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词中“文学形象”鉴赏技巧

 雅宜清致 2010-09-10




什么是“文学形象”呢?文学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与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图画。文学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形象(意境也是一种艺术形象)。

  在古诗阅读中鉴赏“文学形象”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文学形象”的鉴赏点角度解读诗歌鉴赏的技巧。

  一、鉴赏诗歌炼字: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好在哪里?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第二次拜相。

  “绿”的鉴赏:

  1.形容词活用成动词,既有动感又有色彩感,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视觉形象。

  2.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旨回京的心情吻合。“春风”既实指,又有政治寓意。

  3.“绿”字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送别》中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草绿”与“思归”是联系在一起的。

  二、鉴赏诗歌的想象:

  如:《长干行》(崔颢)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想象空间?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

  诗中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女主人公“妾”,一个是男主人公“君”,两个人分别在两条船上,相向而行。少女正在划船,突然对面传来歌声,少女抬头看去,原来是一个小伙子划船赶来,少女心中突生好感。当两船相遇时,她突然意识到应该打探一下他的情况,否则失去机会,以后再问就更难了,于是她突然发问:“妾住在横塘。”意思是说“你若来找我请到横塘来”,这倒使小伙子感到有点莫名其妙,这也使少女感到自己太唐突,于是连忙解释说,“我没有别的意思,只不过是‘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从而用乡情把爱情掩盖起来。

  三、鉴赏诗歌的线索:

  试分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的诗歌线索: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往,愁倚两三松。”

  诗以“访”贯串,按时间线索写出历程,而情感变化融于其中。首联是一程:桃花,犬吠,一片桃源美景,此乃出发时山麓之景也。一个“露”字,点明时辰尚早,有一种悠闲观景心态。从听和见两方面写来,少年李白形象跃然纸上,颔联为二程:行至山中,仍从听和见两方面写来,不过却和首联不同:不应见鹿而见鹿,应闻钟而不见钟,写出山中之静,暗点尾联“无人”,上接潺潺“水声”,诗人感情已由兴致冲冲而产生疑窦。颈联第三程:写到大明寺所见,野竹、飞泉、青霭、碧峰,一幅明丽清雅景致象征道士之淡泊和高洁。“飞泉”二字,一脉而下,使前面小溪、水声都有了着落。两句仍从听和见两方面写来。见此美景,诗人心中又是一喜。尾联写“不遇”,但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化景物为情思,因愁而“倚两三松”,写出诗人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走也不是,等也不是的惆怅失望情怀。全诗前六句写“访”,景色优美,后二句写“不遇”,情致婉转,处处照应,层次脉落天衣无缝。

  四、鉴赏诗歌中情与景、情与物的关系:

  如:从情与景结合的角度评价《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五、鉴赏诗歌中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在古人诗歌中有一些经常出现的“高频意象”:

  如:“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思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的诠释了贺铸(“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又如:“燕”的意象: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晏殊词《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尽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忧伤。

  ……

  六、鉴赏诗歌的对比烘托手法:

  对比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动衬静。

  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七、鉴赏诗歌的言外之意:

  如:秦韬玉的《贫女》,仅仅写了贫女吗?诗中贫女与寒士有哪些相似点?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俭:“险”,怪异的意思,奇形怪状的梳妆打扮)。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手指按住,一种刺绣的方法)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本诗是借贫女写寒士,其中贫女有比兴意义:

  贫女:良媒不问平民之女——寒士无人举荐。

  贫女:“夸指巧”而“不斗眉长”——寒士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

  贫女:“谁爱风流高格调”——寒士独清独醒的寂寞

  贫女:“为他人作嫁衣裳”——寒士替人捉刀,一无所获的现实人生

  在我国的文学遗产中,古代诗歌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从诗经楚辞、八代唐诗到宋词元曲,大半部中国文学史主要是诗史,无论从高考复习的角度还是从弘扬民族文化的角度,同学们都应该加强诗歌的阅读、提升诗歌鉴赏的能力。

  事实上,诗歌鉴赏趣味的广狭与鉴赏能力的高低往往是成正比的,愿大家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感悟能力,取得优异成绩。

  最后总结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供大家在学习中体会、运用:

  识字——掌握诗词语汇知识

  知人——了解作家生平经历

  论世——熟悉必要的历史背景

  诗法——了解基本的诗学常识

  会意——调动相应的生活体验

  吟诵——学会因声求气的咏味

  比较——积累一定数量的赏析案例

 

 

 

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一、考纲要求及命题特点
  《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命题材料圈定在唐诗宋词题型趋于纯主观化考查内容越考越细试题难度加大评分尊重考生的个性化解读与评价。
二、概念诠释
    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艺术形象,即指诗人从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就诗歌的形象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与物象。
1、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把握的。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2、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3、意象
   诗中的景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在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春花因伤时而迸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悸地发出哀鸣。诗人触景生情,寄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间。
4、物象  
   指的是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最典型的是咏物抒情诗。物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因此我们通过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凸现其自然属性,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在欣赏这类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三、解题方法点拨
  解答古诗鉴赏题,要善于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题目。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2、要注意作者。
   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3、要注意注释。
   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4、要注意题材。
   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5、要注意意象。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6、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7、要注意“情语”。
   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

四、技巧点拨

(一)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
1.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
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
3.展示形象的意义。
   (二)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
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三)鉴赏文学形象三部曲:分析语言,再造想像,把握意象。
1. 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形象的外形与内涵。

把握外在形象后面所诉言外之意,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系列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驻足远望,久久不肯离去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2、通过再造想像填补形象空白。

诗歌言简意赅、讲究含蓄美、不直露的语言特点,要求我们鉴赏时应通过想像,把作品留下的空白补充完整,使之成为完整的形象、情节或意境。

3.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的诗情。

古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本文来自一松柏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