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议论的方法——立论与驳论

 昵称2671990 2010-09-20

议论的方法——立论与驳论

作者:互联网 | 日期:2007-09-20 09:23 | 点击 219
 
      第一部分
  议论说理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立论与驳论。正面阐述自己的论点,以证明其正确性,就是立论;反之,证明对方错误,从而确立自己观点正确就是驳论。
  人们认识问题,通常要经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与此相适应,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分为“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不管立论还是驳论,都必须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这些,是立论与驳论的共同点。
  但是,立论和驳论又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区别首先在于论辩的直接目的不同:立论重在证明自己正确,驳论重在证明对方错误。其次,从论辩的过程来说,立论包括确立论点--组织论据--推理证明三个步骤;驳论则包括辨析错误--确立论点--展开批驳三个步骤。由此就形成了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构形式。
  立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
  一、提出论点:是什么,不是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
  二、进行论证:为什么,怎么样。
  三、做出结论:所以是什么,不是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
  一、摆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二、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射靶子)
  三、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立论文章主要是提出正面观点,对正面观点的论证叫证明。驳论文章驳斥对立观点叫反驳,反驳实际也是一种证明,只不过它主要不是证明论点的正确,而是要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因此,立论和驳论在写作手法上也有不同。一般来说,无论立论还是驳论,都可采用例证法、引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喻证法、反证法等证明方法。这些,同学们比较熟悉,就不再多说。但是,驳论又有其独特的证明方法--归谬法,因为用得比较少,现简介如下:
  归谬法,又叫引申论证,这种方法是为证明对方论点是虚假的,先假定它是真的,然后以它为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非常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归谬法是将对方论点的错误合理的“放大”,并推向极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谬误、荒唐而不攻自破。这实际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唐代李贺,因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要避父讳,就不能参加进士考试。韩愈对这种不合理的习俗礼法十分气愤,于是写了一篇《讳辩》进行批驳,文章中就用了归缪法。他说:“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为避父讳,不准考进士,错误在什么地方还不很明显,但按照这种逻辑推论一下,父亲名字叫什么,儿子就不能作什么,那么如果父亲名字叫“仁”,难道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这显然是极其荒谬的,这样就有力的驳斥了这种荒谬绝伦的传统说法。
  运用这种幽默犀利的方法,引申必须合乎逻辑,引申所得的结论必须极其荒唐,不言而喻。例如,针对某些报刊对领导干部下基层检查工作的报道,有人这样写道:
  近几年来,一提到领导干部做什么事,往往就用“亲自”二字,什么“亲自下到基层”“亲自检查工作”“亲临现场”等等。倘若报纸有一天出现下面的字样,不知读者该作何感想:
  “某姓农民,黎明即起,亲自拿起农具,亲自甩开膀子锄地……”
  “某校教师,作风过硬,亲自给学生讲课。”
  “……”
  这样的好事数不胜数,演员亲自上台,司机亲自开车,厨师亲自掌勺……
  深入基层,了解下情,本来是每一位领导干部分内的事。但新闻报道往往对这类事情做了过火的宣传,对这种现象,有人习以为常,有人不以为意,有人不置可否。文章对这种现象并没有直接进行批驳,而是按照这种逻辑进行推理,使人们一眼就看出这种说法的荒谬,这种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鲁迅先生的杂文中有不少运用归谬法反驳敌论的范例,例如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他说:“倘若说,作品越高,知音越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杰作了。”结论“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杰作”是由“作品越高,知音越少”的前提推论出来的,而这个结论显然是荒谬的,因此,不言而喻,这个前提也必然是错误的。
  运用归谬法的关键,是引申推理要合乎逻辑,决不能用偷换概念、转议论题的方法,歪曲对方的观点,再引出荒谬的结论。例如,宋代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有人批驳这种说法说:难怪羲皇(指上古伏羲氏)以前的人整天都要烧纸点蜡走路啊。这个反驳虽然也用了归谬的形式,表面上振振有词,但它实际上偷换了概念。朱熹的话是运用了比喻,形象的说明孔子对后世启蒙的作用,把这个比喻意义上的“夜”偷换为“黑夜”,虽然表面上看似有理,实际是经不住推敲的。
