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中国魂 陰陽水火氣血矜
医学典著 2010-08-29 22:00:00 阅读8 评论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国功夫中国魂 陰陽水火氣血矜
血證論降五臟君 中华神功天下闻
红叶阿桑/文

红叶阿桑网络收集
《血證論》
(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著。 八卷。闡述氣血關係,血證的病機及其療法,極有心得。
卷一 陰陽水火氣血論 人之一身, 不外陰陽, 而陰陽二字, 即是水火, 水火二字, 即是氣血, 水即化氣, 火即化血, 何以言水即化氣哉, 氣著於物, 復還為水, 是明驗也, 蓋人身之氣, 生於臍下丹田氣海之中, 臍下者腎, 與膀胱水所歸宿之地也, 此水不自化為氣, 又賴鼻間吸入天陽, 從肺管引心火, 下入於臍之下, 蒸其水使化為氣, 如易之坎卦, 一陽生於水中, 而為生氣之根, 氣既生, 則隨太陽經脈為布護於外, 是為衛氣, 上交於肺, 是為呼吸, 五臟六腑, 息以相吹, 止此一氣而已, 然氣生於水, 即能化水, 水化於氣, 亦能病氣, 氣之所至, 水亦無不至焉, 故太陽之氣達於皮毛則為汗, 氣挾水陰而行於外者也, 太陽之氣, 上輸於肺, 膀胱賢中之水陰, 即隨氣升騰, 而為津液, 是氣載水陰而行於上者也, 氣化於下, 則水道通而為溺, 是氣行水亦行也, 設水停不化, 外則太陽之氣不達, 而汗不得出, 內則津液不生, 痰飲交動, 此病水而即病氣矣, 又有肺之制節不行, 氣不得降, 因而癃閉滑數, 以及腎中陽氣, 不能鎮水, 為飲為瀉, 不一而足, 此病氣即病水矣, 總之氣與水, 本屬一家, 治氣即是治水, 治水即是治氣, 是以人參補氣, 以其生於北方, 水中之陽, 甘寒滋潤, 大生津液, 津液充足, 而肺金濡潤, 肺主氣, 其葉下垂, 以納氣, 得人參甘寒之陰, 內具陽性, 為生氣化水之良品, 故氣得所補益焉, 即如小柴胡, 仲景自注云, 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 胃氣因和, 是通津液, 即是和胃氣, 蓋津液足, 則胃上輸肺, 肺得潤養, 其葉下垂, 津液又隨之而下, 如雨露之降, 五臟戴澤, 莫不順利, 而濁陰全消, 亢陽不作, 肺之所以制節五臟者如此, 設水陰不足, 津液枯竭, 上則痿欬, 無水以濟之也, 下則閉結。 制節不達於下也, 外則蒸熱, 水陰不能濡於肌膚也, 凡此之證, 皆以生水為治法, 故清燥救肺湯, 生津以補肺氣, 豬苓湯, 潤利以除痰氣, 都氣丸, 補水以益腎氣, 即如發汗, 所以調衛氣也, 而亦戒火攻以傷水陰, 故用白芍之滋陰, 以啟汗原, 用花粉之生津, 以救汗液, 即此觀之, 可知滋水即是補氣, 然補中益氣湯, 六君子, 腎氣丸, 是皆補氣之方也, 何以絕不滋水哉, 蓋無形之水陰, 生於下而濟於上, 所以奉養是氣者也, 此水則宜滋, 有形之水質, 入於口而化於下, 所以傳道是氣者也, 此水則宜瀉, 若水質一停, 則氣便阻滯, 故補中湯, 用陳朮以制水, 六君子, 用苓半以利水, 賢氣丸, 亦用利水之藥, 以佐桂附, 桂附以氣藥化水, 苓澤即以利水之藥以化氣, 真武湯尤以朮苓利水為主, 此治水之邪, 即以治氣, 與滋水之陰, 即以補氣者, 固并行而不悖也, 旦水邪不去, 則水陰亦不能生, 故五苓散去水邪, 而即能散津止渴, 並能發汗退熱, 以水邪去, 則水陰布故也, 然水陰不滋, 則水邪亦不能去, 故小柴胡通達津液, 而即能下調水道, 總見水行則氣行, 水止則氣止, 能知此者, 乃可與言調氣矣, 何以言火即化血哉, 血色, 火赤之色也。 火者心之所主化, 生血液, 以濡周身, 火為陽, 而生血之陰, 即賴陰血以養火, 故火不上炎, 而血液下注, 內臟於肝, 寄居血海, 由衝任帶三脈, 行達周身, 以溫養肢體, 男子則血之轉輸, 無從覘驗, 女子則血之轉輸, 月事時下, 血下注於血海之中, 心火隨之下濟, 故血盛而火不亢烈, 是以男子無病, 而女子受胎也, 如或血虛, 則肝失所藏, 本旺而愈動火, 心失所養, 火旺而益傷血, 是血病即火病矣, 治法宜大補其血, 歸地是也, 然血由火生, 補血而不清火, 則火終亢而不能生血, 故滋血必用清火諸藥, 四物湯所以用白芍, 天王補心湯, 所以用二冬, 歸脾湯所以用棗仁, 仲景灸甘草湯, 所以用二冬阿膠, 皆是清水之法, 至於六黃湯, 四生丸, 則又以大瀉火熱為主, 是火化太過, 反失其化, 抑之即以培之, 清火即是補血, 又有火化不及, 而血不能生者, 仲景灸甘草湯, 所以有桂枝, 以宣心火, 人參養榮湯, 所以用遠志肉桂, 以補心火, 皆是補火生血之法, 其有血寒血庳者, 則用桂枝細辛艾葉乾薑等, 稟受火氣之藥, 以溫達之, 則知治火即是治血, 血與火原一家, 知此乃可與言調血矣, 夫水火氣血, 固是對子, 然亦互相維繫, 故水病則累血, 血病則累氣, 氣分之水陰不足, 則陽氣乘陰而干血, 陰分之血液不足, 則津液不下而病氣, 故汗出過多則傷血, 下後亡津液則傷血, 熱結膀胱則下血, 是水病而累血也, 吐血欬血, 必兼痰飲, 血虛則精竭水結, 痰凝不散, 失血家往往水腫, 瘀血化水, 亦發水腫, 是血病而兼水也, 蓋在下焦, 則血海膀胱, 同居一地, 在上焦, 則肺主水道... ...
