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课程标准

 szhzhxdwl 2010-09-15
物理课程标准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内容标准注意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
  内容标准中的样例是对标准进一步的解释和扩展,活动建议则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活动实例。它们不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
  、科学探究
  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部分。
  (一)科学探究能力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学习中,科学探究能力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探究要素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猜想与假设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分析与论证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评 估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交流与合作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有团队精神。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二)科学探究实例
  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可以是《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科学探究的形式有课堂内的探究性活动和课堂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
  例1 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
  ●提出问题
  李明在一所农村中学读书,学校有一只大的开水桶,冬天为了保温,在桶外裹上了一层棉被,尽管如此,早上灌的是开水,到了下午还是变得凉凉的。一天早上,李明看见张迪用铝合金饭盒装开水时,滚烫的饭盒只垫了薄薄的一层泡沫塑料就不烫手了,他突然想到,能否用泡沫塑料代替棉被给开水桶保温呢?他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张迪。
  李明认为,手觉得热,是因为手吸收了热量,温度升高。隔着泡沫塑料拿热饭盒不烫手,说明泡沫塑料导热性能差。用导热性能差的材料包着开水桶,保温的效果按理说就会好些。张迪随手摸了一下热水桶上的棉被,暖乎乎的,热量通过棉被传出来了。张迪想,李明可能是对的,泡沫塑料的保温效果可能会比棉被好。
  李明告诉张迪,如果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烧瓶,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便可以得出这两种材料保温性能好坏的结论。“还可能有其他因素影响水温变化,如两个烧瓶中的水是否一样多,水温是否一样高。”张迪说。“是的,”李明强调:“还需注意放烧瓶的环境是否一样,泡沫塑料与棉被的厚度是否一样等等。”他们注意控制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决定在两个烧瓶中装质量相等的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分别用两种保温材料包好,放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下自然冷却。  按照这个计划操作,李明和张迪把实验测得的数据填在下表中。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t/min
0
5
10
15
20
25
35
45
55
65
80
95
110
125
140
155
T1/℃
80
72
64
59
55
51
50
41
37
34
30
26
24
22
21
20
T2/℃
80
65
56
48
43
38
32
28
26
24
22
22
21
21
20
20

  ●分析与论证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第1组(泡沫塑料保温)从80℃降至40℃所用的时间超过了45 min,而第2组(棉被保温)降低相同温度只用了不到25 min,这表明,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确实优于棉被。
  ●评估
  以上表格中,第35minT1的数据与T1的总的变化趋势有较大的偏差,回想实验的操作,有可能在读温度时有疏忽。如果剔除这个温度值,其他所有数据都与实验结论吻合。因此,这个实验的结论应该是可信的。
  ●交流与合作
  李明和张迪讨论后,给学校总务处写了一封信,信中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结论,建议学校替换开水桶的保温材料。
  例2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
  课堂上教师问: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如果改变通过电磁铁的电流或者改变电磁铁的匝数,它的磁性强弱会变吗?
  ●假设与猜想
  学生相互议论:假设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由1A增加到2A,电磁铁的磁性会怎样?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导线中的2A电流是两股1A电流汇合而成的,每股电流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合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
  如果电磁铁的电流不变,线圈由100匝增加到200匝,它的磁性又会怎样?是否可以这样推测:200匝线圈是由两组100匝线圈组合而成的,每组线圈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合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
  通过以上推测可以想到: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通过怎样的实验来检验以上猜想呢?这个实验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同学们讨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法:
  (1)怎样测量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学生A:看它能吸起多少根大头针或小铁钉。
  学生B:看它能吸起多少铁屑(用天平称)。
  学生C:看它对某一铁块的吸引力(用弹簧测力计把被电磁铁吸住的铁块拉开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有多大。
  (2)怎样改变和测量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
  学生D: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
  学生E:用增减电池来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串联小灯泡的亮度来比较电流的大小。
  (3)怎样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
  学生F:使用中间有抽头、能改变线圈匝数的现成电磁铁产品。
  学生G:临时制作电磁铁线圈,边实验、边绕制。
  教师建议:用学生C,D,F提出的方法来组成探究实验的方案。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按照教师的建议,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把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磁铁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当滑动变阻器取不同值时测量电流和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把测量数据填入下表(表1)。

电流/A        
电磁铁对铁块的引力/N        

  改变线圈匝数,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保持不变,测量不同匝数时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把实验数据填入下表(表2)。

匝数        
电磁铁对铁块的引力/N        

  ●分析与论证
  各个小组从本组实验的表1数据看到,当电磁铁线圈匝数不变、电流逐渐增大时,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是同步增大的;从表2数据看到,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磁铁线圈的匝数增加时,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是同步增大的。由此可以证实: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电磁铁线圈的匝数、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有关,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评估
  回顾以上操作,看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当改变线圈匝数的时候,是否确实做到了线圈中电流和线圈的形状都不变?当测量电磁铁的吸引力时,是否用的是同一个铁块?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了实验结果?如果这些因素在实验中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的结果应该是可靠的。
  ●交流与合作
  各个小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并分别在班上报告本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科学内容
  本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能量三大部分。下表为科学内容标准的一级主题与二级主题。这种主题式的呈现形式不代表教材的结构或教学的顺序。教材的编写者可以根据内容标准组织编写不同特色的教材。
  内容标准中的活动建议不是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中选用,也可以结合当地情况开展其他活动。
  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一级主题
二 级主题
物质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属性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新材料及其应用

