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鼻咽癌(Carcinoma of nasopharynx

 elelo 2010-09-25

鼻咽癌(Carcinoma of nasopharynx)

    【概述】

鼻咽癌(Carcinoma of nasopharynx)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及台湾等省,尤其集中于广东沿珠江流域的广州、佛山、肇庆等地为高发地区。近几年来我国其他地区发病亦有增高的趋势,鼻咽癌的发病率据国内各地观察,为耳鼻咽喉恶性肿瘤之冠。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0.47%;占头颈部癌的78.08%;占上呼吸道癌的92.99%(李振权1978)。发病年龄3~86岁均可发生,但多在30~49岁之间。男性发病率较高,男女之比为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耳鼻咽喉科学者对鼻咽癌病因方面有较多的研究和探讨,从目前资料看,其发病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遗传因素、病毒因素、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等,但仍无定论。

1.遗传因素 
    (1)种族易感性:鼻咽癌主要发生于黄种人,以亚洲南太平洋地区国家为多,我国年发病率达20/10万人口,欧美大陆少,年发病率为1/10万人口。生活在低发地区的海外华侨及其后裔仍保持高发倾向。
    (2)家族的集聚性:鼻咽癌患者中有家族史者较为常见。据唐忠怀(1983)报告高癌家族,两代20人中有11人患癌症,其中7人为鼻咽癌(6个同胞兄弟姐妹及母亲)。
    (3)免疫遗传标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中的A位点的HLA-A2和B位点的新加坡2(Sin2)与中国人的鼻咽癌有关。杨新明等(1987)观察发现鼻咽癌病人外用淋巴细胞染色体脆性部位出现并非多形性,而是突变型,这可能与鼻咽癌发生发展有关。

2.病毒感染 近年来多认为EB病毒(Epstein-Barr二人发现的一种疱疹性病毒)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国内外已有大量资料业已证实。

(1)鼻咽癌患者血清中常具有高滴度对EB病毒相关抗原(壳抗原VC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核抗原EBNA及补体结合可溶性抗原OF/S)的特异性抗体(如IgA抗体等),可用免疫荧光及免疫酶标法检测出来,其阳性率大多在90%以上(其中低分化和未分化癌者EBNA检查100%为阳性),较正常人和其它恶性肿瘤显著为高,并随肿瘤分期逐步升高。
    (2)也可从鼻咽癌患者的口涎中,测出有对EB病毒定性抗原具有特异性的IgA抗体。
    (3)在鼻咽癌活组织印片中,也可发现EB病毒核抗原存在于上皮性肿瘤细胞核内。
    (4)将EB病毒接种于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体中,可引起恶性改变。
    (5)受EB病毒感染的人,其鼻咽癌发病率较高。

3.环境因素 可能与多种化学致癌物质有关,如多环类、亚硝胺类及微量元素镍等。此外,维生素缺乏,性激素失调、空气污染等均可能为其诱因。

综上所述,目前推断鼻咽癌的病因发病学可归纳如下:具有遗传的易于受到EB病毒作用的鼻咽上皮细胞,受到EB病毒感染后,以一种潜在的感染状态存在数年到数十年,以后再受到一种或多种协同因素在细胞繁殖过程中,使其发生变异,促进鼻咽癌的发生。

    【病理】

1.鼻咽癌病理组织学分类,迄今尚无国际公认的确切病理分类的统一方案。过去的各种分类,均以病理组织学形态为依据,而未涉及生物学特征,国内多数病理学家认为应按其生物学特征和组织学形态来分类,一般可分为三类:

(1)较高分化类:较少(10%)。包括鳞状细胞癌Ⅰ、Ⅱ级及基底细胞癌和腺癌等。多不侵犯颅底,也少远处转移。

(2)低分化类:最多见(87%~90%)。包括大圆细胞癌,即淋巴上皮癌,易向远处转移;梭形细胞癌,易侵犯颅底;鳞状细胞癌Ⅲ级,部分病人有颅底侵犯或远处转移。

(3)未分化类:较少5%。多形细胞癌,有称移行细胞癌或过渡细胞癌,易向颅底侵犯或远处转移。

1988年为编写《鼻咽癌诊治规范》,京沪等地病理学家们根据鼻咽癌的恶性程度、生长扩展特性和预后将鼻咽癌病理类型分为:低分化鳞癌、泡状核细胞癌和未分化癌,临床上较为常见。其他的类型,如分化程度不同的腺癌、高分化鳞癌和原位癌,均少见。

