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贡周游列国

 隔一程山水 2010-09-17

子贡周游列国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髃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柰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

以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强晋,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栖之会稽。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王者不绝世,以立其义。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三者举事之大患。句践顿首再拜曰:孤尝不料力,乃与吴战,困于会稽,痛入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遂问子贡。子贡曰:

吴王为人猛暴,髃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

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

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送子贡金百镒,剑一,良矛二。子贡不受,遂行。

报吴王曰: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曰: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抵罪于吴,军败身辱,栖于会稽,国为虚莽,赖大王之赐,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死不敢忘,何谋之敢虑!后五日,越使大夫种顿首言于吴王曰:东海役臣孤句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今窃闻大王将兴大义,诛强救弱,困暴齐而抚周室,请悉起境内士卒三千人,孤请自被坚执锐,以先受矢石。因越贱臣种奉先人藏器,甲二十领,鈇屈卢之矛,步光之剑,以贺军吏。吴王大说,以告子贡曰:越王欲身从寡人伐齐,可乎?

子贡曰:不可。夫空人之国,悉人之觽,又从其君,不义。君受其币,许其师,而辞其君。吴王许诺,乃谢越王。于是吴王乃遂发九郡兵伐齐。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战而不胜,越乱之必矣;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柰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去晋而归,与越战于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有人说子贡的这次出使改变了天下的格局,虽然有点夸张,但可以看出这次出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下面是很详细的介绍,帖不完,你自己去看吧~~

    公元前484年,洛阳的周王室虽然早已摇摇欲坠,却仍然在名义上保留着对中原列国的宗主权。在中国传统的编年史中,这一年被称为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国的史官则将之记录为哀公十一年。

    这一年刚刚开始,作为鲁国实际统治者的季康子就面临着一场灾难。齐国宰相田常由于国内的权力争斗,征调了几家敌对世卿的军队来讨伐鲁国。毫无疑问,田常试图借外敌之手来消耗政治对手的实力。如果胜利了,那么功劳自然是田常统帅有方;如果失败了,己方也不会受到什么损失。

    战争的来临让鲁国的君臣们惶恐不安,一些贵族甚至不敢抵抗。无论齐国的权力争斗如何错综复杂,这支讨伐军队在军事上的优势都是压倒性的。季康子紧张的询问家臣冉有将如何作战,得到决绝的回答:就用命焉!

     此时,寄居在卫国孔子召集自己的学生,向他们说道:鲁国是我的故土,是养育我的父母,现在鲁国的情势如此危急,你们有什么办法么?首先站出来的是以勇武闻名的子路,然后是以贤能著称的子张﹑子石,我们不知道这三位弟子提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鲁国的危机,总之孔子最终拒绝了他们的提议,派遣子贡去设法拯救自己的祖国。

    子贡姓端木,名赐,韂国人,当时三十六岁。子贡是他的字,由于《论语》等儒家典籍的影响,孔子诸多弟子的字反而比姓名更让后世的中国人熟悉。子贡的口才极为出众,史载其利口巧辞,这一点让孔子非常反感。有一次孔子问他:你和颜回比较起来,谁比较优秀呢?子贡机智的回答道:我怎么敢奢望比超过颜回?颜回闻一知十,我也就是闻一知二吧!然而紧要关头,他的辩才终于为孔子所倚重。

    您讨伐鲁国实在是一个不明智的举动。鲁国是一个难于征讨的国家,它的城市防御薄弱,它的国土狭窄不堪,它的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们虚伪而没有能力,它的人民不喜欢战斗,因此您不应该选择与鲁国开战。子贡前往齐国拜见宰相田常,在发表了这一番颠覆常识的惊人议论后继续说道:您不如讨伐吴国,吴国防御严密,国土广阔,兵卒善于作战,兵器精良,又有优秀的人才主持,讨伐他们很容易的。

    田常听到子贡匪夷所思的建议后显然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于是愤怒的责问道:你认为困难的对于别人来说是容易;你认为容易的对于别人来说很困难。你为什么这样对我说呢?

