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经济增长理论,投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是扩大再生产、推动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源动力。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方面体现为资本存量的增加,增加投资所需原材料、生产设备等生产要素的需求,拉动当年即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先导作用,并以其乘数效应促进经济增长,不仅在即期而且在后期进一步增加总需求。近些年来,连云港市投资需求稳步扩大,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但是由于经济基础仍较薄弱,投资总盘子尚不够大,一些年份投资与经济增长相关度仍不够高,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时有波动。本文分析近十年来连云港市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对如何发挥好投资作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行思考。
一、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连云港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自主增长动力增强,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经济运行质量提高,整体经济增长逐年加快,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GDP由2000年的249.1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527.4亿元;增速由2001年的7.6%,提高到2006年的15.2%,年均增长11.5%,近两年增速都在14%以上。
2001年至2006年,也是连云港市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阶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先后跨过三个百亿元台阶,由2000年的127.8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23.8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38.54亿元,相当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投资总额的2.51倍。投资增速由2001年、2002年的近19%,逐步提高到2005年、2006年的30%以上,六年平均增长22.1%。

1、投资与GDP增速关系。
1997—2006年,连云港市投资增速(为增强可比性已扣除投资价格指数,下同)变动较大。与投资增速相比,GDP增长较为平稳,并没有因投资的大幅变动,引起GDP与之对应变动,而且两者波动趋势也没有明显同步一致。这并不表明投资需求对连云港市经济增长没有主导作用,而是因为经济基础较薄弱,投资总量不够大,投资质量不够高,投资效应周期长等,造成一些年份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没能直接反映出来。

2、投资与GDP增速协调状况。
根据经验数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GDP增速之间的比例关系大约保持2∶1的水平相对较为合理。比例超过2.5∶1时,表明投资增长偏快;比例低于1.5∶1时,表明投资增长偏慢。从表1连云港市投资增长与GDP增长的对比情况看,十年以来,连云港市有2年比例在1.5∶1以下,有1年比值超过2.5:1,而且这些年份偏差很大。但10年平均比例为1.88:1,相当适度,投资与GDP处于协调运行状态。全国10年平均比例为1.68:1,连云港市投资增长相对较快。
表1 连云港市同全国投资与GDP增长关系比较
年份
|
连云港市
|
全国
|
投资增长(%)
|
GDP增长(%)
|
投资增长/GDP增长
|
投资增长(%)
|
GDP增长(%)
|
投资增长/GDP增长
|
1997
|
10.0
|
13.7
|
0.73
|
7.0
|
9.3
|
0.76
|
1998
|
28.3
|
13.2
|
2.14
|
14.1
|
7.8
|
1.81
|
1999
|
30.3
|
9.2
|
3.30
|
5.5
|
7.6
|
0.73
|
2000
|
17.3
|
8.7
|
1.98
|
9.1
|
8.4
|
1.08
|
2001
|
18.6
|
7.6
|
2.45
|
12.6
|
8.3
|
1.52
|
2002
|
18.7
|
7.9
|
2.36
|
16.7
|
9.1
|
1.83
|
2003
|
16.9
|
10.5
|
1.61
|
25.0
|
10.0
|
2.50
|
2004
|
14.6
|
13.9
|
1.05
|
20.1
|
10.1
|
1.99
|
2005
|
31.1
|
14.2
|
2.19
|
24.0
|
10.2
|
2.35
|
2006
|
30.6
|
15.2
|
2.01
|
21.9
|
10.7
|
2.05
|
3、GDP投资弹性系数。
GDP的投资弹性等于GDP增长率/投资增长率,是反映投资增长速度对GDP增长速度影响程度的指标。从表2投资弹性系数看,1997年到2006年,连云港市GDP增长的投资弹性呈现主要特点是波动较大,不太平稳。投资弹性最大的1997年达到1.37,最低的1999年仅为0.30。10年GDP增长的平均投资弹性系数为0.53,即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GDP增长0.53个百分点。全国10年平均投资弹性系数为0.59,连云港市比全国低0.06个百分点。
表2 连云港市同全国投资弹性系数比较
年份
|
连云港市
|
全国
|
GDP增长(%)
|
投资增长(%)
|
投资弹性系数
|
GDP增长(%)
|
投资增长(%)
|
投资弹性系数
|
1997
|
13.7
|
10.0
|
1.37
|
9.3
|
7.0
|
1.33
|
1998
|
13.2
|
28.3
|
0.47
|
7.8
|
14.1
|
0.55
|
1999
|
9.2
|
30.3
|
0.30
|
7.6
|
5.5
|
1.38
|
2000
|
8.7
|
17.3
|
0.50
|
8.4
|
9.1
|
0.92
|
2001
|
7.6
|
18.6
|
0.41
|
8.3
|
12.6
|
0.66
|
2002
|
7.9
|
18.7
|
0.42
|
9.1
|
16.7
|
0.54
|
2003
|
10.5
|
16.9
|
0.62
|
10.0
|
25.0
|
0.40
|
2004
|
13.9
|
14.6
|
0.95
|
10.1
|
20.1
|
0.50
|
2005
|
14.2
|
31.1
|
0.46
|
10.2
|
24.0
|
0.43
|
2006
|
15.2
|
30.6
|
0.50
|
10.7
|
21.9
|
0.49
|
4、固定资产投资率。
固定资产投资率是指一定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有三种口径:一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生产法GDP的比重、二是支出法GDP中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三是支出法GDP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此处使用第一种口径。从1997年到2006年,连云港市固定资产投资率基本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由33.5%迅速上升至80.4%,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往往需要依靠投资来拉动,尤其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加大投入是实现经济腾飞不可逾越的阶段。目前,连云港市正处在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快速增长势头,要延长这一轮经济发展的上升期,使经济增长能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长。
表3 连云港市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率比较