2.原发鼻咽癌的临床形态分型(图1)。

图1  鼻咽癌鼻咽镜下所见

(1)浸润型:肿瘤多在粘膜下浸润生长,占12.7%。

(2)菜花型:肿瘤自粘膜向外生长,呈菜花样突起,触之易出血,占17.5%。

(3)结节型:肿瘤呈结节状或息肉状突起,常围咽鼓管四周浸润,占41.1%。

(4)溃疡型:粘膜表面粗糙、糜烂,溃疡形成,可逐渐向周围组织扩展,占2%。

(5)粘膜下型:粘膜色正常,粘膜下局限隆起,占15.1%。

其他形态不详占11.3%。上述类型也可混合出现。

鼻咽癌原发部位多发生于鼻咽顶后壁,其次为侧壁,极少发生于前壁和底壁。

3.根据鼻咽癌侵犯范围和发展方向,分为以下五型。

(1)局限型:癌肿局限于鼻咽部。

(2)上行型:癌肿向上侵及颅底骨质和脑神经。

(3)下行型:癌肿向颈淋巴结转移。

(4)上下行型:兼有颅底、脑神经侵犯和颈淋巴结转移。

(5)远处转移型:多见于骨、肝、肺等器官。

    【诊断要点】

     分型分期

鼻咽癌的临床分类和分期 1992年福州全国鼻咽癌会议通过的鼻咽癌临床分期规定如下。

(一)TNM分类标准
    1.T(指原发灶)
    T0   未见原发癌。
    T1   局限于鼻咽腔内
    T2   局部浸润,鼻腔、口咽、茎突前间隙、软腭、颈前软组织、颈动
     脉鞘区部分侵犯。
    T3   颈动脉鞘区肿瘤占据,前组或后组脑神经损害,颅底、翼突窝
     侵犯。
    T3   前、后组脑神经同时损害,鼻窦、眼眶、海绵窦侵犯,肿瘤直接
     长入颅内、颞下窝、直接侵润第1、2颈椎。

2.N(指淋巴转移病灶) 
    N0  未触及颈淋巴结有块。
    N1  颈深上群有活动的淋巴结肿块。直径<4cm。
    N2  颈深下群触及到活动的淋巴结肿块,或活动受限,或直径为4~7cm。
    N3  锁骨上区触及淋巴结肿块,或直径>7cm,或固定及皮肤浸润。

3.M(指远处转移)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二)临床分期
    Ⅰ期    T1N0M0
    Ⅱ期    T2N0~1M0;T0~2N1M0
    Ⅲ期    T3N0~2M0;T0~3N1M0
    Ⅳa期   T4N0~3M0;T0~4N3M0
    Ⅳb期   任何T、任何N、M1

国际抗癌协会(UICC)修订,1987年开始实行的鼻咽癌TNM分期法如下。

(一)鼻咽解剖分区:
    1.顶及后壁(后上)。
    2.侧壁(外侧),包括咽隐窝。
    3.前壁(下)软腭背面(后鼻孔边缘及鼻中隔后缘不再划入鼻咽部,而划归鼻部)。

(二)TNM分类标准

1.T(指原发病灶)
    Tis    原位癌
    T1    肿瘤局限于一个区。
    T2    肿瘤扩展至二个区。
    T3    肿瘤超出鼻咽腔,但未侵犯颅底/或脑神经。
    T4    肿瘤超出鼻咽腔,并侵犯颅底/或脑神经。
    Tx    原发灶无法分级。