  立论的文章同学们接触的比较多了,这里重点说一说驳论。
  驳论,由于批驳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情况。
  1.驳论点。驳论点可以是直接反驳,也可以是间接反驳。所谓直接反驳,就是用证据确凿的事实直接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或直接剖析对方的错误观点。例如,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针对对方“友邦人士,惊诧莫名”的观点,这样批驳道: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文中列举了一系列事实,揭露了所谓的“友邦人士”的丑恶嘴脸。
  所谓间接反驳,就是不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而是采用反证法或归谬法来进行批驳。归谬法前面已经举过例子,反证法就是先证明一个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观点是正确的,从而证明对方观点是错误的。这里不再举例。
  2.驳论据。论据是立论的依据,如果能证明对方的论据是荒谬的或错误的,对方的观点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文学和出汗》采用的就是驳论据法。对方的观点是“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论据是“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人不这样,就都消灭了”。鲁迅先生就抓住了对方论据中的不合理成分,“消灭了”的东西以后是不会有人再看到的,那么“现在的教授”又从何看见?又怎么能断定它描写的是什么呢?证明了对方论据的虚假,从而驳倒了对方的论点。
  3.驳论证。所谓驳论证,是指通过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来证明对方论点的荒谬。反驳对方的论证,或证明对方论点和论据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论据推断不出论点;或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自相矛盾,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偷换论题或概念的偷梁换柱的伎俩。《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就采用了驳论证的方法。文章在树靶子的过程中,先摆出对方的论据:两年以前,总自夸地大物博;后来又“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并且承认这些都是事实。进而推出对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在批驳的过程中,作者首先就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这些论据只能证明“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无法证明“中国人”曾经有过“自信力”。既然“不曾有过”,当然也就无所谓“失掉”,对方的论据无法证明论点,从而证明了对方论点是错误的。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历来被誉为驳论的名篇,短短九十个字,运用了驳论点、驳论据几种驳论方式,观点明确,雄辩有力地驳斥了“得士”说,我们完全可以借这一篇文章来看看驳论是怎样的。请看全文: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开篇树靶子,“孟尝君能得士”是对方的观点,“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是论据。在树靶子之后,作者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指出孟尝君不“足以言得士”;然后,运用反证法驳对方的论据,“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凭借齐国的强大,得到一个真正的“士”,就应该能够称帝制秦,还要用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做什么呢?结句呼应自己的观点,指出孟尝君不能得士的原因就在于“鸡鸣狗盗出其门”,“士”因为羞于为伍,就不会到他的门下了。文章起承转合,层次鲜明,并且巧妙地借对方的论据为自己的观点服务,不仅立论新颖,而且简洁明快,历来被认为是驳论中的精品。第二部分
  无论立论还是驳论,要想写得雄辩有力,都要摆事实讲道理,都要以理服人。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扣帽子,“打棍子”,甚至出口伤人,这样的文章看似言词激烈,实际上苍白无力,达不到教育人的目的。
  同样,在说理过程中,所用的论据要真实典型。因为论据如果是虚假的,观点就站不住脚,如前面所说,《文学与出汗》中,鲁迅先生就是抓住对方论据的虚假,驳倒了对方。同样,论据如果不典型,也就缺乏说服力。立论是这样,驳论也是这样。所谓论据的典型,就是指论据要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要为大家所认可。通常同学们写作文,在讲道理时总是喜欢说我家如何如何,我的同学如何如何,我的亲戚、邻居如何如何,由于缺乏典型性,很难为大家认可,当然也就缺乏说服力。
  再有,议论文是要讲道理的,要以理服人,因此,无论是立论还是驳论,都必须要注意理论分析,避免就事论事,空洞说教。
  我们来看一篇学生习作《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前途吗?》:
  有人问一位补习过两年的学生为什么还来补习,这位学生说:“我一定要考上大学,否则前途就完了。”
  这位同学决心考上大学的精神是可嘉的,但考不上大学“前途就完了”吗?
