措施,是学校正常运行的保障,近年学校不断完善制度,让广大教师有章可循。在此基础积极营造良性的工作与学习氛围。俗话说:进朱者赤,进墨者黑。环境教育人,氛围影响人。因此制度的建设与氛围的营造也成了学校核心价值观建构必不可少的内容,

4、激励与评价。激励方法的正确应用,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手段。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时时给予肯定,离不开时时时给予鼓励。学校这些年来在干部任用、教师配置、过程考核、评职评优等方面,坚持正面、积极、客观的评价态度,有成绩就及时肯定和鼓励,不断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赢得前进的力量,并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评价则是对教师工作业绩做出客观鉴定的过程,通过评价,在肯定教师工作业绩的同时,也让教师在横向或纵向比较中,明确自己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促使教师纠正不足,并在竞争中迎头赶上。

在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中,我认为理念与引导是关键,目标与希望是重点,制度与氛围是内容,激励与评价是手段。四者之间缺一不可。

 

李光均简介

李光均,男,出生于19668月。西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毕业。中学政治高级教师,现任重庆市第十五中学校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工作)。沙坪坝区教育科研中心组成员。从教二十余年,先后任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办公室主任、德育副校长、教学副校长。2005年调任沙坪坝区实验外语学校(重庆十五中)校长,2007年兼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先后主持了《中学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固本铸魂,整体育人》等6个市、区级课题研究,有多篇论文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职业技术教育》、《重庆教育》、《今日教育》等刊物发表。有20余篇论文获国家级、市、区级一、二等奖,1998年被沙区人民政府授予“十佳”教师,2004年被授予沙坪坝区首批“骨干教师”,2007年被沙区人民政府授予“十佳校级干部”, 19992004年两次荣获“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4年被重庆市委组织部、市总工会等五家单位联合授予的“践行三个代表和志愿者学雷锋”先进个人。2007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重庆市两基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参加中央教科所举办的全国校长发展学校学习。现在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在职研究生班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