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主我的学习

 盛开的梦 2010-09-07

我的学习我做主(转)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校始建于2002年,是一所全封闭寄宿制中学。在2005年我校就提出了“自主学习”与“当堂达标”课堂新模式,2006年开始试行教学案一体化,学案导学方针,2007年正式在全校推广实施以“自学·释疑·达标”为主题的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我校刘静校长对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提出了明确要求。2008年推行“预习前置,细化课堂”等更加详细的“自学·释疑·达标”教学模式实施意见。同年底,我校教务处结合广大教师教学实践及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进行了调整和规范。教务处朱思民主任在全体教师会上对新调整后的教学模式基本结构作了详细解读。2009年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全校教师中进行了强化,统一思想认识,并在各科教学中全面推行。我这次的汇报的就是该模式在物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不当之处敬请领导和同行们批评指正。关于《“自学•释疑•达标”教学模式基本结构解读》详细内容可以登录我校网站(http://www.)查询或与我校教师在线交流。

我汇报的题是:

“自学•释疑•达标” ,我的学习我做主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模式是以他主、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一提起学习,学生想到的行为是读书、听讲、做习题、考试,其价值取向是长知识,过门槛,上台阶。课堂教学表象为“以教师为中心”的特色;所看到的是教师在讲什么,怎么讲;教师即使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也是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他所设定的标准答案上来,而不是学生会有哪些疑问,怎样使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诚然,这样的教学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是有一定的功效的,然而从课堂教学的功能来看获取知识与技能并非唯一的价值取向。如果忽视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大大削弱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以取代或削弱知识与技能为代价。问题的实质不是要不要知识与技能,而是怎样获取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病在于削弱乃至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导致学力的低下,严重的满堂灌、一刀切、一锅煮,必然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以低效或无效劳动,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言以蔽之,不改变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是硬举措。高质量的学习效率必须依赖高效率的学习方式。三维的学习目标也决定着对学习方式的要求必然具有多元性(如认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高质量、高层次的学习方式从动机与行为参与必然体现出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自主性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于被动性、机械性和他主性;探究性是就学习行为(策略与方法)而言,相对于接受性,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合作性是就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相对于“个体性”,强调在小组或大集体中有强烈的责任感、主动性与合作性。

为此我校采取的措施是:

1、班内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分成89个学习小组,学生对桌而坐便于讨论交流;

2、把课堂时间更改为40分钟,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了一节小自习课,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自习时间由班主任调控,具体分配到各科,作为预习时间;

3、取消手写教案及学生作业本等常规模式,推行教、学案一体化;

4、推进“自学•释疑•达标”教学模式。

下面我先让大家看看我校的“自学•释疑•达标”教学模式基本结构。

其基本结构分为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纠错互评、点拨拓展、提炼总结和诊断评价七个环节,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大部分。其中,合作探究为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对接链”,使二者合为一体。按照各环节在模式结构中的组织形式及作用可划分为自学、释疑、达标三大板块。其中,自学包括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和纠错互评四个环节,释疑包括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纠错互评、点拨拓展和提炼总结五个环节,达标包括提炼总结和诊断评价两个环节(如下图)。显然,三大板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包容、相互关联的。该模式强调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要做到“堂堂清”,不留课下作业。

课前预习约15分钟,课堂教学40分钟。其中课堂教学中起到“对接”作用的合作探究约5分钟,这段时间主要是用实验器材验证课前预习中出现的各种实验设计及想法,小组展示至提炼总结约2530分钟,达标约510分钟。

下面,我先从课前预习谈谈我们学校物理教学的具体做法: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以学案导学为主,学案编写要精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方法要明确。应该充分体现出“导学”功能。“导学”的“学”到底是什么含义?是引导学生学什么?还是引导学生如何学?这两个不同的理念会导致学案的编写的内容有很大不同,我个人认为学案的编写的形式应该更注重于引导学生怎么学上!大家来对比一下我们这三年来的学案的制作上的变化,先看看2006-2007学年的几个学案

再看看2007-2008学年的几个学案

最后看看2008-2009学年的几个学案

大家可以看出我们的学案制作由2006年的原来对课本内容的加工复制,到2007年对课本进行习题集式的结论性导学,再到2008年对课本内容的方式方法性的导读导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我们物理组设计的《探究欧姆定律》新授课的教学

 

下面这个是沪粤版《12  探究欧姆定律》一章的复习学案的导学部分

(预习内容)、阅读课本P30-42,学习提醒:

1你真的理解导体电阻了吗?

 

P31123这个实验是怎样控制变量的?

 

P32起图45678,你认为五个图中哪几个更重要?为什么?