  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现有就业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凭的人不到2%,按该同学的观点,岂不是我国98%的就业人员都“前途完了”吗?
  我国数学泰斗华罗庚,从小当学徒,从未上过大学,但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刻苦自学,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高尔基、老舍也都没有上过大学,却成了世界著名的文学家。看,没上过大学的人,前途不是照样辉煌吗?
  没上过大学,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是大有作为的。铁人王进喜、修理工徐虎,都没上过大学,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成为全国工人阶级学习的楷模。许多工人农民虽没上过大学,但由于他们刻苦学习,辛勤劳动,结果成了技术能手,种养大户,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成为人人尊敬的劳模。你能说他们没有前途吗?总之,在我们的国家里,一个人有没有前途,关键不在上不上大学,而在于他有没有为国为民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的精神。让我们正确认识前途,充满信心地去创造自己美好的前途吧!
  这篇短文始终针对“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前途”的错误言论进行批驳,作者先用归谬法,引申出98%的就业人员“前途完了”的荒谬结论,使错误论点不攻自破;然后列举中外名家的例子说明不上大学仍可成为专家学者,再以王进喜等人的例子说明在普通岗位上同样有前途;最后指出决定前途的关键所在,把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全文针锋相对的摆事实讲道理,事实典型确凿,破立结合,加上反诘句的运用,显得雄辩有力。
  下面我们再看另一篇《驳“坚持不坚持体育锻炼无所谓”》的片断:
  有的同学学习抓得很紧,而体育锻炼却从不沾边,老师批评他,他还恬不知耻地说:“我身体行,坚持不坚持体育锻炼无所谓。”
  这真是荒谬绝伦的无耻谰言。我们国家正在搞四化建设,需要无数科技人才,试问,如果没有结实的身体,你现在能学好知识吗?你将来能为四化做贡献吗?
  再说,我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教育方针规定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体育是保证德育和智育发展的基础,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德智体的关系,才能全面发展,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可见体育锻炼是多么重要。
  ……
  这篇习作毛病较多。一是批驳没有针对性。如在树起靶子之后,第二段本应论述“坚持体育锻炼大有好处”来批驳对方的观点,而本文却从四化需要大谈身体的重要性。二是没有摆事实讲道理,只是空洞地谈了一下德智体的关系。三是说了一些过头话,如“恬不知耻”“无耻谰言”等,把本属于同学错误认识的问题,当作敌人来批判了。因此,文章不仅苍白无力,也不够得体。
  在实际写作中,立论和驳论这两种方法往往是交替出现、综合运用的。不破不立,有了对错误观点的驳斥,有助于正面观点更好地确立。请看下面节选的一篇习作《谈珍惜时间》:
  时间是一枝宝杖,它能帮你登上学问的高山,一尝“三味”的甜果;时间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它能照出你是否虚度了青春的时光。
  我们青年学生都应该珍惜时间。
  奔向四化的列车已经开动,每一个有为的青年,都应该立志做推动列车前进的火车头,而不是只想做安安稳稳的“乘客”,珍惜青春时光的分分秒秒,力争在我们这熠熠生辉的青春时代,为四化的壮丽图景画上一笔艳丽的色彩。
  珍惜时间,就是让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所学,有所为,决不让宝贵的时间从我们身边匆匆逝去。珍惜时间的人总是在“挤”时间的,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就是一个珍惜时间的光辉楷模。
  也许有人会说,挤那么一点点的时间,管什么用呢?