卷二 吐血
平人之血, 暢行脈絡, 充達肌膚, 流通無滯, 是謂循經, 謂循其經常之道也, 一旦不循其常, 溢出於腸胃之間, 隨氣上逆, 於是吐出, 蓋人身之氣游於血中, 而出於血外, 故上則出為呼吸, 下則出為二便, 外則出於皮毛而為汗, 其氣沖和則氣為血之帥, 血隨之而運行, 血為氣之守, 氣得之而靜謐, 氣結則血凝, 氣虛則血脫, 氣迫則血走, 氣不止而血欲止, 不可得矣, 方其未吐之先, 血失其經常之道, 或由背脊走入膈間, 由膈溢入胃中, 病重者其血之來, 辟辟彈指, 漉漉有聲, 病之輕者, 則無聲響, 故凡吐血, 胸背必痛, 是血由背脊而來, 氣迫之行, 不得其和, 故見背痛之證也, 又或由兩脅肋, 走油膜, 入小腸, 重則潮鳴有聲, 逆入於胃, 以致吐出, 故凡失血, 復多腰?疼痛之證, 此二者, 來路不同, 治法亦異, 由背上來者, 以治肺為主, 由脅下來者, 以治肝為主, 蓋肺為華蓋, 位在背與胸膈, 血之來路, 既由其界分溢出, 自當治肺為是, 肝為統血之臟, 位在脅下, 血從其地而來, 則又以治肝為是, 然肝肺雖係血之來路, 而其吐出, 實則胃主之也, 凡人吐痰吐食, 皆胃之咎, 血雖非胃所主, 然同是吐證, 安得不責之於胃, 況血之歸宿, 在於血海, 衝為血海, 其脈麗於陽明, 未有衝氣不逆上, 而血逆上者也,
仲景治血以治衝為要, 衝脈麗於陽明, 治陽明即治衝也, 陽明之氣, 下行為順, 今乃逆吐, 失其下行之令, 急調其胃, 使氣順吐止, 則血不致奔脫矣, 此時血之原委, 不暇究治, 惟以止血為第一要法, 血止之後, 其離經而未吐出者, 是為瘀血, 既與好血不相合, 反與好血不相能, 或壅而成熱, 或變而為癆, 或結瘕, 或刺痛, 日久變證, 未可預料, 必亟為消除, 以免後來諸患, 故以消瘀為第二法, 止吐消瘀之後, 又恐血再潮動, 則須用藥安之, 故以甯血為第三法, 邪之所輳, 其正必虛, 去血既多, 陰無有不虛者矣, 陰者陽之寸, 陰虛則陽無所附, 久且陽隨而亡, 故又以補虛為收功之法, 四者乃通治血證之大綱, 而綱領之中, 又有條目, 今并詳於下方云。
一止血其法獨取陽明, 陽明之氣, 下行為順, 所以逆上者, 以其氣實故也, 吐血雖屬虛證, 然係血虛非氣虛, 且初吐時, 邪氣最盛, 正雖虛而邪則實, 試思人身之血, 本自潛藏, 今乃大反其常, 有翻天覆地之象, 非實邪與之戰?, 血何從而吐出哉, 故不去其邪, 愈傷其正, 虛者益虛, 實者愈實矣, 況血人胃中, 則胃家實, 雖不似傷寒證, 以胃有燥屎, 為胃家實, 然其血積在胃, 亦實象也, 故必亟奪其實, 釜底抽薪, 然後能降氣止逆, 仲景瀉心湯主之, 血多者, 加童便茅根, 喘滿者, 加杏仁厚朴, 血虛者, 加生地當歸, 氣隨血脫不歸根者, 加人參當歸五味附片, 有寒熱者, 加柴胡生薑, 或加乾薑艾葉, 以反佐之, 隨證加減, 而總不失其瀉心之本意, 則深得聖師之旨, 而功效亦大, 蓋氣之原在腎水, 虛則氣熱, 火之原在心, 血虛則火盛, 火熱相搏則氣實, 氣實則逼血妄行, 此時補腎水以平氣, 迂闊之談也, 補心血以配火, 不及之治也, 故惟有瀉火一法, 除暴安良, 去其邪以存其正, 方名瀉心, 實則瀉胃, 胃氣下泄, 則心火有所消導, 而胃中之熱氣, 亦不上壅, 斯氣順而血不逆矣, 且大黃一昧, 能推陳致新, 以損陽和陰, 非徒下胃中之氣也, 即外而經脈肌膚軀殼, 凡屬氣逆於血分之中, 致血有不和處, 大黃之性, 亦無不達, 蓋其藥氣最盛, 故能克而制之, 使氣之逆者, 不敢不順, 既速下降之勢, 又無遺留之邪, 今人多不敢用, 惜哉, 然亦有病之輕者, 割雞焉用牛刀, 葛可久十灰散, 亦可得效, 義取紅見黑即止之意, 其妙全在大黃降氣即以降血, 吐血之證, 屬實證者十居六七, 以上二方, 投之立效, 然亦有屬虛屬寒者, 在吐血家, 十中一二, 為之醫者不可不知也, 虛證去血太多, 其證喘促昏潰, 神氣不續, 六脈細微虛浮散數, 此如刀傷出血, 血盡而氣亦盡, 危脫之證也, 獨參湯救護其氣, 使氣不脫, 則血不奔矣, 寒證者, 陽不攝陰, 陰血因而走溢, 其證必見手足清冷, 便溏遺溺, 脈細微遲澀, 面色滲白, 辱口淡和, 或內寒外熱, 必實見有虛寒假熱之真情, 甘草乾薑湯主之, 以陽和運陰血, 虛熱退而陰血自守矣, 然血係陰汁, 剛燥之劑, 乃其所忌, 然亦有陽不攝陰者, 亦當用薑附也, 上寒下熱, 芩連薑附同用亦有焉, 以上數法, 用之得宜, 無不立愈, 其有被庸醫治壞, 而血不止者, 延日己久, 證多雜見, 但用已上諸方, 未能盡止血之法, 審係瘀血不行, 而血不止者, 血府逐瘀湯主之, 火重者, 加黃芩黃連, 痰多者, 加雲苓... ...
