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陵投降事件?

 LM0318 2010-09-25
李陵投降事件
  公元前98年,李广的孙子李陵率领5000兵马出征匈奴,遭到匈奴80000人的围攻。李陵浴血奋战8个昼夜,且战且退,杀伤匈奴兵将10000余人。但此时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李陵的人马也损失过半,最后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被迫投降匈奴。单于擒得李陵后,十分佩服李陵的勇猛,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还任他做了高官。消息传到长安后,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也都大骂李陵投降卖国,可耻至极。
  司马迁当时任太史令,他与李陵关系很好,了解他的为人,就为他辩护说:“李陵转战千里,矢尽粮绝,战败投降是有情可原的。凭臣对他的了解,臣以为只要他不死,还是会效忠汉朝的。”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的辩解,更加恼怒,不仅下令杀了李陵全家,而且还下令把司马迁定为死罪,或者用腐刑代替。司马迁家中贫困,没有足够的钱财来减轻自己的“罪过”,但他又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自己的著作才刚刚开始,如果伏法受死,实在“轻于鸿毛”。为了完成自己的著作,司马迁毅然地接受了腐刑以求“忍辱偷生”。这一奇耻大辱,使司马迁的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狱中,他曾一度想自杀,但每次他又想起了父亲的遗言,想起了先贤们如孔子、屈原、韩非等都是在逆境中发愤有为的事迹,于是就鼓励自己忍辱负重,一定要活下来。
  公元前93年,在狱中呆了6年的司马迁终于结束了备受摧残的囚禁生活。汉武帝十分赏识司马迁的才学,司马迁出狱不久,又任他为中书令。这时的司马迁已经饱尝辛酸,决心以残烛之年,完成父亲著书立说的遗愿。
  后来,司马迁在给好友任安的信中写道:“无论是谁都免不了一死,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死都具有相同的意义。一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一些人的死比鸿毛还轻。像我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是九牛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反而会让人耻笑。为什么我甘愿承受腐刑的奇耻大辱呢?为什么我愿意在人们的鄙视中苟且偷生呢?是因为我的史学著作还没有完成。如果就此死去,我岂不要遗憾于九泉之下?”
  司马迁把自己全部的才学、见识和心血,都贯注于著作之中,最后终于完成了一部千古流传的史学著作——《史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