  这些人看问题的方法不对,他们不明白多和少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时间当然是多了更有用,但多也是由少积成的,这正像塔是由沙石垒成的一样。我国新文化的主将鲁迅先生,一生勤于笔耕,为无产阶级的文化宝库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瑰丽的文学遗产。这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鲁迅先生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非凡的智能,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和写作的。这就告诉人们,鲁迅成功在于勤奋,而不是得之于天赋。他是在跑步中度过自己一生的。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和他一生的光辉业绩表明:“任何了不起的成就都不是魔术师的手随意点化出来的,而是以血汗为代价换来的。”而珍惜时间则是取得成绩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谁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用之于孜孜不倦的苦学,谁就能成为知识的“百万富翁”。
  ……
  这里节选的是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文章从时间的价值着笔,提出论点,正面立论。然后就用了两段来从正面阐述青年必须珍惜时间的问题。接着,文章用“也许有人会说”一转,提出了一个反面的看法,作为批驳的标的,随后就转入了对这一反面观点的批驳。文章既有正面的立论,又有反面的驳论,两者互相印证,互为补助,形成立中有驳,立驳结合的特点,很有说服力。
  实际上,在写作中,立论与驳论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在驳倒了对方的观点之后,往往要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样,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也常常会选一些时下流行的错误观点进行批驳。上面的例子就是一个。下面我们再看另外一篇同学的习作《自私与崇高》:
  台湾作家三毛说:“假如你把一切都给了别人,那么你一生中就虐待了一个生灵--那就是你自己。”这句话,乍看乍想很有道理,但仔细推敲一下,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如果你什么都不想给予别人,什么都想自己获得,那么,你虽然善待了自己,却不会善待别人,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处处以此为信条,否则前景堪忧。
  人都是有私心的。私心是为自己打算的念头,并不是都会产生危害的,但人的私心如果不加控制,任其膨胀,终有一天会犹如洪水猛兽,将吞噬一切--包括你自己。
  前不久,江西省副省长胡长青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我相信,他不会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罪犯,正是由于私心没有适当的控制,一点点的增长起来,想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超出了理性和法制的约束,才致使他利令智昏,最终失去了一切:他应该拥有的和不该拥有的。这不是特例,这样的事情恐怕也会发生在对自己私心不加控制的、与胡长青类似的人们身上。
  我不禁又想起了另一类人,他们心中装的都是别人,没有自己。,一生勤于笔耕,为无产阶级的文化宝库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瑰丽的文学遗产。这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鲁迅先生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非凡的智能,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和写作的。这就告诉人们,鲁迅成功在于勤奋,而不是得之于天赋。他是在跑步中度过自己一生的。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和他一生的光辉业绩表明:“任何了不起的成就都不是魔术师的手随意点化出来的,而是以血汗为代价换来的。”而珍惜时间则是取得成绩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谁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用之于孜孜不倦的苦学,谁就能成为知识的“百万富翁”。
  ……
  这里节选的是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文章从时间的价值着笔,提出论点,正面立论。然后就用了两段来从正面阐述青年必须珍惜时间的问题。接着,文章用“也许有人会说”一转,提出了一个反面的看法,作为批驳的标的,随后就转入了对这一反面观点的批驳。文章既有正面的立论,又有反面的驳论,两者互相印证,互为补助,形成立中有驳,立驳结合的特点,很有说服力。
  实际上,在写作中,立论与驳论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在驳倒了对方的观点之后,往往要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样,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也常常会选一些时下流行的错误观点进行批驳。上面的例子就是一个。下面我们再看另外一篇同学的习作《自私与崇高》:
