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空间智能与图形能力_ 巧用游戏教育孩子

 书苑清香 2010-09-18
  •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空间智能与图形能力
  • 东方网教育 2010年03月25日15:46 来源:中国少儿艺教网
  •   空间智能强势的人,喜欢进行形象思维,所以擅长空间智能的孩子喜欢学习几何,因为几何是形体的天地,这些孩子善于掌握图形的空间关系,在图形的海洋里一点也不觉得枯燥。

      几何图形既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在我们的周围,图形无处不在,盘子--圆形的,手绢 --方形的,红领巾--三角形的,然而几何图形又是高度抽象的,例如球体是一切球体物的抽象与概括。

      图形的具体形象性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所以幼儿愿意亲近图形。然而,图形的概括性又使幼儿感到迷惑,例如,幼儿会从大人那里学来梯形的特征,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他却不承认直角梯形也是梯形,因为他看到的梯形不是这样的,你看,他们是真的明白梯形的特征吗?

      而大人往往会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对等孩子,以为说对了,就是掌握了。比如一节数学课,也是教梯形,这位教师运用了许多教具,讲得也很清楚,孩子们的回答也令人满意。下课了,任意找来一个孩子,还是使用上课的梯形教具,只是把这个梯形倒转过来,而且是当着这个孩子面倒转过来的,问他:"这是什么图形?"他茫然不知如何回答,又问:"这是梯形吗?"他立即肯定地说:“不是。”说得正确对于孩子有多大的意义呢?所以,必须用大量简单有趣地游戏来提高孩子对图形的准确把握能力。

      游戏活动:

      画三角游戏

      材料:白纸上(画上点子,20个左右,不规则排列)、彩色笔

      做法:两个人玩。取一张点子图纸,每人一支不同颜色的彩色笔,用猜拳的方式决定胜利者,胜利者用自己的彩色笔在点子与点子之间画一直线,连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再猜拳决定胜利者,再画三角,直到把图线上的点子都连结完为止。最后,数图纸上的三角形,看看谁画的三角形多,谁就赢了。

      这个游戏能让孩子具体地感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特别是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三角形,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会获得深刻印象。应该指点孩子比较画出来的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腰的三角形,大人加以简单讲解,使孩子获得对三角形的丰富认识。

      1.图形守恒

      图形守恒是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保持对图形稳定的认识,主要是不受颜色、排列、大小位置的干扰。但是,这对幼儿是比较困难的。有一次测查中,向小班孩子出示两个三角形,它们是一样大小、一样颜色的,都是等腰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重叠给一个孩子看,问他:"是不是一样大?"他肯定地说是一样大,再当着他的面将其中的一个三角形转了90度,再问他:"还是一样大吗?"他立刻说:"不是了。"而这样的回答并非个别,而是大部分孩子都有这样的认识。

      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幼儿的思维就是具有固定性和刻板性,他们难以不受变化的干扰而保持图形的恒定,而教育的疏忽又加剧了这种刻板性。例如,大人出示给孩子的图形,多是单一的、典型的,如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且皆是正置的,幼儿总是接受单一的、固定的图形,不是就趋于刻板了吗?怎么可能灵活起来呢?

      由此,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要让孩子接触多样的图形,接触图形的变式,变换对图形的观察角度,促使孩子对图形的把握灵活起来。

      游戏活动:

      小孩小孩真爱玩

      材料:各种图形卡片,(颜色、大小不同的)

      做法:将所要辨认的图形贴或挂在场地的四周(孩子能够触摸到的地方)。让孩子去摸这些图形玩,一边摸一边说一说,例如,我摸了绿的图形。还可以教孩子念儿歌:“

      小孩子真爱玩,

      摸摸这儿,摸摸那儿,

      摸摸图形跑回来。

      大人可以向孩子交待玩法:“我们拍手说儿歌,要听清我最后一句说的是什么?我说摸什么,你就赶快跑过去摸一下,再跑回来拍一下我的手,告诉我你摸的是什么?你要摸对了,我就抱你转一个圈。”然后带着孩子拍手说儿歌,最后一句由大人说,例如:“摸摸方形的跑回来。”孩子就跑去摸一下方形,再跑回来拍大人的手,说:“我摸了方形。”孩子玩熟悉了,就增加难度,例如:“摸摸黄色方形跑回来(设置的方形有不同颜色)”,或“摸摸最小的方形跑回来(设置的方形有不同大小)。”

