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效艾符超旧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HLD. 2010-09-12

 

        又是一年端午节。

        一个道道地地的民间节日。商家刻意打造的节日氛围,给忙碌的人们,多少增添了一点过节的兴趣,包装精美的绿豆糕,口味多样的嘉兴粽子,怎么也要拎它一两盒吧,应应景嘛。

        在西风东渐、洋节纷来的今天,国人还有过端午的习俗心态,至少说明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还有那么一点魅力吧。然而,端午节就这么简单地打发得了?

        用不着深刻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也不必知道谁是屈原,老辈们一代代传下来的,就是冲着喜庆,冲着调剂平淡的日子,时髦话叫增加生活的亮色吧。

        童年的回忆中,端午节应该是这个光景呢:各家各户张罗着包粽子,插菖艾,泡雄黄,戴香包;新麦磨来擀面汤,红桃黄杏可口尝,瓦罐慢炖老鹅汤。

        平日难得出头露面的大姑娘小媳妇,揣着香帕,打着花伞,发髻上照例斜插一枝栀子花,街上集上喜溜溜地转一圈,桃儿,杏儿,新炒的蚕豆,刚出锅的香粽,实实在在地挽一花布包,套在腕上,袅袅娜娜地走亲串友来了。

        和过年一样,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穿着各色彩布片勾缝的花兜兜,脚踝、手腕处一律带上蚕丝圈,像如今的孩子戴的石英表。特别是过年没有的一道装饰:在额上点一点雄黄,腮边涂一团花汁自制的胭脂红。女孩的小辫,当然要扎新买的彩头绳,再满满地簪一头金银花瓣,整个一小观音玉女!男崽娃光青的头皮上,总留一绺“马桶盖”,比潘长江的发型更有着不加雕琢的酷。可不修边幅的习性改不了,早晨还是喜滋滋地任凭娘或奶奶打扮,午晌刚过,统统原形毕露,赤着脚,光着腚,有的干脆连花兜兜也扯下,来个一丝不挂,直奔河湖港汊,狗跑式,扎猛式,蛤蟆式,五花八门,把个水面,翻成沸汤,大概那吒闹海也就这个阵势了。

       而一场龙舟竞渡,必成端午节的压轴大戏。江面、河道上,花枝招展的彩船只是个点缀,各色龙舟上那些饱绽肌肉的汉子,才是真正的主角。一声锣响,平静的江面顿时开了锅,银浪翻滚,玉珠飞溅,把舵的鼓声,划桨的号子声,夹岸观众的喝彩声,助威声,一浪高过一浪,端午节的闹庆也就达到了最高潮。

        呵呵,端午节好像就该这么过呀!

        一切似在眼前,倏忽云烟飘过。“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唐代诗人殷尧藩的诗句,道出了他的,也是我的,我们的心头之结。岂止是端午节,人生的美好回味,渗透在多少节气之中啊!乡土味的,原生态的,约定俗成的民风民俗,正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文化的精魂所在呀。

        “不效艾符超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是的,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转型,民风乡俗也会衍化。多元的世界文化,只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只有融入其中,才能永葆常新。无需为日渐消弭的节气形式而耿耿,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精神自由,这才是我们今天,在庚寅年的端午节,高举蒲酒,衷心祈求的“升平”之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