磅数的概念: 磅数Pounds,为衡量重量的英式单位,类似于我们习惯的公斤与千克等公制单位,在球拍上面是衡量张力Tension的单位之一,指的就是球拍线床上球线的拉线强度,或者说线床的松紧程度。这个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出球的效果,磅数越高,线床越紧,击球感就越偏硬。 磅数的误区:磅数越高,击球越省力(或越费力)?
关于磅数的一些疑问: 一,为什么穿线的时候,横线要比竖线高一至二磅? 答: 首先先了解一下穿线的流程,在现行的球拍设计原理与穿线机系统下,不管是哪种穿线方法,都是先穿竖线,再穿横线。竖线先穿好,此时竖线的受力环境是单一 的,即球拍承受拉力后受到夹拍器的顶力作用保持原型,横线未受力也不对竖线产生应力影响。反观竖线穿完后横线的穿线过程,每穿一条横线都会叠合在竖线上面 产生一个压力迫使竖线形状不再如原来一样笔直,这种相互作用的现象在穿线过程中也是考虑横竖线之间应力相互抵销的一个基本因素,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竖线开 始弯曲,不再保持原来的磅数,而是在横线压力的反作用力下而提磅了,经过测量与激烈的讨论,现在业届认为,竖线经横线作用后提磅的幅度是10%左右,以平常羽毛球爱好者习惯使用的磅数区间20-30磅 之间而言与对于普遍的机械穿线机而言,正常的情况下是横线加两磅即最终实现了横竖线之间应力相互抵销,而让球拍表现出线床整体磅数均匀的效果,这个理论值 对于现在风行的方头球拍来说是比较适合的,因为甜区足够大不用担心把球拍拉尖,在拉框体较软,甜点区较小的圆头球拍,应考虑降低球拍拍框横向的受力,推荐 横线仅加一磅。但从实际操作上也同时要考虑到穿线的流派风格与穿线机的顶力与个人习惯偏好等因素。
二,为什么一些品牌球拍的磅数推荐值那么低?
在解读这一点时我们先提一下“绝对磅数”与“表现磅数”。 一 般我们为了简化讨论,我们在文中涉及的磅数都是“绝对磅数”,即线本身受到的拉线等于等质量的重物在地心引力作用下产生的重力。但“表现磅数”的讨论就没 这么简单,就像是研究方法之一的“黑盒法”一样,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的作用下,已经不能将重力与拉线完全等同起来。这个“黑盒”在羽毛球拍穿线看来,最大 的内容就是各地区流行的穿线器材与风格流派的不同,在欧洲特别是以严谨著称的德国,更为流行的是重锤式穿线机,即使用重锤受到的重力为拉力来源,这样重力 与拉线的对等关系比较直接。而对羽毛球运动比较流行,球拍穿线量较大的东南亚地区,更为流行便捷快速的弹簧机头穿线机,这种就将重力对等到弹簧的弹力上再 对等到穿线的拉力之上,这个“重力-弹力-拉 力”三力转换的过程也成了“黑盒”的一部分,多次转换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磅数或增或减也是不易预料的。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网球普及得更好的地方, 很多都是用网球的穿线机器与穿线风格去兼容羽毛球拍,网羽虽同门,风格却不同,比如,三磅对网球拍来说是个正常的完全可接受的磅数波动范围,但对羽毛球拍 来说,是一个可以产生明显不同手感的磅数波动空间。因为“表现磅数”的复杂性,跨国的品牌一般都有“船大不好掉头”的难处,如果根据每个地区的特点去标不 同的磅数,这样除了会产生考察的成本的同时又会让消费者解读成“地区性歧视”,“商品标准不统一”的可能,所以这些品牌商最终只能迁就表现磅数比绝对磅数 要高的地区,在我们东南亚地区看来,就有磅数标低了的感觉,正常的情况下,读这种标示磅数,我们都会在心里面默默的乘以1.2倍,比如一把标示最高磅数是22磅的球拍,我们会视其最高可承受26.4磅,这不知算不算“潜规则”中的一种,但享受大品牌的性能的同时,也不得不同时接受这个被“一刀切”的现实。 |
|
来自: alien > 《badmin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