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上、下”

 云青风 2010-09-29

       “上、下”这两个汉字,可以说是非常地简单易懂了。但它们从殷商甲骨文时代一直发展到今天的楷体,其字形的演变过程及其价值取向还是有必要再探讨和总结一下的。

       《说文》:“上,高也。”“下,底也。”许慎的这种说解很勉强,因为它不符合解释的原则。解释的基本原则是:用相对来说比较低级的、基础的、简单的、明白的概念,去解释那些较为高级的、上层的、复杂的、迷蒙的概念。“高、底”这两个概念远比“上、下”这两个概念要复杂迷蒙许多,许慎用“高、底”来解释“上、下”,是明显的在概念层次上的错位,因而说它是错误的,是不可取的。

                          【原创】释“上、下” - 疯子 - 云青风的博客

                          【原创】释“上、下” - 疯子 - 云青风的博客

       甲骨文、金文的“上”字,就是先画一长横(或圆弧)做基本面,再在它上面画一短横,以此来表示“上部、上面”这个概念。同样,甲、金文“下”字就是在先画出的长横或圆弧的下面,再画一短横,以此来表示“下部、下面”这个概念。

       小篆的“上、下”比甲、金文的“上、下”变得复杂了一些,那它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我认为它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因为它包涵的意义范畴更大、更广一些。其实,在一些古文字材料中,“上”字还写成一横上面画一竖“丄”,“下”字还写成一横下面画一竖“丅”。我推测,“上、下”两字的这两个异体字分别是用来表示动作上的“上、下”意义的。因为原来的“长短横”表示法,更倾向于方位指示上的静态的“上、下”。小篆字形的“上、下”就是将动态和静态的两个“上、下”糅合成了一个统一的字体。它上面一竖画儿上有一段儿曲绕出来的半包围状的曲线,这一来是迎合小篆字形的曲线美,二来也将表示空间甚至体积意义上的“上、下”概念,包括了进来。

       到了楷书阶段,楷书字体的“去曲取直、精简紧凑”的总的主题精神,才使得“上、下”这两个简单而古老的汉字,演变成今天普遍使用着的楷书字形。但其“形简”而“义不减”,只要我们思路敏捷活跃,我们是仍然能够想象地构拟出各种意义范畴上的“上、下”的。

      “上、下”两个汉字,其中的短横(或一点),表示方位静态上的“上、下”。其中一竖表示动作上的“上、下”。短横(或一点)与中间长竖的组成,表示平面或空间意义上的“上、下”。

       再后来,在“上、下”这一对儿既矛盾对立又相辅相成的汉字的造字理念的引导启蒙下,人们又造出来许许多多成双儿成对儿的汉字来,如:左、右;高、厚;泉、原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