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
![]()
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主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仿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综观全词,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风雨中气定神闲,竹杖芒鞋,吟啸徐行的乐观主义者形象。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同行的狼狈,成为鲜明的对照,衬托出主人翁的恬静与安然。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由于为人正直,敢于直言,经常得罪权贵,在仕途中多次被贬斥,流放,一生遭遇坎坷。然而,他是一个乐天派,生性豁达,对世间万物看得很开,处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逆境中,仍然保持心态平和,坦然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诸多不辛。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得益于苏轼于日常生活中的参禅悟道,明心见性。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要紧的是如何面对。 潮落必有潮起时,花落自有花开日。当流年不利,命运多舛,处于逆境时,
何不学那东坡居士,旷达超逸的胸襟,清旷豪放的气脉,超然物外,消遥自在。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感受那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放浪形骸,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不亦乐乎?且看那天边的流云,飞翔的鸥鸟,水底的游鱼,流动的水草,一切都是那样安闲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世界,是美丽的;生活,是美好的。
人生快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如何调解自己的心态。
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由不得我们自己。该来的终须要来,该去的终须要去。 既然我们不能阻止一些事情的发生,何不面对现实,坦然处之呢?
在这方面,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真正第一流的作品都是有一种博大的生命,都是能唤起更多读者共鸣的。 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也好,又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畏惧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出多么旷达超脱的胸襟,寄予着多么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千百年来,感动了多少人,唤起了多少读者的共鸣!
网文修改 编辑:永恒的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