2.N(指淋巴转移病灶) 
    N0   局部未摸到淋巴结。
    N1   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直径为≤3cm。
    N2a 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直径超过3cm,但小于6cm。
    N2b 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不超过6cm。
    N2c 两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不超过6cm。
    N3   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超过6cm。
    Nx   转移淋巴结无法分级。

3. M(远处转移) 
    M0   无远处转移证据。
    M1   有远处转移。

(三)临床分期
    0期     TisN0M0
    Ⅰ期    T1N0M0
    Ⅱ期    T2N0M0
    Ⅲ期    T3N0M0;T1~3N1M0
    Ⅳ期    T4N0,N1M0;T任何期N0,N3M0;T任何期N任何期M1

     临床表现

鼻咽癌之症状可分为鼻部症状、耳部症状、颈淋巴转移症状、脑神经症状、远处转移及其他症状,兹分述于下:

1.鼻部症状 由于原发癌突破表面粘膜而出现血涕,常于回吸时鼻分泌物带有血丝或血块,以晨起后多见,是早期出现的症状之一(20.6%)。晚期癌肿溃烂时,可有脓样涕或引起不易制止的大量出血,甚至有生命危险。初期多无鼻塞,当癌肿堵塞后鼻孔时,则可引起单侧或双侧鼻塞。

2.耳部症状 鼻咽侧壁癌肿或鼻咽其他区癌肿扩展堵塞或压迫咽鼓管时,常出现卡他性中耳炎,引起耳鸣、耳闭塞及听力下降,或伴有鼓室积液。据国内各家观察,自觉有耳部症状者占16.1%。

3.脑神经症状 癌肿可循咽隐窝上方之颅底破裂孔(岩蝶骨区),而侵入颅内,久之颅底骨质破坏,病变扩大。常先侵犯第Ⅴ及Ⅵ脑神经,继可累及第Ⅳ、Ⅲ及Ⅱ脑神经(图2)。第Ⅴ脑神经受损后,患者觉有一侧剧烈头痛、面部麻木、下颌向病侧偏斜、咀嚼困难、角膜和下颌反射消失。侵及第Ⅵ脑神经者,患侧眼外直肌发生瘫痪,眼球呈内斜视位,则有复视症状。其他脑神经如亦被侵犯,则可有视力丧失,眼球固定,各种运动障碍等表现。

图2  经蝶窦及海绵窦颅底斜切面简示鼻咽癌向中颅窝扩展及对脑神经的侵犯

肿大的颈淋巴结也可压迫穿出颅底的第Ⅸ、Ⅹ、Ⅺ、Ⅻ脑神经及颈交感神经,发生咽喉瘫痪症状,出现软腭麻痹、吞咽困难、声嘶、伸舌偏斜,甚至发生霍纳综合征(Horner′s Syndrome),出现同侧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球内陷,面部皮肤无汗(图3)。

图3  第Ⅸ Ⅹ Ⅺ Ⅻ脑神经及颈交感神经受侵犯后出现的体征简示

鼻咽癌虽可侵及多数脑神经,但以第Ⅴ(26.8%)、Ⅵ(17.61%)脑神经之侵害为最多见。有时可为此病之首发症状。

4.颈淋巴结转移症状 常为患者最早发现的症状。据国内各家观察,颈部肿块为此病首发症状者,约占39.8%,至病就诊时,颈部已有肿块者,则占60%~80%不等。若原发癌位于鼻咽一侧,通常先转移到同侧颈淋巴结,当病变超过中线时可侵及对侧。原发癌位于鼻咽顶或底壁者,常双侧颈淋巴结转移。肿大淋巴结常位于颈胸锁乳突肌后缘乳突尖下方,下颌角后方的颈内静脉上群深淋巴结,以后渐向下蔓延,累及颈深中、下群淋巴结及锁骨上淋巴结(图4)。若肿块侵及茎突后间隙之淋巴结,压迫Ⅸ~Ⅻ脑神经和颈交感神经,可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鼻咽部之淋巴液虽一部分流于咽后间隙淋巴结,但作者等从未见有咽后壁肿胀之患者。颈部肿块增长甚速,小者如鸡卵,大者如拳,多无疼痛,如肿瘤已浸润颈部软组织,或肿大甚重者,则可发生颈部疼痛。检查时颈部皮肤除伴发感染者外,一般多正常,肿块甚坚硬,表面呈小结节性,常与深部粘连,故不易移动。累及各颈深群淋巴结,可互相融合,甚至成为全颈侧巨大肿块。