      占方块

      材料:占方块的图、彩色笔

      做法:两个人竞赛玩,各拿一支笔,轮流在图上操作。在任意两个黑点间画一道直线,每次只能画一道线,如果画的线能使四个黑点连成一个方格,那么画线的人就可以在这个方格里做一个记号,两个人的记号要不一样,如一个人画"√",另一个人画"○"。若能画一道线形成两个方格,就可以占有这两个方格。图上的方格全部占领完了,数一数自己占领的方格数,谁占的方格多,谁就获胜。

      玩之前,先指导孩子观察图上的点与线,知道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是一样长的,四个点相连就是一个方形。大人给孩子演示一下,怎样能画一条线就出现方格,若这条线不能形成方格,就不能占领。要指点孩子不盲目画线,逐渐学会运筹盘算,怎样让自己能多占方格,而不让对方多占方这个游戏不仅有利于认识方形,还是对智力的挑战,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筹划能力。

      2.图形联想

      几何图形的抽象性使图形具有象征性,因而每个图形都具有宽广联想的空间,有充分想象的余地。看见长方形,可以想到许许多多长方形的相似物,这是幼儿喜欢的,因为他们思维的特点就是形象性。

      用一种方法可以测出孩子的联想能力。比如让20名幼儿来进行圆形的联想(他们是同年龄的),每个幼儿一张纸、一支笔,纸上有30个一样大小的空心圆,要求孩子把每个图都画成一样物品,必须是不一样的物品。而操作是定时的,大家一起开始,到时间一起结束。之后,对20张作品进行分析和评分,令人惊讶的是,成绩的差异很明显,有的几乎把30个圆都快画完了,而有的才画了几个,可见联想能力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

      图形联想也可以用语言进行,例如:“有什么东西像方形,说得越多越好。”因此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联想能力训练是很重要的。

      游戏活动:

      图形画板

      材料:各种图形的画板(大小不同)

      做法:大人指导孩子操作,取画板平放在纸上,用笔沿着掏空的边沿画下图形的轮廓。可以进行以下的活动:

      (1).给图形涂上美丽的颜色。想给什么图形上色,就取这个图形的画板,画下这个图形的轮廓,然后用彩色笔均匀地涂色;

      (2).给图形分类。用各种图形的画板,画下许多图形的轮廓,然后把画好的图形剪下来,用这些图形进行分类,把一样的图形分在一起,可以按形状分( 三角的、方的、圆的……);也可以按颜色分(红的、黄的、绿的……);也可以按大小分(大的、中的、小的……);

      (3).给图形排顺序。提供孩子大小不同的画板,例如5个梯形,一个比一个小。孩子画下5个梯形的轮廓,再剪下来,按顺序排列这5个梯形,可以从小到大排,也可以从大到小排。  插图:063

      线条添画

      材料:图纸(上面有添画的线条)

      做法:提供给孩子图纸,一张图纸上的一种线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先和孩子琢磨线条究竟像什么,说得越多越好。然后,让孩子把线条添画成一幅图画,是以这个线条为依据,添画而成的,也可以是同一样线条,画出多种不同的图画。

      图形旋转

      材料:图纸(图纸上有供旋转的图形)

      做法:大人和孩子玩旋转游戏。例如,用一根绳子拴住一个物体,然后抡起绳子旋转,可以平面旋转,也可以转圈旋转,让孩子知道旋转是让物品转动一圈。然后看图纸上的图形,和孩子讨论怎样画出图形的旋转,如果孩子不理解,可以做一个图上的图形实物,一边转一边画下来。

      可供旋转的图形很多

      3.图形拼搭

      为什么要让孩子认知图形呢?可以列出好几条目标,有认知方面的,有智能方面的,有情感方面的,其中首要的是情感目标,让孩子亲近图形,对图形发生兴趣,因为对于日后的学习来说,积极的态度是一切基础的基础。

      怎样让孩子喜欢几何图形呢?孩子的学习特点是喜欢动态的、变化的知识。那么,图形拼搭就是最合适的,平面图形可以拼,立体图形可以搭,是动态的操作,又是变化的操作,所以孩子喜欢。

