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优良传统 创新学校文化
——从扬中市第一中学的发展看学校文化建设
清 风 “文化立校”代表着学校发展方向。从战略高度建设学校文化,提高办学实力和品位,培育坚实深厚的科学与人文基础,铸就师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功能和价值所在。 扬中市第一中学校长徐小祥正带领一班人在出色地进行着学校文化建设,把握传统与现代、传承与进步、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坚持 “扬弃”,在传承中谋发展,在创新中求特色。 文化立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学校文化反映的是学校精神内涵,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文化,可视为学校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具体应分解为三个层面: 1.物质文化 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和各类设施。学校物质文化具有直观形象性,蕴含着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布局合理、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不仅能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作用,而且能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而这种心灵的塑造,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它只能靠文化环境的营造形成心灵的感应,精神的升华,观念的更新,实现学生时代性格的塑造。文化气息浓厚的市一中校园,让人感受到一种浩然之气,书卷之气,自然灵气,这就是学校物质文化对人教育和感染的无穷魅力。 2、制度文化 包括培养目标、制度纪律、校规校训等校园一切制度形态的东西,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经历程。这种具有强制性的制度文化,一经学校成员的高度认同,不仅能促进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更能凝结为一种无需强制就能在代代师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市一中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针,有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致力于培养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努力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3、精神文化 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文化建设所要达成的最高境界。包括办学思想,价值观念,态度作风,行为方式,礼仪习俗,人际关系等精神形态的东西。一些中外名校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就在于他们能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优秀文化传统,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最终形成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并由此透射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憾力,陶冶和启示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市一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影响着校内成员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同时,它对外彰显学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 物质形态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壳,制度形态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支柱,精神形态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徐小祥提出“文化立校”,要求学校通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来促进学校的发展,办出特色,办出品位,办出品牌。 他认为,文化立校就是用文化来管理学校,不讲学校文化建设的校长只是一个工头,不注重文化建设的学校只能算一个初级的培训场所。 市一中近八年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和能力;第二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一套完善的机制和规章制度;第三阶段的管理主要依靠学校文化。 文化传承:精神的活力源泉 文化传承是学校精神的活力源泉,学校文化产生于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如同一面硕大的镜子,照亮过去,昭示现在,指引未来。市一中的文化建设尊重历史,植根历史,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学校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集中表现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一个是奋斗,一个是兼容。深厚的学校历史文化,先进的教育思想,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滋养了千千万万师生的心灵,铺就了一批又一批后学才俊的成功之路。市一中老一辈奉献严谨的作风谱写了一中建校后近20年的辉煌,这些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教育资源,是当代一中传承、发展、创造现代学校文化的依托和动力之源。 市一中80年代初期建校,集中了市内一批教师精英,形成了一流的师资队伍。学生来自于市镇机关、事业单位、工厂职工子女,素质良好,校风优良,升学率连续位全市之冠,一种自觉不自觉中形成的学校文化显示出学校特色。后历经两次分离,特别是公民办分离以后,优秀师资流失。受两所民办学校提前择优招生影响,优秀生源几乎流失殆尽,优秀的学校文化似乎也随之流失。“天时、地利、人和”,仅剩“地利”,学校人心涣散,气氛消沉。徐小祥受命于危难之间,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人格魅力,凝聚了人心,激发起全体教职工奋发向上,不敢落后的激情。传统的学校文化在传承中开始了扬弃,摈弃了粗放式的管理套路,依法治校,开始了精细化民主管理,新的学校文化开始形成,第一中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之中。 一个成熟的教育理念,经得住历史检验,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校长治校育人的总路线,引领学校发展。先进的理念是一面旗帜,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个性,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最宝贵的教育发展资源。徐小祥提出的“继承优良传统,以人为本,走内涵发展之路”的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学校价值取向及文化氛围,成就了市一中的成功之路、社会地位和教育品牌。 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制度向学校精神飞跃,是一个艰难的质变过程,是一种学校文化从初创到成熟,从粗放到精致的过程,市一中从艰难的境地中崛起跻身名校行列,是一个艰难的质变,一个不断升华过程。《第一中学教职工考核条例》、《校务公开制度》、《公务接待暂行规定》等一批具有一中特色的规章制度制定实施,被全体教职工认同,一中的文化建设开始了从制度文化向精神文化的飞跃。 徐小祥坚持人性化管理,治校严谨。他给教师的赠言“请你用优生的标准培养每个学生,用名师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学校的每一件事情”。他对学生的要求“相信我行,我一定能行!”目前师生中高度的凝注力、向心力、上进力就是徐小祥注重学校文化建设的精神之果。教师素质在不断反思中提高,涌现出象黄勇、刘向阳、徐子建、倪志兴等一批在省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的青年新秀;学生在自信中成长,现在高级中学的周思源、董康云等优秀生就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铸就之果。 精神层面的文化经过长期建设一旦形成,则使学校具有了核心竞争力。 第一中学制度文化经过建构积淀成学校精神时,学校形成了一种“以法治为保障、以改革为动力、以育人为根本、以师生为主体、以服务求支持、以实绩树形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办学品味”的核心竞争力,谱写了辉煌的办学业绩,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达到无为而治,治而有恒而无痕的境界。 文化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徐小祥认为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多元化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学校文化的营造也必须不断应变创新,才能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一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使我们感到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的是核心作用。校长要发挥核心作用,就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明确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和进取精神始终是先进学校文化的主旋律,博学、求真、至善、唯美始终是学校文化的永恒追求;校长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文化意识,善于创设和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载体,张扬学校个性,在创新上求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从而积淀成特色文化学校精神,打造出品牌学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