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冀南币

 文野 2010-09-05

收藏漫谈之纸币历史

(2010-07-22 10:17:18)

收藏漫谈之纸币历史


  纸币对于我们来说并不佰生,特别是当前各国都是以流通纸币为主。如果从历史发展看,中国的货币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从先秦时期的布贝币,到秦半两、汉五铢都是收铜钱为主的,而到了唐代时期,社会上出现了“飞钱”五代时期又出现了一种契券,这些都是中国纸币的最早的形式。

 

       宋代的交子

 

什么是交子?据文献记载,在北宋时期,四川一带大量流通铁钱,为为携带不便,四川的富裕商户自发的组织一个团体,用一种“交子”和纸契券进行交易,这种“交子”与铜钱的功能是一样的,成为社会上的流通币。

契券,产生于五代时期,五代的契券是一个存放钱的凭证。具有支付和流通的功能。是我国货币史上较早的纸币初形。但这些契券和最初的交子只在民间进行流通,并没有大面积在全国各地区施用。

到了宋仁宗时期,四川的交子因经营方面出了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个危机,此时官方出面,认为交子在民间流通时已经给广大群众带来很多的便利,于是由官方接手开始正式发行印制“交子”。此次官方印制的交子代表着纸币的产生面世。最初发行的交子面值一贯,隔三年换一次,称之为一界,每界发行125万贯。

交子可以兑换现钱。到了北宋末年时,官方由于储钱不足,导致交子贬值。后来交子改名为“钱引”。这种钱引不仅可以作为流通货币使用,还可以用作领取盐茶的凭证。

南宋时期,全国各地流通许多纸币。除交子外,还流通四川“川引”,还有公据、关子、会子等等。特别是会子,是南宋时期最主要的纸币,面值有一贯、五佰文、三百文、二百文等,印数也超过了北宋。1168年即宋乾道四年,会子印量达一千万贯,到了1195年庆元元年时增加到三千万贯,这样造成了南宋纸币的不断贬值,每至三年一界时,旧钞不及新钞的一半,有学者专门进行研究,宋嘉熙四年(1240),朝廷新发十八界会子时,与十七界相比兑率为15。到了金代时,纸币贬值还不及印刷纸币的墨工钱,金贞祐二年时(1214),每贯仅值一文钱。

 

       元代的宝钞

 

蒙古帝四征服许多国家,在统治的版图里,所使用的货币多种多样,这样的情况对于元廷是十分不利的,于是就有了在统治区内实行统一的钞法,经过很长一些时日,元代钞法开始在帝国区域进行实施。

在十三世纪时,元朝制订了较完整的钞法,严密了纸币的发行流通制度,制定了“叶李十四条画”,后来在至元十九年,即公元1282年,又制定了“通行条画”。经过中书省奏准的行钞法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纸币管理条例。1284年,这一年是至元二十一年,大臣卢世荣奉命进一步规范纸币流通,提出了一系列的治钞办法。设立了平准周急库,经过严格的市场管理制度,元廷财政收稳定,平抑了物价,稳定了货币市场。改变了元朝初年时的那种“万贯唯易一饼”的通货膨胀局面。

元代把纸币印制权集中到中央,设立的“钞券提举司”专管此事。

根据史料记载,1227年蒙元在博州地区印置了“会子”。到了窝阔台八年(1236)蒙元才正式下令印造“交钞”。

1982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抓塔积土中发现了“中统元宝钞”;1986年在宁夏贺兰县又发现了五百文和三百文的“中统元宝钞”这些都是世界现在最早的纸币实物。

“中统元宝交钞”为树皮纸印造,钞纸长16 4厘米,宽94厘米,正面上下方及背面上方均盖有红色官印。正背左上方盖黑色长条形合同印。钞面上方横书汉文钞名“中统元宝交钞”。花栏内上部正中“壹贯文省”四字,面额下为横置钱贯图。两侧竖写九叠篆汉字和八思巴文,右侧汉文“中统元宝”,八思巴文“诸路通行”;左汉文“诸路通行”,八思巴文“中统元宝”。钱贯图右为“字料”,左为“字号”。字料上方盖一活字似“微”,字号上方盖“师”。钞面上下依稀可见各盖有红印一方。钞背有“至延印造元宝交钞”字样墨印一方。

中统元宝交钞不受区域和时间限制,用于国家收税、俸饷、商品交易、借贷等,并允许用旧钞换新钞。

“中统元宝交钞”在元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自中统元年(1260年)发行,一直行用至元末。是元代通行于全国各地的统一货币。至元二十二年(1285)起,元廷在全国禁用银钱市货,“中统元宝交钞”成为国内唯一合法的流通货币。这在世界货币史上是一个伟大创举,除蒙古占领区的伊儿汗国发行纸币以外,印度、朝鲜、日本等国也效仿元朝发行过纸币。《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大汗的纸币”令人惊叹。