      图形拼搭活动是很有意义的,孩子对图形的认知主要不是靠语言的讲解而获得,而是其认知特点决定的。孩子需要在感性层面上把握图形的特征,而拼摆搭建图形的操作过程,就是反复触摸图形、感知图形空间关系的过程,自然就认知了图形的特征(是感性的)。更有意义的是,拼搭活动是变化性的、创新性的,孩子要进行调节、设计,这对于发展孩子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是非常有益的。

      图形拼搭分平面图形拼搭和立体图形拼搭,大人主要不是去教孩子,而是做服务工作、鼓动工作、参谋工作。

      (1)支持孩子的搭建。供给丰富的搭建材料,好玩且具有吸引力的,例如七巧板,就总也玩不够;

      (2)参与孩子的搭建。以朋友、同伴的身份参与孩子的拼搭,一起设计、修改,当然是以孩子为主的,大人的参与能鼓起孩子的劲头,还能随机指导;

      (3)鼓励孩子的搭建。对孩子的搭建尤其如此,例如多问问孩子:"你想拼什么呀?"“你拼得这么好,能讲给我听听吗?”促使孩子有目的地操作,还可以引导孩子分析自己的搭建,例如“好漂亮哟,这里用了哪些图形呢?每样图形用了几块呢?能指给我看看吗?”

      游戏活动:

      是哪一组图形拼的

      材料:连线图

      做法:先出示左边的图,图里是拼好了的物品,和孩子一起讨论图上的内容:"这是什么呀?""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并且区分一下图形的不同特征,例如,用了两个长方形,一个是大的,一个是小的。再出示右边的图,告诉孩子:"刚才看的图是这边的图形拼出来的,我们来找一找,是哪一组图形拼的。"找到了就画线连起来。若孩子看不出来,就和孩子分析已连线的范例,使孩子明白怎样找到关联。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图形,拼摆出图上的物品来。

      这些图是哪一组图形拼的,用线把它们连起来。

      我在想

      做法:这是一个语言联想的游戏,通过语言的描述,发展孩子的形象思维。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大人说,孩子猜。话题提到一样东西,大人要把这样东西所具有的特征分解开来,每次说出一个特征,由笼统到具体,层层递进,直到孩子猜出这样东西。例如:

      父亲说:“我在想一个圆圆的东西。”

      孩子猜:“这是一个玻璃球。”

      父亲说:“不对,这是一个又圆又白的东西。”

      孩子猜:“这是一个糯米团。”

      父亲说:“不对,这是一个有弹性的东西。”

      孩子猜:“这是一个排球。”

      父亲说:“不对,这是一个在桌上比赛用的东西。”

      孩子猜:“这是一个乒乓球。”

      父亲说:“对了,我想的正是一个乒乓球。”

      这样的话题很多,例如:

      △ 一个烫的东西;

      △ 一个香的东西;

      △ 一个胖胖的东西;

      △ 一个透明的东西;

      △ 一个会飘动的东西;

      △ 一个黑黑的东西;

      △ 一个亮亮的东西;

      △ 一个硬硬的东西;

      △ 一个滑滑的东西。

      找出相同的部位作画

      材料:图纸

      做法:提供给孩子操作的图纸。先出示第一组的对应图进行研究,先看在左边的方形图,看看圆球在哪里?知道圆球在左边的方格里.再看右边的椭圆图,让孩子找到相应的位置(右边的),告诉孩子:"皮球从左边的图里滚到右边的图里来,它还要停到相应的位置,你把它画上去吧。"孩子就在相应部位画皮球。让孩子明白怎样找相应部位,怎样作画。然后,接着往下找相应部位,一组一组地找,找的过程中说一说是什么部位,例如,右边、中间、右上角、中间的下边……辨别不同的方位。作画的内容是任意的,可以是球的迁移,也可以是苹果的迁移、萝卜的迁移、小鸡的迁移等。这个活动不仅能辨别方位,还特别能锻练孩子的观察力和迁移能力。