卷三 汗血
汗者, 氣分之水, 其源出於膀胱, 內經云, 膀胱者, 洲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之氣, 從三焦, 行腠理, 充肌肉, 達於皮毛, 以衛外為固, 陽氣衛外, 百邪不入, 故其經稱為太陽也, 其有盛暑天氣, 亢陽蒸動膀胱水氣, 騰布於外, 則發為汗, 此猶天之有兩, 陽布陰和, 自然無病, 有時外感風寒, 皮毛?泄, 發熱汗出者, 乃太陽之氣, 為邪所病, 不能衛外, 故汗得泄出, 其有心胃肝脾熱濕之病, 亦令汗出者, 此猶土潤溽暑, 亦能蒸作雲雨也, 又有亡陽自汗者, 則由膀胱腎中之元陽脫泄, 故其水陰之氣, 隨而奔溢, 散渙不收, 氣為水之所化, 水即氣也, 汗即水也, 氣脫外泄, 故汗出也, 知此, 則知汗出氣分, 不出血分矣, 然汗雖出於氣分, 而未嘗不與血分相關, 故血分有熱, 亦能蒸動氣分之水, 而為盜汗, 蓋血氣陰陽, 原互根互宅, 陰分之血盛, 則陽分之水陰, 自然充達, 陽分之水陰, 足以布護灌濡。
則陰分之血, 愈為和澤, 而無陽乘陰之病矣, 若陽分之水陰不足, 則益傷血之陰, 故傷寒汗出過多, 則虛煩不寐, 以其兼傷血分之陰, 心主血分, 血分之陰傷, 則心氣為之不甯矣, 又有傷寒, 即當從汗而解, 今不得汗, 乃從鼻?而愈, 其?名為紅汗, 蓋陽分之邪, 宜挾陽分之水, 發而外出, 今既不能外出, 乃乘陰分之血, 從鼻?出, 名為紅汗, 是為陽邪干陰之一驗, 故古謂陽乘陰, 則吐?, 佑陽乘陰而內逆者, 發為吐?, 則佑陽乘而陰外泄者, 發為皮膚血汗矣, 血者, 心之液也, 皮毛者肺之合也, 治法, 宜清心火, 火清則陽不乘陰, 兼治肺金, 肺調則皮毛不泄, 涼血地黃湯, 加桑皮地骨皮蟬蛻百合蒲黃治之, 血虛火甚者, 當歸六黃湯治之, 氣虛血少者, 當歸補血湯。 加桑皮、地骨、丹皮、蟬蛻、棕櫚炭、 黃芩、秦皮治之, 外用石灰散扑之。 仿仲景汗出不止, 用溫粉扑法之意也, 或用桃花扑之亦可。 皮毛者, 肺之合也, 汗出皮毛, 故汗血宜治肺金, 以斂皮毛, 人參清肺湯。 加蒲黃最宜, 血者, 肝之所司也, 肝火亢烈, 逼血妄行, 宜當歸蘆薈丸, 從內以攻治之, 喻嘉言治女子經血閉, 而周身汗出者, 謂是陰分之熱, 泄出陽分, 用此方破經血, 即以苦堅止汗, 汗血同源, 若肝火亢甚, 而汗血者, 借用此方, 尤為合法。
胃火亢甚, 亦能汗血, 以胃主肌肉, 熱蒸肌肉, 故令汗血, 宜竹葉石膏湯。 加蒲黃蟬蛻丹皮治之, 犀角地黃湯, 亦治之。 總論曰, 汗者, 陽分之水, 血者, 陰分之液, 陰與陽原無間隔, 血與水本不相離, 故汗出過多則傷血, 下後亡津液則傷血, 熱結膀胱則下血, 是水病而不離乎血者也, 吐血咳血, 必兼痰飲, 血虛則口渴而津液不生, 失血家往往水腫, 瘀血化水, 亦發為腫, 是血病而不離乎水者也, 故?血家不可再發汗, 以血病則陰液既虛, 不可發汗, 再傷氣分之水, 以致陽分之液亦虛也, 又先水腫再吐血者, 不治, 以水病, 不可重傷其血也, 觀小柴胡調津液, 而即治熱入血室, 觀桃仁承氣破血結, 而即治小便不利, 皆是治水, 即以治血。 治血即以治水, 蓋在下焦, 則血海膀胱, 同居一地, 在上焦, 則肺主水道。 心主血?, 在軀殼外, 則汗出皮毛, 血循經?, 一陰一陽, 皆相聯屬, 吾於水火血氣論己詳言之, 人必深知此理, 而後知治血理氣, 調陰和陽之法, 可以左右逢源。
血箭 從毛孔中流出一條血來, 有似箭之射出, 故名血箭, 由心肺火盛, 逼血從毛孔中出, 治宜清心火, 以除血出之源, 涼血地黃湯, 加蒲黃, 又宜瀉肺火, 以斂皮毛之氣, 使毛孔不滲瀉, 則血自止, 瀉白散, 加生地蟬蛻百合五倍子黃芩蒲杏仁白芨, 心肺兼治, 宜用生地黃散。
血出過多, 昏憒不省人事者, 與吐?血脫氣散無異, 宜獨參湯, 加附片蒲黃當歸, 補血湯, 十全大補湯, 皆可擇用。 外治法, 水調桃花散, 敷血孔, 則血止, 或用京墨磨醋搽, 或用石灰散乾糝, 花蕊石散糝, 均效。 血痣 血痣初起, 其形如痣, 漸大如豆, 觸破時長流血水, 此由肝經怒火, 鬱血凝聚而成, 內服丹梔逍遙散, 及涼血地黃湯。
觸破流血者, 用花蕊石糝之, 血止後, 用田螺散枯其本痣, 另用生肌藥收口, 未觸破, 未流血者, 古無治法, 吾擬用?蟲為末, 薑醋調搽, 鬱金三稜磨醋搽, 真琥珀擦熱, 每日數次, 內服之藥如上。 血瘙 癬疥血點, 血疙瘩, 一切皮肉赤癢, 名色不一, 今統稱之日血瘙, 皆由血為風火所擾, 火甚則起點, 起疙瘩, 風甚則生蟲生癢, 火甚赤痛者, 涼血地黃湯, 加荊芥蟬蛻紅花杏仁治之, 風甚作癢者, 和血消風散治之, 知血瘙之... ...
