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秋赏月佳对多

 木柳书屋 2012-06-10
 

 

 

      金秋赏月佳对多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对联网     发表时间:2009-08-13 18:17:08    

 
 
 
               中秋赏月,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时令特色的佳联奇对,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吟月联,可以说是常读常新。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这是重庆市巫峡瑶台上的一副咏月联,该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佳 境,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的奇对。 

    相传古时一秀才,仰望中秋月,突然吟出一上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对不出下联,直到除夕之夜,想到第二天便是新年,触动灵感,终于对出下联: 

      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每年中秋前后,正是著名的钱塘江涨潮时,杭州的浙江贡院有一副楹联,描述了时令与涨潮的关系: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眺,看西湖月满东海潮来。 

    联语所述景色宛如一幅浓墨酣畅,意境优美的彩墨画。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有一吟月联: 

      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全联对仗工整,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上海豫园得月楼有一联曰: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全联语言通俗流畅,毫无雕琢痕迹地把一幅月夜美景图呈现在游人面前。 

    杭州西湖水月亭有一联云: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泳曲驻斜阳,湖边风景随人可; 
      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此联典型明丽,平中出奇,自然天成,富于想象力。 

    杨州瘦西湖畔有一月观亭,背山面湖,风景绝佳,其抱柱上有一副咏月联: 

      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 

    联语形象、贴切,充满诗情画意。
   

附:

    中秋望月赏佳联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对联网     发表时间:2009-08-13 18:17:08    

 
               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赏月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节庆习俗,古往今来,每逢中秋之夜,人们总是忘不了赏看辽阔夜空中那轮白玉盘似的皓月,以及那如水银泻地般皎洁的月光。除此之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不少构思奇巧、脍炙人口的咏月佳联。在这里,笔者仅选取其中几副佳而又佳者,以聊助大家中秋赏月之雅兴。

  传说从前,有几个秀才在中秋之夜相聚在一起饮酒赏月。其中有一个号称粤东才子、名为宋湘的秀才在仰望空中明月之时,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吟得一句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但接下来,任他苦思冥想,却始终拟不出与之相媲美的下联。另外的那些秀才亦趁着酒兴,七嘴八舌,竭力为对,却没有一个人能对得上来。一直到岁末除夕之夜,这几个秀才又相聚在一起饮酒守岁。在这一夜连双岁之时,宋湘忽然又灵感突发,吟出了下联:“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此联对仗工整,结构严谨,上联六个“月”字、下联六个“年”字重复运用,构思奇巧,并抒发了岁月交替、时光如流的人生体验,令人读之不禁拍案叫绝。

  古代还曾有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在中秋赏月这时撰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此联构思巧妙,把习以为常的事写成对联,其中上联的“天月圆”实指天上的明月,“地月缺”则指八月十五这一时间,并暗寓“月圆人不圆”之意。就这样,上联的“圆”与“缺”、下联的“苦”与“甜”构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游子浪迹天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之情,堪称中秋咏月联中的佳品。

  清代风流才子纪晓岚一向以才思敏捷、善为妙对出名,据说他曾夸口说:“天下未有不可对之对。”可有一年中秋,在和妻子一起赏月时,他却被其妻所出的上联难住了。其妻所出的上联为:“月照纱窗,格格孔明诸葛亮。”此联中的“孔明”和“诸葛亮”一为字一为姓名,不同的两个词却复指同一个人;而“诸葛亮”又谐音“诸格亮”,复言“格格孔明”,与前面的“月照纱窗”语意相承,真可谓构思绝巧,深得谐音双关、复指重言之趣。这样一则上联使得纪晓岚搜肠刮肚地想了很久,却始终也没能对得出来,于是这上联便成了绝对。一直到五十年代才有人勉强地对出了下联:“风送幽香,每每畹华梅兰芳。”这一下联成功地嵌入了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员梅兰芳的名字和他的字——“畹华”,而“梅”和“每”也是谐音,但是其与“兰”字位置却与上联一比,却是前后颠倒,如果“梅兰芳”是“兰梅芳”才称得上对仗工整;而且,“畹华”(古代三十亩为一畹)与“孔明”对仗也失之于工整。但事事“事若求全何所乐”,我们还是将就了吧!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