      找方位

      材料:找方位的图

      做法:这四个图分别一个一个的出示。先看图的上边:“这里有谁呀?”“他们在做什么呢?”知道三个小朋友在看一样东西,“他们坐地位置一样吗?”让孩子确定小朋友的位置,是对着物品的那一面?还是后面、左面、右面?再看图的下边,告诉孩子:"这是其中一个小朋友画下来的画,是这里的哪一个画的呢?" 孩子确定以后,要追问他:"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呢?"让孩子联系这个小朋友的方位和角度来解说。还可以建议孩子:"另外两个小朋友画出来的一样吗?""你能把那两个小朋友画的图画出来吗?"先和孩子讨论一下位置和视角,再运用想象画出来。如果孩子有困难,可以拿来实物,和孩子一起试着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这个物品,就能明白了。

      按标志给图形分类

      材料:各种图形块、分类标志、分类图纸

      做法:先让孩子玩这些图形块,熟悉它们的特征:是什么形状,是什么颜色,教孩子认图形标志,知道标志是什么意思,例如:△是三角形标志,把三角形都分在这里。

      图形分类有易有难,要从简单的开始让孩子进入,逐渐加深。如下:

      (1)按一种特征给图形分类。

      按形状分类

      按颜色分类

      (2)按肯定与否定分类,

      (3)按两个特征分类

      绿△这个标志表示:绿颜色的三角分在这里。

      大这个标志表示:大的长方形分在这里。

      ⊙ 这个标志表示:有点子的圆形分在这里。

      (4)两次分类

      是将图形块分一次,再分一次。例如第一次按形状分成"△"一类,"○"一类,接着往下分成"红色△"一类,"蓝色△"一类,"红色○"一类,蓝色○"一类。这种分类的难点是转换分类的角度,适合大一些孩子操作,有利于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找影子

      材料:"找影子"的图片

      做法:和孩子一起观察图片,先看实物图,指指说说图上有什么?在什么地方?再出示影子图,告诉孩子:"这是它们的影子,你能看出谁是谁的影子吗?"一对一对地找出来,找到影子的就给它涂上好看的颜色。和孩子玩影子。例如做手影游戏,看影子的变化。还可以和孩子做影子的实验。例如,影子在一天里的变化,怎样让影子没有了?用各种办法实验。例如:进入阴影、挡住光线等,使孩子知道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太阳的变化是影子变化的原因。

      插图:找影子

      三角形拼图

      材料:拼图的图纸

      做法:先让孩子认识图纸上的方格,知道每个格都是正方形,是一样大的;摆弄一下三角,知道三角都是一样大的,是方格的一半(摆一摆)。然后和孩子一起设计用三角在方格中能摆出什么。先让孩子随意摆一摆,熟悉以后就设计摆什么?。可以先摆简单的,例如正方形、长方形,以后逐渐摆复杂一些的,例如拼摆船、房子、鱼、飞机、花边等。摆完一个要数一数,用了多少个三角。

      这个游戏既使孩子认识了三角形和方形,又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

      这是多少积木?

      材料:图纸

      做法:和孩子一起看图纸,从最简单的一堆看起,让孩子知道每块积木都是一样大的。然后循序渐进地看下去。难点一是看透视图,二是测出看不见的积木。大人可以着重帮孩子分解第一排的第四堆积木,"只能看见三块,怎么知道是四块?"让孩子知道如何由看得见的推测出看不见的。如果孩子有困难,就拿些积木来,实际摆上看一看,知道上面有积木,下面就一定有积木,不然上面的积木就会掉下去的。

      这个活动有利于孩子认识主体图形和特点,还能发展二维与三维的转换能力。

      数一数,每堆中有几块积木?把数填到括号里。

      镶嵌板

      材料:镶嵌板图纸

      做法:难点是用视觉进行镶嵌,怎样能看出凹进的和突出的正好能吻合。将两块板拼合成正方形,将三块板拼合成长方形。困难不在镶嵌部分的大小,而是位置的吻合,因为镶嵌部分的大小是一样的,而镶嵌的位置各异,要指点孩子意识到这些。孩子若有困难,可以用硬纸做一些这样的镶嵌板,让孩子实际操作做一做,将动手镶嵌与视觉镶嵌结合起来,互补互益。

      哪两块纸板镶嵌在一起能组成正方形,哪三块纸板镶嵌在一起能组成长方形,用线连起来,并涂上一样的颜色。

      这个活动是对孩子观察力的考验,同时使他们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