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教案

 乐山老杨 2010-09-13
《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教案
 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
(第一课时)
全章概述
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也是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才能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新课程学习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传统文化的特点、涵义。
2、理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认识文化的发展过程,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对我们有重要作用。
(二)进行新课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如针灸、京剧、书法等,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色彩,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有其独特的风采。
1、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
(1)传统习俗的继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9-40页材料,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材料,并体会、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却内涵。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因为传统节日激起了无限的亲情。台湾海峡会引起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是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2、传统文化的内容要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罐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3页内容,结合两个观点,思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活动:积极阅读并思考所提问题
教师点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柏”,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粗。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传统文化的涵义、继承方式,以及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性和采取的正确态度。我们要从中体会重视传统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说法正确地组合是 ( )
① 结构体系独特 ②艺术造型优美 ③ 艺术装饰丰富 ④ 属于传统文化
A.① ② B.① ② ④ C.① ② ③ D.① ② ③ ④
答案:D
[例2] 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具有历史的烙印 B. 带有本民族色彩
C. 只能存在于历史中 D. 渗透在现实生活中
答案:C
[例3]对待传统文化要( )
A.全部继承、吸收
B. 取其精华,去其糟柏
C. 坚决予以批判、抵制
D. 古为今用,全部吸收
答案 B
★课余作业
收集你熟悉的民族节日、民族风俗材料,体会传统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独特魅力。
 
(第二课时)
新课程学习
3.2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
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在人的交流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一、丰富精神世界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涵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
(2)人口迁徙。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6-37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手段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从汉代张差事出使西域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类西行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8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文化传播活动的启示?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知道了文化在各种交往活动中传承、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的传承有重大作用,要推进全球文化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四)实例探究
[例1]两宋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地区保持者频繁的贸易交往,两地区的文化也随之交流传播。这说明 ( )
A.商贸活动就是文化活动 B.文化传播具有多种方式和途径
C.商贸活动有文化传播功能 D.文化传播具有多种媒介和手段
答案:C
[例2]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这表明 ( )
A. 旧的传媒已经不起任何作用
B. 现代信息技术标志着传媒开始面向大众
C. 大众传媒具有多种形式
D.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日趋重要
答案:D
[例3]、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 )
①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② 吸收世界优秀文化 ③ 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 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A.① ② B.① ② ④ C.① ② ③ D.① ② ③ ④
答案 D
★课余作业
分组收集材料,探究、讨论加强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第一课时)
全章概述
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文化的传播让世界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文化传播手段的根本性变化,对文化的传承起着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新课程学习
3.1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涵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2、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体会文化多样性的独特魅力、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关注世界文化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因、意义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如何正确认识、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是本节课探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世界文化异彩纷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8-29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说明,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人们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能够深切感受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9页材料,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从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可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1、民族节日各具特色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1、民族节日各具特色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呈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是对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世界性遗产?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发言探究
二、透视文化的多样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1、文化的多样性及其表现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都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如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33页内容,并思考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积极阅读并思考所提问题
教师点评:
1、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如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法律与天文学上的成就,古代埃及人民在建筑与医学上的成就,古代中国人民的四大发明,古希腊人的哲学与艺术成就等,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我们要从中体会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从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可以感受到 ( )
①文化的多样性 ② 民族文化的不相容性 ③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④ 不同的民族情结
A.① ② B.① ② ④ C.① ② ③ D.① ③ ④
答案:D
[例2] 下列不属于文化遗产的是 ( )
A. 中国的长城 B. 埃及的金字塔
C. 九寨沟风光 D. 司马迁的《史记》
答案:C
[例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因为( )
A.各民族文化是至高无上的
B. 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要求
C. 民族文化属于民族,不属于世界
D. 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
答案 B
★课余作业
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体会文化的多样性内涵及其独特魅力。
(第二课时)
新课程学习
2.2 文化塑造人生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对人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精神的。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18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对人的深远影响。
一、丰富精神世界
1、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例如,文化赏析,包括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绘画欣赏、文物欣赏等等,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8页材料,并思考:当代中国应该倡导什么样的文化?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二、增强精神力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9-20页内容,并思考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精神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充满爱国激情的法国的国歌《马赛曲》,鼓舞着法国人民奔赴抗击国外封建联军的革命前线;《国际歌》鼓舞着世界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义勇军进行曲》则激励着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中,无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年代,还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2)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3)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2、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健康有了基本保障。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日渐浓厚的兴趣,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生的塑造,知道了文化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人的发展应该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应该是物质发展与文化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实例探究
