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儿枕及瓷枕历史

 昵称3104032 2010-09-09

   孩儿枕乾隆也喜欢

  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定窑孩儿枕的传奇故事。

  北宋时期,定窑已成规模。有一对夫妻,同为烧窑能手,虽然结婚10余年,生活幸福美满,但眼看两人都已近而立之年,却无子嗣。

  在中国古代,民间流行一种习俗叫“栓(拴)娃娃”,也叫“抱娃娃”。是说婚后不孕的妇女到当地的天后宫,拜求送子娘娘赐子,然后用红线拴上一个泥娃娃,抱回家,再供奉起来,就能顺利怀孕。于是,他们夫妻二人就请了一个泥娃娃。

  但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夫妻二人仍然没有得子,妻子日日为此伤心,丈夫则一气之下将泥娃娃摔了个粉碎。但这一摔却将妻子的心摔了个粉碎,她觉得自己再也没有怀孕生孩子的可能,在哭泣中蒙眬地进入梦乡。睡梦中,她仿佛看见了一个小娃娃在草地上欢笑着奔跑,口中还不停的叫着娘。跑累了,小娃娃头倚靠在胳膊上,笑盈盈地躺在了地上。

  一觉醒来,她的心情好了许多,睡梦中孩子的笑脸也一直留在了她的心里。思来想去,她画了一个样子,挑了一块上好的坯土,描摹出了一个小孩样的瓷枕头。丈夫见妻子如此这般,就将妻子所描绘的枕头精心烧制。这只孩儿枕,精巧秀丽、栩栩如生,特别惹人喜爱,妻子枕着它睡觉,仿佛便能在睡梦中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娃娃。没想到过了半年,竟然怀孕了。

  夫妻二人喜出望外,认为孩儿枕起到了天后宫泥娃娃的作用。依照民间习俗,请回泥娃娃的妇女成功怀孕后,每餐要给泥娃娃安排碗筷,逢年过节还要摆上水果糕点,换上“百家衣”。于是,家里的孩儿枕便也有了同样的待遇。后来,他们的孩子顺利出生,孩儿枕就成了孩子的大哥,还要按照民间的习俗,叫这瓷枕为“娃娃大哥”。

  宋代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一词中还有赞颂瓷枕的词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据说,乾隆皇帝就非常钟爱孩儿枕,有一次得到了一件孩儿枕后,诗兴大发,提了一首诗:“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宋代瓷枕艺术成就最高

  瓷枕在两宋及金、元时期,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期。这个时期中,以宋代的瓷器艺术成就最高;而瓷枕方面,宋代以磁州窑 、当阳峪窑 、扒村窑 、登封窑所出为多。孩儿枕则是瓷枕中最为丰富的一类,它寄托了人们多子多福的心愿。而定窑所出的孩儿枕并不多见。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定窑孩儿枕从整体上看,枕做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做枕面。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身穿长衣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榻边模印花纹,四面开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龙,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凸起如意头纹。枕身釉做牙黄色。底素胎,有两孔。这件艺术珍品神形兼备,富有情趣,运用多种装饰手法制作,不但反映出宋代定窑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能,而且也体现宋代社会对儿童非常重视,人们认为儿童象征着吉祥幸福,能降福驱灾。这件定窑孩儿枕制作精美,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件吉祥之物。令人可喜的是,在我国台北“故宫”中也收藏了两件北宋时期的定窑孩儿枕,与北京故宫的孩儿枕如出一辙。

明清时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枕头是人们常用的睡眠工具,是为睡眠的舒适而采用的填充物。而在中国古代,每当到了酷暑难耐,人们则会使用瓷枕,它清凉沁肤,爽身怡神,颇受人们的喜爱。

  虽然瓷枕是消暑的良好卧具,但在现在人的生活中,瓷枕早已不见了踪影。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到了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造型非常丰富。当时较为流行的有几何形枕、兽形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等,造型精巧,制作细腻。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被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这一时期的瓷枕逐渐从实用品转向了雅俗共赏的工艺品。明清以后,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的出现,瓷枕开始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21世纪成为收藏热点

  瓷枕作为我国民间古陶瓷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市场价格一直受到瓷器整体市场行情的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瓷枕造型的独特性和人们对其艺术价值的认识度不够,瓷枕的市场价位相对较低,普通的瓷枕价格一般在几百元左右。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瓷器市场价格的整体上升,瓷枕的价格也随之上涨了近十倍。造型、纹饰较好的瓷枕价格基本在1000元以上。

  2000年以后,随着人们对瓷枕艺术价值的认同,瓷枕的整体价位再一次上涨,尤其是宋元时期的瓷枕精品,是部分收藏家们追逐的重点,市场价位也在万元以上。如一件宋代素三彩虎纹枕市场参考价在2万-3万元,宋代磁洲窑的刻花诗文枕市场参考价在1万-2万元。宋代绿釉花鸟枕市场参考价在1.5万元左右。此外,一些名窑的瓷枕精品已经达到百万元以上。如在2001年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宋代汝窑的瓷枕就以150万美元成交。