图4  鼻咽癌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常见部位

5.远处转移及其它症状 鼻咽癌血行转移多见,鼻咽癌死亡者中半数或半数以上有远处转移,远处转移中以骨骼转移,尤其扁骨系统转移最多见;其次是肝和肺转移。脑实质转移少见,不足1%;偶见骨髓转移,此时患者多已有多发性骨转移。

骨转移常表现为局部疼痛,固定性压叩痛或伴局部隆起,全身症状可有弛张热型。X线片(CT或MRI)可见溶骨性骨破坏,少数有成骨性改变。骨ECT显示放射性浓集。多发性骨转移可伴有血色素/和血小板下降,血沉加快,血碱性磷酸酶增高。

肺转移可能毫无症状,仅由常规胸透和X线片检发现肺转移灶,X线征多呈结节样,亦可呈片状或粟粒样,可伴胸水。少数患者可有轻度胸闷、咳嗽伴胸膜侵犯时可有胸痛。肝转移常有发热、肝区疼痛及消化道症状,肝大,有压叩痛,可能有黄疸、腹水等症状、血甲胎蛋白阳性,SGPT、r-GPT、AAKP可增高。B超和CT或MRI等检查可进一步证实。

病至晚期可有多脏器同时或先后转移,或皮下转移,此时可有发热、消瘦、癌性恶病质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1.EB病毒血清学检查 由于鼻咽部位置隐蔽,鼻咽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它关系到疗效和病人的预后。据报道Ⅰ期鼻咽癌放疗后存活率达67.9%~83.9%。Ⅲ期时,可下降到32.9%~40.3%,Ⅳ期时,则为11.0%。为提高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应对人群,特别是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的癌普查和经常性防癌宣传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一般采用EB病毒血清学检查方法,进行对鼻咽癌的普查。广东肿瘤研究所对30岁以上56584人进行普查,采用此法进行筛选,其中117人的EB病毒VCA-IgA抗体阳性(滴度>1:5),并经病理检查,其中18人发现为鼻咽癌病人(Ⅰ期4人,Ⅲ期5人,Ⅳ期2人)。在VCA-IgA抗体阳性者随访中,继续发现早期鼻咽癌新患者。从而可以看出EB病毒特异的IgA抗体对诊断鼻咽癌有高度的特异性,抗体滴度阳性早于临床体征及症状出现之前。对鼻咽癌早期诊断和发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不单独作为诊断鼻咽癌的确诊依据,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分型,则发现EB病毒抗体与分化差的癌肿有关,而与分化好的鳞癌无关。

2.脱落细胞检查 一般在局麻下用泡沫塑料、海绵或负压吸引等方法于鼻咽部采取标本作涂片查癌细胞,其检出率高达89%~92%。

     其他检查

1.重视临床症状 鼻咽的症状比较复杂,如单侧头痛或复视、上颈部肿块、回吸涕带血、一侧分泌性中耳炎等常可作为早期症状或首发症状单独出现,容易漏诊、误诊。若遇到原因不明的以上各种症状,尤其是对祖籍来自高发区的病人,应提高对鼻咽癌的警惕,仔细检查鼻咽部,甚至反复多次追踪检查,绝不可掉以轻心。

