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瞭望报道司祝建 对基层的考核中,轻台帐、少汇报,不坐会议室而直奔村头田头,严格按照规定,挨家挨户核查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 近日,在笔者参加的一次基层的机关作风监督员座谈会上,部分监督员对某机关部门制定的一项考核办法称赞有加,这一办法具体就是在对基层的考核中,轻台帐、少汇报,不坐会议室而直奔村头田头,严格按照规定,挨家挨户核查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笔者认为该部门的做法能得到基层的认可,引发大家的共鸣。这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该部门出击主动,阵地靠前,态度端正,作风踏实;二是该部门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动真碰硬,务实求真;三是该部门打破常规,改进方法,创新方式,提高效能;四是该部门转变观念、摆正位置,放低身位,服务到家。 这几方面正是基层和广大群众所希望看到,乐意看到的,它体现了该项办法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对基层有感情、对工作有热情、对群众有真情。但笔者在座谈会上听到更多的却是反映某些机关部门在对基层的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相关的建议。比如,某些机关部门对基层的考核太多,门类多、花样多,以致牵扯基层的精力太多,让基层为应付检查而疲于奔命,甚至影响到正常工作;给基层制订的一些工作办法不符合基层实际,不考虑城乡差异,不仅达不到预定结果,还让基层进退两难;在给基层布置任务、推进工作时,相关的政策、法规依据宣传不够,不到位,而让基层在具体执行时遇到阻力重重;落实政策时松时紧,基层很被动;一些不合时宜的老规定、老办法还在沿用;个别同志在对基层考核测评时,打人情分、面子分,考评操作有弹性;下级按上级要求花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精力完成某项工作,结果上级检查时走马观花10分钟等。 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有观念问题、作风问题、能力问题,但归根结底是态度问题。曾经有人对笔者言道,机关作风建设是百年工程,是经典话题,笔者无奈却又不敢苟同。无奈的是机关作风建设是老生常谈,已成一大顽症;不敢苟同是因为破解这一难题的答案实在简单,只需心中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国家利益负责的态度,本着对客观现实的科学分析与判断,制订制度、执行制度,才能经受住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才能使制度富有生命力。 制度是指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制度不是冰冷的条条框框,墙上的牌子、手中的册子。 该部门考核制度取得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制定了考评办法,还在于他们愿意多吃苦,愿意下基层,而且下得勤、下得深、下得准。下的勤体现了该机关部门的工作理念和发展思路,一来可以经常性督促基层工作,形成实效;二来不断了解群众需要,帮助群众进一步地了解相关政策;三来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相关制度。下的深体现了该机关部门的优良作风和饱满精神,到田埂户头工作,拉近了干群距离,维护了机关形象;锻炼了机关干部解决实际问题、棘手问题的能力;磨练了机关干部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精神。下的准体现了该机关部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特色,检查台帐与听取汇报都是考核的重要手段,但如果不考虑下面的实际,一味追求台帐的绣花水平,那不仅可能造成基层极大的精力消耗,甚至得不到真实的信息。该机关部门的考核办法则显得更主动,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考核地点,而不似以往被动地坐在会议室内翻台帐、听汇报,避免形式主义;更科学,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去虚存实,确保信息准确;更公正,以事实说话,杜绝人情分、面子分,尽量提高考核的公平性。观察之下不难发现,吃苦耐劳、作风过硬也好,求真务实、锐意创新也罢,这些优点的背后,正是该机关部门为群众、为基层的奉献精神以及他们对自身工作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 人民群众满意是衡量那些为群众提供服务的机关部门工作优劣的最主要标准,它应该凌驾于领导满意、自我满意之上。只有以群众的需要、基层的实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端正自己全心为民的思想态度、全意为公的工作态度,机关部门的各项工作、管理和考核的制度与办法才能科学制定、严格执行。反之这些制度与办法都将是没有创造性和延续性,更是缺乏生命力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