 

       明清的纸币

 

明朝建立后,在全国实行统一的铜钱流通制度,洪武元年(1368)颁布洪武通宝钱制,规定除了京城宝源局外,各省均设宝泉局铸造洪武通宝。由于政府财政力量不足,铜源短缺,出现供给困难,为了得到足够铜材,明太祖决定改用纸钞,“大明通行宝钞”就产生了。

文献记载:“七年,帝乃设宝钞提举司。明年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

宝钞发行后的20年间钞值稳定。洪武二十六年后,一些地方的纸币开始贬值。特别以两浙、江西、福建,民间重钱轻钞,一贯纸钞只能换铜钱一百六十文,如果按照铜钱购买力不变化来计算,用纸币计算的物价已经上涨了六倍。虽然政府一再重申不准使用金银交易,纸钞依然继续贬值。宣德初年,米价已达到宝钞伍拾贯。正统九年(1444),米价涨到宝钞一百贯。成化年间(14651487),一贯纸钞只值一文钱。正统时期,宝钞到了“积之市肆,过者不顾”的地步。到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问,宝钞实际已经废止不行了,纸币流通名存实亡。此后,明朝基本上没有再行纸币。

大明通行宝钞总共有十一种面值,分别为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四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和十文。大明通行宝钞的具体制式,《明会典》有详细记载:“以桑穰为料,其制方,高一尺,广六寸,质青色,外为龙文花栏,横题其额曰‘大明通行宝钞’,其内上两旁复为篆文八字,曰‘大明宝钞 天下通行’。中图钱贯,十串为壹贯,其下云‘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若伍佰文,则画钱文为五串,余如其制,而递减之。其等凡六:曰一贯,曰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

明朝宝钞所纸张为棉纸,厚如钱,色青黎。外用墨墨为栏界,界内上端横书“大明通行宝钞”六字。下有龙文栏界,宽寸许,中一横墨线,界为两分,上方横书“壹贯”二大字,字下画钱索形,两旁有篆书“大明宝钞 天下通行”八字。

目前能见的实物有1965年北京白塔寺出土和l953年在四川省江油县神水寺佛像内发现宝钞实物。此外有许多的传世品,藏于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内,有中书省版和户部版两种。

到了清代,最早发行纸钞的是顺治八年(1651)“顺治钞贯”。咸丰三年时,也就是1853年,由于太平军的缘故,清朝政府发行了“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两种纸币,有一两、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等种。这些纸币由于无法偿还和支付,在同治年以贬值告终。

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设立了“大清清户部银行”后来在清光绪三十四改为“大清银行!发现了一元、五元、十元的兑换券。宣统时拟发行加有精美图案的“大清银行兑换券”但没有发行清政府已被推翻。

 

       最早的人民银行

 

 

 

在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冀南银行。

 

1938年初,八路军129师进入冀南平原与杨秀峰的部队汇合在一起,随后冀南地区成立了抗日政府。为了解决冀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等问题,8月份冀南行政机关经济委员会发布了“抗日游击区经济建设大纲”,决定成立冀南银行,并设立县区的兑换所和分所,发行冀南本位币,由邢台县的抗日县长、中共党员胡震负责。

筹办初期,冀南银行就得到邓小平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在胡震等同志到晋东根据地辽县(左权县)汇报工作后,小平同志就作了口头指示:“你们先尽可能地召集技术人员,筹购印刷设备、纸张、油墨和印版,八路军正想发行自己的票子,就是缺乏这些条件,不过,目前的筹备银行的工作还要保密。”

冀南银行的筹备遭到国民党的反对,蒋介石电令“停止银行的筹办和冀南票的发行”。当时任河北省政府主席的鹿钟麟还曾贴出布告:“凡使用冀南票者枪决”。在这样的一环境下,邓小平等首长指示:“筹建银行工作由一二九师供给部徐林领导,银行由冀南地区向晋东南根据地战略转移。”

1938年冬季,银行筹建组突破敌人封锁,兵分三路,由河北南宫县出发,分别路经馆陶、冠县、辛县、南乐、汤阴、林县等地,跨310余县穿过敌人占领的平汉铁路,向晋东南根据地迂回。在1938年的年底工作人员与器材陆续到达山西黎城一带。

1015在驻地南宫县宣布冀南银行路东行(后改为冀南区行)成立开业。1015,设在太行黎城县小寨村的路西行和设在冀南区南宫县的路东行同时宣告成立,并发行冀南银行钞票。路东行由冀南行政主任公署领导,路西行即冀南银行总行,由八路军总后勤部领导。冀南银行总行的首任行长为高捷成。冀南银行的第一版钞票是2角券辅币,在太行区印制,因质量未达到标准,没有正式发行。为了应急,委托晋察冀边区银行代印了一批1元券,图案为颐和园铜牛。不久冀南银行自己印制的各种版别的钞票相继问世。

