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天,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八月十五中秋节,在这里,本人搜集了一些与月有关的妙趣对联,为团圆的节日凑趣,同时,也表达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赏月佳对 (一)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 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注: 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二)上海豫园得月楼联: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注: 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三)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 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注: 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四)杭州西湖水月亭联: 水凭冷暖 溪间休寻何处来源 咏曲驻斜晖 湖边风景随人可 月自圆缺 亭畔莫问当年初照 举杯邀今夕 天上嫦娥认我不 注: 此联典雅明丽,富于想象力。 中秋赏月 天月圆 地月缺 游子思乡 他乡苦 本乡甜 天上月圆 人间月半 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 明日年头 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夜五更 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 中秋八月之中 月照纱窗 个个孔明诸葛亮 风送幽香 郁郁畹华梅兰芳
咏月趣联 中秋节到了。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 相传唐代有几位秀才在中秋之夜赏月,其中有一个秀才即景吟出上联“十五月圆呼半月”,十五月亮全圆,却称半月,既矛盾又令人难对下联,在场的几位秀才苦思不得下联。诗人韩偓途闻此事,夜宿书馆,偶见夜空那紧紧相聚的七星,俗称“七颗孤星”,于是对出下联“七星聚会称孤星”。 据说宋代苏东坡一年中秋赏月到深夜,出上联给三个儿子对:“半夜二更半;”虽然只有五个字,难度却很大,首尾必须同字,前后意思要一样。三儿子最聪明,他从天上的月亮得到启发,对曰:“中秋八月中,”工整贴切,天衣无缝。又有一年中秋夜,苏小妹随哥哥苏东坡及佛印和尚在湖中泛舟赏月。才学非凡的苏小妹吟出上联“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佛印仰望皎洁的圆月,脱口吟出下联“一个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巧妙把水中苏小妹的身影写上了。 王安石与苏东坡虽政见不同,但却是文友。有年闰八月,且正月和腊月在立春时令内,王安石中秋赏月时吟出上联“一年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苏东坡则以甲子重逢对出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游览扬州桃花庵,庵中方丈好客,与李渔同登绎经台赏月。两人兴致勃勃,边赏月边吟诗作对,方丈道:“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李渔对道:“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方丈又出上联:“天尽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李渔又对:“月浮水面,撬开水面月还深。”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却描述得如此生动。 广东才子宋湘和友人中秋赏月,宋湘先吟得一句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道出十五月圆人团圆的特点。几位友人一时对不出下联,直到除夕之夜,宋湘想到明天就是新年,于是灵感一来续出下联:“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上下吻合得体,从而成为传世佳作。 现代诗人郭沫若,童年就已文思敏捷,而且爱玩闹,曾与别的孩子偷摘桃子。有一年中秋赏月,有人吟一联戏笑他:“昨日偷桃钻洞不知是谁;”郭沫若脱口对出通俗明快的下联:“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 江苏扬州的迎月楼乃“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扬州第一楼,题有诗人赵子昂一副名联“春风阂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联中描绘了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的盛况。 扬州瘦西湖中小金山岛上,有清初建的“月观亭”。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年中秋夜来到月观亭,触景生情,吟出一对赏月写景的妙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联语贴切,很有气势,后人把它刻在石柱上。 中秋前后,正是著名的浙江钱塘江涨潮之时,杭州的浙江贡院就有一副描写月令与涨潮关系的对联:“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眺,看西湖月满东海潮来。”生动准确,意境优美。 四川巫峡瑶台上有一副名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上联以重叠名式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点,并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赏月佳联。 上海豫园得月楼也有一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对联通俗流畅,妙不可言。贵州织金“八景”之一的“三潭印月”,中有圆形土丘连接。中秋夜,月映潭,三个月影随波滚动,有人写了这样一副赏月对联“共说三潭同一月,谁知一月映三潭”,工整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一年中秋节,郑板桥到扬州瘦西湖中的月观亭去观月,手书一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联语形象贴切,很有诗情画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