运动和相互作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和力

声和光

电和磁

能量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机械能

内能

电磁能

能量守恒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主题一  物 质
  各种物体、微粒和场,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物质。“物质”所涉及的科学内容,多数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新材料的发展前沿相联系。学习这些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在3~6年级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这部分内容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于身边物质的初步认识,学习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第二类是对于物质结构和物体尺度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由于尺度太小或太大,人类缺少直接经验,因此应注意科学方法的运用;第三类是和当前蓬勃发展的材料科学相联系的,学习中应该注意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物质”划分为以下四个二级主题: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属性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新材料及其应用
  (一)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1.内容标准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例1调查自然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列表归纳这些物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不同物质在物理性质(形态、弹性、颜色)和用途上的差异进行分类。
  (2)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
  例2讨论塑料、化肥、清洁剂、灭蚊片和农药等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3)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例3观察周围的物质,根据形状和体积的稳定性和流动性,说明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特征。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
  (4)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4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了解这些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释为什么液体温度计中的液体会有不同。 例5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5)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例6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了解高压锅的原理。
  注意: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在课程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是《标准》提倡的基本理念之一。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2.活动建议
  (1)调查学校和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
  (2)观察并探究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
  例如:放进冰箱的新鲜蔬菜过几天为什么会失去水分?冰箱内壁的水珠到哪里去了?写出探究报告。
  注意: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有典型特点,电冰箱内既有熔化和凝固,也有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让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成就感。这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的具体体现。
  (3)通过观察,探究自然界中的霜、雪、雨、露等天气现象。
  注意:探究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另一种基本方法。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是比较复杂的,学习物理应尽可能联系各种自然现象,突出基本的物理原理,但不要求学生做出完美的解释。这是从自然到物理的基本理念的体现。   
  (4)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并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5)调查本地农田灌溉(或污水处理)的主要方式,了解先进的灌溉技术。
  (二)物质的属性
  1.内容标准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例1通过实验,探究几种金属和塑料的弹性、硬度。说明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物质的这些属性的。
  例2通过磁铁等磁性物质,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调查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例3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导电性,讨论是否任何物体都具有导电性。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不同。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例4分别说出质量为几千克、几克的一些物品。
  注意:应该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以便使其认识到感觉是不可靠的。还应 该让学生对物理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认识,发展其估测能力。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例5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的。
  (4)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例6从学校数据库或因特网上收集有关物质属性的信息。
  注意:《标准》提倡尽可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视野。条件受限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以便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例7调查市场上的服装面料或炊具,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物理属性。
  注意: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标准》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应尽可能让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
  2.活动建议
  (1)利用一块磁铁和几根缝衣针,制作指南针,并验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2)测量一些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如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方案,测量酱油、食用油、醋、盐、塑料制品、肥皂和牛奶等日用品的密度。教师应向学生进行安全和保护环境方面的指导。
  (三)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1.内容标准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例1用图形、文字和语言描述原子、分子模型。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例2观看介绍物质微观世界的音像资料。
  注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以便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并感受探索的乐趣。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例3用望远镜观察天体。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例4设计图表。根据物体尺度的大小,按电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的顺序排列。
  注意:图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展示。
  2.活动建议
  (1)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2)从图书馆、因特网和学校的数据库中收集有关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资料。
  (3)观看《宇宙与人》等科普电影。
  (四)新材料及其应用
  1.内容标准
  (1)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例1阅读有关的科普资料,了解超导现象以及超导体在磁悬浮列车、超导输电等方面可能的应用。
  (3)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例2收集有关信息,了解纳米材料的有关知识。
  (4)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例3参观生产某种材料(如建材、塑料等)的工厂,了解这些材料的生产过程和应用情况,调查生产这些材料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提出治理这些污染的设想。 2.活动建议
  (1)让学生从资料室、因特网上收集有关新材料研究和开发的信息,并写出一篇小论文。
  (2)调查生活、生产中应用的一些新材料,弄清它们的名称、用途、特点和属性等,并列表显示调查结果。