 

P35起,实验的五个探究过程每一步的要点是什么?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吗

 

5进行实验中,怎么调节电压的?讨论分析电压不易调节的原因是什么?

 

61215怎么连接?怎么调节?原理?方法?结论?

 

7完成中考复习指导中相应的题目

用图、表或树型结构写出本章的知识结构

 

 

 


我们的导学更加突出“如何学”:如何读课本,如何挖掘课本的关键的知识点,如何寻找出生活实例中的物理问题,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和学习出现的问题,如何检测自己已经把握了那些知识,如何把同步学习与课本结合起来进行学习等等

咱们物理课本,特别是原来的沪粤版的教材,里面只有几个图或几句话,学生看物理书的时候往往不会看,读了也读不出内容来

为此我们在学案上专门设计了一个学习提醒,要求学生在右侧的学习领悟中写出来

(“词”—生词和重点词

“句”—概念、要领、规律、公式、实验

“图”—分析图上的符号及注释、所表达的意义)

这样也便于改变学生老师忽视课本功能,注重做题的这种习惯

 

我校对教学案的基本要求是:

⑴准确制定学习目标

⑵准确定位学习重点和难点

⑶紧扣教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设计自主学习任务,更加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任务描述清楚、准确、指向性强。每项任务应有具体的学习情景设计,以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兴趣;应有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具体要求或提示,以引导学生展开较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

预习部分,是学生利用学案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教材,发现问题,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为主,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思考课本,使学习快速高效。学案应至少在上课前1天发给学生。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间段使用,应能对学生自学起到较好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其质量影响着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案的编制以集备为主,每周一次大集备——集体组稿--分人主稿,每天一次小集备--学案的使用进行反思与改进

 

 

学案的使用要求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拿到学案后要明确学习目标,按照学案要求自读课本,完成课本及同步学习中的部分习题,这个时间段大约要10'12'

预习中虽然主要是独立学习为主,但也不能缺少合作探究。按照学案导学部分的任务提示,学习完课本后,要进行34分钟的讨论时间,这就是课前的合作探究

课前的合作探究主要是安排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自己最重要的收获

(比如课本中的“词”—生词和重点词

“句”—概念、要领、规律、公式、实验

“图”—分析图上的符号及注释、所表达的意义)

也就是学生在读了课本后,看懂了哪些,没看懂哪些,并总结出来,以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课前预习的这15分钟可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一次完成,也可以分时间段完成。老师应该对每一个学案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主要查一下学生学了吗,还有学到了什么,然后着手进行二次备课。这个工作并不统一要求什么形式,可以走课的方式巡视,也可找部分学生询问交谈,也可以检查学案完成的情况。

二次备课的主要目的是重点的突出,对难点的突破进行方式和方法的预设,使课堂展示过程的引导更具针对性。

 

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的引入: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是围绕着学案导学的结果进行的,也就是要想方设法的完成好预习结果与课堂的对接,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实现高效课堂的良好开端,我们用两个大的形式:

合作探究和学生展示

  

比如新授课,我们一般先从合作探究开始,这个合作探究是对课前的合作探究一个深挖和补充,这个探究往往是对教师展示出来的的视频片段或图片或实验器材开始的,然后结合课前自学的内容进行小组的合作讨论与探究,让学生最大限度找出自学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或针对教师设计的高层次目标(理解、应用、综合等)任务,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的方法,形成统一的意见和认识。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作好记录,以便在下面的环节中提出问题

下面这个是沪科版《7.4阿基米德原理》课堂引入部分

任务一(3分内完成)1.实验演示:将两块完成相同的橡皮泥分别团成球型和捏成船型放入水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2.合作讨论并展示:怎样比较它们谁受到的浮力大呢?

 

这是沪粤版《12.2  探究欧姆定律》课堂引入部分

任务一(5分钟内完成)引入讨论问题:电流有方向、有大小。电流的大小跟电压、电阻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

设计实验:

小组内观察桌面所给实验器材进行具体的设计

画出电路图并写出操作步骤

 

“合作探究”是学生课前预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同时又作为课堂的开始,使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加以对接。“合作探究”是当今初中教学的重要方法,理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比如复习课和习题课,我们往往从小组展示开始。

任务一(5分内完成)分组选代表展示各版块知识结构,其他成员讨论各知识结构中的考点、热点、易错点记录在右侧

上课就分任务,按单元展示知识结构或归类题型,各组代表在板书展示的时间,要求小组其他成员合作讨论,讨论内容以《中考复习指导》为主,找出相关的题目并加以分类,并对其中的考点、热点、易错点加以分析,找出一个简洁的处理方法,形成统一的意见和认识。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作好记录。以便在下面的环节中提出问题。