卷四 便血
大腸者, 傳導之官, 化物出焉, 謂大腸下脾胃之化物, 為中宮作傳導之官, 故呼為地道, 乃宮中之出路也, 其經與肺相表裏, 肺為清金, 大腸即為燥金, 在五行本屬一家, 故診脈者, 可於肺部診大腸焉, 大腸之所以能傳送者, 全賴於氣, 氣者, 肺之所主, 不獨大腸賴肺氣之傳送, 即小便亦賴肺氣以化行, 此乃肺金制節之能事, 而大腸之氣化金道又與之合, 故治病者多治肺也, 大腸位居下部, 又係腎之所司, 內經云, 腎開竅於二陰, 又日, 腎為胃關, 故必腎陰充足, 則大腸腴潤, 厥陰肝脈, 又繞後陰, 腸與胞室, 又並域而居, 故肝經與腸亦相干涉, 是以大腸之病, 有由中氣虛陷, 濕熱下注者, 有由肺經遺熱, 傳於大腸者, 有由腎經陰虛, 不能潤腸者, 有由肝經血熱, 滲漏入腸者, 乃大腸與各臟相連之義也, 但病所由來, 則自各臟而生, 至病已在腸, 則不能復還各臟, 必先治腸以去其標, 後治各臟以清其源, 故病愈而永不發矣。 一先血後便為近血, 謂其血即聚於大腸, 去肛門近, 故曰近血, 此有兩等證治, 一為臟毒下血, 一為腸風下血。 臟毒者, 且門腫硬, 疼痛流血, 與痔漏相似, 仲景用赤豆當歸散主之, 取赤豆芽以?鬱, 取當歸以和血, 赤豆性能利濕, 發芽赤色, 則入血分, 以為排解之用, 當歸潤滑養血, 以滋大腸, 則不秘結, 仲景略示其端, 以為治臟毒者, 必須利濕熱, 和血脈也, 非謂此二藥外, 別無治臟毒之法, 吾即此藥引而伸之, 若大腫大痛, 大便不通者, 宜解毒湯, 取防風枳殼等?理其氣, 即赤豆芽義也, 取大黃赤芍等滑利其血, 即仲景用當歸之義也, 若大便不結。 腫痛不甚者, 不須重劑, 用四物湯, 加地榆荊芥槐角丹皮黃苓土茯芩地膚子苡仁檳楖治之, 四物湯, 即仲景用當歸養血之義, 所加諸藥, 即仲景用赤豆芽, 以?利濕熱, 而解血鬱也, 仲景但用養血?鬱, 今恐濕熱難解, 故兼用清藥, 欲止血者, 兼服石灰散, 亦可。 阅臟毒久不愈者, 必治肝胃, 血者肝所司, 腸者胃之關, 胃若不輸, 濕熱於腸, 從何而結為臟毒哉, 肝之血分如無風火, 則亦不迫結肛門矣, 治胃宜清胃散, 加銀花土伏苓防已黃柏苡仁車前子, 升清降濁, 使陽明之濕熱, 不再下注, 則臟毒自愈, 治肝者宜龍?瀉肝湯, 逍遙散。 又有肺經遺熱, 傳於大腸, 而久不愈者, 必見寸脈浮數洪澀, 口渴溺黃, 欬逆等病, 方用人參清肺湯, 取烏梅栗殼酸澀之品, 以收斂肺氣, 而餘藥安肺, 肺自不遺熱與腸矣, 若去此二味, 而用薄荷桔梗以代之, 則又義取解散, 在人變化耳。 腸風者, 肛門不腫痛, 而但下血耳, 臟毒下血多濁, 腸風下血多清, 仲景書無腸風之名, 然傷寒論云, 太陽病, 以火攻之, 不得汗, 其人必躁, 到經不解, 必圊血, 太陽病下之脈浮滑者, 必下血, 兩條皆謂太陽, 外邪內陷而下血, 又云陽明病, 下血?語者, 為熱入血室, 厥陰篇云, 若厥而嘔, 胸?煩滿者, 其後必便血, 此即今所謂腸風下血之義, 夫腸居下部, 風從何而襲之哉, 所以有風者, 外則太陽風邪, 傳入陽明, 協熱而下血, 內則厥陰肝木, 虛熱生風, 風氣煽動而血下, 風為陽邪, 久則變火, 治火即是治風, 凡治腸風下血, 總以清火養血為主, 火清血甯, 而風自熄矣, 壽世保元, 用槐角丸統治之, 而未明言其義, 吾謂此方, 荊防, 治太陽陽明傳入之風, 烏梅川芎, 治肝木內動之風, 餘藥甯血清火, 以成厥功, 宜其得效, 然而外風協熱, 宜得仲景葛根黃連黃芩湯之意, 使內陷之邪, 上升外達, 不致下迫, 斯止矣, 治病之法, 高者抑之, 下者舉之, 吐?所以必降氣, 下血所以必升舉也, 升舉, 非第補中益氣之謂, 開提?發, 皆是升舉, 葛根黃連黃芩湯, 加荊芥當歸柴胡白芍槐花地榆桔梗治之, 若肝經風熱內煽, 而下血者, 必見?腹脹滿, 口苦多怒, 或兼寒熱, 宜瀉青丸治之, 逍遙散, 小柴胡, 均可加減出入, 謹按, 肝風所以能下血者何也, 肝主血, 血室又居大腸膀胱之間, 故熱入血室, 有小便下血之證, 內有積血, 有大便黑色之證, 蓋肝血上干, 從濁道則吐, 從青道則?, 肝血下滲, 從清道則尿血, 從濁道則下血, 肝為風木之臟, 而主藏血, 風動血不得藏, 而有腸風下血之症, 上數方, 力足平之, 或用濟生烏梅丸亦妙, 以烏梅斂肝風, 以姜蠶息肝風, 風平火息, 而血自甯矣, 然肝風動血, 宜得仲景白頭翁湯之意, 以清火消風較有力量, 或四物湯, 合白頭翁湯, 兼補其血, 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減, 此之謂也, 如無白頭翁, 則擇柴胡青蒿白薇代之, 桑寄生, 得風氣而生, 代白頭翁更佳, 又日肝經之橫, 以肺經不能平水故也, 肺與... ...