  主题二 运动和相互作用
  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不同的物质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又发生着相互作用。了解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认识物理现象所必需的。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对它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应该让学生经历对知识探究和领悟的过程,发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动和相互作用”划分为以下四个二级主题: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和力
  ·声和光
  ·电和磁
  (一)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1.内容标准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例1用自己的语言或图形描绘分子的热运动。
  (3)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2通过磁铁插入线圈时电流表指针运动的实例,说明不同运动形式之间有联系。
  (4)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例3通过氯化钠在水中溶解、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等现象,证明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运动的,运动形式是多样的。   2.活动建议
  (1)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片,对有关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解释。
  (2)从自然现象或实验事实中举出事例,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二)机械运动和力
  1.内容标准
  (1)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例1利用步长估测学校教学楼的长度。
  例2调查市场上出售的成品服装和鞋子尺码的国家标准。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测量,搞清自己应购买哪种规格的上衣、裤子和鞋子。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例3实验探究磁铁可以改变钢球运动的方向。
  例4观察体育运动中的射箭,弓对箭的弹力使箭由静止到运动。
  (4)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例5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速度减小、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5)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6)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例6估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
  (7)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例7知道潜水艇浮沉的原理。
  (8)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例8简单解释飞机的升力。
  2.活动建议
  (1)测量自己的脉搏,再测出正常走路时一步的长度。
  注意:以上做法相当于在自己的身体上设置了一个“时钟”和一把“尺子”,可以在没有钟表和皮尺的情况下估算走路的平均速度。这有利于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学读汽车、摩托车上的速度表。
  (3)讨论测量火车(汽车)速度的各种方案(注意安全,不能靠近被测车辆),进行实测。学读《旅客列车时刻表》。
  (4)查阅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在运输、安装时对倾斜程度的要求。设计一种方法检查这些机器的倾斜程度。
  (5)用弹簧或橡皮筋制作简易测力计,探究弹簧的弹力与橡皮筋伸长量的关系。
  (6)用饮料软管制作口吹喷雾器。
  (三)声和光
  1.内容标准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例1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轻触的乒乓球的运动。
  例2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这时几乎听不到声音。慢慢放入空气,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例3收集超声波的应用实例。
  例4举例说明建筑物中是如何防治噪声的。
  (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例5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用玩具激光器产生激光,用烟雾显示激光,注意不能直射眼睛),入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增大时,反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也增大。
  例6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偏折。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例7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例8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例9观察两只手电分别射出的红光与蓝光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观察红、绿颜料混合后的颜色。
  (5)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例10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活动建议
  (1)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提出进一步防治噪声的建议。
  (2)阅读投影仪或照相机的说明书,通过说明书学习使用投影仪或照相机。
  (3)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
  (四)电和磁
  1.内容标准
  (1)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2)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例1了解动圈式扬声器的结构和原理。
  例2探究直流电动机换向器的原理。
  (3)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例3收集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4)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例4举例说明电磁波的存在。
  例5根据广播电台的发射频率计算波长。
  (5)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6了解微波炉的原理。
  例7了解移动通信中基地台的作用。
  例8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
  例9简单介绍光缆通信和卫星通信。
  2.活动建议
  (1)在教师指导下研究动圈式扬声器是否可以当做动圈式话筒使用。
  (2)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
  (3)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使用电磁继电器。
  (4)调查电磁波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主题三 能量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它广泛渗透在各门学科中,并和各种产业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该注意和本课程其他部分的联系,注意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注意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体现。
  “能量”划分为以下六个二级主题: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机械能
  ·内能
  ·电磁能
  ·能量守恒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1.内容标准
  (1)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2)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例 实验:试管中的水蒸气把橡胶塞弹出(实验时注意安全),水蒸气的内能转化成了橡胶塞的动能,这时,水蒸气做了功;电流流过电炉丝,电能转化成了物体的内能,这时,电流做了功。
  (4)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2.活动建议
  (1)讨论:太阳能在地球上怎样转化成各种形式的能?
  (2)调查常见机械和电器的铭牌,比较它们的功率。
  (二)机械能
  1.内容标准
  (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
  例1说明荡秋千游戏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
  例2说明公园中小孩玩蹦蹦床时机械能的转化情况。
  (2)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机械效率。
  例3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4)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活动建议
  通过阅读了解人类利用机械的历史,写一篇小论文。
  (三)内能
  1.内容标准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例1观察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4)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例2了解蒸气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及这些发动机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
  (5)了解热量的概念。
  (6)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例3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2.活动建议
  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提出节能措施。
  (四)电磁能
  1.内容标准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4)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5)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6)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例1解释:家庭电路中导线连接处如果接触不好,往往会在那里发热,出现危险。
  (7)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例2了解:我国电网用交流供电,频率是50 Hz,电压是220 V。
  2.活动建议
  (1)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
  (2)测量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画出电阻随电压变化的图线,并进行讨论。
  (3)学读家用电能表,通过电能表计算电费。
  (4)调查当地近年来人均用电量的变化,讨论它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能量守恒
  1.内容标准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2)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3)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例分析:火炉的温度高,可以利用它散发的热量取暖。但是,散失的能量虽然还存在于自然界,却不能全部自动聚集起来再利用。
  2.活动建议
  (1)讨论和分析两个具体的永动机设计方案,说明永动机是不可能的。
  (2)访问农机或汽车维修人员,了解内燃机中燃料释放热量的去向,讨论提高效率的可能途径。
  (3)调查当地几种炉灶的能量利用效率,写出调查报告。
  (六)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内容标准
  (1)能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例1介绍不同历史时代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
  (2)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3)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例2了解当前处理核废料的常用办法。
  例3了解我国和世界上核能利用的最新进展。
  (4)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活动建议
  (1)收集资料,举办小型报告会,讨论能源的利用带来的环境影响,如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等,探讨应该采取的对策。
  (2)收集当地一段时间空气质量的数据,分析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
  (3)分别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4)调查当地使用的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燃料的化学能或核能等,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化学课程标准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7-9'CHEM'3)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科学探究
 
 

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地球周围的空气
水与常见的溶液
金属与金属矿物
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微粒构成物质
认识化学元素
物质组成的表示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
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化学物质与健康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每个二级主题从"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两个维度对学习内容加以说明。
  "标准"规定了学习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最基础的学习要求。
  "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所列举的活动不要求全盘照搬,在教材编写或教学时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也可以另外增补更适当的探究活动。其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应尽可能以学生为主去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活动和探究实验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每个二级主题还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线索。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可以选用其他的素材,创设更生动的教学情景。
  、科学探究(7-9'CHEM'3.1)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标准》对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一)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7-9'CHEM'3.1.1)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
  3.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
  4.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5.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7-9'CHEM'3.1.2)

要 素
目 标

提出问题

1.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 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2.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猜想与假设

1.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2.具有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初步论证的意识。

