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举重若轻 了如指掌

 yanyan51 2010-09-27

举重若轻   了如指掌

                   —— 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与提高课堂效率

            苏州太湖度假区香山中学   陈慕(32岁)

针对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现象提出的提高课堂效率的口号已喊了许多年,但是效果怎样呢,有没有解决问题呢?放眼当前的语文教育,就可以发现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的现象还严重的存在着。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引起我们语老师的足够重视,那就是关注自身的发展。我们许多老师谈到提高课堂效率就想到去创新方法什么的,很少有人关注自身的问题,实际上,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斯宾塞就曾明智的指出:方法只是工具,工具再好,没有本领的工匠也使用不好。这句话就强调了教师素质在提高课堂效率中的关键作用。那么,我们现在教师的自身素养状况是怎样的呢?

据《中国青年报》载:“全国政协委员、北师大教授庞丽娟在她主持的一项调查中发现,75%的教师存在教育能力的不足或缺乏,包括教育内容的选择。如不知从哪些方面来教育孩子、内容难度的把握、年龄的适应性;教育方法、策略的适应性,如何根据孩子的兴趣,个性来引导,教育时机的把握,管和放的度,怎样调动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怎样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与帮助者,以及如何培养儿童良好人格,人生态度,促进儿童学习和较往能力的发展等。”“75%的教师存在教育能力的不足或缺乏”,这一数字多么惊人啊!我想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提出的多年的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关注自身素养才是问题的关键,清初的王夫之在《四书训义》中曾提出:“欲明人者先自明,博学详说之功,其可不自勉乎?” 说的是教人者要先受教育,教师要有高深的造诣,要能成为学生的表率。下面就如何关注自身发展,如何提高自身能力谈几点浅见。

第一点是要能举重若轻的处理课文

在当前的语文教师中,面对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离了教参读不懂,离了教案不会上课的老师是普遍存在的,而这在语文教学中是我们不愿看到的,这也是无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我认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能够举重若轻的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同时在讲解的时候又能化难为易。看过《西游记》电视剧的人都会熟悉这样的镜头,要打仗了,大王就会大喊一声:“小的们,抬家伙。”于是,两个小妖趔趔趄趄抬过大王的武器,这时只见大王轻松自如的一手拿起几个小妖抬过来的武器,从容对敌。显然这些武器是很重的,需要几个小妖来抬,但是大王却能拿在手中挥洒自如,举重若轻。大王毕竟是大王,他有着过人的本领,我觉得我们语老师在某些方面也应该具有大王的本领,我们在备课处理课文时也要能举重若轻。那么我们语老师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应该肯定的说:当然是能的,每一位负责的语老师都可以做到。那么如何做到呢?我认为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不能懒,我们许多语老师认为教案、课后习题答案都有专门的书介绍,我干吗还要动脑筋去想呢,用现成的不就行了吗?长期这样下去,这样的老师最终会散失自己设计教案的能力,只能成为离了教参读不懂文章离了教案不会上课的可怜虫。

 

 

 

所以我们语老师要能举重若轻的处理课文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一定要从现在开始自己独立备课,不要轻易使用参考资料,只有在处理课文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再查阅资料。逐渐的养成了习惯,同时不断的摸索出规律,最终就具有了举重若轻的处理每一篇课文的能力。

二是我们语文教师还要在自己的中文专业方面下工夫,努力提高自己中文修养,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多读一些语文教育方面的著作和杂志。这一点是每一个人都清楚的。

第二点是了解学生要如了解自己的手

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所决定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的过程,是学生将知识有效的转化为能力的内化过程。这个过程只能由学生自己完成,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是不行的。因而,教学活动的组织一定要以学生为对象,教学质量的评估也要以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状态为主要参照系。教师不仅要着眼于教,更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了解学生,充分认识学生群体中的个性差异,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不平衡的整体,他们有着各自独立的思想意识,兴趣爱好,认识能力和个性特点,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给他们创造发展的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要对自己的课进行精心设计,不对学生了如指掌肯定是不行的,如何才能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呢?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充分掌握有关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意志品质、情绪情感等心理学知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学要想从各个方面教育一个人,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而心理学给人们提供了关于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所以我们必须掌握这些知识。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对教师的要求里就有“教师应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素养。”他认为,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所以作为语老师的我们一定要具有有关中学生的心理学知识。

实际上有了心理学知识还不够,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对生活中的学生观察研究,积累经验,并不断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学生心理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不断深化拓展有关知识。做到了这两点就逐渐能做到了解学生就如了解自己的手。

第三点是课堂上要能找到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

语文课中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那就要把语文课上成交流的课堂而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语文课上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而要能做到这一点,老师要做的就是要能找到这沟通交流的平台,找不到这沟通交流的平台课堂上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交流的。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读一篇课文如何入手,犹如写文章怎么开头,很有讲究。突破口选的好,不仅可以引起学生自读的兴趣,而且会是整个教学过程思路顺畅。”钱梦龙老师还说:“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一篇课文,都要牵涉很多方面:知识的,能力的,德育的,美育的……在确定一篇课文的教

 

 

 

学目标的时候,既要保持学生印象的整体性,又不能让学生囫囵吞枣,那就是要尽量找到教学中的聚焦点’。这个聚焦点是执一御万的’,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发’”。他这里所谓选好突破口,所谓找准关键点实际上就是在课堂上找到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也就是说选突破口找关键点的过程就是找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正如他自己所说,“由于突破口选的好,学生读文从中间开花,顺利的把握了课文的核心部分,因此接下来的教读就大有水到渠成之势,我稍加点拨学生就完成了自读任务。”而找准关键点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创造性的完成教学任务,钱梦龙在教学《一件小事》这篇课文时,正是因为他找到小事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才是这篇课文教学起来如行云流水,成为高质高效的一堂课。

找准了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就能成功的把学生当作主体组织到教学过程中,今年语文报社组织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一等奖获得者池华军在教授《吾家有女初长成》这一课时,他把课堂变成了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现场,然后把课文中反映的问题作为话题让学生边读课文变讨论,最终创造性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得了最高奖。

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都应该努力的去找这个平台,都应该具有找到这个平台的能力,高效率的完成我们的语文课。

第四点是要掌握现代媒体技术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可以说是捷径之一,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明显的扩大课堂的容量,带活整个课堂。现在,许多学校都添置了多媒体设备,为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上课提高课堂效率创造了条件,所以掌握现代媒体技术是当前语老师的当务之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