  台湾作家三毛说:“假如你把一切都给了别人,那么你一生中就虐待了一个生灵--那就是你自己。”这句话,乍看乍想很有道理,但仔细推敲一下,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如果你什么都不想给予别人,什么都想自己获得,那么,你虽然善待了自己,却不会善待别人,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处处以此为信条,否则前景堪忧。
  人都是有私心的。私心是为自己打算的念头,并不是都会产生危害的,但人的私心如果不加控制,任其膨胀,终有一天会犹如洪水猛兽,将吞噬一切--包括你自己。
  前不久,江西省副省长胡长青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我相信,他不会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罪犯,正是由于私心没有适当的控制,一点点的增长起来,想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超出了理性和法制的约束,才致使他利令智昏,最终失去了一切:他应该拥有的和不该拥有的。这不是特例,这样的事情恐怕也会发生在对自己私心不加控制的、与胡长青类似的人们身上。
  我不禁又想起了另一类人,他们心中装的都是别人,没有自己。,一生勤于笔耕,为无产阶级的文化宝库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瑰丽的文学遗产。这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鲁迅先生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非凡的智能,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和写作的。这就告诉人们,鲁迅成功在于勤奋,而不是得之于天赋。他是在跑步中度过自己一生的。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和他一生的光辉业绩表明:“任何了不起的成就都不是魔术师的手随意点化出来的,而是以血汗为代价换来的。”而珍惜时间则是取得成绩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谁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用之于孜孜不倦的苦学,谁就能成为知识的“百万富翁”。
  ……
  这里节选的是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文章从时间的价值着笔,提出论点,正面立论。然后就用了两段来从正面阐述青年必须珍惜时间的问题。接着,文章用“也许有人会说”一转,提出了一个反面的看法,作为批驳的标的,随后就转入了对这一反面观点的批驳。文章既有正面的立论,又有反面的驳论,两者互相印证,互为补助,形成立中有驳,立驳结合的特点,很有说服力。
  实际上,在写作中,立论与驳论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在驳倒了对方的观点之后,往往要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样,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也常常会选一些时下流行的错误观点进行批驳。上面的例子就是一个。下面我们再看另外一篇同学的习作《自私与崇高》:
  台湾作家三毛说:“假如你把一切都给了别人,那么你一生中就虐待了一个生灵--那就是你自己。”这句话,乍看乍想很有道理,但仔细推敲一下,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如果你什么都不想给予别人,什么都想自己获得,那么,你虽然善待了自己,却不会善待别人,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处处以此为信条,否则前景堪忧。
  人都是有私心的。私心是为自己打算的念头,并不是都会产生危害的,但人的私心如果不加控制,任其膨胀,终有一天会犹如洪水猛兽,将吞噬一切--包括你自己。
  前不久,江西省副省长胡长青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我相信,他不会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罪犯,正是由于私心没有适当的控制,一点点的增长起来,想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超出了理性和法制的约束,才致使他利令智昏,最终失去了一切:他应该拥有的和不该拥有的。这不是特例,这样的事情恐怕也会发生在对自己私心不加控制的、与胡长青类似的人们身上。
  我不禁又想起了另一类人,他们心中装的都是别人,没有自己。,一生勤于笔耕,为无产阶级的文化宝库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瑰丽的文学遗产。这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鲁迅先生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非凡的智能,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和写作的。这就告诉人们,鲁迅成功在于勤奋,而不是得之于天赋。他是在跑步中度过自己一生的。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和他一生的光辉业绩表明:“任何了不起的成就都不是魔术师的手随意点化出来的,而是以血汗为代价换来的。”而珍惜时间则是取得成绩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谁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用之于孜孜不倦的苦学,谁就能成为知识的“百万富翁”。
  ……
