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颈椎病(论文精选)
发表时间:2010-04-29发表者:许小桦 (访问人次:203)
电针治疗颈椎病(论文精选) ▲电针 (一)取穴 主穴:夹脊颈2~7。 配穴:养老、天柱、大椎、肾俞、大肠俞、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秩边。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许小桦 (二)治法 主穴,根据增生部位,选择相应夹脊穴。配穴,每次取4~5穴。主穴以2寸毫针作45度角向脊椎方向刺入,运针至针感出现传导,配穴进针得气。平补平泻1分钟,然后接通电针仪,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连续波,频率120~250次/分,电流强度以病人感到舒适为宜,一般在1~1.5毫安。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4~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168例,部分配合中、西药物,总有效率为93.3~96.4%。 养老穴 Yǎng lǎo(SI6)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缘中。 〖解剖〗 左尺骨背面,尺骨茎突上方,尺侧腕伸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间;布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的末支,腕静脉网;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尺神经。 〖主治疾病〗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太冲穴、足三里穴治目视不明。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 手太阳经郄穴。 养老穴 手太阳郄穴。 〖穴义〗小肠经经气在此化为纯阳之气。 〖名解〗 1)养老。养,生养、养护也。老,与少、小相对,为长为尊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同合于头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物质为阳谷穴传来的炎热之气,出本穴后胀散并化为水湿成份更少的纯阳之气,与天部头之阳气性同,故名。 2)手太阳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的气血运行通道狭窄,如孔隙一般,故为手太阳经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循皮部上行头颈的天部。 〖功能作用〗充养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天柱穴 主治病征: 天柱穴的主治病征为:颈椎酸痛、睡扭了脖子(落枕)、五十肩、高血压、目眩、头痛、缓解眼睛疲劳等。该穴道是治疗头部、颈部、脊椎以及神经类疾病的重要首选穴之一。 大椎穴 Dà zhuī(DU14) 取穴方法: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主治疾病: 大椎穴的主治疾病为: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 〖主治疾病〗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肺俞穴治虚损、盗汗、劳热;配间使穴、乳根穴治脾虚发疟;配四花穴治百日咳(双膈俞穴、双胆俞穴) ;配曲池穴预防流脑;配合谷穴治白血球减少;配足三里穴、命门穴提高机体免疫力;配大椎、定喘穴、孔最穴治哮喘;配曲池穴、合谷穴泻热;配腰奇穴、间使穴治癫痫。 大杼Dazhu(BL 11) 【标准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法】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皮肤由第七颈神经和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皮下筋膜致密,由脂肪及纤维束组成。纤维束连于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与皮肤。副神经在斜方肌前缘中下1/3连接处深进该肌下面,与第三、四颈神经的分支形成神经丛,支配该肌。针经上列结构深进,可进第一肋间隙,或经横突间肌及其韧带,如盲目进针,经胸内筋膜,穿胸膜腔至肺,极易造成气胸。 【特异性】手足太阳经之交会穴;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 【功用】强筋骨,清邪热。 【主治病症】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 【刺灸法】 天宗 Tianzong(SI11) 【标准定位】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取法】正坐或俯伏位,1.在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的等分线上, 当上、中1/3交点处。2.肩胛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连一直线, 与第四胸椎棘突下间平齐处, 与臑俞、肩贞成三角形处是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冈下肌。皮厚, 由第三、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神经重叠分布。皮下组织内布有旋肩胛动。静脉的分支。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表面的背部深筋膜入该肌,及其深面的冈下肌。前肌由第十一脑神经一副神经支配, 后肌由臂丛的肩胛上神经支配。 【功用】舒筋活络, 理气消肿。 【主治病症】肩周炎, 肩背软组织损伤, 乳腺炎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5~1寸, 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 艾条灸10~15分钟。
肩井 Jianjing(GB21) 【标准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取法】正坐位,在肩上,当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上后锯肌。皮肤由第4、5、6颈神经后支重叠分布。肩胛提肌,位于颈椎横突和肩胛骨内侧角与脊柱缘上部之间,由肩胛脊神经支配。上后锯肌在前肌的深面稍下方,由第6、7颈椎和第1、2胸椎棘突第2~5肋角的外面,该肌由第一至第四胸神经后支支配。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及其下方斜方肌,在颈横动脉的内侧,深进肩胛提肌、上后锯肌。 【特异性】手足少阳、阳维之交会穴。 【功用】祛风清热,活络消肿。 【主治病症】 1.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卒中;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肺尖造成气胸。
肾俞穴 Shèn shù(BL23) 〖穴位取穴法〗 人体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主治疾病〗 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l)肾的背俞穴。 (2)据实验观察针刺对正常人水负荷后肾脏泌尿功能的影响,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针刺该穴或京门穴时可抑制肾脏的泌尿功能。 〖别名〗高盖。 〖穴义〗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肾俞。肾,2肾脏也。俞,3输也。肾俞名 4意指 5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高盖。高,天部也,气也。盖,护盖也。高盖名意指肾脏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肾脏输出的寒湿水气,所处为天部,为卫外之护盖,故名高盖。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湿之气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散肾脏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大肠俞穴 Dà cháng shù(BL25) 取穴方法:寻找此穴道时通常采用俯卧的姿势,大肠俞穴位于人体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或左右旁开1.5寸即是此穴)。 曲池穴 Qū chí(LI11) 〖取穴方法〗 人体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外关穴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 在尺骨与桡骨之间,深部有小指伸肌、指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布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属支、骨间后动、静脉;有前臂后皮神经和骨间后神经分布。 【主治】 ①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②热病。 ③胁肋痛,上肢痹痛。 ④瘰疬。 【操作】 直刺0.5-1寸。 【临床应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偏头痛、高热、神经性耳聋、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等。配太阳、率谷主治偏头痛;配足临泣治疗耳聋、目痛、颊肿、项强、肩痛;配后溪主治落枕;配阳池、中渚主治手指疼痛、腕关节疼痛。 【备注】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寻找方法: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或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合谷穴 Hé gǔ(LI4)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l)手阳明经所过为“原”。(2)《神应经》:孕妇不宜针。别名:虎口。 〖别名〗 虎口,容谷,合骨,含口。 〖穴义〗 大肠经经气在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 〖名解〗 阳陵泉 yanlingquan(GB34) 【标准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图)
【取法】正坐屈膝垂足位,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腓总神经在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离以后,沿着窝外侧壁到腓骨小头的后下方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深神经。腓浅神经的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 【特异性】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八会穴之筋会。 【功用】舒肝利胆,强健腰膝。 【主治病症】 【刺灸法】 秩边 Zhibian(BL 54) 【取法】俯卧位,胞肓直下,在骶管裂孔旁开3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皮肤由第一、二、三腰神经后支形成的臀上皮神经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臀肌浅膜,经臀大肌直刺梨状肌或其下方的结构。梨状肌起于骶前孔外侧,经坐骨大孔,在臀大肌深面,向外止于股骨大转子。该肌将坐骨大孔分成梨状肌上、下孔,为支配和营养臀部和下肢主要神经、血管出入部位。在梨状肌下孔内,穿经该孔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有: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 【功用】舒筋活络,强壮腰膝,调理下焦。 【主治病症】 【刺灸法】
落枕穴 寻找方法: 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 完骨穴完骨穴找法:触摸耳垂后面,有称为“乳突”的凸骨,从此骨下方沿后缘,触摸上方的骨头,有一浅凹。一压,即有震动感,这就是此穴。 主治病征: 完骨穴的主治病征为:失眠、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颈部酸痛等。该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评论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