制定计划
1.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2.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进行实验
1.能积极参与做化学实验。2.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3.能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收集证据
1.具有较强的实证意识。2.学习运用多种方式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3.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并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4.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
解释与结论
1.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2.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4.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反思与评价
1.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表达与交流
1.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2.与他人交流讨论时,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7-9'CHEM'3.1.3)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化学课程要求学生遵守化学实验室的规则,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并对实验技能提出如下要求: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5.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6.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科学探究内容的教学和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层次。活动中包含的探究要素可多可少,教师指导的程度可强可弱,活动的场所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书本也可源于实际生活。在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呈现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如"进行实验"既可作为收集证据的途径,也是提出问题或作出假设的一种依据。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多开展课堂内的、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侧重考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
  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原有科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的,还需要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相互配合。
  、身边的化学物质(7-9'CHEM'3.2)
  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蕴涵着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主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本主题的教学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用五彩缤纷的化学物质和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体验化学美。通过本主题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一)地球周围的空气(7-9'CHEM'3.2.1)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3.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4.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① 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② 实验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③ 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④ 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探究
  灯管中的稀有气体
  温室效应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7-9'CHEM'3.2.2)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3.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4.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5.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6.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7.了解结晶现象。8.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9.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① 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② 了解或实地调查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净化处理的方法;试验活性炭和明矾的净水作用。③ 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④ 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⑤ 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⑥ 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料上沾有的油污等洗去。⑦ 配制某种无土栽培所需的无机盐营养液。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
  红墨水的纸上层析
  胆矾晶体的形成
  海水制盐
  有机玻璃的溶解与粘接
  服装干洗
  (三)金属与金属矿物(7-9'CHEM'3.2.3)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 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3. 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4. 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5. 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① 交流有关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属材料的信息,或利用互联网或其他途径收集有关新型合金的成分、特性和用途的资料。② 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③ 调查当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金属利用情况,提出有关的建议。④ 参观炼铁厂或观看工业炼铁的录像。⑤ 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⑥ 收集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设计实验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⑦ 调查家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中国古代金属冶炼的成就和当代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
  制造潜艇、宇宙飞船的合金材料
  我国重要的金属矿物及其分布
  丰富多彩的金属矿物标本和图片
  金属的切割与焊接
  制造自来水管材料的变迁
  (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7-9'CHEM'3.2.4)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 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2. 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3. 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4. 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5. 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6. 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7. 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① 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② 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③ 自制汽水。④ 当地农村常用化肥的鉴别。⑤ 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⑥ 实验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洗发剂、护发剂的酸碱性
  海盐、岩盐、湖盐和井盐
  中国化工专家侯德榜
  、物质构成的奥秘(7-9'CHEM'3.3)
  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对物质组成的微观研究和定量研究使化学摆脱了经验形态,逐步形成科学的理论。
  本主题将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像、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本主题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7-9'CHEM'3.3.1)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2. 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3. 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① 查找一些常见物质的熔、沸点,并按熔点高低顺序列表。② 讨论:温度计里的水银能否用水或酒精来替代?③ 加热碘固体,观察发生的现象。④ 分离氯化钠固体与铁粉组成的混合物。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干冰的形成和升华
  金刚石、石墨和C60
  (二)微粒构成物质(7-9'CHEM'3.3.2)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4. 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① 通过实验比较空气和水压缩时的体积变化情况。② 观察并解释浓氨水和浓盐酸接近时的"空中生烟"现象。③ 写科普小论文:我想像中的原子结构。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布朗运动
  STM(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操纵"技术
  原子结构的发现
  (三)认识化学元素(7-9'CHEM'3.3.3)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 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2.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4.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5.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① 查找常见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② 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③ 收集有关人体新陈代谢必需的微量元素的资料。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化学元素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四)物质组成的表示(7-9'CHEM'3.3.4)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 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2.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3. 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4. 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药品、食品标签上有关成分的含量
  国家饮用水标准
  、物质的化学变化(7-9'CHEM'3.4)
  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必须研究化学变化。
  本主题主要包括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等内容。
  本主题的教学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发生的化学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变化的规律,初步了解研究化学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生动、具体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的观点。
  (一)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7-9'CHEM'3.4.1)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 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3.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4.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

① 交流平时观察到的各种化学变化现象(或观察一组化学变化),讨论并归纳出化学变化的一些特征。② 设计实验推断孔雀石(或碱式碳酸铜)分解的产物。③ 观察硫酸铜溶液(或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快慢的影响。④ 观察铜锌原电池实验。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往新制成的氧化钙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
  照相底片的感光
  石灰岩溶洞和钟乳石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黑火药
  (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7-9'CHEM'3.4.2)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 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2.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 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① 用实验证明:铁粉和硫粉混合加热生成了新的物质。②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氯化铜溶液用石墨电极通电分解;在加热条件下氢气与氧化铜反应。③ 通过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分别跟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④ 小组协作完成当地土壤酸碱性测定的实验,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或适宜的种植方案。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用石灰石或贝壳烧制石灰
  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
  用碱液处理树叶制成"叶脉书签"
  酸、碱性废水的处理
  (三)质量守恒定律(7-9'CHEM'3.4.3)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3.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① 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② 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化学与社会发展(7-9'CHEM'3.5)
  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某些化学现象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本主题主要内容包括与化学密切联系的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中,要注意用大量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一)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7-9'CHEM'3.5.1)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2.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3.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4.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5.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液化气、汽油、煤油等都是石油加工的产物。6.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① 观察某些燃料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现象。② 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③ 讨论:在氢气、甲烷(天然气、沼气)、煤气、酒精、汽油和柴油中,你认为哪一种燃料最理想?④ 交流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等现象。⑤ 比较原油常见馏分的某些物理性质及其燃烧的情况。⑥ 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⑦ 讨论工业上用"蒸馏法"淡化海水的可行性。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灾与自救
  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
  沼气、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
  海底深处的"可燃冰"
  海水的综合利用
  原油泄漏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处理
  中国的化石能源
  中国的水资源危机
  (二)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7-9'CHEM'3.5.2)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 知道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 的影响。3.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① 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② 写调查报告:"我家里的合成材料制品"。③ 查阅并交流有关复合材料和合成材料应用的资料。④ 调查"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提出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从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到高分子合成材料
  塑料的回收、再生与降解
  纳米材料
  导电塑料
  (三)化学物质与健康(7-9'CHEM'3.5.3)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 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2.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3.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4.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① 收集有关微量元素、维生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并了解人如何摄取这些物质。② 收集化学物质引起毒害 (如吸入有害气体、误食有毒物质、家居装修材料释放物的污染等)的资料,提出防止这些危害的建议。③ 观看录像,了解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质的危害。④ 观看防毒、禁毒展览或影像资料。⑤ 辩论:化学制品对人类的健康有益还是有害?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人每天摄入的食物中所含的有机物(如淀粉、维生素、葡萄糖、蛋白质和油脂等)
  有关误用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如食盐和工业用盐的误用)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
  吸烟者的肺部病理照片、录像或图片
  被污染或变质的食物对人体的危害
  (四)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 认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处理的必要性以及处理的一般原则。2.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3.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4.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① 参观本地的"三废"处理设施(或观看有关的影像资料),组织讨论。② 设计实验,探究农药、化肥对农作物或水生生物生长的影响。③ 辩论:使用农药、化肥对人类是利多还是弊多?④ 从报刊、电视或其他媒体上收集一段时间以来当地空气质量周(日)报或相关信息,分析这一时段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⑤ 从环保部门(或环保网站)了解当地环境污染情况,参与有关的环境监测活动,提出治理的初步建议。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液的危害
  光化学烟雾
  空气污染指数
  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与禁用含磷洗衣粉
  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