    子贡这时已经完全把握了对话的主动,他从容答道:在下曾听说,忧患在内的应该去攻击强国,忧患在外的则应该去攻打弱国。据我所知,您还没能把持齐国的朝政,且政敌很多。如果您灭亡鲁国来增加齐国的领土,那么最终收益的还是齐国的君主和派兵作战的世卿。您的君主和政敌得到好处,对你就是损害。且君主必定因为您的功绩而猜忌,您的政敌也会恶意中伤,那么您就难以在齐国立足了吧?所以不如去讨伐吴国。与吴国作战多半会失败,政敌掌握的人口将大量损失,世卿家族也会阵亡许多子弟。这样就剪除了政敌的实力,如此一来君主能依靠的人就只有您了。” 

    田常恍然道:确实是好主意!不过我已经对鲁国开战了,如今撤兵讨伐吴国,其他大臣一定会怀疑我的动机,这要怎么办才好呢?韂国的儒生胸有成竹的答道:您暂且按兵不动,在下随即去游说吴王,让他为救鲁国而攻打齐国,到时您带兵迎战就可以了。

    得到田常支持的子贡立刻奔赴吴国,在夫差的庙堂上慷慨陈词。吴国的夫差是一位著名的君主,他和越王句践的故事中国人耳熟能详。五年前他击破了越国,以为南方从此再无忧患,于是专心向北扩充领土。他在后世的仰慕者为此扼腕不已,认为如果他当时彻底灭亡越国,就不会有后来的败亡。然而在当时的吴国君主看来,富庶的中原远比荒蛮的扬子江以南更有吸引力。 

    子贡用充满仁义道德的言辞打动了夫差,或者说,子贡为夫差针对齐国的军事行动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因为吴国君臣北伐的计划早已有之,仅仅在一年前,吴国便联合鲁国、邾国和郯国的军队侵扰齐国南疆,并独自从海路进攻齐国。如果子贡的游说到此结束的话,那么他不过是一位普通的舌辩之士而已,这一类人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数不胜数。而此时,一位悲剧性的人物出场了。

     他姓伍,名员,字子胥,在收录了大量传奇故事的《吴越春秋》中,对他的性格做了传神的描写。忠诚,刚正不阿,充满智慧,家族遭遇屠杀,有敏锐的洞察力,颠沛流离青年生活,日后功成名就、享誉列国……仿佛聚集了所有悲剧人物所拥有的经历和才干,这样的人物在当时和后世必然成为人们景仰的对象。此时,作为吴国重臣伍子胥觉察到越国正在日渐恢复,这将威胁到吴国的安全。于是他向自己的君主进言道:句践近年蠢蠢欲动,如今越国方是吴国的心腹之患,陛下不先行消灭越,而要征讨齐国,不是很荒谬么?” 

    伍子胥充满责难的语气一定让夫差感到非常不快,然而夫差还是考虑了他的谏言,并与子贡商谈。子贡充满自信的宣称他可以轻易的化解越国的威胁。深信不疑的吴王于是派遣子贡作为使者前往南方,劝服那位曾对夫差卑躬屈膝的君主。句践得知子贡来访,专程到郊外迎接,并亲自到使节的住所拜访。这很可能是越国韬光养晦、麻痹吴国的策略。除此之外,还可能是对中原学者的尊重。

    先生为何降低身份,来到我们这个蛮夷之国呢?越王十分客气的问到,子贡作出了让他大吃一惊的回答:我是来劝说吴国讨伐齐国的,吴王虽然很想这样,却担心越国的威胁,答复道等我讨伐越国后,一定会做的。如果这样的话越国就必定要灭亡了。假如您不想报仇,而吴国的君臣却怀疑你,那么您的表现实在太笨拙了。假如您想报仇,却给对方知道了,那么您实在太不小心了。如果您已经做好了准备,却让吴国先得到风声,那么您的处境就很危险了。” 

    句践再一次施礼后,恭敬的问道:孤曾因为大意受辱吴国。对夫差的痛恨深入骨髓,恨不得能与吴王同时死去,这就是我的真正想法!请问先生,我要怎么办才好?子贡早有准备,他答道:吴王为人暴虐,大臣多数浅薄,国家凋敝却经常作战,士卒难以忍受,百姓怨恨君主,大臣争权夺势,这是将要灭亡的征兆。如今陛下不如设法促使吴国北伐。如果伐齐失败,那么正是陛下的幸事;如果北伐成功,吴国必定与晋国发生冲突。如此一来,吴国的兵力将尽为齐国、晋国拖住。这样陛下的机会就来了。” 

    按照子贡的计划,作为这个时代的名臣之一,越国的大夫文种向吴王做了一番恭顺的表示。在重礼的贿赂下,越王得到太宰嚭等吴国权臣完全信任,相信越国毫无异心的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命令军队北上讨伐齐国。然而吴国军事强盛,如果真能击败齐国和晋国,让吴取得霸主地位,那么除了鲁国等弱国外,它还能去哪里扩充疆土呢?鲁国的利益在于各个强国之间的力量均衡,列强均势的天平一旦发生倾斜,弱小的鲁国就岌岌可危了。因此离开吴国后,子贡直奔晋国,向晋国的君臣告警。