2.纤维鼻咽镜检查 适用于咽反射强或张口困难的病人,若发现可疑病变,应及时进行活检。

3.活组织检查 是鼻咽癌确诊的依据,可经鼻腔或口咽进路明视下咬取活检,对粘膜下隆起可用穿刺针取粘膜下肿瘤组织送病理。

4.颈淋巴活检 如患者颈淋巴结肿大,而鼻咽部检查无明显可疑病灶,且经多次鼻咽部活检皆为阴性者,则可考虑施行颈部肿块活检以确诊。通常采用颈部肿块穿刺抽吸作细胞学检查,必要时可考虑切开颈部肿块,采取组织以作检查,最好选取一单独肿大淋巴结,全部摘出,作病理检查,以防癌肿扩散。根据其病理类型,以确定其原发病灶。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增殖体肥大、炎症、恶性淋巴瘤、纤维血管瘤、脊索瘤等疾病相鉴别。
    1.增殖体肥大 位于鼻咽顶壁中央,呈橘瓣状隆起,纵形沟仍清楚可见,多见于30岁以下者。

2.鼻咽结核 不多见,常见于鼻咽顶壁,因增生与坏死同时存在,故常有糜烂及肉芽状隆起,表面分泌物多,亦常有颈淋巴结肿大,或肺结核病灶存在,鼻咽活组织检查可加以鉴别。

3.鼻咽纤维血管瘤 多见于青少年,有反复大量鼻出血史。检查鼻咽顶有基底宽呈圆形或分叶状淡红色肿块,表面光滑,可见有显著的扩张血管。触诊瘤体坚韧而有弹性,不发生转移,颈内动脉血管造影、CT或MRI,放射性同位素扫描均可助鉴别。

4.鼻咽恶性淋巴瘤 发病率仅次于鼻咽癌,发病年龄多较年轻。鼻咽肿块多呈球形,表面光滑,一般不伴有溃疡坏死,颈部肿块都呈分叶状,质较软,脑神经侵犯及颅底骨破坏均少见。鉴别诊断要靠病理,包括光镜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否则难与未分化癌鉴别。

5.鼻咽脊索瘤 发生于鼻咽顶或侧壁粘膜下,质硬、固定,可伴有脑神经损害及颅内压升高症状。但淋巴结转移罕见。影像诊断(X线片、CT或MRI)可见广泛中、后颅窝甚至前颅窝破坏。鉴别诊断完全依靠病理。

6.颈淋巴结炎 急性淋巴结炎有骤起的淋巴结局部红、肿、热、痛,肿块迅速增大,伴全身发热等典型的急性炎症表现。白细胞计数增高,抗炎治疗有效。慢性者,常存在多时,体积不大,边缘清楚,光滑、活动、无压痛,常伴有龋齿残根、慢性扁桃体炎及咽炎等。

    【治疗概述】

因鼻咽癌绝大多数为低分化鳞癌,恶性程度高,对放射线比较敏感,因此,目前公认鼻咽癌的治疗以放射治疗为最有效的手段。辅以手术、化疗、免疫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药物治疗

1.单项化学药物治疗

(1)适应证:
    ①晚期癌肿姑息性治疗。②放疗后局部癌肿复发,不宜手术或再放疗。③有远处器官转移者。

(2)全身化疗:目前一般多主张几种抗癌药物同时联合、序贯使用,可选择下述常用联合化疗方案。

①CTX+BLM+5-Fu方案:
    环磷酰胺(CTX) 0.6~1.0g/(次·d) 静脉注射 第1、4天
    争光霉素(BLM) 15mg/(次·d) 静脉注射 第1~5天
    5-氟脲嘧啶(5-Fu) 500mg/(次·d) 静脉注射 第2、5天
    上述用药5天为一段,隔周后用第二段,一疗程共四段。

②Carboplatin+5-Fu+BLM方案:
    卡铂(Carboplatin) 0.4/次 静脉注射第1天
    争光霉素(BLM) 10mg/(次·d) 肌肉注射 第1、5天
    5-氟脲嘧啶(5-Fu) 500mg/(次·d)静脉注射 第1~5天。
    上述用药5天为一段,每月一段,一疗程共四段

③DDP+5-Fu大剂量方案:
    顺铂(DDP) 100mg/次 静脉注射 第1天
    5-氟脲嘧啶(5-Fu) 1000mg/(次·d) 静脉注射 第2~6天
    上述用药为一疗程,3~4周重复疗程