卷五 瘀血
吐衄便漏, 其血無不離經, 凡係離經之血, 與榮養周身之血, 已聧絕而不合, 其已入胃中者, 聽其吐下可也, 其在經脈中, 而未入於胃者, 急宜用藥消除, 或化從小便出, 或逐從大便出, 務使不留, 則無餘邪為患, 此血在身, 不能加於好血, 而反阻新血之化機, 故凡血證, 總以去瘀為要, 世謂血塊為瘀, 清血非瘀, 黑色為瘀, 鮮血非瘀, 此論不確, 蓋血初離經, 清血也, 鮮血也, 然既是離經之血, 雖清血鮮血, 亦是瘀血, 離經既久, 則其血變作紫血, 譬如皮膚被杖, 血初被傷, 其色紅腫, 可知血初離經, 仍是鮮血, 被杖數日, 色變青黑, 可知離經既久, 其血變作紫黑也, 此血在經絡之中, 雖已紫黑, 仍是清血, 非血塊也, 是以能隨氣運行, 走入腸胃, 吐下而出, 設在經絡之中, 即是血塊, 如何能走入腸胃耶, 至於血塊, 乃血入腸胃, 停留片時, 立即凝結, 觀宰割豬羊, 滴血盆中, 即時凝結, 便可知矣, 故凡吐衄, 無論清凝鮮黑, 總以去瘀為先, 且既有瘀血, 便有瘀血之證, 醫者按證治之, 無庸畏阻, 瘀血攻心, 心痛頭暈, 神氣昏迷, 不省人事, 無論產婦及吐衄家, 有此證者, 乃為危候, 急降其血, 而保其心, 用歸芎失笑散, 加琥珀硃砂麝香治之, 或歸芎湯, 調血竭乳香末亦佳。 瘀血乘肺, 欬逆喘促, 鼻起煙煤, 口目黑色, 用參蘇引, 保肺去瘀, 此皆危急之候, 凡吐血即時斃命者, 多是瘀血乘肺, 壅塞氣道, 肺虛氣促者, 此方最穩, 若肺實氣塞者, 不須再補其肺, 但去其瘀, 使氣不阻塞, 斯得生矣, 葶藶大棗湯, 加蘇木蒲黃五靈脂童使治之。 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 則周身作痛, 以其堵塞氣之往來, 故滯礙而痛, 所謂痛則不通也, 佛手散, 加桃仁紅花血竭續斷秦艽柴胡竹茹甘草酒引, 或用小柴胡, 加歸芍丹皮桃仁荊芥, 尤通治內外之方, 義較穩。 瘀血在上焦, 或髮脫不生, 或骨膊胸膈頑硬剌痛, 目不了了, 通竅活血湯治之, 小柴胡湯, 加歸芍桃仁紅花大薊, 亦治之。 瘀血在中焦, 則腹痛脅痛, 腰臍間剌痛著滯血府, 逐瘀湯治之, 小柴胡湯。 加香附薑黃桃仁大黃, 亦治之。 瘀血在下焦, 則季?少腹, 脹滿剌痛, 大便黑色, 失笑散, 加醋軍桃仁治之, 膈下逐瘀湯亦穩。 瘀血在裏, 則口渴, 所以然者, 血與氣本不相離, 內有瘀血, 故氣不得通, 不能載水津上升, 是以發渴, 名曰血渴, 瘀血去則不渴矣, 四物湯, 加棗仁丹皮蒲黃三七花粉雲苓枳殼甘草, 小柴胡湯, 加桃仁丹皮牛膝, 皆治之, 溫經湯, 以溫藥去瘀, 乃能治積久之瘀, 數方皆在酌宜而用。 瘀血在腠理, 則榮衛不和, 發熱惡寒, 腠理在半表半裏之間, 為氣血往來之路, 瘀血在此, 傷榮氣則惡寒, 傷衛氣則惡熱, 是以寒熱如瘧之狀, 小柴胡湯, 加桃仁紅花當歸荊芥治之。 瘀血在肌肉, 則翕翕發熱, 自汗盜汗, 肌肉為陽明所主, 以陽明之燥氣, 而瘀血和蒸鬱, 故其證象白虎, 犀骨地黃湯加桃仁紅花治之, 血府逐瘀湯, 加醋炒大黃, 亦可治之也。 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 則結為癥瘕, 瘕者或聚或散, 氣為血滯, 則聚而成形, 血隨氣散, 則沒而不見, 方其既聚, 宜以散氣為解血之法, 九氣丸治之, 在胸膈上者, 加桔梗枳殼瓜蔞生薑甘草, 在右者, 加蘇子桑皮陳皮, 在左者, 加青皮牡礪當歸, 在中焦大腹者, 加厚朴枳殼防已白芍甘草, 在小腹下者, 加橘核小茴荔核檳榔川楝子五靈脂, 氣散則血隨而散, 自不至於結聚矣, 至其既散之後, 則又恐其復聚, 宜以調血為和氣之法, 此時瘕氣既散, 處于血分之中, 但一調血, 則氣自和, 而不復聚矣, 逍遙散, 加丹皮柏附治之, 歸脾湯, 加柴胡鬱金子亦治之, 癥者常聚不散, 血多氣少, 氣不勝血故不散, 或純是血質, 或血中裹水, 或血積既久, 亦能化為痰水, 水即氣也, 癥之為病, 總是氣與血膠結而成, 須破血行氣, 以推除之, 元惡大憝, 萬無姑容, 即虛人久積, 不便攻治者, 亦宜攻補兼施, 以求克敵, 攻血質宜抵當湯, 下瘀血湯, 代抵當丸, 攻痰水宜十棗湯, 若水血兼攻, 則宜大黃甘遂湯, 或秘方化氣丸, 外治法, 貼觀音救苦膏。 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 與氣相戰?, 則鬱蒸腐化, 而變為膿, 另詳吐膿便膿瘡膿門, 茲不再贅。 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被氣火煎熬, 則為乾血, 氣者, 腎中之陽, 陰虛陽亢, 則其氣上合心火, 是以氣盛即是火盛, 瘀血凝滯, 為火氣所薰, 則為乾血, 其證必見骨蒸癆熱, 肌膚甲錯, 皮起麵屑, 名為乾血癆, 病至此者, 十治二三, 仲景大黃?蟲丸治之, 蓋既係乾血, 便與氣化膈絕, 非尋常行血之品所能治也, 故用諸蟲囓血之物, ... ...