    由于齐军统帅的故意放水,以及鲁军将领冉有等人的奋勇作战,鲁国终于坚持到吴国援军的到来。这时,季康子问家臣冉有从哪里学得兵法,冉有答学之于孔子。于是季氏派人携带厚礼肯请孔子归国。至此,孔子周游列国共十四年,终于得以返回故里。鲁国的危机解除后,两国联军反攻齐国,在这一年的五月占领博地,稍后进抵羸地。此时,齐军上下充斥着绝望的情绪。田常直接告诉自己的弟弟、担任讨伐军统帅的田书:你死了,我必能得志。奔赴战场的前夕,无望的将领命令兵卒唱起出殡的歌曲。田书黯然自语:这次出兵,我只能听到冲锋的战鼓,听不到收兵的鸣金了。” 

    甲戌,战于艾陵,展如败高子,国子败胥门巢。王卒助之,大败齐师。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献于公。”——《春秋左传》

    吴国在艾陵的胜利让夫差争霸列国的野心膨胀起来。而后四年间,吴国起倾国之兵与齐国、晋国交战。伍子胥犹自苦谏吴王不要听信子贡的谗言向北兴兵。最后触怒了吴王,意骄志满的夫差谴人赐子胥属镂剑自尽。死前,伍子胥叮嘱自己的仆人,将自己的眼睛取出来悬挂在吴国国都的东门上,他要亲眼看着越国的军队从这里攻入。得知此事的吴王更加愤怒,命人把这位耿直忠臣的尸体装进皮囊后,丢入江中。三年后,夫差率领精兵在黄池召开诸侯大会,试图得到梦寐以求的霸主地位。就在这个时候,越国突袭了吴国的都城,俘获太子友。我们无从设想夫差此时的心情,杀掉信使之后,吴国的君主和大臣继续与晋人唇枪舌剑的争执,并最终取得了形式上的胜利。经过了繁文缛节的盟誓后,在名义上成为中原霸主的夫差匆忙带兵回国。九年后吴国灭亡。西子湖畔,那一段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终于落下帷幕。 

    艾陵之战后,田氏一时权倾朝野。齐简公与其他世卿设计诛杀田常不成,反被田氏消灭。杀死简公后,田常拥立简公的弟弟姜骜为国君。姜骜被认为是一位弱智的君主,这种说法并非侮辱,而是对事实的描述。即位三年后,谥号平公的姜骜与鲁哀公相会于蒙邑。双方见面时,身为万乘之君的平公在众目睽睽之下向哀公行叩头礼。错愕之下,鲁国的哀公仅仅作揖还礼。无论自己的君主如何愚蠢,齐国的侍臣们都必须维护他的尊严,因此要求鲁君也依样行礼。鲁国负责礼仪的官吏孟孙泄拒绝道:非向天子,礼不叩头。知道平公愚笨,却不知道他愚笨到这种地步的田常大喜过望,不久谏言道:人们都喜欢奖赏而厌恶惩罚,那么陛下就只需负责奖赏,惩罚的事情就交给臣下吧!从此田常独掌齐国大权,尽诛鲍氏、晏氏、监氏等世卿家族。平公七年,齐邀邾桓公、鲁哀公相会于顾邑。齐国派遣力士强使哀公向平公叩头,以报蒙邑之会时平公叩头、哀公还揖之耻。 

    公元前484年,这一年是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哀公十一年。这一年的夏天,风尘仆仆的子贡从晋国来到鲁国,侍奉在老师身边。孔门弟子连续几个月的活动终于产生效果,一切都在按儒生们的计划进行着。二百余年后,司马迁用羡慕的笔法写到: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对五国的游说很难被看作是一次正常外交活动,他向田常和句践的献策充满诡诈,巧言欺骗意图救援鲁国的夫差。作为子贡的老师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到底在何种程度上参与了这一散发着阴谋气息的行动?最低也是强力支持。孔子与子贡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拯救鲁国,哪怕因此让其他国家灭亡。于是儒生们可以为此向敌国进言,可以为此欺骗自己的盟友,可以让其他国家的人民为不义之战流血,乃至国破家亡……在《墨子》一书中,儒者巫马子对墨子道: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爱我身于吾亲与儒家孝道相违背,或为墨家捏造外,这一段议论恐怕是儒家处世精神的最直白讲述。 

    周敬王三十六年年初,一位字子贡的中年往返奔波在中国的平原上。这一年的年末,他的老师与冉有发生争执,恼怒的孔子对弟子们宣布:有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去抨击他吧!第二年,孔子的长子孔鲤去世。明年,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去世。又二年,另一位爱徒子路在卫国的政变中遇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一十六年四月,在回到家乡五年之后,孔子因病不治逝世。他的弟子们为之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史载弟子及鲁人往从頉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子贡离开老师的坟墓后,先后担任鲁国和韂国的宰相,又因善于经商而致富,家累千金,最终卒于齐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