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中学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
(2006年9月修订)
(一)准备阶段
1、制订本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修订),明确研究性课程设计指导思想、目标、原则、课时计划。 2、组织报告,班级布置与动员。 邀请有关专家及学校老师作研究指导报告,给学生以方法论的指导。班主任宣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意义,搞好班级的布置与动员。 3、公布校级研究性课程参考课题,供学生参考选择。 (见附表1) (二)选题阶段
1、学生选题:学生根据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参考课题,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并填写选题意向表。学生组成小组,推荐组长。组长明确组内成员各自的职责,开始设计研究方案。 2、确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学生和指导教师见面,了解指导教师对主题的构想说明。学生小组开始查阅资料,访问有关人士等,确定自己具体的研究子课题(即确定与主题有关的更小的研究领域)。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学生小组的课题,并指导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教师根据与学生讨论的结果,撰写指导各小组研究的教案。 (三)开题评审 1、学生填写《学生课题开题报告表》(见附表2)。其中包括课题提出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活动计划、预期成果、表达形式、英文概要等内容。 2、学校组织开题评审会,提出开题评审的有关要求,由指导教师主持,按每个主题对每个组的“课题开题报告”进行评审,评审结束,为每个小组填写评价表(见附表3),提出小组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不合格的小组,需重新准备后再通过开题评审。 (四)实施阶段 1、学生按课题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活动的行为及秩序等方面的监控,活动之前小组必须将活动的详细安排,填写计划书,书面报告交班主任。每次活动结束在规定时间填写并上交活动情况报告表。 2、课程专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课程小组研究方向、进程等方面的监控和指导。学生定期和指导教师见面。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以及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并认真填写相应的指导意见表和日常考核表(见附表4)。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记录本,随时记录研究情况与各方面的收获。 (五)课题成果展示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 2、成果形式不拘,可以采用文字、模型、演示、图片、照片、声像、多媒体等任何有利于表现研究成果的形式,格式要规范,内容要具体,鼓励创新。反对简单的抄袭或对资料做剪贴。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组研究成果一份、其他方面收获总结一份、课题实施过程中所有原始资料一包。 4、最后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选题意义、研究经过、论据和结论、效果分析。 5、在指导老师组织下,各小组将研究结果进行展示交流,同学对各组成果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教师填写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评价表(见附表5)。 (六)年级答辩报告会
学生的最终成果要进行答辩,答辩结束,选择比较好的小组,组织全年级报告会,实现成果共享。
1、答辩按主题分类,一个主题下的各相关课题在一起答辩。 2、答辩时间:每组10分钟(7分钟报告,3分钟提问讨论)。 3、答辩程序:①小组代表报告本组研究内容、经过及取得的成果;②小组成员回答答辩老师的指导老师和专家的提问。 4、答辩后由答辩教师组的指导老师和专家进行评议、打分,并填写课题组成绩表。(见附表6) 七、评价方式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学生反省性思维,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及持久性行为。 2、教师评定成绩、总结 本门课程的成绩是综合评定的,开题报告、活动过程、最后成果都在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权重,(原则按开题成绩占20%、过程评价占20%、研究成果占60%的比例,个别课题可由指导老师参照本权重作适当调整),成绩按小组计算,在学生自评基础上,小组经评议给出个人成绩系数,小组给出的个人成绩系数与小组成绩相乘就是个人该课程的最后成绩。(见附表7) 蕉岭中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表
附件3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评价表
1.课题开题报告评价表
附件4
“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过程评价表
附件5
“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展示评价表
附件6
“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评价表
附件7
“研究性学习”学生成绩评价表
注1:一等(R=1.0):出色完成分担的任务,起到了骨干作用;
二等(R=0.9):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分担的任务:
三等(R=0.8):能够参加并完成课题组交给的任务;
四等(R=0.7):参加活动不积极或没有完成课题组交给的任务。
注2:每个课题组中,获一等的同学原则上不超过二名.
注3:学生总成绩未达到60分,将不给学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