 

附 录

  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案例

  例1烧杯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7-9'CHEM'C.1)
  问题情景
  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让每个同学都看到,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如右图)。过几分钟,同学们看到了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提出假设
  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可能提出如下的假设: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
  实验探究
  1.在洁净烧杯C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替代A和B。一只中的溶液与A相同,另一只蒸馏水代替浓氨水,如上图放好,观察现象。
  3.小心闻烧杯B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少量浓氨水注入试管中,滴入酞试剂,观察现象。
  4.把烧杯B中的浓氨水滴入烧杯C中,观察现象。
  ……
  获得结论
  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烧杯A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例2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发生变化吗?(7-9'CHEM'C.2)
  提出问题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那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
  作出假设
  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经验,对"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的问题,提出三种可能的假设:①增加;②减少;③不变。
  收集证据
  途径一,回忆已有知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和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途径二,查阅资料:从波义耳的失误到拉瓦锡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途径三,实验探究: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施实验,观测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方案可由学生自行设计,教师指导修改;或由教师设计,学生选择。
  设计表格,填入预测结果、实际结果和有关的说明。


  实验一:取一小截蜡烛粘在一小块木板上,将小木板和蜡烛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砝码,使天平达到平衡;点燃蜡烛,观察天平的平衡情况。
  实验二: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稀硫酸铜溶液,取一根铁钉用砂纸擦去铁锈,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1。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学生对上述实验,可能产生如下的想法:
  "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
  "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又没有气体生成";
  "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
  "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物质质量肯定不会发生变化";
  ……
  在师生充分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并完成有关实验。
  得出结论
  通过探究,学生得出了"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的结论。
  几点说明
  1.本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的课堂探究活动,收集证据有多种途径,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2.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做好组织和指导工作,确保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3.实验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可用天平直接称出(有条件的学校,可选择精度较高的天平),也可以对质量的相对大小进行比较。

  例3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会改变吗?(7-9'CHEM'C.3)
  发现问题
  一般认为空气中二氧化碳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可是地球上存在许多能引起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因素。比如,许多动物(包括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要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燃料燃烧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要消耗二氧化碳气体……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自然会想到一个问题:上述因素会不会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发生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
  我的猜想
  同学们提出了多种猜想,对二氧化碳的变化结果作了预测:
  1.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逐渐增高,人们所说的"温室效应",就是例证。
  2.二氧化碳气体的消耗和生成会保持平衡,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会变化。不然,空气成分就不会保持恒定。
  3.在不同地段环境、不同的时间里,某个区域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可能会发生波动,但由于空气的流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总体变化不大。
  4.二氧化碳含量白天低,晚上高。
  ……
  设计方案
  选定几个地段,在不同时间里测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对含量,通过比较和分析,找出符合实际的答案。
  建议
  1.选择的地段可以是:空旷地区或海边、山顶,学校通风较好的教室,刚下课后窗户紧闭的教室,通风不好的正开大会的会场,树木较多的野外,种植花草或蔬菜的温室或学校的植物园等。选择的时间段可以是:阳光明媚的白天、夜晚、清晨等。
  2.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测定
  ①取一只800mL烧杯,装入约400mL蒸馏水,滴入3~5滴酚酞指示剂,一边搅拌,一边慢慢滴入几滴稀氨水,使溶液呈浅红色。把得到的溶液保存在密闭的细口试剂瓶里。从试剂瓶中取出约10mL溶液,通过玻管向溶液中吹气,溶液的红色会很快褪去。
  ②用50mL注射器吸取上面配制的溶液10mL,在一个空旷的地段(如操场)抽气到50mL刻度处,用食指堵住注射器的吸入口,用力震荡注射器2~3分钟,然后将注射器吸入口向上,小心将余气排出(不要把溶液排出)。再重复上述操作若干次,直至注射器内溶液红色恰好褪去。记下抽气的次数。
  ③用操作②同样的方法,在选定的其他地段进行测定,分别记下抽气的次数。
  ④把测定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并用空旷地段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含量(以0.03%计)作为比较标准,求出各地段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含量。(抽气次数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含量成反比。)