卷六 癆瘵
癆瘵之證, 咯血痰嗽, 遺精泄瀉, 潮熱盜汗, 瘦削疲倦, 夢與鬼交, 或夢亡先, 喜見人過, 常懷忿怨, 平旦病減, 午後病增, 發熱心煩, 只燥鼻乾, 臉紅唇赤, 骨蒸肺痿, 咽痛失音, 若瀉不止, 則不治矣, 其原得於酒色損傷, 以及失血之後, 瘀血鬱熱, 化生癆蟲, 蝕人臟腑之精血, 變生諸般怪證, 病人死後, 蟲氣傳染家人, 名日傳尸, 又名尸疰, 謂其自上注下, 見證與前死之人相似故也, 辨蟲之法, 或腹中有塊, 或腦後兩邊有小結核, 或用乳香薰手背, 以帛覆手心, 良久手上出毛長寸許, 白黃者可治, 紅者稍難, 青黑者死, 若薰手無毛, 非癆蟲證也, 又或用真安息香, 燒煙吸之, 不嗽者非傳尸, 煙人即嗽, 真傳尸也, 癆蟲之形, 或似蜣螂, 或似紅絲馬尾, 或似蝦蟆蝟鼠, 或似鞠麵, 或有足無頭, 或有頭無足, 或化精血歸於元氣之內, 若傳至三人者, 其蟲靈怪不可治, 凡用藥治蟲, 勿令病者知之, 恐蟲覺悟, 難取效也。 夫癆蟲何由而生哉, 木必先腐, 而後蟲生之, 人身亦必先有瘀血, 虛熱鬱蒸, 乃生癆蟲, 蟲者, 風木之氣所化, 人身肝主風, 木又主藏血, 肝臟之血, 若有瘀積, 是猶木之先腐也, 於是肝臟之風氣, 鬱遏蒸煽, 將瘀血化生為蟲, 既化為蟲, 即從蟲治之, 宜天靈蓋散治之, 然天靈蓋不易得, 且不宜用, 可用川椒代之, 或金蟾丸亦可, 余每用乾漆明雄川椒棟根皮白頸蚯蚓升麻鬱金, 共為末, 白湯五更時服, 其蟲不吐即下, 義固取於殺蟲, 而尤在乾漆鬱金, 兼治瘀血, 以癆蟲是瘀血所化, 殺蟲是治其標, 去瘀是治其本也, 諸書但言殺蟲, 而不知蟲之所自生, 宜乎未得其治也, 吾為指出, 癆蟲是瘀血所, 化治瘀血是治其本也, 辨證錄用, 移尸滅怪湯, 治癆蟲傳尸, 方以去瘀為主, 故效。
癆蟲之生, 由瘀血所化, 而癆蟲既生, 蝕人精血, 人之正氣, 日以消耗, 不治其虛, 但殺其蟲, 病終不能愈也, 月華丸主之, 義取補虛, 而去瘀殺蟲兼施, 其治乃萬金之策, 鰻魚肉常食亦佳, 或鰻魚骨?甲知母山茱萸柴胡當歸青黛桃梟為丸, 人參湯下, 亦攻補兼行之術。 又凡濕熱積痰, 皆能生蟲, 與小兒疳蟲無異, 用金蟾丸即愈, 不比血化之蟲, 靈怪難治也。 既殺蟲後, 但當滋補其虛, 陰虛者十居八九, 瓊玉膏主之, 加黃柏知母紫河車更佳, 陽虛者, 十之二三, 六君子湯主之。 欬嗽 雜病欬嗽, 另有方書可查, 未及備論, 茲所論者, 虛癆失血之欬嗽也, 失血家, 十有九欬, 所以然者, 肺為華蓋, 肺中常有津液, 則肺葉腴潤, 覆垂向下, 將氣斂抑, 使其氣下行, 氣下則津液隨之而降, 是以水津四布, 水道通調, 肝氣不逆, 腎氣不浮, 自無欬嗽之病矣, 血者火化之陰汁, 津者氣化之水液, 二者本相濟相養, 水不濟火, 則血傷, 血不養氣, 則水竭, 水竭則津不潤, 肺血傷, 則火來剋金, 金被火剋, 不能行其制節, 於是在下之氣, 始得逆上, 氣既逆上, 則水津不能隨氣下布, 凝結為痰, 在下之水邪, 又得隨氣而升泛為水飲, 皆致欬嗽, 吾於欬血門已詳詳論之, 茲復條列如左, 以便查核。 一肺臟津虛, 火氣乘之, 致成燥欬, 氣嗆痰澀, 或帶血絲, 久成肺痿, 清燥救肺湯治之。
一痰火凝結, 欬逆發渴, 喉中痰滯者, 由於津液不散, 阻塞氣道, 治宜清利其痰, 滋養其津, 紫苑散主之。 一水飲沖肺, 欬逆倚息, 不得臥者, 由於失血之人, 肝經風火太盛, 激動其水, 上衝肺, 臥則肺葉張, 水飲愈衝, 是以不得臥息, 葶藶大棗瀉肺湯治之, 吾每用二陳湯治飲, 加蘇子柴胡白芥子黃芩石膏杏仁荊芥薄荷枇杷葉, 風火兼治, 尤效, 此與雜病欬嗽, 因寒動水者有異, 因寒動水, 以致水飲衝肺者, 宜小青龍, 及真武湯, 血證欬嗽, 多是內動風火, 激水而上, 青龍真武等, 又其所忌, 醫者辨之。 夫虛癆欬嗽, 原於火剋金, 水乘肺, 而切究其故, 則病皆在於胃, 胃為水穀之海, 化生津血, 血不足則火旺, 津不生則肺燥, 水氣不化, 則飲邪上干, 治胃火, 宜白虎湯, 加生地百合五味子, 或玉女煎, 治胃痰, 宜滾痰丸, 指迷茯苓丸, 輕者用豁痰丸, 治胃中水飲, 宜二陳湯, 加蘇子白芥子防已枳殼杏仁生薑, 若水飲挾火者, 加柴胡黃芩當歸白芍。 內經云, 五臟六腑, 皆有欬嗽, 而無不聚於胃, 關於肺, 上條分肺胃治已詳, 茲有一方, 可以統治肺胃者, 則莫如小柴胡湯, 肺火盛, 加麥冬, 心火盛, 加黃連當歸, 肝火盛, 加當歸胡黃連, 黃昏欬嗽, 為火浮於肺, 加五倍子, 五味子, 以斂之, 五更欬嗽, 為食積之火, 至寅時流入肺經, 加萊菔子, 痰凝氣滯者, 加瓜蔞霜旋... ...