年 份
|
连云港市
|
全国
|
地区生产总值
|
固定资产投资
|
投资率
|
地区生产总值
|
固定资产投资
|
投资率
|
1997
|
195.86
|
65.52
|
33.5
|
78973
|
24941
|
31.6
|
1998
|
216.51
|
83.83
|
38.7
|
84402
|
28406
|
33.7
|
1999
|
232.24
|
108.83
|
46.9
|
89677
|
29855
|
33.3
|
2000
|
249.07
|
127.83
|
51.3
|
99215
|
32918
|
33.2
|
2001
|
269.29
|
151.83
|
56.4
|
109655
|
37213
|
33.9
|
2002
|
296.84
|
180.54
|
60.8
|
120333
|
43500
|
36.1
|
2003
|
332.75
|
212.39
|
63.8
|
135823
|
55567
|
40.9
|
2004
|
391.52
|
246.30
|
62.9
|
159878
|
70477
|
44.1
|
2005
|
455.97
|
323.60
|
71.0
|
183085
|
88604
|
48.4
|
2006
|
527.38
|
423.89
|
80.4
|
210871
|
109870
|
52.1
|
5、投资GDP系数。
投资GDP系数即投资效果系数,等于GDP增加额/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增加的GDP数量。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最全面、综合性最强的指标。从表4投资效果系数看,1997年到2006年,连云港市固定资产投资GDP系数0.186,即每百元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可新增加18.6元的GDP。投资绩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固定资产投资GDP平均系数为0.268。近十年连云港市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尚未呈现出一个稳定上升的趋势,总体上呈先降后升态势。年份间波动大,最高的1997年,达到0.402;最低的2000年,仅为0.132;相差0.27,振幅较大。
表4:连云港市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GDP系数比较
年 份
|
连云港市
|
全国
|
固定资产投资
|
GDP增量
|
投资GDP系数
|
固定资产投资
|
GDP增量
|
投资GDP系数
|
1997
|
65.52
|
26.34
|
0.402
|
24941
|
7796
|
0.313
|
1998
|
83.83
|
20.65
|
0.246
|
28406
|
5429
|
0.191
|
1999
|
108.83
|
15.73
|
0.145
|
29855
|
5275
|
0.177
|
2000
|
127.83
|
16.83
|
0.132
|
32918
|
9538
|
0.290
|
2001
|
151.83
|
20.22
|
0.133
|
37213
|
10441
|
0.281
|
2002
|
180.54
|
27.55
|
0.153
|
43500
|
10678
|
0.245
|
2003
|
212.39
|
35.91
|
0.169
|
55567
|
15490
|
0.279
|
2004
|
246.30
|
58.77
|
0.239
|
70477
|
24056
|
0.341
|
2005
|
323.60
|
64.45
|
0.199
|
88604
|
23207
|
0.262
|
2006
|
423.89
|
71.41
|
0.168
|
109870
|
27786
|
0.253
|
通过以上比较,对十年来连云港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本判断:一是虽然各年份投资与经济增长趋势不太一致,投资高增长不一定马上带来GDP的高增长,但连云港市经济增长模式仍明显属于投资拉动型。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波动性太大,明显超过更具稳定性的GDP增长,投资绩效不高是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三是固定资产投资率大幅上升,投资“即期效应”逐年提高;投资GDP系数波动大且偏低,规模边际效应不理想。四是随着投资结构改善,投资增长方式转变,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加快连云港市发展、缩小差距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制约投资作用发挥的因素
十年来连云港市投资建设速度较快,但投资对加快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等作用发挥仍需提高。
1、投资尚处于补缺式增长阶段。
连云港市经济基础薄弱、人均水平较低、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2.5%,人均财政收入只有全国水平的57.7%。究其原因,相当程度上缘于长期投入不足。多年来,连云港市投资规模一直偏小,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近年投资较快增长是在经济薄弱基础上的补缺式增长。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而连云港市目前仍是在填补长期投入不足的欠账,因此投资的作用主要还是夯实基础,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较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尚未更多体现在促进跨越式发展方面。
2、外延扩张模式特征还较明显。
近年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增长,连云港市综合实力不断得到提升,城乡面貌变化较快,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近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6.7亿元,是前五年的2.58倍,投资呈高位运行并逐年提高之势。在投资强劲带动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由2001年底的727户增至2006年底的828户。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率迅速上升,由此形成GDP和工业企业单位数增长较快,而投资效果系数没有上升,具有较明显的经济增长方式外延扩张模式特征。
3、投资类型仍为规模数量扩张型。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建、扩建投资增长过快,占比重由1997年的83.8%,上升到2001年的87.1%,到2006年的91.5%;而改建投资的比重由1997年的12.9%,下降到2001年的10.1%,到2006年的5.9%。根据投资性质的不同,一般将新建、扩建投资界定为规模扩张型投资,将改建投资界定为内涵效益型投资。新建、扩建投资比重越来越高,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比重越来越低,表明投资尚未实现从“高速度、低效率、规模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许多项目存在产业关联度低、产出系数不高、建设周期长等问题,因而导致投资结构质量效益不够理想。
4、投资方向趋同化现象依然存在。
一些地区盲目上项目,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使那些要求上规模、高集中的行业分散度大而集中度小,背离了比较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区经济技术与资源优势的发挥,难以形成新的区域工业优势和产品优势,造成投资的趋同化。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生产规模不经济,竞争过度,背离了规模经济原则,造成资源配置效益损失。投资项目小型化、趋同化、分散化现象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考
连云港市发展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而且十分关键的历史机遇期。这更需要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
