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六书”缩水成现代“三书”

 云青风 2010-09-21

         由于人们对历代以来有关汉字的传统理论——“六书”学说的各种解释都不太满意,因而有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六书”理论。在“六书”中最不讨人喜欢的当数“转注”了,它好象与根基比较牢固的其它几“书”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似的,常常被人们贬估,总是认为“六书”中有它没它都可以,甚至没它更好。

        “转注”是什么?究竟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呢?这个问题争论了一千多年,如今仍在继续。唐兰《中国文字学》(1949年版)对人们关于转注的争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总之,这样的界说不清楚,例子也不好,所以愈讨论愈糊涂。”裘锡圭《四十年来文字学研究的回顾》(1989年)对关于转注的争论作出了这样的总结:“'转注’究竟是什么?这是争论了一千多年的老问题。对转注的不同解释非常多,几乎所有可能想到的解释都已经有人提出过了。在今天要想确定许慎或创立六书说者的原意,恐怕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把转注问题看作文字学史上已经过时的一个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再去为它花费精力。”在《文字学概要》中又说:“在今天研究汉字,根本不用去管转注这个术语。不讲转注,完全能够把汉字的结构讲清楚。……总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卷入到无休无止的关于转注定义的争论中去。”

        在“六书”这个家族中,另一个不受欢迎的是“假借”,它究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这个问题也争论了千余年,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详细介绍了历代各家关于假借的观点,如今争论仍在延续。事实上,在历代的文字学著作中,包括许慎的《说文解字》,一般都不用转注和假借来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这实质上是默认地否定了它们!

        基于此,有人开始另寻出路。最早提出“三书”说的是唐兰先生,他在《古文字学导论》(1934年初版)中把汉字结构分为象形、象意、形声——三书。在1949年出版的《中国文字学》中又进一步阐发了“三书”理论:“象形、象意是上古期的图画文字,形声文字是近古期的声符文字,这三类可以包括尽一切中国文字。”之后,陈梦家在1956年出版的《殷墟卜辞综述》中提出了新的“三书”说:象形、假借、形声。1988年,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在唐兰“三书”说的基础上,借鉴了陈梦家的“三书”观点,合并象形、象意为表意,引入假借,从而形成了新的“三书”:表意、形声、假借。除此之外,还有“四书”、“五书”、“七书”、“八书”等学说,在此不再赘述。让我看他们谁都没有说对,敬请关注《我的“六书”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