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章 总论

 昵称380475 2010-09-08
  第一节 会计概述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公告等组成。
第二节 财务报告的目标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屋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注意:财务报告目标不再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例1.财务报告目标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E)
  A、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有关的会计信息 
  B、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经营成果有关的会计信息 
  C、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D、反映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E、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
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就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明确这一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会计核算应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二、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第四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下列要求:
  (一)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二)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例2.下列项目中,违背会计核算可比性要求的有(AB)
  A、当无形资产价值恢复时,将以前年度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转回  
  B、由于利润计划完成情况不佳,将以前年度计提的坏账准备全额转回 
  C、由于资产购建完成,将借款费用由资本化核算改为费用化核算 
  D、某项专利技术已经陈旧,将其账面价值一次性核销 
  E、由于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的取得,将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由成本模式改为公允价值模式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果企业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么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如实反映经济现实和实际情况。
  例3.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所反映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A)
  A、实质重于形式  B谨慎性  C相关性  D及时性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例4.下列各项中,体现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有(BD)
  A、将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作为自有固定资产入账  B、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C、企业设置秘密准备  D、或有应收金额不确认资产  E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
  解析: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五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
  一、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2.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二)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如何题解资产的账面余额、账面净值和账面价值?
  资产的账面价值=资产账面余额-资产折旧或摊销-资产减值准备
  (1)存货成本100,已提跌价准备20
  存货账面余额=100
  存货的账面价值=100-20
  (2)固定资产原价100,累计折旧20,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0
  固定资产账面余额=100
  固定资产账面净值=100-20=80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100-20-10=70
  例5.根据资产定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资产特征的是(D)
  A、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   B、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C、资产是由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D、资产能够可靠地计量
  解析: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1)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2)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例6.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资产会计要素定义的是(   )
  A、发出商品  B、委托加工物资  C、待处理财产损失  D、尚待加工的半成品
  解析:“待处理财产损失”预期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不属于企业的资产。C
  二、负债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二)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
  (二)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
  所有者权益按其来源主要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三)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由于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四、收入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根据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收入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2.收入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3.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含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二)收入的确认条件
  收入在确认时除了应当符合收入定义外,还应当满足严格的确认条件。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因此,收入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可靠地计量。
  例7.以下事项中,不属于企业收入的是(  )
  A、销售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B、提供劳务所取得的收入 C、出售固定资产取得的净收益 D、出租机器设备取得的收入
  解析:出售固定资产取得的收益不属于日常活动,不属于收入。
   五、费用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费用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2.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3.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二)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费用定义外,还应当满足严格的条件,即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因此,费用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六、利润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业绩情况,是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利润的来源构成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企业应当严格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注意:利得和损失可能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也可能先计入当期损益,最终影响所有者权益。利得和损失的会计处理如下图所示:
   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的区别与联系图

项目

区别

联系

收入与利得

1)收入与日常活动有关,利得与非日常活动有关;2)收入是经济利益总流入,利得是经济利益净流入 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
费用与损失 1)费用与日常活动有关,损失与非日常活动有关;2)费用是经济利益总流出,损失是经济利益净流出 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且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例8.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下列有关收入和利得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收入源于日常活动,利得也可能源于日常活动 B、收入会影响利润,利得也一定会影响利润总额
  C、收入源于日常活动,利得源于非日常活动   C、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利得不一定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解析: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利得可能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C
  例9.下列各项中,属于利得的有(   )
  A、出租无形资产取得的收益  B、投资者的出资额大于其在被投资单位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金额
  C、处置固定资产产生的净收益 D、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收益 E、以现金清偿债务形成的债务重组收益
  解析:出租无形资产取得的收益属于日常日常活动;利得与投资者投入资本无关。CDE
  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 
  (一)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1.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提示: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主要区别在于后续计量,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取得资产时也是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量。
  (二)各种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
  (三)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财务报告目标,企业会计准则允许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如果这些金额无法取得或者可靠地计量的,则不允许采用其他计量属性。
  例10.如果企业资产按照购买时所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则其所采用的会计计量属性为(   )
  A、公允价值 B、重置成本  C、现值  D、公允价值
  解析:属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B
  例11.如果企业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则其所采用会计计量属性为(   )
  A、可变现净值 B、重置成本 C、现值  D、公允价值
  解析: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第六节 会计科目
  例12.关于会计科目的设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当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相一致  B、会计科目的设置需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信息需要
  C、鉴于不同企业、不同业务特点的不同,对会计科目的设置可能有所区别
  D、会计科目的设置不需考虑外部信息需要
  解析:会计科目的设置需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信息需要。D
第七节 财务报告 
  一、财务报告的概念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二、财务报表的组成及相关概念
  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及其附注。小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