编号
取样地点
取样时间
抽气次数n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含量
你的探究结论与预测结果的比较
0
空旷地段
 
 
0.03%
 
1
 
 
 
 
 
2
 
 
 
 
 
3
 
 
 
 
 

  探究过程
  按设计的方案,分小组分别测定各个测定点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测定后要检查得到的数据中,有没有因操作不当使测得的数据不可靠,如果有,应重新测定。
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数学处理,交流各自的结论,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几点说明
  1.本案例倡导勇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精神;指导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和技能方法解决新的、较为复杂的化学问题。
  2.应注重对学生在探究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等。
  3.本探究活动具有开放性,过程和结论不求唯一。教师要关注学生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所作出的猜想和对探究结论给出的合理说明。
  4.学生测定的空气中二氧化碳体积相对含量的数值,因测定的时间、地点不同,可能比较接近,也可能有较大差距。  例4 怎样防止自行车棚锈蚀?
  探究的问题
  学校(或社区、乡村)内的自行车防雨棚采用了钢架结构,但使用不久就会生锈。为了使它有比较长的使用寿命,需要采取防锈措施。请同学们思考:怎样应用有关金属锈蚀的知识来防止自行车棚的钢架锈蚀呢?
  我的假设
  车棚钢架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我的方案
  针对这些原因采取下列措施,可以防止车棚钢架锈蚀:
  1.--------
  2.--------
  3.--------
  ……
  探究过程建议
  1.查阅有关钢铁锈蚀原因和防护方法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初步考虑可以采取的防锈措施,整理成参考材料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2.考察同类车棚的防锈方法及其效果,向有经验的人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写成考察报告。
  3.设计几种方案,根据某些指标比较这些方案的优缺点,然后确定一个比较好的方案。

主要步骤和方法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防锈材料成本估算
 
 
 
施工人力成本估算
 
 
 
有效防锈期估计
 
 
 
综合评价优劣排序
 
 
 

  几点说明
  1.本课题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单独或以小组形式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成本核算和效果分析获得可行的方案。
  2.如果没有适当的自行车棚,可选择类似的需要做防锈处理的农具棚、候车棚、露天铁架或者家用铁器等替代,并写出有关的研究报告。

 

数学课程标准
第三学段(7~9年级)
  、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应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应避免繁琐的运算。
  (一)具体目标
  1.数与式
  (1)有理数
  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②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③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④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⑤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⑥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参见例1]
  (2)实数
  ①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②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③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④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参见例2]
  ⑤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⑥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3)代数式
  ①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②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参见例3与例4]
  ③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参见例5]
  ④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4)整式与分式
  ①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包括在计算器上表示)。
  ②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
  ③会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a+b)2=a2+2ab+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④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⑤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参见例6]
  2.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①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②经历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解的过程。[参见例7]
  ③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
  ④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⑤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①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并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②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③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3.函数
  (1)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参见例8]
  (2)函数
  ①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②能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③能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参见例9]
  ④能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
  ⑤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参见例10]
  ⑥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初步预测。[参见例11]
  (3)一次函数
  ①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②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k>0或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③理解正比例函数。
  ④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⑤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4)反比例函数
  ①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②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解析表达式y=kx(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k>0或k<0时,图象的变化)。
  ③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5)二次函数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二)案例
  例1一次水灾中,大约有20万人的生活受到影响,灾情将持续一个月。请推断:大约需要组织多少顶帐篷?多少吨粮食?
  说明假如平均一个家庭有4口人,那么20万人需要5万顶帐篷;假如一个人平均一天需要05千克的粮食,那么一天需要10万千克的粮食……
  例2估计(√5-1)/2与0.5哪个大
  例3在某地,人们发现某种蟋蟀叫的次数与温度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记录蟋蟀每分叫的次数,用这个次数除以7,然后再加上3,就得到当时的温度。温度(℃)与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是:温度=蟋蟀每分叫的次数÷7+3。试用字母表示这一关系。
  例4观察下列图形并填表:
梯形个数 1 2 3 4 5 6 ...... n
周 长 5 8 11 14     ......  

  例5对代数式3a作出解释。
  说明如葡萄的价格是3元/千克,买a千克的葡萄需3a元;或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a。
  例6化简:(1)(x2-4x+4)/x2-4;(2)(x-2)/(x+2)+(x+2)/(x-2)
  例7估计下列方程的解:
  (1)x3-9=0;(2)x2+2x-10=0。
  例85名同学参加乒乓球赛,每两名同学之间赛一场,一共需要多少场比赛?10名同学呢?
  说明可以用列举、画图等方法。
  例9小明的父母出去散步,从家走了20分到一个离家900米的报亭,母亲随即按原速返回。父亲看了10分报纸后,用了15分返回家。下面的图形中哪一个表示父亲离家的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哪一个表示母亲离家的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例10某书定价8元,如果购买10本以上、超过10本的部分打八折。试分析并表达出购书数量与付款金额之间的关系。
  例11填表并观察下列两个函数的变化情况:

x 1 2 3 4 5 ......
y1=50+x            
y2=5x            

  (1)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上面两个函数的图象,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2)当x从1开始增大时,预测哪一个函数的值先到达100。