(3)半身化疗:由Miller(1961)所创用,即将带气囊的导管插入腹主动脉,阻断下半身的血流,由上肢静脉内注入氮芥时,使药物集中于上半身,借以提高鼻咽部和颈部的药物浓度,同时保护一部分骨髓不受药物影响。临床多选用氮芥是因其作用时间较短,一般在15分钟内即被分解失效。半身化疗的疗效高于其它方法,分别为完全缓解(1.36%),部分缓解(35.25%),总有效率36.61%。

半身化疗的禁忌证有:年老、体弱、肥胖,高血压、心脏病,上腔静脉受压,肝肿大、肝硬化,肝、肾功能严重损害,白细胞低于3×109/L。

(4)动脉插管化疗: 
    ①经颞浅动脉或面动脉逆行插管化疗:多用于上行型(脑神经侵犯型)和放疗后局部复发的鼻咽癌患者,可提高病变局部的药物浓度,发挥治疗作用,减少全身毒性反应。给药前先注入2%普鲁卡因2ml,以防动脉痉挛,再注入抗癌药物,然后以2.5%枸橼酸钠溶液充满管腔,封闭管端。

②肝动脉阻断和局部插管化疗:适用于鼻咽癌经放疗原发病灶已消灭的单纯肝转移者。可使肿瘤坏死、缩小,改善症状,收到良好的姑息性治疗效果。作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后,经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插管,并将导管选择性地插到供应肿瘤的主要动脉支,灌注单一或多种抗癌药物(如阿霉素、5-氟脲嘧啶、顺铂等)。王振堂等报道66例肝转移癌,1年生存率达68.4%。而未经治疗的转移性肝癌的生存期为2~6个月。

2.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放化疗过程中,同时服中药,二者结合,不但可改善全身情况,减轻放、化疗反应,而且可提高疗效。应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一般以扶正为主,当以养阴生津,益气养血,滋阴补肾,清热解毒等为治则。常选用的中药有北沙参、天麦冬、玄参、石斛、龟板、鳖甲、女贞子、墨旱莲、熟地、当归、鸡血藤、苍耳草、石上柏、夏枯草、瓜篓皮、蒲公英、七叶一枝花等。若在放、化疗过程中骨髓受到抑制,使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白细胞下降至3×109/L应暂停放、化疗,并加强营养,虽给予利血生、鲨肝醇、升白安、维生素B4等升白细胞药物,但疗效一般不明显,用中药复方对提升白细胞有一定疗效,常见中药有:党参、黄芪、补骨脂、当归、首乌、熟地、阿胶、女贞子、墨旱莲、甘草等,另可服成药“养血饮口服液”。若咽喉干痛,可服用鼻咽清毒剂,双料喉风散喷咽部。此外,对放、化疗过程中引起的胃肠道反应、中毒性肝炎、肾功能损害、中毒性心肌炎、放射性皮炎闭经、脱发、放射性神经炎、皮肤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中药治疗均有疗效。

3.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的目的在于调动机体内在免疫能力以抑制肿瘤,所以免疫治疗已成为鼻咽癌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对放疗、手术、化疗起辅助治疗作用。

免疫治疗方法有非特异性主动免疫和非特异性过继免疫治疗。前者主要是用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细菌内毒素、植物多糖和扶正中药等;后者主要是用白细胞介素2(IL-2),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等。免疫治疗法,已成为现代研究的活跃领域,目前用于鼻咽癌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提高。

     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 适合于:
    (1)局限性鼻咽癌经放疗后尚有残存的病灶,或复发者。
    (2)无颅底骨质破坏或脑神经瘫痪者。
    (3)无远处转移、全身情况较好者。
    (4)对放射线敏感性差的局限病灶,如腺癌等。
    (5)颈淋巴转移,无广泛粘连,经放疗后不消退的孤立性结节且原发病灶已控制者可考虑作颈淋巴廓清术。

