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碳汇渔业与海水养殖业--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wj20080808 2010-09-08
 
碳汇渔业与海水养殖业--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专家视点 作者:唐启升 来源: 创新周刊 2010-06-30

唐启升,海洋渔业与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大海洋生态系和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主要奠基人。现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农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山东省科协主席,中国水产学会理事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院/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政府应对气侯变化的战略选择。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含量, 主要途径有两条: 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依靠工业节能降耗措施、降低生物源排放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节能降耗措施来实现;二是固定并储存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既可以通过工业手段,更可以通过生物固碳来实现。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通过工业手段封存温室气体,成本高、难度大,而通过生物碳汇扩增,不仅技术可行、成本低,而且可以产生多种效益。因此,生物碳汇扩增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巨大的潜力, 尤其对我们发展中国家意义特别重要。

    根据政府间气侯变化专业委员会的解释,“碳汇”是指从大气中移走CO2和CH4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而“碳源”就是指向大气释放CO2和CH4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研究证明,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 整个海洋含有的碳总量达到39万亿吨,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3倍。人类活动每年排放的CO2以碳计为55亿吨,其中海洋吸收了人类排放CO2总量的20%-35%,大约为20亿吨,而陆地仅吸收7亿吨。根据联合国《蓝碳》报告,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是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这些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植物和红树林。海洋植物的碳捕获能量极为强大和高效,虽然它们的总量只有陆生植物的0.05%,但它们的碳储量(循环量)却与陆生植物相当。海洋生物生长的地区还不到全球海底面积的0.5%,却有超过一半或高达70%的碳被海洋植物捕集转化为海洋沉积物,形成植物的蓝色碳捕集和移出通道。土壤捕获和储存的碳可保存几十年或几百年,而在海洋中的生物碳可以储存上千年。
   
    按照碳汇和碳源的定义以及海洋生物固碳的特点, “渔业碳汇”是指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CO2,并通过收获把这些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也被称为“可移出的碳汇”。这个过程和机制,实际上提高了水体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渔业具有碳汇功能,因此,可以把能够充分发挥碳汇功能、具有直接或间接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效果的生产活动泛称为“碳汇渔业”。
   
    事实上,海洋渔业碳汇不仅包括藻类和贝类等养殖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大量滤食浮游植物从海水中吸收碳元素的过程和生产活动,还包括以浮游生物和贝类、藻类为食的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和棘皮动物等生物资源种类通过食物网机制和生长活动所使用的碳。虽然这些较高营养层次的生物可能同时又是碳源,但它们以海洋中的天然饵料为食,在食物链的较低层大量消耗和使用了浮游植物,对它们的捕捞和收获,实质上是从海洋中净移出了相当量的碳。筒而言之,在海洋中凡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就可能形成海洋碳汇,亦可称为海洋碳汇渔业,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放流增殖以及捕捞业等。
   
    我国渔业具有高生产效率、高生态效率的特点,碳汇渔业在生物碳汇扩增战略中占有显著地位,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很大的产业潜力。发展碳汇渔业是一项一举多赢的事业,不仅为百姓提供更多的优质蛋白,保障食物安全,同时,对减排CO2和缓解水城富营养化有重要贡献。“碳汇渔业”这一提法应更多理解为“发展的理念”,期望它能成为推动渔业,特别是海水养殖业新一轮发展的躯动力,成为发展绿色的、低碳的新兴产业的示范。

    中国大规模的贝藻养殖对浅海碳循环的影响明显。目前国内海水养殖的贝类和藻类使用浅海生态系统的碳可达300多万t,并通过收获从海中移出至少120万t的碳。新的研究表明,在过去20年中,我国海水贝藻养殖从水体中移出的碳量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例如1999~2008年间,通过收获养殖海藻,每年从我国近海移出的碳量为30~38万t,平均34万t,10年合计移出342万t;而通过收获养殖贝类,每年从我国近海移出的碳量为70~99万t,平均86万,其中67万t碳以贝壳的形式被移出海洋,10年合计移出862万t。两者合在一起,1999~2008年间,我国海水贝藻养殖每年从水体中移出的碳量为100~137万t,平均120万t,相当于每年移出440万吨CO2;10年合计移出1204万t,相当于移出4415万吨CO2,。如果按照林业使用碳的算法计量,我国海水贝藻养殖每年对减少大气CO2的贡献相当于造林50万多公顷, 10年合计造林500多万公顷,直接节省造林价值近400亿元。    
   
    很明显,海水养殖是海洋碳汇渔业的主体部分,但是,关于海水养殖业的产业性质,人们常常简单地归之传统产业。如果换个角度,能不能说它是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呢?第一,海水养殖不仅改变了中国渔业生产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同时也改变了国际渔业生产的方式和结构;第二,从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看,到2030年16亿人需求增加1000万吨水产品,海水养殖将是主要的支柱;第三,从产业产出的贡献看,保障食物安全,减排二氧化碳;第四,从产业发展的科学内涵看,发展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将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突破点。前不久在中国工程院与国家发改委召开的一次咨询研讨会议上,已把海水养殖和海洋药物归到新兴的生物产业中。这样看来,海水养殖业有希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发展绿色的、低碳的新兴产业的示范。我们也期望,突出一点,带动全局,推动生物经济和蓝色经济的发展。   
   
    预计到2030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将达到2500万t。按照现有贝藻产量比例计算,海水养殖将每年从水体中移出大约230万t碳;

    而2030年以后,我国海洋渔业产量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环境友好型的增养殖渔业模式发展和规模化的海藻养殖工程建设,海洋渔业产量的增长将进一步带动渔业碳汇的增加;到2050年,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预计达到3500万t,其中海藻养殖产量将突破1000万t(干重),海水养殖碳汇总量可达到400多万t,其中贝类固碳180万t,藻类固碳235万t。因此,我国碳汇渔业的发展对我国和世界食物安全和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都将做出重大贡献。
   
    关于发展以海水养殖业为主体的碳汇渔业,有四点建议:一是端正认识,强力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 充分发挥渔业的碳汇功能,为发展绿色的、低碳的新兴产业提供一个示范的实例;二是大力推动规模化的海洋森林工程建设,包括浅海海藻(草)床建设、深水大型藻类养殖和生物质能源新材料开发等;三是尽快建立我国渔业碳汇计量和监测体系,开展针对性的基础研究,科学评价渔业碳汇及其开发潜力,探索生物减排增汇战略及策略;四是积极参与建立一个全球的蓝色碳基金,推动我国海洋固碳和碳汇渔业建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