  、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探索基本图形(直线形、圆)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学习平移、旋转、对称的基本性质,欣赏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推理与论证的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在探索图形性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在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与掌握了一定的图形性质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的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从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过程;应注重对证明本身的理解,而不追求证明的数量和技巧。证明的要求控制在《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
  (一)具体目标
  1.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如交通图上用点表示城市,屏幕上的画面是由点组成的)。
  (2)角
  ①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
  ②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会进行简单换算。
  ③了解角平分线及其性质【1】
  (3)相交线与平行线
  注【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角的内部到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①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②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
  ③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④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1】。
  ⑤知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⑥知道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⑦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4)三角形
  ①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②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③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④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和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3];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探索其性质。
  ⑤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4]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5]
  ⑥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5)四边形
  ①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
  ②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和性质,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注
  【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
  [3]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4]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一半。
  [5]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③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1]和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2]。
  ④探索并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有关性质[3]和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条件[4]。
  ⑤探索并了解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5]和四边形是等腰梯形的条件。[6]
  ⑥探索并了解线段、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重心及物理意义(如一根均匀木棒、一块均匀的矩形木  重心)。
  ⑦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6)圆
  ①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②探索圆的性质,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
  ③了解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④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⑤会计算弧长及扇形的面积,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7)尺规作图
  ①完成以下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
  ③探索如何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
  ④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对于尺规作图题,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
  (8)视图与投影
  ①会画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②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③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球除外)之间的关系;通过典型实例,知道这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物体的包装)。
  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或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4]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或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或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5]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6]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④观察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图片(如照片、简单的模型图、平面图、地图等),了解并欣赏一些有趣的图形(如雪花曲线、莫比乌斯带)。
  ⑤通过背景丰富的实例,知道物体的阴影是怎么形成的,并能根据光线的方向辨认实物的阴影(如在阳光或灯光下,观察手的阴影或人的身影)。
  ⑥了解视点、视角及盲区的涵义,并能在简单的平面图和立体图中表示。
  ⑦通过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2.图形与变换
  (1)图形的轴对称
  ①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②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参见例1]
  ③探索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④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
  (2)图形的平移
  ①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②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③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图形的旋转
  ①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②了解平行四边形、圆是中心对称图形。
  ③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④欣赏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⑤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参见例2和例3]
  ⑥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4)图形的相似
  ①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
  ②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
  ③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④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⑤通过典型实例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利用相似测量旗杆的高度)。
  ⑥通过实例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锐角。
  ⑦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图形与坐标
  (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参见例4]
  (2)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参见例5]
  (3)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参见例6]
  (4)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参见例7]
  4.图形与证明
  (1)了解证明的含义
  ①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②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定义、命题、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③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④通过具体的例子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⑤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⑥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
  (2)掌握以下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依据
  ①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③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或两角及其夹边,或三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3)利用(2)中的基本事实证明下列命题[1]1
  ①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和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则两直线平行)。
  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④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
  ⑤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外心)。
  ⑥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⑦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⑧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4)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二)案例
  例1以树干为对称轴,画出树的另一半。

  例2请说出下面乙树是怎样由甲树变换得到的。

  例3观察下面的图案,它可以看成是由哪个图形经过怎样的变换产生的?

  例4在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并将各组的点顺次连接起来:
  ①(2,0),(4,0),(6,2),(6,6),(5,8),(4,6),(2,6),(1,8),(0,6),(0,2),(2,0);
  ②(1,3),(2,2),(4,2),(5,3);
  ③(1,4),(2,4),(2,5),(1,5),(1,4);
  ④(4,4),(5,4),(5,5),(4,5),(4,4);
  ⑤(3,3)。
  观察这个图形,你觉得它像什么?

  例5下图是某市旅游景点的示意图。试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各个景点的位置:

  例6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下,图1中的图案"A"经过变换分别变成图2至图6中的相应图案(虚线对应于原图案),试写出图2至图6中各顶点的坐标,探索每次变换前后图案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应点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

  例7张坚在某市动物园的大门口看到这个动物园的平面示意图(如下图)。试借助刻度尺、量角器解决如下问题:
  (1)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猴山、驼峰、百鸟园的位置;
  (2)填空:
  百鸟园在大门的北偏东度的方向上,到大门的图上距离约为  厘米;
  熊猫馆在大门的北偏度的方向上,到大门的图上距离约为  厘米;
  驼峰在大门的南偏度的方向上,到大门的图上距离约为  厘米。
  说明本题旨在让学生体会除用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外,还可以选定某个参照物和某个方向,用距离和角度来刻画物体的位置。

  、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应注重使学生从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应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概率的意义;应加强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应避免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变成数字运算的练习,对有关术语不要求进行严格表述。
  (一)具体目标
  1.统计
  (1)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
  (2)通过丰富的实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参见例1]
  (3)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4)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5)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参见例2]
  (6)通过实例,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7)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
  (8)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9)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据发表自己的看法。
  (10)认识到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参见例3]
  2.概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参见例4和例5]
  (2)通过实验,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参见例6]
  (3)通过实例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参见例7]
  (二)案例
  例1电视台需要在本市调查某节目的收视率,每个看电视的人都要被问到吗?对一所大学学生的调查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你认为对不同社区、年龄层次、文化背景的人所做的调查结果会一样吗?
  例2下面是两个水果店1至6月份的销售情况(单位:千克),比较两个水果店销售量的稳定性。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甲商店
450
440
480
420
580
550
乙商店
480
440
470
490
520
520

  例3统计某商店一个月内几种商品的销售情况,对这个商店的进货提出你的建议。
  例4一个袋中装有2个黄球和2个红球,任意摸出一个球后放回,再任意摸出一个球,求两次都摸到红球的概率。
  例5如图转动转盘,求转盘停止转动时指针指向阴影部分的概率。

  例6通过实验获得图钉从一定高度落下后钉尖着地的频率。

  例7一个游戏的中奖率是1%,买100张奖券,一定会中奖吗?