卷七
仲景瀉心湯 大黃酒 (炒二錢) 、黃連 (三錢) 、黃芩 (四錢) 心為君火, 化生血液, 是血即火之魄, 火即血之魄, 火升故血升, 火降即血降也, 知血生於火, 火主於心, 則知瀉心即是瀉火, 瀉火即是止血, 得力大黃一味, 逆折而十, 兼能破瘀逐陳, 使不為患, 此味今人多不敢用, 不知氣逆血升, 得此猛降之藥, 以損陽和陰, 真聖藥也, 且非徒下胃中之氣而已, 即外而經脈肌膚, 凡屬氣逆於血分之中者, 大黃之性, 亦無不達, 蓋其氣最盛, 凡人身氣血凝聚, 彼皆能以其藥氣克而治之, 使氣之逆者, 不敢不順, 今人不敢用, 往往留邪為患, 惜哉, 方名瀉心, 乃仲景探源之治, 能從此悟得血生於心, 心即是火之義, 於血證思過半矣。 十灰散 大薊、小薊、茅根、?皮、側柏、大黃、丹皮、荷葉、茜草、 梔子 (各等分) 上藥燒存性為末, 鋪地出火氣, 童便酒水隨引, 黑為水之色, 紅見黑即止, 水勝火之義也, 故燒灰取黑, 得力全在山梔之清, 大黃之降, 火清氣降, 而血自甯, 餘藥皆行血之品, 祗借以響導耳, 吹鼻止?, 刃傷止血, 皆可用之。 獨參湯 人參 (二兩) 濃煎細咽熟睡, 取養胃之陰, 安護其氣, 氣不脫則血不奔矣, 世以人參補氣, 便認為陽藥, 不知人參柔潤甘寒, 乃滋養中宮津液之藥, 人之真氣, 生於腎中, 全賴水陰含之, 出納於肺, 又賴水津以濡之, 故腎中水陰足則氣足而呼吸細, 肺中之水津足則氣足而喘息平, 人參滋補中宮之津液, 上布於肺, 下輸於腎, 故肺腎之氣, 得所補益, 世人不知氣為水之所化, 而以屬陽, 妄指參為陽藥, 幸陳脩園力辨其誣, 然脩園謂壯火食氣, 參瀉壯火故補氣, 其說猶有隔膜, 尚未識氣即是水之理, 吾於總論, 言之甚詳, 須如氣即是水, 而人參之真面乃見。 甘草乾薑湯 甘草 (三錢炙) 、乾薑 (二錢炮) 、五味子 (一錢) 甘草炙過, 純於補中, 乾薑變黑, 兼能止血, 二藥辛甘合化, 扶陽氣以四達, 血自運行而不滯矣, 惟五味收斂肺氣, 使不上逆, 以止氣者止血, 凡陽虛脾不攝血者, 應手取效, 但血係陰汁, 血虧即是陰虧, 剛燥之劑, 往往忌用, 必審其脈證, 困係虛寒者, 始可投此方。 四物湯 當歸 (四錢) 、生地 (四錢) 、川芎 (二錢) 、白芍 (三錢) 柯韻伯日, 心生血, 肝藏血, 故凡生血者, 則究之於心, 調血者, 當求之於肝也, 是方乃肝經調血之專劑, 非心經生血之主方也, 當歸和血, 川芎活血, 芍藥歛血, 地黃補血, 四物, 具生長收藏之用, 故能使榮氣安行經邃, 若血虛, 加參?, 血結, 加桃仁紅花, 血閉, 加大黃芒硝, 血寒, 加桂附, 血熱加芩連, 欲行血去芍, 欲止血去芎, 隨宜加減, 則不拘於四物矣, 如過血崩血暈等證, 四物不能驟補, 而反助其淜脫, 又當補氣生血, 助陽生陰長之理, 蓋此方能補有形之血於平時, 不能生無形之血於倉卒, 能調陰中之血, 而不能培真陰之本, 韻伯此論, 雖有不足於四物, 然謂四物為肝經調血之專劑, 則深知四物之長者矣, 蓋肝主藏血, 衝任血海, 均屬於肝, 故調血者, 舍四物不能為功。 白虎湯 石膏 (一兩) 、知母 (五錢) 、甘草 (二錢) 、粳米 (一撮) 四藥甘寒, 生胃陰, 清胃火, 陽明燥熱得此, 如金?夕起, 暑酷全消, 故以秋金白虎名湯, 乃仲景傷寒陽明之正方, 借治血症, 脈洪大發熱口渴者, 尤有捷效。 佛手散 (即歸芎湯) 當歸 (五錢) 、川芎 (三錢) 酒水各半煎服, 辛以行氣, 溫以行血, 有汁能生血, 二味為活血行血之要藥。 失笑散 蒲黃 (三錢) 、五靈脂 (五錢) 蒲生水中, 花香行水, 水即氣也, 水行則氣行, 氣止則血止, 故蒲黃能止刀傷之血, 靈脂氣味溫行以行血, 二者合用, 大能行血也。
大柴胡湯 柴胡 (三錢) 、半夏 (三錢) 、白芍 (三錢) 、黃芩 (三錢) 、枳殼 (二錢) 、 大黃 (錢半) 、生薑 (三錢) 、大棗 (三枚) 黃芩一味, 清表裏之火, 薑棗柴胡, 使邪從表解, 半夏白芍枳殼大黃, 使邪從裏解, 乃表裏兩解之劑, 而用裏藥較多, 後之雙解散, 通聖散, 皆從此套出, 借治血症, 或加表藥, 或加血藥, 可以隨宜致用。 逍遙散 (加丹梔名丹梔逍遙散) 柴胡 (三錢) 、當歸 (四錢) 、白芍 (三錢) 、白朮 (三錢) 、雲苓 (三錢) 、 甘草 (錢半) 、薄荷 (一錢) 、煨薑 (三錢) 、丹皮 (三錢) 、 梔子 (二錢) 此治肝經血虛, 火旺鬱鬱不樂, 方用白朮茯苓, 助土德以升木, 當歸白芍, 益榮血以養肝, 薄荷解熱, 甘草緩中, 柴薑升發, 木鬱則達之, 遂其曲直之性,... ...
