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酰胺;PAM;polyacrylamide 聚丙烯酰胺简称PAM、结构式为[-CH2-CH(CONH2)]n-,分子量100~ 500万。聚丙烯酰胺主要有两种商品形式,一种是粉末状的,另一种是胶体,还有聚丙烯酰胺乳液(上海合成树脂研究所研制)。易溶于冷水,速度很慢,高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当浓度超过10%以后.就会形成凝胶状结构。提高温度可以稍微促进溶解,但温度不得超过50℃,以防发生分子降解。难溶于有机溶剂。温度超过120 ℃时分解。中性。无毒。 用作增稠剂、絮凝剂、减阻剂,具有凝胶、沉降、补强等作用。贮存于阴凉、通风、干燥的库房内,防潮、避光、防热.存放时间不宜过长。 聚丙烯酰胺凝胶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单体丙烯酰胺(acrylamide,简称Acr)和交联剂N,N-甲叉双丙烯酰胺(N,N—methylene-bisacylamide,简称Bis)在加速剂N,N,N¢,N¢—四甲基乙二胺(N,N,N¢,N¢—tetramethyl ethylenedia mine,简称TEMED)和催化剂过硫酸铵(ammonium persulfate (NH4)2S2O8,简称AP)或核黄素(ribofavin即vita min B2,C17H20O6N4)的作用下聚合交联成三维网状结构的凝胶。15905967149 聚丙烯酰胺凝胶有下列特性: (1)在一定浓度时,凝胶透明,有弹性,机械性能好; (2)化学性能稳定,与被分离物不起化学反应,在很多溶剂中不溶; (3)对pH和温度变化较稳定; (4)几乎无吸附和电渗作用,只要Acr纯度高,操作条件一致,则样品分离重复性好; (5)样品不易扩散,且用量少,其灵敏度可达10 (6)凝胶孔径可调节,根据被分离物的分子量选择合适的浓度,通过改变单体及交联剂的浓度调节凝胶的孔径; (7)分辨率高,尤其在不连续凝胶电泳中,集浓缩、分子筛和电荷效应为一体。因而较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琼脂糖电泳等有更高的分辨率。 分子量范围与凝胶浓度的关系 分子量范围 适用的凝胶浓度/(%) 蛋 白 质 <104 20-30 1-4×104 15-20 1-5×104-1×105 10-15 1×105 5-10 >5×105 2-5 核酸(RNA) <104 15–20 104–105 5-10 105-2×106 2-2.6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 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引进SDS即十二烷基磺酸钠(CH3-(CH2)10-CH2OSO3- Na+),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即去污剂, SDS能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破坏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强还原剂β-巯基乙醇或DTT可以断开半胱氨酸残基之间的二硫键,破坏蛋白质的四级结构。蛋白质在一定浓度的含有强还原剂的SDS溶液中,经沸水浴煮3~5 min,使蛋白质 与SDS分子按比例充分结合,以使蛋白质完全变性和解聚,形成棒状结构的带负电荷的SDS-蛋白质复合物。这种复合物由于结合大量的SDS,平均每两个氨基酸残基结合一个SDS 分子,这时各种蛋白质分子本身的电荷完全被SDS 掩盖,使蛋白质丧失了原有的电荷状态形成仅保持原有分子大小为特征的负离子团块,从而降低或消除了各种蛋白质分子之间天然的电荷差异。由于SDS与蛋白质的结合是按重量成比例的,因此在进行电泳时,蛋白质分子的迁移 速度仅取决于分子大小。SDS 与蛋白质结合后使蛋白质-SDS 复合物上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当分子量在15KD到200KD之间时,蛋白质的迁移率和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符合下式:logMW=K-bX,式中:MW为分 子量,X为迁移率,k、b均为常数,若将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的迁移率对分子量对数作图,可获得一条标准曲线,未知蛋白质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电泳,根据它 的电泳迁移率即可在标准曲线上求得分子量。 制胶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最常用的定性分析蛋白质的电泳方法,特别是用于蛋白质纯度检测和测定蛋白质分子量。 制备凝胶时首先要根据待分离样品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分离胶浓度,例如通常使用的15%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分离范围是104~105,即分子量小于104的蛋白质可以不受孔径的阻碍而通过凝胶,而分子量大于105的蛋白质则难以通过凝胶孔径,这两种情况的蛋白质都不能得到分离。所以如果要分离较大的蛋白质,需要使用低浓度如10%或7.5%的凝胶(孔径较大);而对于分离较小的蛋白质,使用的较高浓度凝胶(孔径较小)可以得到更好的分离效果。分离胶聚合后,通常在上面加上一层浓缩胶(约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有两种系统,即只有分离胶的连续系统和有浓缩胶与分离胶的不连续系统,不连续系统中最典型、国内外均广泛使用的是著名的Ornstein-Davis 高pH 碱性不连续系统,其浓缩胶丙烯酰胺浓度为4%,pH = 6.8,分离胶的丙烯酰胺浓度为12.5%,pH =8.8。电极缓冲液的pH = 8.3,用Tris、SDS 和甘氨酸配制。配胶的缓冲液用Tris、SDS 和HCl 配制。
SDS-PAGE胶制备 一. 实验原理: 1 将玻璃板、样品梳、Spacer用洗涤剂洗净,用ddH2O冲洗数次,再用乙醇擦拭,晾干; 附: DTT DTT即DL-Dithiothreitol,中文名为二硫苏糖醇。分子式为C4H10O2S2,分子量为154.25,纯度>99%。 常用还原剂,有抗氧化作用,进口分装。DTT和巯基乙醇相比,作用相似,但DTT的刺激性气味要小很多,毒性也比巯基乙醇低很多。而且DTT比巯基乙醇的浓度低7倍时,两者效果相近,但DTT价格略高一些。 DTT是一种很强的还原剂,其还原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氧化状态六元环(含二硫键)的构象稳定性。它的氧化还原电势在pH为7时为-0.33伏。 DTT的用途之一是作为巯基化DNA的还原剂和去保护剂。巯基化DNA末端硫原子在溶液中趋向于形成二聚体,特别是在存在氧气的情况下。这种二聚化大大降低了一些偶联反应实验(如DNA在生物感应器中的固定)的效率;而在DNA溶液中加入DTT,反应一段时间后除去,就可以降低DNA的二聚化。 DTT也常常被用于蛋白质中二硫键的还原,可用于阻止蛋白质中的半胱氨酸之间所形成的蛋白质分子内或分子间二硫键。但DTT往往无法还原包埋于蛋白质结构内部(溶剂不可及)的二硫键,这类二硫键的还原常常需要先将蛋白质变性(高温加热或加入变性剂,如6M 盐酸胍、8M 尿素或1% SDS)。反之,根据DTT存在情况下,二硫键还原速度的不同,可以判断其包埋程度的深浅。 由于容易被空气氧化,因此DTT的稳定性较差;但冷冻保存或在惰性气体中处理能够延长它的使用寿命。由于质子化的硫的亲核性较低,随着pH值的降低,DTT的有效还原性也随之降低;而Tris(2-carboxyethyl)phosphine HCl(TCEP盐酸盐)可以作为低pH值条件下DTT的替代品,而且也比DTT更为稳定。 1mol/L二硫苏糖醇(DTT)溶液 【配制方法】用20ml 0.01mol/L乙酸钠溶液(pH5.2)溶解3.09g DTT,过滤除菌后分装成1ml小份贮存于-20℃。 【注意】DTT或含有DTT的溶液不能进行高压处理。 DTT: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德勤全球,即德勤会计事务所的上级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