[例1]文化赏析,包括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绘画欣赏、文物欣赏等等,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 ( )
A.文化对人的发展有深远持久影响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答案:C
[例2]充满爱国激情的法国的国歌《马赛曲》,鼓舞着法国人民奔赴抗击国外封建联军的革命前线;《国际歌》鼓舞着世界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义勇军进行曲》则激励着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这表明 ( )
A. 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 文化对人的发展有深远持久影响
C. 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
D.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答案:D
[例3]、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
①爱国主义思想 ②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③ 科学文明、开拓进取的观念 ④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A.① ② B.① ② ④ C.① ② ③ D.① ② ③ ④
答案 D
★课余作业
分组收集材料,探究、讨论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生的。
(第一课时)
全章概述
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持久的。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感受文化影响
二、文化塑造人生
新课程学习
2.1 感受文化影响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的影响。
2、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地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2、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的涵义,知道了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一旦产生就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下面我们就文化对人的影响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二)进行新课
一、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交往方式,不同的文化素养,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统一事物的认识各不相同。这说明文化对人有重大影响。
教师设问: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专家点评,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君臣之间、主仆之间、长幼之间、男女之间,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不可能采取平等的方式交往。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相关连接,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的观念有不同的层次,有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零散的观念,也有理论化的思想、观点。其中,各种系统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论正确的或错误的,都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教师设问: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特点呢?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还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
例如,"乡音难改",就是表明经年累月形脆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相关连接,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知道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的交往方式、认识和实践活动、思维方式等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作用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文化对人的影响有 ( )
①人的交往行为 ② 人的交往方式 ③ 人的思维方式 ④ 人的社会活动
A.① ② B.① ② ④ C.① ② ③ D.① ② ③ ④
答案:D
[例2] "乡音难改"表明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的特点是 ( )
A. 潜移默化特点 B. 强制性特点
C. 深远持久特点 D. 自然性特点
答案:C
[例3]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这说明(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性的
B.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
D.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消极的
答案 B
★课余作业
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及特点。
(第二课时)
新课程学习
1.2 文化与经济、政治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文化的涵义及其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不同于经济、政治,但是,它与经济、政治又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人类的文化、经济、政治生活内容,从中可以体会到,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中渗透着文化的作用。
一、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重大影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段话说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虽然由经济、政治决定的,担忧有相对独立性,它并不于经济、政治绝对同步。
2、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江泽民这段话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生、发展、作用等方面,阐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关系。
二、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互相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文化本身就根源于经济,离不开经济。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密切交织在一起。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这方面的具体实例
学生活动:积极发言
教师点评:科技的作用,人才的需求,劳动者文化素质、技术素质的作用,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等等。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具体实例,说明政治生活离不开文化的发展。
学生活动:积极发言
教师点评: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都对人们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借助文化渗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等等。
三、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竞争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到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发展先进文化,增强综合国力
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地方向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知道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国际竞争中有重大作用,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解积极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 ( )
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文化 D.文华对经济有反作用
答案:C
[例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 )
A. 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决定作用
B. 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C. 文化是以经济为基础的
D.文化对社会发展有反作用
答案:D
[例3]2004年,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举办了十多场专项展览,引来全国70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380亿元。这说明( )
A.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D. 经济反作用于文化
答案 B
★课余作业
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观点的认识。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课时)
全章概述
文化是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不一定真正明白它的内涵。本课从文化“万花筒”入手,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涵义和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学生发展文化、增强综合国力的热情。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体味文化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新课程学习
1.1 体味文化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涵义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
①申办2008年奥运会 ② 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③ 参加元旦文艺晚会 ④ 买车购房
A.① ② B.② ④ C.① ③ D.② ③
答案:C
[例2] 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B.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C. 文化以物质为载体 D. 文化素养是自然形成的
答案:D
[例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百多年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 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C. 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
D. 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答案 B
★课余作业
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文化对个人、民族、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用快乐的小问号导入新课,并通过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听、视觉多方面的感受,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今天,这美妙的音乐将带我们去探索一个新的世界。走进这个世界,你会发现它是多么神奇,多么美妙。
  ……
  今天,小问号又将带我们到哪儿去呢?让我们跟它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提出问题)
  师:那我们应该到哪儿去寻找答案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到哪儿找答案"。(揭示课题)
  (二)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设计意图:小组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互相启发及对他们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
  师:看书,找一找,说一说"遇到问题时,该到哪儿去找答案"。
  生:自由看书、讨论。
  生:讨论回答: 问问别人(出示标题)
         
  (三)到哪儿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四种方法的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使用方法,并让他们亲身实践方法的使用过程和感受得到答案的喜悦和自毫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师:请看大屏幕,这就是我们寻找答案的四种方法(移动鼠标),这每种方法里面都藏着一个关于蚂蚁的小问题。你们想先试试哪个方法呢?