卷八 方劑
玉女煎 熟地 (五錢)、石膏 (三錢)、知母 (三錢)、麥冬 (三錢)、 牛膝 (三錢) 陳修園力闢此方之謬, 然修園之所以短於血證者即此, 可見夫血之總司在於胞室, 而胞宮衝脈上屬陽明, 平人則陽明中宮化汁變血, 隨衝脈下輸胞室, 吐血之人, 胞宮火動氣逆, 上合陽明, 血隨而溢, 欬嗽不休, 多是衝陽上合陽明, 而成此亢逆之證, 方用石膏知母, 以清陽明之熱, 用牛膝以折上逆之氣, 熟地以滋胞宮之陰, 使陽明之燥平, 衝脈之氣息, 亢逆之證乃愈矣, 景岳制此方, 曾未見及於此, 修園又加貶斥, 而王士雄, 以為可治陰虛胃火齒痛之證, 皆不知此方之關衝脈, 有如是之切妙也, 麥門冬湯治衝逆, 是降痰之劑, 此方治衝逆, 是降火之劑。 聖愈湯 即四物湯, 加黃耆人參。 參蘇飲 人參 (五錢)、蘇木 (四錢) 治吐?產後, 跌打損傷, 瘀血干肺, 鼻起煙煤, 面目茄色, 蓋謂肺金氣足, 則制節下行, 血不獨不能犯肺臟, 而亦不能犯肺之氣分也, 今不獨干犯氣分, 瘀血上行, 並真犯肺臟, 血者肝木所司, 金氣將絕, 木乃敢侮之, 肺氣已敝, 血乃得乘之, 方取蘇木秉肝木之氣, 色赤味鹹以破血, 是治肝以去肺之賊, 而急用人參生津調肺以補氣, 使肺氣一旺, 則制節自行, 而血不得犯之矣。 參附湯 人參 (一兩)、附子 (八錢) 人之元氣, 生於腎而出於肺, 肺陰不能制節, 腎陽不能歸根, 則為喘脫之證, 用附子入腎補陽氣之根, 用人參入肺以濟出氣之主, 二藥相濟, 大補元氣, 氣為水之陽, 水即氣之陰, 人參是補氣之陰, 附子是補水之陽, 知此, 則知一切補氣之法。 通脾泄胃湯 黃蘗 (三錢)、元參 (三錢)、防風 (三錢)、大黃 (一錢)、知母 (三錢)、炒梔子 (三錢)、石膏 (三錢)、茺蔚 (三錢) 此方乃通治眼目外瘴之方, 借治目?亦宜, 方取諸品清熱瀉火, 使火不上薰, 則目疾自除, 而防風一味, 獨以去風者治火, 火動風生, 去風則火勢自熄, 茺蔚一味, 又以利濕者清熱, 濕蒸熱遏, 利濕則熱氣自消。 通竅活血湯 赤芍 (三錢)、川芎 (一錢)、桃仁 (三錢)、紅花 (一錢)、老蔥 (三錢)、 生薑 (三片)、大棗 (三枚)、麝香 (少許)、黃酒 (一杯) 大棗 薑 蔥 散達升騰, 使行血之品, 達於巔頂, 徹於皮膚, 而麝香一味, 尤無所不到, 以治巔頂胸背, 皮膚孔竅中瘀血, 誠有可取, 王清任醫林改錯, 論多粗舛, 而觀其一生所長, 只善醫瘀血, 此湯亦從小調經套來, 故可採。 防風通聖散 大黃 (錢半)、芒硝 (三錢)、防風 (三錢)、荊芥 (二錢)、麻黃 (一錢)、 炒梔子 (三錢)、白芍 (三錢)、連翹 (一錢)、川芎 (二錢)、當歸 (三錢)、 甘草 (一錢)、桔梗 (二錢)、石膏 (三錢)、骨石 (三錢)、薄荷(一錢)、 黃芩 (三錢)、白朮 (三錢) 吳鶴?曰, 防風麻黃, 解表藥也, 風熱之在皮膚者, 得之由汗而泄, 荊芥薄荷, 清上藥也, 風熱之在巔頂者, 得之由鼻而泄, 大黃芒硝, 通利藥也, 風熱之在腸胃者, 得之由後而泄, 滑石梔子, 水道藥也, 風熱之在決瀆者, 得之由溺而泄, 風注於膈, 肺胃受邪, 石膏桔梗, 清肺胃藥也, 而連翹黃芩, 又所以袪諸經之遊火, 風之為患, 肝木主之, 川芎歸芍, 和肝血也, 而甘草白朮, 所以胃氣而健脾, 此方除硝黃名雙解散, 謂表裏兩解, 營衛俱和也, 本方名通聖散, 極言功用之妙耳, 余按此方, 治表裏實熱, 外無汗, 內便堅之症, 無論何證, 通治一切, 亦不但治中風也。 千金葦莖湯 葦莖 (五錢)、苡仁 (三錢)、桃仁 (三錢)、瓜瓣 (即冬瓜仁三錢) 瓜蒂散 甜瓜蒂 (三錢)、赤小豆 (三錢) 為末, 香豉湯下, 上二方, 皆取破泄宣吐, 虛人勿服。 白散方 貝母 (三錢)、巴豆炒黑 (一錢)、桔梗 (三錢) 共為末服一字, 在膈上則吐, 在膈下則瀉, 不瀉進熱粥, 瀉不止, 進冷粥。 人參清肺湯 人參 (三錢)、阿膠 (二錢)、地骨皮 (三錢)、知母 (三錢)、烏梅 (三枚)、甘草 (一錢炙)、大棗(三枚)、桑白皮(三錢)、粟殼 (一錢)、杏仁 (三錢) 治肺虛欬嗽喘急吐血下血等症, 方取參草大棗, 補土生金, 以保定其肺, 阿膠知母, 佐其滋潤, 骨皮桑皮, 瀉其火熱, 肺為司氣之臟, 肺中清潤, 則氣自下降, 而得其斂藏之性, 痰血不得干之也, 再用杏仁以利之, 烏梅粟殼以收之, 總使肺得其制節, 斯無諸病矣, 此與太平丸, 保和湯, 紫苑散, 人參瀉肺清燥救肺諸湯, 相為表裏, 用者可以推類盡致。 甯肺桔梗湯 桔梗 (二錢)、貝母 (三錢)、當歸 (三錢)、瓜蔞霜... ...

0人 | 分享到:
阅读(8)| 评论()| 引用(0) |举报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