一是把握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好地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连云港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加快发展步伐,增强经济活力,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结构、体制和发展方式问题。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允许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走粗放型增长的路子,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就要求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优化结构、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协调和持续稳定。应多上环境污染轻、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多发展符合国家政策、适应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广的产业。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做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是把握好国家政策与本地实际的关系,将主动抢抓宏观调控机遇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
近年来连云港市投资增长主要是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补缺式增长,总体上是符合宏观调控的,但在某些行业、某些环节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结构失衡和低水平扩张问题,投资绩效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连云港市一方面要主动把宏观调控作为解决长期发展中突出矛盾的良好契机,作为争创发展新优势和新特色的大好机遇,努力把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带来的机遇与本市实际和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属于鼓励和加强的建设项目;对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既坚决抑制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竞争力弱等低水平盲目建设的项目,又继续对有市场、有效益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以及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的支持,壮大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四、提高投资效益的对策措施
投资规模决定经济发展后劲,投资质量决定经济发展质量。因此,连云港市既要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和速度,又要准确把握投资方向,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努力提高投资绩效,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从连云港市目前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投资的贡献率要大大超过消费的贡献率,投资拉动的特征十分明显。从国际经验来看,由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要比由投资主导的模式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增长质量也更有保证。要采取外延与内涵相结合、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方式,用集约型增长代替粗放型增长。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加快由典型投资拉动型向投资、消费双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使投资和消费形成协调发展的合力。
2、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低水平重复建设是市场供需矛盾的体现,是抑制投资效益增长方式的主要障碍之一。但引起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因不仅是市场因素,前几年出现的重复建设是市场力量和地方政府行为相互推动所致。因此,必须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制止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市场出现的问题,必须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解决。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参与者服务上来,才能真正避免违背科学发展观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的发生。
3、资本与科技推动并举。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结构的日趋成熟,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将逐渐弱化,这是由于物质资本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特征。由于技术进步能够弥补资本、劳动要素投入所产生的规模效益递减效应,还能有效解决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问题,因而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应在保持适度投资规模的同时,加大科技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甄别选择好投资项目。
在项目选择原则上,一要充分考虑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要体现先进性,做到设备先进、技术先进、产品先进、管理先进;三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做好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既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追求眼前的高效益,更不能为完成任务而盲目投资;四要集中力量谋划、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外部经济性好和改善区域布局的大项目,以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5、推进投资结构调整。
投资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要进一步推进投资结构的调整。加大薄弱环节和优势行业的投资力度,以满足这些行业旺盛的投资需求,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以信息产业、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加强对主导产业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项目投资。兼顾各产业及其内部的均衡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弥补产业缺口。在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新兴服务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