  生:选择方法
    1、问问别人
    让学生参与提问寻找答案;
    2、书上找找
    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最快的做法;
    3、网上查查
    让学生了解方法的使用;
    4、做做实验
    (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实验的乐趣)。
    (每一种方法的使用又都让学生得到了一点小知识、小秘密,满足他们的求和欲)。
    这些方法的学习和使用依照学生的兴趣来决定其先后次序。
  四、给问题找答案
  (设计意图: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源于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而他们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又源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小培养他们积累知识的方法将使学生受益终生,而积累方法的多样化又适应了儿童的天性。)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也去找到生活中你们感兴趣的答案呢?
  师:请说说你的问题是什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找到答案呢?
  生:
  五、活动:学做卡片
  师:答案找到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记在问题卡片上呢?
  (写下来、画下来、粘贴下来……)
  师:有了问题又记上了答案,那这就成了一张资料卡了。我们来看看用这些方法做出来的资料卡多有趣!(演示课件)看看,每种方法都很棒吧!
  (设计意图:成长记录袋是学生成长的见证,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评价方式。它可以作为老师评价的依据,也可作为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标准。而让学生学会自检,学会回头看看,更是为了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日益成熟。同时,老师激励性语言的自然真诚流露,更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师 :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肯定能在平时生活中发现许多为什么,并给它们找到满意的答案记录下来。然后把一张张漂亮的资料卡片放在成长记录袋里,每学期回头看一看,你会发现,自已竟知道了这么多问题,真是太了不起了!
  (四)读儿歌
  (设计意图:儿歌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这首儿歌又是对这节课内容的一个总结,它让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记下了原本较枯燥的知识。)
  先听,再小组自由读,或多种形式地读。
  师:小问号是我们永远的朋友,你们愿不愿意动动手,动动脑帮它们找到更多满意的答案呢?
  好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得很棒!
  下课了,去帮你们的小问号找找答案吧!

教学反思:
  我所执教的《到哪儿找答案》是《品德与生活》第四单元《快乐的小问号》第三部分的内容。这一主题单元是由"你留心了吗?""我的问题卡片""到哪儿找答案"三部分有机组成的。它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即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的一个过程,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色彩斑斓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小问号的世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睁开明慧的双眼到生活中去寻找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许许多多的问题。并以问题卡片的形式把问题保留下来。前面这两部分是我这一节课的铺垫和前提。
  而我这节课是以激发学生解答问题的兴趣为先导,以寻找解答问题方法和使用这些方法为主要内容,并以把学生的问题卡片引导转化为资料卡片为最终目的。
  针对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学生小组学习讨论。3、到哪儿找答案即教学寻找答案的四种方法,这是我本节课的重点。我通过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方法,并让他们亲身实践方法的使用过程,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A问问别人,让学生参与提问寻找答案;B书上找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最快的查书方法。C网上查查,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使用方法。D做做实验,让学生学会留心周围的事物,并亲自动手,亲身去体会实验的乐趣。4、给问题找答案。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寻找答案的方法。5、学做资料卡片。让学生把找到的答案记录下来,培养积累知识的好习惯。6、读儿歌。儿歌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调动起了学生 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了学科整合的新课程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教师积极引导的融洽的师生关系。特别是资料卡片的展示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并做成了漂亮的资料卡片,心里本就有股强烈的喜悦和自豪感,老师这时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和真诚地鼓励,这就让他们的成就感更加的强烈,学习的兴趣也就更浓厚。课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也就更有可能成为现实。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遗憾,如网上查查这一方法的介绍,我本来很想让同学们真正见识一下,上网是怎么一回事,但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就只能作罢了。再如做做实验和给问题找答案这些环节也都受到了课堂的限制和约束。所以,现在有很多老师,包括我在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新世纪的教学,条件、设备的好坏对教学质量的好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然,任何一堂课,它都是有延续性的,而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单独个体,特别是这种方法的教学,它的效应还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后不断的辅导和督促才能生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