2小组展示

展示的内容:小组承担的展示任务,或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共识,即学习成果,包括方法、经验、教训及困惑等。

任务二(15分内完成)结合下列例题

分析讲解各知识结构中的考点、热点、易错点

 

 

展示的方式:口述、板书、板画、实验操作、作品张贴、集体表演等。

 

展示的要求:

1)根据小组分工,勇于代表小组以各种形式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发表本组观点和向其他小组或同学提出问题;

2)通过对他人各种展示的对比与思考,发现自己的错误或者与自己不同的见解;

3)勇于接受挑战,积极思考和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善于帮助同学纠正错误,能够说出错误原因或者更正的理由。

比如我们在设计《压力与压强》这一堂课,

我们就是从学生展示压力的示意图开始的,然后根据展示的情况结合力的三要素,讨论出压力的特点。而对于压强的认识,我们是从合作探究入手的,让小组设计实验,找出一个比较明显的显现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方法入手,通过组内合作实验,到各小组的展示实验,讨论出压强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这样一个结论,然后再通过讨论不容易显现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现象归纳出压强的定义,进一步理解压强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这一物理意义,并进一步渗透或明示控制变量法这个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最常用的方法

 

纠错互评

这一环节可视为小组展示的继续,应为课堂的高潮部分。

⑴本组补充:针对小组代表的展示,本组同学可进行补充修正,以期完善。

⑵异组纠错: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应更多地关注其他小组的展示,一是领悟他人的学习过程、思想方法,借鉴他人的经验,取长补短,自我完善。二是发现其他小组存在的问题,或与本组观点的差异,以鉴别其学法技巧优劣,纠正他人错误,明辩是非曲直,对实验方法或结论归纳的改进。

 

我记得在复习欧姆定律一章时,3.9班的一组进行分析讲评关于电阻类型的题目,说到电阻类型的题,只要记住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就行了,虽然可以用RU/I进行计算,但是它的值不会随着电压的变化而变化,举例提到了该章的第一题,但是马上有不少同学站起来反对这种说法,说是本章的第8小题的结果就是电压变大了,小灯泡的电阻也变大了,还说伏安法测小灯光电阻时,事实就是电阻随着电压的变大而变大,班内分成了两大派,两派互不服气,争的面红耳赤。我抓住机会,让同学反复讨论,反复的互相纠错,终于认识到了电阻变大的真实原因是温度的变化引起的,最后一个同学做总结时说到“我们不能光看事物的表象,应该深刻分析其本质特征,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认识事物的能力”最后还不无感慨的说“在科学研究中,眼见也不一定为实”,课后的反馈中,不少同学都说这堂课真的很难忘,对自己的学习很有帮助,觉得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错了并不可怕,更不难堪,错了才更能引起争议,争议越大,越能使自己认识问题越深刻。这个班在以后面课堂中敢于表现,敢于展示的人越来越多,上起课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觉得很轻松,课堂效率越越高。

4、相互评价: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正面与反面评价相结合,既肯定优点长处,又指出缺点错误;既表明要向他人学习什么,又能给人提出建设性意见;既接收别人的意见,又能找到自己的错因所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方面包括展示的知识内容的归纳性、语言的连贯性、思维的逻辑性、个人的形体状态等方面,评价在课堂中要恰当的使用,不易占时太多,总之时间三两分钟就行,刚开始的可以多引导学生评价几次,慢慢减少评价的次数,到最后甚至几堂课评价一次就行。

而日常的小组间评价每堂课都有,一般在下课后小组长之间进行,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做到一个“敢”,敢想,敢做,敢展示,敢创新……比如学生归纳结论或对生活中的问题做出解释时,即使展示错了,只要对大家认识问题更深刻,对大家学习有帮助也会在创新性中得到高分,展示不能怕错,创新不能怕错。

编号

参与人数

参与次数

创新性

语言归纳性

学成质量

1

 

 

 

 

 

2

 

 

 

 

 

3

 

 

 

 

 

4

 

 

 

 

 

5

 

 

 

 

 

6

 

 

 

 

 

 