  这里节选的是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文章从时间的价值着笔,提出论点,正面立论。然后就用了两段来从正面阐述青年必须珍惜时间的问题。接着,文章用“也许有人会说”一转,提出了一个反面的看法,作为批驳的标的,随后就转入了对这一反面观点的批驳。文章既有正面的立论,又有反面的驳论,两者互相印证,互为补助,形成立中有驳,立驳结合的特点,很有说服力。
  实际上,在写作中,立论与驳论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在驳倒了对方的观点之后,往往要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样,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也常常会选一些时下流行的错误观点进行批驳。上面的例子就是一个。下面我们再看另外一篇同学的习作《自私与崇高》:
  台湾作家三毛说:“假如你把一切都给了别人,那么你一生中就虐待了一个生灵--那就是你自己。”这句话,乍看乍想很有道理,但仔细推敲一下,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如果你什么都不想给予别人,什么都想自己获得,那么,你虽然善待了自己,却不会善待别人,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处处以此为信条,否则前景堪忧。
  人都是有私心的。私心是为自己打算的念头,并不是都会产生危害的,但人的私心如果不加控制,任其膨胀,终有一天会犹如洪水猛兽,将吞噬一切--包括你自己。
  前不久,江西省副省长胡长青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我相信,他不会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罪犯,正是由于私心没有适当的控制,一点点的增长起来,想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超出了理性和法制的约束,才致使他利令智昏,最终失去了一切:他应该拥有的和不该拥有的。这不是特例,这样的事情恐怕也会发生在对自己私心不加控制的、与胡长青类似的人们身上。
  我不禁又想起了另一类人,他们心中装的都是别人,没有自己。兰考人民就曾赞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说:“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种人从来就没有过私心吗?当然不是。但他们在公与私、理与情发生冲突时,总是最终选择公与理。这使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在是非面前,以崇高的精神境界抛弃掉私心,牺牲个人利益,做出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事,因而受到他人和社会的敬仰。他们是崇高的人。
  有人说这样的人傻,人生一世干吗和自己过不去?但是,我认为,如果没有这种人,人类社会中人人都充满私心,恐怕人类早就灭绝了,至少也会尔虞我诈之风盛行,人人自危,人与人之间一切美好的感情都受到戕害。人赖以生存的人类社会若变成痛苦的制造厂,人还有什么幸福可言?生来崇高的人也是不存在的。崇高者是在一次次的锤炼中不断地向自我挑战,一次次的剖析自我,战胜自我,才达到了崇高的境界。而一个一切为了自我,想把一切据为己有的自私的人,永远与崇高无缘。他虽然一点也没有虐待自己,看起来很“聪明”,但他最终会因虐待别人而受到惩罚,即使没有法律的制裁,也会为人所侧目、所不齿。
  崇高是自私的死敌。让我们记住这一点,莫忘约束自己的私心,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做一点好事,即使成不了焦裕禄那样崇高的人,也不要做胡长青之类卑鄙的人。
  这篇文章就是采取了先驳后立,驳立结合的手法写出的一篇佳作。正是由于采用了这种手法,使文章论述严谨,对比鲜明,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纯粹的立论文章相比,本文的优点是很明显的。兰考人民就曾赞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说:“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种人从来就没有过私心吗?当然不是。但他们在公与私、理与情发生冲突时,总是最终选择公与理。这使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在是非面前,以崇高的精神境界抛弃掉私心,牺牲个人利益,做出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事,因而受到他人和社会的敬仰。他们是崇高的人。
  有人说这样的人傻,人生一世干吗和自己过不去?但是,我认为,如果没有这种人,人类社会中人人都充满私心,恐怕人类早就灭绝了,至少也会尔虞我诈之风盛行,人人自危,人与人之间一切美好的感情都受到戕害。人赖以生存的人类社会若变成痛苦的制造厂,人还有什么幸福可言?生来崇高的人也是不存在的。崇高者是在一次次的锤炼中不断地向自我挑战,一次次的剖析自我,战胜自我,才达到了崇高的境界。而一个一切为了自我,想把一切据为己有的自私的人,永远与崇高无缘。他虽然一点也没有虐待自己,看起来很“聪明”,但他最终会因虐待别人而受到惩罚,即使没有法律的制裁,也会为人所侧目、所不齿。
  崇高是自私的死敌。让我们记住这一点,莫忘约束自己的私心,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做一点好事,即使成不了焦裕禄那样崇高的人,也不要做胡长青之类卑鄙的人。
  这篇文章就是采取了先驳后立,驳立结合的手法写出的一篇佳作。正是由于采用了这种手法,使文章论述严谨,对比鲜明,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纯粹的立论文章相比,本文的优点是很明显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