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 家庭
什么是家庭? 家庭就是一个社会的组合体。 什么是家庭? 家庭是一个幸福温馨的港湾,是一份责任,也可能是一份累赘和负担。 当远航的忙碌奔波之后,回到家里,一股温馨、体贴、理解扑面而来,劳累和不愉快顿时一扫而光。 ——这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真正的幸福家庭。 有了家庭,就有一份责任,是家庭的一员,都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份责任。 这份承担,不仅只是为了维系家庭,更是对每一个人的认知和道德的衡量。 温馨的家庭,不仅夫唱妇随,相濡以沫,相互关心,相互体贴,而且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所尽的责任都会得到认可、理解,都会用心记取,并努力使之弘扬。 倘若家庭中任何一个成员尽的责任没能被其他成员认知和记取,那么这个家庭就会是一个不和谐的家庭,就可能导向一个累赘和负担的家庭,也是悲哀的家庭。 悲哀的不仅只是尽责任的成员,因为他的行为被不该忽略而忽略了,或者被认为是“应该的”,那他的尽责似乎已是付之流水,更是其他家庭成员的无知的悲哀! 夫妻是家庭组成的主要骨架,夫妻的组合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就现代的情况而言,以自由组合为主要形式,但也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组成的,也有不得而已就犯屈从的…… 在夫妻、婚姻、家庭这个有机体中,不论是“先结婚后恋爱”,或是青春爱情的结合;不管是怎么样组成的,婚后的家庭必然会发生变化的,这也是客观的。不会不变,但变的情况各有不同,有越变越好的,也有越变越坏的,有变得快的,也有变得慢的;有不和谐变成和谐的,也会有和谐变成不和谐的,更有反目成仇的…… ——这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家庭每一个成员对家庭的认知水平和道德修养的差异性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取决于这个家庭的构成主体——夫妻双方的认知水平和道德修养,它是这个家庭发展走向的关键。 在婚姻家庭中,夫妻之间的体贴、关怀和理解,是一个和谐家庭的决定因素。理解,体贴关怀是彼此相互的;要是靠单方面的努力,那维系起来的关系是脆弱的,无法持久的。 有时,因为夫妻双方各自的文化体位和自身涵养,以及对事物的认知水平的差异,理解、体贴、关怀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表现的方式也会不一样,但只要有,终会被认知,会产生效应的;倘若从根本上就忽略,或觉得“无所谓”,那就会给对方造成极大伤害,夫妻感情就没有根基,就会埋下家庭危机的隐患。 不要总想,只有等对方付出之后自己才能付出,不能总是抱怨对方没有首先付出,要是那的话,你就永远也得不到。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尊重、关心、理解、爱护也是如此。 假如父母首先没有尽责,没有对子女心存爱心,没有曾经和不断地对子女关心和呵护,那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心体贴也就很难产生。 子女对父母老人的尊敬、体贴、关心,也是在父母的影响下产生的,而且也应是父母首先的付予的结果,子女对父母的尊重行为,也应该时时得到父母的认可,别总是以为“那是应该的”,那样会伤害子女的自尊心。 要是女子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体贴没有得到父的认知而心怀对子的感激,那子女的尊敬关心体贴也会逐步淡化的。 有的家庭虽然没有深厚的,让人感到温馨的关怀和体贴,但仍然能和谐相处,那是因为责任而维系着,有了家庭,就有了一份推托不了的责任,这是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明白的,也应该承担的。 如果家庭成员忘记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或根本就不想承担这份责任,那么他也会得不到家庭的理解关心和爱护,以至于被这个家庭遗弃。 因为种种原因,原来没有感情的男女也能成为夫妻,也能组成家庭,但形成家庭之后,因为一些原因,没有感情的夫妻仍然有维持家庭的义务和责任,还会因为责任而逐步产生感情;这也得是双方能逐步完善自我,逐步磨合理解的结果。而原来有感情的或感情较为深厚的夫妻,也可能会因为一些原因而使感情破裂,甚至行同陌路,但责任是首位的。 虽然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感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但这话对中国式的家庭婚姻来说是不那么准确的。 因为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道德准则,即使是没有感情的婚姻,也因为一些原因,夫妻双方都有责任要维系它继续下去,如果不维系,这个家庭破坏了,就可能会伤害到无辜,伤害到家庭的其中的成员,特别容量造成对老年人和小孩的伤害,那样更是一种不道路德的行为。 而且,倘若凡是婚姻家庭,夫妻的感情出现了危机,立即就要分手的话,中国的离婚率就会猛增,这也是社会的一种不稳定因素。 没有感情的婚姻家庭,即使是得到维系存在了,但往往就会出现“婚外情”,“婚外恋”,等社会现象,以及和恩格斯所说的“与一夫一妻制并存”的“通奸”现象,(就是“出轨)”。 倘若,本来就对家庭的不负责任,把家庭当成累赘而发生了“出轨”、“婚外恋”、“婚外情”等行为,导至家庭产生危机,那的确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严厉谴责。 但因为是出于“责任和义务”,在尽职尽责地维系着家庭,可又因为是夫妻没有了感情,维系的夫妻关系有很大勉强的成份,所以也会产生这些违背中国的“社会道路德伦理”的现象,那又将如何评价呢?人非圣贤呀。 中国应有中国人的一种婚姻家庭模式,但其中产生的许多矛盾该如何看待,又如何处理呢?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入思。
|
|
来自: 老卖年糕 > 《情感 家庭 养育 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