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心

 隐入烟尘 2010-09-26

欲达心源净  须知我相空

形容何虚实  念虑本无从

豁尔灵明现  悠然世界通

真金开伏藏  赫日出暝朦

试将心比佛  与佛始终同

    (译述)若想达到心地的究竟清净,首先必须了解我相的空性。      

    形相不是虚幻或真实所可谈及的,心念与思虑也是没有基础的。    

   若能了解到这种真实性,心灵的朗照就能顿然显现,内心与外境就能通达无内外之隔.

    纯金之矿来自潜伏的宝藏,朗照的阳光出自暝朦的黑夜,而真金与伏藏,赫日与暝朦,它们之间无法分隔,是一体的.

    这是佛的境界,但若能把心调到这里,即可了知自始以来,心体即是佛,众生与佛也始终是无分别的.

 

                          心要法门本文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味.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空非有,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照心源,无智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若无心忘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圆起.

 

   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见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言止则双忘智寂,论观则双照寂知;语止不可示人,说理非证不了.悟寂无寂,真智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著,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然本寂不能自见,实由般若之功.般若之与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与始终两体双绝,证人则妙绝圆明,悟本则因果交彻.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证真,无一尘而非佛国.真妄物我,举一全收;心佛众生,炳然齐致.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唯志怀虚朗,消息冲融,溆掏杆禄?虚而可见;无心镜像,照而常空矣.

 

                         心要法门译述

 

   (原文)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味.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空非有,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

 

   (译述)以心为本的根本修持法.

   究竟圆满的真理,是表达由心所展现出来的一切森罗万象,而心所展现的能力与本质是来自心的清净,不受意识状态的污染,以及意志的执着,这样的"无住心体"是自然显前的.虽然它是最原始的,但是相应于一切境界却是无所不知的,没有一种状况能够超出这个"无住心体"的范围.

 

   所谓"无住心体"它的本质与状态就是"本来的样子"也就是"就是这样"而己;虽然这个"本来的样子"看似静态,却包含有无边的"性德"与一切"妙用".这个"就是这样"的"无住心体"融汇了一切内在、外在的森罗万象;它向外广及无边,向内深至无尽,而又内外交融一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无法分割任何的局部.这个"无住心体"不属于"空",也不属于"有",它是永恒的存在;它不属于物理的"生"、"灭"范畴;它的永恒存在不是任何意识的追求所能够企及,也不是想要远离它就可以抛弃的东西.

 

   若能了知这个"无住心体"的实际状况,那么在人生与社会的旅途中,一切疑惑与痛苦将纷至沓来.若能了解到"无住心体"的真实本质,则在面对一切境界时,将能洞彻源头,以致生命充满光辉,人生充满朝气.

 

    (原文)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照心源,无智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若无心忘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圆起.

 

    (译述)虽然"无住心体"的"本来样子"就是佛,但是这种境界只有证得的人才能如实了知.可是若论"有证得"或"有了知"的立场,那么智慧的朗照将因着于有而消沉不彰.反之,若以"无智照"或"无觉知"的立场观知,那么昏味的迷惑云彩,亦将遮蔽"空性"的真实义.

 

    但不起心作意,不生妄念,生命一如流水,滚滚向前,不刻意驻足,不妄想攀缘,前后之间,了了分明,此时能照的无住心体,才能完整的彰现出来.那么,万象与我合一,天地与我交融,并且各自都能维持其"本来的样子"而不再被意识的波浪所混淆.如是直达本性的本源,则无有主、客对立的二元化.因此,没有智慧不智慧,也没有得不得的区别,更没有取不取、舍不舍的对立分别,以及对缘与造修的内外分野了.

 

   其次,迷与悟是互相依存的,去一存一是不可的;真与妄也是互相对待成立的,舍一取一无有是处;这恰如白天与晚上之间,无法有明确的界限可以划分.所以,若想求得真体而去掉妄境,就好像在阳光下要逃避影子的跟随一样,将只有徒劳形骸而无功.反之,若能体会到"妄境"就是"真如",两者是一种统一的圆融体,那就好像站在暗处,影子自动会消失,而不须任何努力就会有的自然状态.这恰如白天是晚上的开始,晚上是白天的一部份,两者融为一体,无可分别与区隔.