  但绝大多数藏家因瓷枕的美感相对于其他种类的瓷器差,而且仿造相对容易,加上精品越来越少,因此在拍卖市场上并没有形成瓷枕专门的交易市场,交易也不活跃。

图一:唐代邛窑绿釉警枕.jpg

唐代邛窑绿釉警枕
 
唐代邛窑三彩刻花警枕残件

图二:唐代邛窑三彩刻花警枕残件.jpg

唐代邛窑三彩刻花警枕残件

图二:唐代邛窑三彩刻花警枕残件 (1).jpg

长期以来, 对这一类瓷枕,考古文博界有人认为是中医诊病用的“脉枕”——这是没有根据的,因为这种枕头太高,不利于号脉,现在中医号脉的垫子通常都很薄就是明证。
笔者以为,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了唐代,影响已深入民间,非高门权贵的子弟也可以通过分科考试竞升为官吏,于是,民间读书人,为了做官,改换门庭,纷纷挑灯夜战,刻苦攻读,困了就睡一会儿,又担心睡过头了,咋办?于是此种短小狭窄的高瓷枕便应运而生。这种瓷枕的特点不适合长眠,只适合打盹。读书实在太困,读书人就以此枕头打一个盹,如果睡熟了,一翻身,头倒下,人惊醒了,于是,就又开始读书。这种瓷枕,有如此警示的作用,故而应叫“警枕”
到了两宋、金、元及明代初期,瓷枕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造型非常丰富,胎装饰、釉装饰种类繁多,有单色釉、三彩、彩绘、青花等。当时较为流行的有包括立方体形、轮花形、圆梳形、腰圆形、椭圆形、圆形、扇面形、多角形、扁瓢形、金元宝形和如意头形等在内的各种几何形形枕和人物形、动物形、房屋形等等,造型精巧,制作细腻。有的瓷枕还充分运用了彩绘和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一书说:“元枕形体更大,一般长40厘米左右。明以后,日用者少,多作明器——寿枕,形体大而制作粗糙,多作枕面深深下凹进的形式。”

e4878458.jpg

四川三彩 003

四川三彩 003.jpg

 
十多年来,在成都、重庆特别是川南地区的乐山、宜宾、泸州等大中城市的文物商店和古玩市场上,经常会出现元末明初的三彩寿枕,数量之多、价格之廉是四川历代三彩陶瓷器之最。因为是死人用的,而且数量多,所以价格便宜。
为什么在四川会出现数量多、价格廉的三彩陶瓷寿枕呢?
原来,四川是宋朝抗击金、元的大后方和最后根据地,长达五十年的宋元战争毁灭了四川的生机,史载“土著之姓十亡七八”。而四川、云南又是元明大战的最后战场。元王朝跨台前几年,景德镇被朱元璋义军所占领,而明王朝建立后4年,明军才最终占领四川,8年后才占领云南,因而在川滇交界的川南地区明军与元军多有恶战,军民丧于战乱不可胜数。据史料记载,元代末年,四川的人口为70万,经过元末的战祸后,四川的人口可能只剩下三、四十万了。于是导致了历史上明代初期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移民120万迁居巴蜀的史实。
    人死了总得下葬,将军功臣、达官贵人,还要厚葬。这样,在那一段时期的四川,满足丧葬需要的各种明器和寿枕生产了许多。
笔者,在十多年前,在一份杂志上看到香港有收藏家专门收藏枕头,受其启发,在川南某地收藏了第一件瓷枕。
这是一件元末明初的青花瓷寿枕,枕长36厘米集雕、刻、贴、塑、彩绘于一身,工艺复杂;蝙蝠纹、钱纹、莲花纹、翠竹纹、兰草纹等,内涵丰富。根据瓷枕的胎质、胎色和青花发色特点,笔者应为元末明初四川或云南地区生产的陶瓷精品。(见:图三)此类青花寿枕常常在出现在阵亡的明军将军墓中,所以,当地人有将这类瓷寿叫为“将军枕”。以后,我又在成都文物市场上收购了一件长达46厘米的三彩瓷寿枕,此枕的胎装饰风格与青花瓷枕大体相似,也有雕、刻、贴、塑,但纹饰和色釉却另有一番风韵。(见:图四)。

四川元代青花蝴蝶型梅、兰、竹及钱文瓷阴枕

图三:四川元代青花蝴蝶型梅、兰、竹及钱文瓷寿枕

图三:四川元代青花蝴蝶型梅、兰、竹及钱文瓷寿枕

图三:四川元代青花蝴蝶型梅、兰、竹及钱文瓷寿枕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