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如何理解“事善能 ”,散见下面各章: 第二十四章
蚑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 我的理解是:〈六〉事 善 能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②,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注释: ①企,踮起脚跟。②泮(pàn)分解,泮通“判”。
释文:
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水滴石穿,攻克坚强者也没有能超过水的物质,这是因为水能始终如一,从不改变的原因。弱战胜坚强和柔能胜刚的道理,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也没有能以其理行事的。
踮起脚跟就不能久立,跨大步反而不利于行进。天下的难事也必然要从容易的开始作起,天下的大事必定是由一系列小事成就的。事物在安定时则易于把握局面;在没有征兆时易于谋划;在刚露出苗头时易于左右;事物在影响小的时候易于消散。因此,要善于在没有发生之前做好安排,在未出现动乱之前就采取措施预防。合抱粗的树木,是从毫未小苗成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筐的土累积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因此,想做难事要从容易的下手做起,想做大事就要先从小事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以大事为己任,从不好高骛远,因而最终才能取得巨大成就。而一般民众做事,常常快成功时却失败了,如果能慎终如始,坚持不懈,就不会有干不成的事,只有自然大道,才能既善于开始又善于取得成功。
7:如何理解“ 动善时”,散见下面各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四章
蚑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 我的理解是:
〈七〉动 善 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善有果而矣,不敢以取强①。果而勿矜②,果而勿伐③,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其在道也,日馀食赘行④,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⑤。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道莅天下⑥,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也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譬之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宜为下。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注释:
①果,结果,达到目的。②矜,自满,自大。③伐,夸耀。④馀食,剩饭,赘行,通“赘形”,即长出的瘤子。⑤左、右,古人认为阳道居左,主生;阴道居右,主杀。所以有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之说。⑥莅(lì),临近。
释文:
做任何事都要把握正确的时机,这样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时机不当,则会势得其反。如果天下都知道一件事物是美的时候,你再去做就会落入俗套,有故意做秀的嫌疑也就不美了;天下都认为是一种善行的时候,你再去做就会让人质疑你的诚意,背上钴名钓誉的嫌疑,也就不善了。善只要产生作用达到效果就可以了,不要强求达到什么标准。因此,既使有些成果也不能自满,不能自我夸耀,更不能以此骄人。效果是自然产生的,是善行必然有的反应,而不是应追求的成绩,更不应以见一定效果为标准。因为,隐蔽的善行才是真正的善行,那些自我表现的人会蒙蔽自己的眼睛;自以为是的会看不清是非的标准;自我夸耀者会抵消他的功绩;自满的人不会再有长进。所以,只有不注重自我表现的人,才会兼视而明;不自以为是的人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是非;不自我夸耀才会获得功绩;不自满者才能不断进步;那种错误行为以道的观点来衡量的话,就象剩饭赘瘤一样,引起众人的厌恶,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治理天下,要以道的规律来辅佐管理者,而不要使用武力来强行夺取。因为用武力虽然表面见效,但带来的后患无穷:军队驻扎的地方,民众四散,土地荒芜,荆棘丛生;战事过后,就会有灾荒发生。因此,用兵要慎之又慎。君子居住以左为贵,而用兵则贵右,因为兵凶战危主杀是不祥之器,不是君子主生之器。要在没有其它办法之时才被迫使用,要在天下皆曰可杀之时再动用武力。并且淡然处之,不以取得胜利为美事。如果认为是好事的人,就会被认为是喜欢杀戮的人。而杀戮成性的残暴之人,是不能使民心归附而得志于天下的。因此,吉事以左为贵,凶事则以右为主。所以,偏将军居左侧,上将军居右列,这是说要按照办丧事的心态来看待打仗;杀人众多,更要以哀痛的心情去吊祭;打了胜仗之后,要以丧礼的规矩来安置后事。
总的一句话,使用军队是不祥的器物,众人都会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如果以道来化育天下,那些心怀异志的人就不能兴风作浪。并不是这些心怀异志的人没有能力,而是有能力也不起作用,盎惑不了人心,构不成危害;不仅这种能力不起作用,就是圣人也不能轻易使民心动摇造成动荡。这两者都不会构成危害,是因为民心所向的缘故。以道的规律来化育天下,就象川谷必归于江海一样。大国的自我定位,也以居于下流为贵。这是天下的归附交汇之地,相当于天下的雌性位置,牝总是以娴静来战胜牡,以静为有利位置,所以,大国宜居谦下的位置。大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就会使小国信服依附;小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就可以使大国接纳自己。因此,或是通过谦下而使人依附,或是通过谦下使人接纳,这样,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支配小国,小国也不过分依靠大国,两者都能满足各自要求,大国要首先采取谦下的位置,则效果会更加可靠。
总 结 水 之 善,散见以下各章: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我的理解是:
总 结 水 之 善
曲则全①,枉则直②,洼则盈③,敝则新④,少则得⑤,多则惑⑥。夫唯弗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⑦。
注释:
①曲,委曲。全,保全。②枉,弯曲③洼,低洼。④敝,破旧。⑤得,有益处。⑥惑,迷惑,反作用。⑦不盈,不求完满。
释文:
水能屈己从人,甘为万物服务,因而能有全功;随时就势,能折能弯,从而绕山穿谷而直归大海;在低洼的地方才会聚积充盈;覆盖大地,冲走旧的才会给新生者创造空间;适可而止则可使万物受益;过多会泛滥成灾而使万物受到困惑。就因为从不争功,所以天下万物没有能与水竞争的,古人讲的“曲则全”这句话,绝不是一句空话,真是高度概括水之善的良言呀! 能够以水之道自保的人,最关键是不追求完满,只有这样才会推陈出新,不断受益。
到此,第一关 完。
第一关,之所以简单,是因为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作为标题,而文章中说"水"的特点,又很容易区分开来. 也请大家参考一下,多提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