《冀南银行九年》记载:19403月,冀南银行路东行决定成立县支行,威县第一个成立。此后逐渐成立的县支行有广宗、清河、新河、南宫等等。到1940年底已有8个县支行。县支行的任务有以下几项:一、统一市场货币。只要敌人不出来扫荡,县行的同志必须到集市上宣传和兑换钞票。(甚至到游击区和敌占区的集市推行冀南票)。二、收购铜元、银元、黄金,上交总行。县行中威县收购的铜元、银元最多。南宫县行收购的黄金最多。三、代理金库。四、发放农业贷款。五、清理中国农民银行贷款。冀南银行路东行的印刷钞票工厂设在邢台威县花町村,对外称作造币局,印制地点处于秘密状态。

冀南银行成立后,发行了“冀南币”(亦称冀南票)。冀南币发行的面额有拾枚、贰拾枚、壹角、贰角、贰角伍分、伍角、壹元、贰元、叁元、伍元、拾元、贰拾元、贰拾伍元、伍拾元、壹佰元、贰佰元、伍佰元、壹仟元,贰仟元等;这其中又分1939年版、1940年版、1941年版、1942年版、1944年版、1945年版、1946年版、1948年版,另有加盖 “太行”“太岳”“鲁西”等地名票;还有冀南票“本票”壹佰元、贰佰元、伍佰元、壹仟元版10种。据档案资料统计,冀南票共计八十多个版种。

1940年,鹿钟麟南撤洛阳时,欲将一部印刷机带走,后被八路军截获运到了英谈。1941年,冀南银行总部由山西黎城县迁至河北邢台县英谈村(今杨庄乡)。总部下设有印币厂,发行冀南币(太行)。冀南银行及印币厂干部、职工计50余人。冀南银行对外是保密的,公开称工作团,工作人员不呼姓名,均以数字作为代号。

英谈村位于今邢台县路罗镇8公里处,是太行山深处很小的一个小山庄。村子依山而建,四周有寨墙,地势险胜,东有龙门大川为天然屏障,西面有百年历史,路家的骡马古道。由于这样的一个环境,冀南银行选择此做为总部。此前,国民党河北省政府就在此处建立办公地点。现英谈村中和堂为省党部办公地。中和堂的对面为汝霖堂,现有欢迎鹿仲鳞的抗战标语。汝霖堂的东、西、北房分别是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的旧居。

1942年,伯承、小平在冀南银行第一任行长高捷成陪同下,曾专门来邢台视察,称赞冀南银行“地方选得好、职工干得好、钞票印得好”。

冀南银行也被群众称作为马背银行。冀南银行不仅从这里用骡马把冀南币运出去,还用骡马把冀南币运到各解决区,向群众进行贷放款,实行减租减息,缓和了农村阶级关系,改善了人民生活。银行工作人员在办理贷款业务中,不是坐在机关里等农民上门,而是背上挎包,带着账款,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参与生产指导,经过贫下中农组织或村干部评议,再由银行审核办理放款手续。

冀南银行在邢台县朱温坪、清泉、王盆、大西庄(均为白岸乡)4各村各设一个车间,分管纸张、油墨等工作。票卷在英谈村印成,最初印钞车间设在英谈汝霖堂的后面一间石屋里,旧址在现英谈村村民路建民家,票卷的印章、编号工序设在村民路召建家的东厢房,并将存放着冀南币所用的纸张和油墨,在这里完成了冀南币的编号和“经理之章”加印工序等工作。冀南币印成后交总部发行。

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冀南币的输送主要靠牲口驮运。总部养着10头骡子,通过路家骡马古道进行内外运输任务。为保卫银行的安全,总部派一个连的部队负责保卫工作,并且依靠英谈村堡垒户路纪秀,组织民兵协助执行保卫任务。

“冀南币”,在这里印制发行的引起了日军的注意,为了防止日军来破坏,印钞所在1942初迁到英谈村西后长沟狐仙洞里,并在狐仙洞外挖掘地窖,钱币、纸张,印刷设备、彩色油墨也都藏在地窖里。

1942年,日军对太行山区进行了大扫荡,日军来英谈两次,对冀南银行和印钞厂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在扫荡中,英谈村村民郑小金为了给工作在这里的八路军同志报信壮烈牺牲了。

1943年秋,印刷厂奉命搬回黎城,但冀南银行却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

 

 

收藏漫谈之纸币历史

收藏漫谈之纸币历史

收藏漫谈之纸币历史

收藏漫谈之纸币历史

收藏漫谈之纸币历史

收藏漫谈之纸币历史

收藏漫谈之纸币历史

收藏漫谈之纸币历史

收藏漫谈之纸币历史

收藏漫谈之纸币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