 

   若能不用意识来分别物我对立的作用,那么人生中的一切烦恼、挫折、妄想、无奈、恐惧、乃至是非、得失、名利、毁誉之心与种种现象,都将全部消除;若能了解到无住心体的本来样子,而能随着生命的洪流自然前进,不假意志的造作,那么"美丽新世界"就会自然显起,一切美是那么完美,有花开、有落叶,有旭日、有夕阳;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无欠无缺,恰到好处.

 

    (原文)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见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言止则双忘智寂,论观则双照寂知;语止不可示人,说理非证不了.悟寂无寂,真智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著,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

 

   (译述)洒脱的生命花朵是随着生命本来的样子而任其自在来去的,在这当中不以意志、理念来左右生命的自在飞舞;而在静心的觉知观照中,能知其来去的根源与过程.在字里行间、在语默之中,都能不失其精微玄妙的本来面貌,何况在动静之中,那有什么能够在这朗照的心境之外?

 

   若论"心静"则智照与本体两相忘怀;若论"心照",则心体与能观之智全显;若论"证得",这种境界又无法向人说明;若要"说理"则又非有证之人无法阐明.这种心性本体的作用是全体的,不是部份的;是总体的,不是个体的.所以,不是一般片面的意识推理或语言表达方式所能达到.

 

   当悟到本寂之体时,则没有本寂之体可以形容,而真实的智慧也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加以表达.若能以真实的智慧与本寂之体二无别的统一心体,来契入真空与妙有双融和谐的中道,才能显现生命的本质,以及正常的人生观.

 

   此时,心中不攀缘、不执着;不是卷藏,也不是逃避;是非、黑白等等的对立性全然消失;主、客对立的二元化心态完全消除;甚至连这种消除的心境也泯灭了.这时,真实的妙智慧、能所一如的妙观智才能全显出来.

 

   (原文)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然本寂不能自见,实由般若之功.般若之与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与始终两体双绝,证人则妙绝圆明,悟本则因果交彻.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证真,无一尘而非佛国.真妄物我,举一全收;心佛众生,炳然齐致.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唯志怀虚朗,消息冲融,其犹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镜像,照而常空矣.

 

   (译述)智慧不是由心外来的,心体也是本来就存在而具足的,但是无住心体自己不能见到,必假智慧的明照才能了知它的存在.这个能照的智慧与无住的心体,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因为对立而存在的;能照的智慧与无住的心体,自始至终就不是为了存在而存在.证入此境,则两者通透无别,绝妙无比;若悟此本源,则因果互为交融而一齐现前.若能念念都在觉悟的境界中,则无一念不是觉悟之心;若于一切处境,都能体会个体与全体交融一体、无二无别的真实境界时,则无有一个尘境不能与佛国的全体,互相交融无碍.此时,真妄、物我的主、客二元对立性,就全部融入那不可思议的圆融统一体中.能照之心、觉悟之体与迷惑的众生,在此时也完全融为一体,一现一切现,完全没有轩轾之隔.

 

   若是迷惑在二元对立的情境中,那么对于将随于外境森罗万象的迁移,而人人不同;若能悟到这种统一圆融体的境界,那么外境的现象,人人皆有统一的认知,此时就能融汇宇宙中的一切森罗万象而一致.

 

   当语言用到极尽处,心虑用到尽头时,那有什么果报、因缘可以谈论及思虑的?心性的本体本来就是寂静而无声息,对于任何境界没有任何的呼吁或躁动,那有什么相同不相同、这个或那个的区分呢?唯有虚怀若谷、心境朗照而没有意识状态拖累的人,才能因这种讯息的爆发,在人生的生命洪流里,引发无边的妙用.就好像清澈水中的月亮或花影,虽然是虚幻的,但是朗然可见;无住心体的镜中像也是一样,虽然照得清清楚楚,却永远是空空的镜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