合作探究和学生展示及纠错互评是一个交错循环的过程,它是课堂的主要部分,它作为课堂学习与自主预习的对接点,更是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它是一个自学的过程,也是一个释疑的过程;它是一个生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它使学生更能体现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心灵的开放,个性的张扬,潜能的释放。教师即使想"满堂灌""一刀切""一锅煮",学生也不会听你讲,学你做了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以上诸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经过学生个体努力与小组合作共建之后,相信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绝大部分学习目标和任务。教师要统观全局、明察秋毫、把握关键,并适时做好随堂笔记。在心中即时进行第三次备课,进一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答疑解惑。同时还要注意控制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这一过程的设置避免了很多传统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避免了提示太多太频,提出问题、布置练习不等学生思考或思维刚起步不停的提示、追问,反复强调关键词句或提供教师预先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很少等待学生充分思考,这实际上约简了学习最重要的环节——主动、独立思维,终止了学生独有的思路而一步“跳”到答案,压抑了学生急于想自己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学生练习或思维造成干扰甚至心理负担。

二、避免了解答问题指定一人,一问一答,一说一写,一人表演,众人观看,一人紧张,余者轻松。用个别代表全体,失去了多数参与的机会,堵塞了加大反馈信息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渠道,使多数学生成为观众或裁判而不是学习的主角,这样方式是低效的。

三、避免了提出问题简单直接,思维含量低,学生无需思考,随口应答,有时教师说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事实是学生没有动脑,人云亦,也就失去了问题的价值。

四、避免了板演与群练同步,往往几个优生板演,大多学生下练,这就不能保证独立作业,为少数偷懒的学生提供机会。有的老师尝试先全做,快者或优者或自告奋勇者把自己所做抄于黑板,演板滞后群练,效果要好得多。

点拨拓展也是一堂课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主要功能就是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对获取知识的过程有一个整理。也就是说在新教学模式下,教师并不是什么都不能讲,都让学生自己获取,而是要少讲,精讲。刚才已经说了,在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纠错互评的这个过程,教师要统观全局、明察秋毫、把握关键,并适时做好随堂笔记。在心中即时进行第三次备课,进一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释疑解惑。如果还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怎么办,就需要老师站出来了

⒈需要点拨的问题有:⑴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⑵学生解答不准确的问题;⑶学生解法缺乏条理性的问题;⑷学生有争议的问题;⑸针对易错、易混、热点、考点需要进行强化的问题等。

⒉需要拓展的问题:即具有开发价值的问题。⑴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归类处理的系列问题,由此来归纳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⑵能够由点带面、点面结合,进而加强本学科知识前后联系或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⑶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任务四(3分内完成)

展示上面的实验结论并谈谈你的收获或疑问


提炼总结也是一堂课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主要功能就是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对获取知识的过程有一个升华。它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更具条理化,这是对一堂课学习成果进行精加工的过程,即把零散的知识形成条理性的、逻辑性的知识结构,并总结思维过程、方法及情感体验。应该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完成,以便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这一环节同时具有“检测”功能。我们一般是以小结的形式出现的:

 

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重视学到的知识,更要重视学习过程。要善于分析论证,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和有效途径。要善于吸取别人的教训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会从同学的分析与说理中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对于点拨后大多数学生仍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应给以透彻分析,讲清思路,教给方法,找出技巧,总结规律,指出纵横联系,保证对知识点的落实和升华。

诊断评价以达标测试为主,这个过程是:

题目设计应有针对性、层次性,题量适中。就物理学科而言,题目一般不超过6道。联系生活,题目的设计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理解和应用,要与日常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题目不能过偏、过难,也不能只重视学习结果,而不重视学习过程。不仅要从记忆、理解、应用等方面进行考查,还要注重对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查。题目循序渐进,分层布置,但不要面面俱到,不可求全贪多。

这是沪科版《7.4阿基米德原理》达标测试部分

检测题应在当堂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要求书写快速、准确、规范,卷面整洁、要点突出、层次分明。测试结束后,要根据参考答案或提示对测试情况做出诊断,及时纠正错误,并做好错题记录和分析。教师要留心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和学优生状况,做好个别辅导,以解决“吃不了”与“吃不饱”的问题。

除了笔试外,也可根据学科及学习内容的特点,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检测,如口试、技能操作、实践活动等。小组同学可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达标情况及时评价,发现问题当即解决,做到“短、平、快”。努力实现当堂达标的效果。这个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准确的把握学生掌握程度与学习效果,充分暴露问题,反馈快速,能有针对性及时补救矫正,知识落实扎实。

各班要发挥评价在教学中的导向、激励、促进发展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要建立评价档案,并将评价结果用于学生个人和小组的评优中去。

总之,我校 “自学•释疑•达标”教学模式是围绕“为学生的发展铺路,为学生的一生谋划”这一宗旨进行。通过这次和兄弟学校的交流,我们受益非浅,争取让我们欢迎各位领导和同仁给我们指导,让我们共同进步,争取让我们济宁市的课改走到全省的前列,甚至全国的前列。

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