手术步骤同鼻咽血管纤维瘤经腭途径相同的方法进入鼻咽腔,暴露肿瘤,清除病灶。

2.手术与放疗的综合治疗 应视病变情况和手术情况的不同给予术前或术后放疗,亦可采取术前加术后放疗。术前放疗一般给4 000~5 000cGy,术前加术后放疗则各给4 000cGy,术后放疗视情况不同给6 000~8 000cGy。

     治疗技术

1.放射治疗
    (1)放疗前准备
    ①病理确为恶性程度高的癌瘤,CT或MRI检查了解其病变大小范围;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在正常值范围内;胸部X线片、肝功能、腹部B超和ECT骨扫描等检查无远处转移。
    ②洁齿并拔除龋齿残根。
    ③育龄妇女如合并妊娠,应先中止妊娠后放疗。
    ④治疗头颈面部炎症感染灶,并增加营养,改善全身情况。

(2)放射源的选择:对首程治疗患者应以体外放疗为主,必要时辅以腔内照射。外照射以60钴的γ射线、直线加速器的高能量光子或电子感应加速器β射线最为适宜。腔内照射以206镭、137铯、192铱等做成模,置入鼻咽部,作为外照射后鼻咽残存癌灶的补充治疗。

(3)照射野:一般以面颈联合大野加下颈锁骨上区切线野或双耳前颞侧野加全颈锁骨上区大切线野为主野,其间按病情不同可配合选择一些辅助野如眶下野、面前“凸”形、“L”形或矩形野、耳后野、眶上野、颅底或颈部补量的小垂直野、体腔管(经口腔)野等。应按病情需要选用并在放疗中按病变消退情况不断调整更改照射野的大小部位和射入角度等,调整原则一般是由整体大野改为局部小野,利用缩野技术、多野多方位投照,改变入射方向等来达到靶区高量、正常组织低量的目的。

(4)照射剂量/时间:放疗总剂量与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放疗目的及放疗后肿瘤消退情况有关。根治性放疗原发灶照射剂量为6 000~7 000cGy/7周,必要时可增加到9 000~10 000cGy,但应注意缩小照射野,以免导致放射性骨坏死;颈部转移癌根治性放疗,采用60CO、深部X线联合照射的方法,放射剂量各半,总剂量为5 000~6 000cGy。无颈淋巴转移病变者,可行颈部预防性照射,照射剂量为4 000cGy。有时照射至6 000cGy左右,鼻咽部仍有残留病灶,可根据患者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情况,考虑鼻咽腔内照射,总量至8 000cGy。对全身情况较好者,鼻咽旁已有广泛浸润,颅底骨破坏广泛,且有多对脑神经损害,有局限性远处器官转移及颈淋巴结融合固定,其直径超过8cm者,可作姑息性放疗,以暂时控制肿瘤生长,减轻痛苦以延长其生命,照射剂量为3000cGy。若在首次放疗后1年以上复发者,可行第二次放疗。相隔3年以上复发者,第二次放疗其效果较好,时间相距越短,疗效越差。
    常规分割剂量为一周1 000cGy/5次,消退不满意的可改为一周900cGy/3次或一周800cGy/2次,一般采取连续照射法,体弱或全身合并症多或放疗反应大等亦可分段照射,即放疗量达3 500~4 000cGy时休息两周再继续完成全量放疗。

(5)放疗后随访:观察有无复发、转移和放疗后遗症。鼻咽癌复发约有80%发生在放疗后两年内,90%发生在3年内,故放疗后2~3年内要频作复查:放疗后一年内的最好1~3个月复查一次,随着距放疗时间越长,复查间隔可逐渐延长自3~6个月一次不等,5年以上者可1年1~2次。