  、课题学习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前两个学段的基础上,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课题、积极地思考所面临的课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一)具体目标
  1.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2.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
  3.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二)案例
  例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
  说明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②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基本的操作步骤是什么?③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④什么情况下无盖长方体的体积会较大?⑤如果是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有盖的长方体,怎样去制作?制作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可能是什么?
  通过这个主题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空间观念,体会函数思想以及符号表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从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


第四学段(7~9年级)(7-9'CLA'2.2.4)
  (一)识字与写字(7-9'CLA'2.2.4.1)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7-9'CLA'2.2.4.1.1)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7-9'CLA'2.2.4.1.2)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7-9'CLA'2.2.4.1.3)

  (二)阅读(7-9'CLA'2.2.4.2)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7-9'CLA'2.2.4.2.1)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7-9'CLA'2.2.4.2.2)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7-9'CLA'2.2.4.2.3)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7-9'CLA'2.2.4.2.4)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7-9'CLA'2.2.4.2.5)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9'CLA'2.2.4.2.6)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7-9'CLA'2.2.4.2.7)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7-9'CLA'2.2.4.2.8)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7-9'CLA'2.2.4.2.9)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7-9'CLA'2.2.4.2.10)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7-9'CLA'2.2.4.2.11)
  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7-9'CLA'2.2.4.2.12)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7-9'CLA'2.2.4.2.13)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7-9'CLA'2.2.4.2.14)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7-9'CLA'2.2.4.2.15)

  (三)写作(7-9'CLA'2.2.4.3)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7-9'CLA'2.2.4.3.1)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7-9'CLA'2.2.4.3.2)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7-9'CLA'2.2.4.3.3)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7-9'CLA'2.2.4.3.4)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7-9'CLA'2.2.4.3.5)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7-9'CLA'2.2.4.3.6)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7-9'CLA'2.2.4.3.7)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7-9'CLA'2.2.4.3.8)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7-9'CLA'2.2.4.3.9)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7-9'CLA'2.2.4.3.10)

  (四)口语交际(7-9'CLA'2.2.4.4)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7-9'CLA'2.2.4.4.1)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7-9'CLA'2.2.4.4.2)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7-9'CLA'2.2.4.4.3)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7-9'CLA'2.2.4.4.4)
  5.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7-9'CLA'2.2.4.4.5)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7-9'CLA'2.2.4.4.6)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7-9'CLA'2.2.4.4.7)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7-9'CLA'2.2.4.4.8)

  (五)综合性学习(7-9'CLA'2.2.4.5)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7-9'CLA'2.2.4.5.1)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7-9'CLA'2.2.4.5.2)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7-9'CLA'2.2.4.5.3)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7-9'CLA'2.2.4.5.4)

附录(1-9'CLA'5)

、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1-9'CLA'5.1)
  《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此处仅推荐古诗文120篇(段),其余部分(也包括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可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

  1~6年级(70篇)(1-6'CLA'5.1.1)
  1.江南(江南可采莲) 汉乐府
  2.敕勒歌(敕勒川) 北朝民歌
  3.咏鹅(鹅鹅鹅) 骆宾王
  4.风(解落三秋叶) 李峤
  5.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贺知章
  6.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
  7.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王之涣
  8.春晓(春眠不觉晓) 孟浩然
  9.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
  10.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
  11.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王昌龄
  12.鹿柴(空山不见人) 王维
  1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王维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
  15.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李白
  16.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 李白
  17.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李白
  18.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李白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李白
  20.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
  21.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李白
  22.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高适
  23.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甫
  24.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杜甫
  25.绝句(迟日江山丽) 杜甫
  26.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 杜甫
  27.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张继
  28.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孟郊
  29.江雪(千山鸟飞绝) 柳宗元
  30.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张志和
  31.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卢纶
  32.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 刘禹锡
  33.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
  34.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白居易
  35.池上(小娃撑小艇) 白居易
  36.忆江南(江南好) 白居易
  37.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 胡令能
  38.悯农(锄禾日当午) 李绅
  39.悯农(春种一粒粟) 李绅
  40.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贾岛
  41.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杜牧
  42.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杜牧
  43.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杜牧
  44.乐游原(向晚意不适) 李商隐
  45.蜂(不论平地与山尖) 罗隐
  46.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 范仲淹
  47.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王安石
  48.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 王安石
  49.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 王安石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苏轼
  51.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苏轼
  52.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苏轼
  53.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苏轼
  54.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 李清照
  55.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陆游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陆游
  57.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 范成大
  58.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 范成大
  59.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 杨万里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杨万里
  61.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 朱熹
  62.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 林升
  63.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 叶绍翁
  64.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 翁卷
  65.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 王冕
  66.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于谦
  67.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 郑燮
  68.所见(牧童骑黄牛) 袁枚
  69.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 高鼎
  70.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龚自珍

  7~9年级(50篇)(7-9'CLA'5.1.2)
  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曹刿论战 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潜
  8.三峡 郦道元
  9.杂说(四) 韩愈
  10.陋室铭 刘禹锡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14.爱莲说 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17.关雎(关关雎鸠) 诗经
  18.蒹葭(蒹葭苍苍) 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王勃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湾
  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27.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 刘禹锡
  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
  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牧
  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
  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1-6'CLA'5.2)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1-6'CLA'5.3)
  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4.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5.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