(6)153SM-EDTMP治疗转移性骨肿瘤: 放射性核素治疗属于放射治疗的一种,它是开放型、内照射的放射治疗,即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依靠该核素在蜕变过程中放射出的辐射能(主要β射线),在机体引起电离作用,破坏细胞(特别是分裂、代谢旺盛的细胞)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乙二腰四甲撑磷酸(EDTMP)为亲骨性物质,钙-153153Sm)为放射β、γ的放射性核素,半衰期为46.7h。借助153Sm的β射线, 153Sm-EDTMP用来治疗骨肿瘤,特别适宜于多发性骨转移癌肿。当癌肿侵犯骨骼时,可发生骨质破坏和反应性新骨形成,此时在增生的骨母细胞周围间质内,能沉积较正常骨组织浓集更高更多的153Sm-EDTMP,从而起到选择性照射作用。当病人一次静脉注射153Sm-EDTMP1110MBq后,多数病人1~2d出现疗效,使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

(7)放疗并发症及后遗症:常见的放疗并发症有一过性的腮腺肿痛、口干咽痛、其时可见口腔或咽部粘膜充血、糜烂或白膜反应,外耳道湿疹反应而至溢液,照射处皮肤痒、色素沉着脱屑继而水泡溃破等,上述反应随放疗剂量增加而出现或加重,多数经保守处理而无需中断放疗,个别症状严重并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左移者应给予抗炎治疗,皮肤有湿疹反应趋势或已有水泡者应暂停放疗,局部涂抹安抚抗炎油膏。在放疗后获得长期存活病人中,由于晚期反应组织的放射损伤逐渐显现会产生一系列放疗后遗症,如放射性龋齿、中耳炎、张口困难、软组织纤维化,导致面颈肌肉或舌肌抽搐,后组脑神经麻痹导致吞咽、说话困难或(和)声音嘶哑等。严重的有放射性脑脊髓病,可能致死或致残。

2.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 目的是使肿瘤缩小,改善肿瘤氧供应,增加放射线敏感性,还可防止肿瘤扩散,杀灭可能在远处的隐匿病灶。化疗前应检查血象,以及心、肺、肝、肾功能,正常时方可给药。

(1)化疗药作为放疗增敏剂:平阳霉素用于鳞癌,自放疗之日起,每周1、3、5日肌注10mg,注药后30min内放疗,总量在100~150mg;或5-氟脲嘧啶用于腺癌,自放疗之日起静脉注射250mg/次,每周3次,总量不超过5g。

(2)化疗药作为预防远处转移:环磷酰胺片口服,100mg/次,2/d,连服7d后改为50mg/次,2/d,至总量5g;或甲氨蝶呤口服,2.5mg/d,总量不超过100mg;或争光霉素5mg,每次放疗前30min静脉注射,总量100mg。

    【预后】

近年来因对鼻咽癌防治的重视及治疗方法的改进,治疗效果大有提高,长期存活者颇不乏人。据国外报道,鼻咽癌单项放疗,5年存活率为39%~43%,如采用高能放疗,可提高其效率5%~10%;国内报道5年以上的存活率为:Ⅰ期80%;Ⅱ期59.4%;Ⅲ期49.1%;Ⅳ期20%。鼻咽癌放疗后再复发者,行二程放疗其5年生存率为:单纯鼻咽复发为19%~25%;单纯颈部复发为25%~34%;鼻咽及颈部均复发的是6%~23%。

单项化疗缓解率一般在20%~30%,大剂量使用时缓解率可达50%左右。联合化疗缓解率可达70%~80%。对加用化疗能否比单用放疗提高疗效及改善生存期,尚有分岐意见,据目前资料显示,放疗加用单药化疗对改善预后似没有什么帮助,若加用联合化疗,能提高单用放疗的疗效和改善生存期。

手术治疗:据医科院肿瘤医院1988年报告,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的术后5年生存率是44%(4/9),颈部转移或复发的是49%(34/69)。广西医学院报道曾对23例原发鼻咽癌原发病灶切除术,术前采用有计划的放疗,术后发现原发灶有残留者,又行放疗,其5年生存率为56.5%。

中医辨证论治与放疗综合治疗,谷铣之等(1986)、朱全德等(1993)皆有报道,综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纯放疗。5年生存率亦高于单纯放疗。

鼻咽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治疗后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只有提高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水平,不断改进放疗技术,选择适宜的综合治疗方案,才能提高疗效,降低鼻咽癌病人的死亡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